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7157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docx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docx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

 

摘要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奇葩。

它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并且从古乐府和民歌中广泛吸取营养元素,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从语言的自然质朴,凝练含蓄,工巧严整三个方面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语言特色;自然质朴;凝练含蓄;工巧严整

 

Abstract:

TheNineteen Ancient Poemwasourcountryancienttimesinthepoetryhistoryrareandbeautifulflowers.Ithasinherited"Poetry"and"Chuelegies"tradition,andfromancientmusicalconservatoryandfolksongwidespreadabsorptionnutritiveelements,hashadtheprofoundinfluencetodescendant'spoetrycreation.Thisarticleisplainfromthelanguagenature,containsconcise,theexquisiteorderlythreesidesinterviewstates"Nineteen Ancient Poem"thelanguagecharacteristic.

Keywords:

Nineteen Ancient Poem;languagecharacters;naturalandplain;conciseimplicative;ininterpreting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无名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最早辑录于梁代萧统的《文选》。

一千年来,它备受历代诗论家的高度评论,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明谭元春《古诗归》“谓之诗母”。

从这些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古诗十九首》的独特魅力,这与它语言方面的高超之处是紧密相连的。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对它的艺术特色进行一些探讨。

一、自然质朴

古诗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古诗十九首》篇篇都如出水芙蓉,是优美的抒情之作,用语却不粉饰、不堆砌,浅显明白,朴素自然。

有如“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1]124(谢榛《四溟诗话》)一样,具有自然质朴之美。

诗人大都是东汉末年落魄失意的文人,生活在社会底层。

社会动荡,仕途阻隔,使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往往比较深刻,与民间生活的长期接触使他们易于从朴素自然的民歌中吸取精华,从而形成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

口语化的语言使诗在语言上具备了平淡自然的特色。

诗中有许多地方是直白的口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不仅没有丝毫的粗俗,反而更增添了情趣和韵味,因为这里的口语包含的不是乡下妇女闲来无事时的东家长西家短的粗俗和无聊,而是自己情感的抒发。

如《青青河畔草》: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女主人公自言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之中,毫不顾忌地直言内心对远行人的埋怨,但更多的是她等不到远行人而聊以自慰的无奈。

这是一位从良的倡家女的自我身份的暴露,她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自己的出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这种身份在当时的社会中会招致的侮辱。

“空床难独守”更是一声赤裸裸的热情呐喊,是自然率真的也是最震撼人心的呐喊。

[2]32又如《孟冬寒气至》: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

这首诗的语言单纯朴素,好像不是在写诗,而像是在向某人诉说自己的衷肠。

词语随手拈来,毫无雕琢之迹。

诗人简直是透过中间一层文字在和我们对话,诗中朴素的语言给人的感觉是质朴而亲切的。

诗中多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语,使诗歌通俗易懂,体现了一种自然质朴的美。

如《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诗人使用丘坟、古墓、松柏、白杨、悲风等浅显朴素的词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使人视而可见,听而可闻,将读者带入诗中的氛围,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使人那欲归无因的凄凉与悲愤之感就是由这些质朴的语言所构成的画面传达出来的。

征如王国维的评价“写情如此,方为不隔”[3]212,这里的“不隔”是诗人全部情感在一刹那间的裸露,正是因为语言的自然质朴,我们才能体会“不隔”的境界。

诗中自然质朴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概括力。

诗人用浅显自然的语言表达情感并将此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

如《回车驾言迈》: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诗人在前程“茫茫”、无所归宿的“长道”跋涉中,看见春天的景物却因此想起逝去的秋冬,于是触动自己的情怀,生发出“四顾”茫然的悲哀。

从看似客观的现象联系到人生苦短,发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的感叹。

把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感受汇集起来,形成了对生命短暂的完整概念。

联系其它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诗人运用不同的、但同样自然质朴的语言发出了同样的对人生无常的慨叹: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今日良宴会》)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驱车上东门》)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回车驾言迈》)

诗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慨叹,是因为他们处于离乱时代,生活上找不到出路,内心苦闷而无从发泄。

诗人用自然质朴的语言概括出完整的意义,慨叹出具有概括性的思想情感,并且充满了对人生哲理化的思索。

二、凝练含蓄

诗是净化的语言,古人云: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使夫读者,望表而知理,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4]17(刘知己《史通·叙事篇》)”。

虽然是刘知几对叙事手法的评价,但也可说明语言凝练含蓄特色的好处。

《古诗十九首》用简约的语言传达出委婉含蓄的意境。

诗歌通过化用前代典籍中的典故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里,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容量,更使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

如《明月皎夜光》“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一句中“携手好”是《诗经》里的词语。

《诗经·邶风·北风》中原文是“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诗句中表现的是主人公与朋友或者是爱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要一起携手他乡。

从此联想“不念携手好”的涵义,我们就会知道:

这位“同门友”在未显贵的时候,和他是贫贱中的患难之交,而在显贵之后便“不念携手好”。

而“携手好”的涵义也可能不是一般的朋友。

读者如果知道了《诗经》中”携手好”的涵义便会对“不念携手好”有更深刻的理解。

“遗迹”是一个典故。

《国语·楚语》“灵王不顾其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一句极言好不顾念之意。

如果我们知道了它的出处并了解它的涵义,那“遗迹”的涵义就会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诗人对这位“同门友”的怨恨也就昭然若揭了。

《古诗十九首》化用前代典籍中的成句,利用诗句已具有的涵义来丰富古诗的内涵。

据初步统计,《古诗十九首》中化用《诗经》中的成句有二十余处之多。

例如,《东城高且长》篇中“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二句,分别截用于《诗经·秦风·晨风》和《诗经·唐风·蟋蟀》中的句子。

《晨风》:

“穴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蟋蟀》:

“蟋蟀在堂,岁幸其暮。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前者为弃妇的怨歌,后者反映了小官吏忧伤的情绪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诗人将它们巧妙地容纳于“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二句中,更突出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悲苦郁闷与及时行乐的矛盾心情,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又如《明月皎夜光》“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二句,全由《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皖彼牵牛,不可以服箱”六句压缩而成,其中省略了“不可以簸扬”,”不可以挹酒浆”二句,读者只要知道“牵牛不负辘”即为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含义,便可类推出“南箕北斗”与此相同的意思了。

诗人巧化六句为二句,不仅文省义深,精美巧绝,而且升华了本诗怨斥朋友不相援引,徒具虚名的主题。

如此化用成句之本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了。

再有就是《涉江采芙蓉》一诗更是与《楚辞》紧密相连,举例说明: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兰”、“芳草”为《楚辞》诗句经常使用的意象,前四句是从《楚辞·九歌·山鬼》的“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一句衍化出来的。

“漫浩浩”好像《楚辞·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一样的涵义。

“同心而离居”一句像从《楚辞·离骚》的“何离心之可同兮”一句变化而成。

这些成语、典故和句子的巧妙化用,暗示了其未申明的涵义,极大丰富了诗的语言容量和情感内涵。

诗中所用语言凝练含蓄,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表现了一种含蓄美。

正如钟惺《古诗归》所言“古诗之妙,其词婉,其意微,贵在能使人思”。

[5]199钟惺认为古诗的语言委婉凝练,传达出含蓄的意境。

诗中还多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它根据一个字的读音引申出另一个同音的字。

谐音双关的运用会使诗歌别有一番韵味。

如《客从远方来》中“著以长相思”的“思”与“丝”谐音双关,女主人公向被中装入的不仅是绵长的蚕丝,更是自己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

“结不解”指以丝缕为结,表示不能解开的意思。

这是用来象征爱情的,和同心结之类相似。

她要把这缎面裁制成合欢被。

被子里充实着丝绵,这每一丝每一线都是她的相思,被子的边要用千千结联缀,女主人公多想他们的爱情能永不分解。

什么时候他们的团聚能如胶似漆呢?

那时候他们一定是永不分离了。

朱筠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无中生有,奇幻奇绝。

说至此,一似方成鸾交,未曾别离者。

结曰‘谁能’,形神俱忘矣”[6]12(朱筠《古诗十九首说》)。

谐音双关的运用将其爱情的真、诚、深、切写得简直活灵活现。

以“不迫之词”表达“独至之意”,正是道出了这首小诗的用字遣辞之妙,正所谓是“辞不迫切,而意独至”[7]86(张戒《岁寒堂诗话》)。

诗歌正是用简约委婉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工巧严整

《古诗十九首》无论是用字,选词,或造句,都能看出诗人语言技巧上所独具的匠心。

九首《古诗十九首》在用字方面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其中以叠字的运用最为突出。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诗用叠字最难……古诗:

‘青青河畔草,……纤纤出素手。

’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

”[8]12《古诗十九首》用叠字达31次之多,除去重复者也有21种。

如青青、磊磊、郁郁、戚戚、杳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

其中以《青青河畔草》和《迢迢牵牛星》最为突出,两篇都是仅有十句的短诗,但每首都有六句是叠字开头。

叠字的巧妙使用往往可以从最简单的字面里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态和神情,显示出回环复沓的音节之美,使读者领略出一番不同的韵味。

如《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全诗连用六个叠字勾画出一幅生动的图画。

六个叠字从总体上分为三种,“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盎然,但前者是修饰草的颜色,而后者则是人感到的柳的意态;“盈盈”与”皎皎”都是形容人的的丰姿,但前者是仪态方面的,后者是风采方面的;“娥娥”与“纤纤”都是写人的容貌,但前者是抽象的形容,后者是具体的刻画。

三组叠词形容的对象不同,因此在用法上也有所不同,但在这些不同之中彼此间又有密切联系,草的“青青”和柳的“盈盈”是自然景色的配合;柳的“郁郁”和楼上女的“盈盈”是物态和人的丰姿的配合,同样都是青春活力的象征。

诗人注意把握三组叠字的些许不同,巧妙地运用,给全诗的形象点缀了一层生动活泼的色彩,令全诗显得并不呆板、生硬,从而赋予了丰富、内敛的神采。

又如《迢迢牵牛星》中叠字的运用也是比较突出的,诗中使用“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和“脉脉”六个叠字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手之秀美,织布之繁忙,形声兼备,继而生情。

由景及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叠字的运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将叠字的手法运用得惟妙惟肖,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七个叠字统领全篇,为全诗奠定凄冷悲凉的基调,这是全诗的一大特色之一,更是后代津津乐道之处。

再到后来元曲和对联的叠字,更出现了许多创新之作。

如乔吉的《天净沙》: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这首曲子完全是用叠字来构成的。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选词方面对词语的提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字字传神,不可互换。

如《青青河畔草》和《迢迢牵牛星》两诗中都用“纤纤”来形容素手。

前者为“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后者为“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两句只有一字之别,“出”与“擢”用意却完全不相同。

《青青》篇的“纤纤出素手”是通过人物动作细节的描绘,让人物在伸出“纤纤素手”的动作中站出来,当窗露出妇女的美丽姿容。

《迢迢》篇也是写动作细节,但又不仅仅是描绘,而是让人物在擢“纤纤素手”的动作中暗示出织女操作技术的熟练技巧。

《古诗十九首》在造句方面也体现了语言工巧严整的特色。

他们将四言为主的语言形式发展为五言的形式,使原先散杂的语言逐渐走向工整化、规范化,这是作者学习借鉴《诗经》与《楚辞》及汉乐府并且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结果。

对仗工切以《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二句为代表。

此二句来自于《韩诗外传》之引诗“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

”以及《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

”本诗引用这一比喻,因为韵的关系,又变用”南枝”对“北风”却更见工切了。

另外还有不少对仗工稳的句子。

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其三),“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其十四),“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其二),“兔丝生有昧,夫妇会有宜”(其八),等等。

读了这些诗句,无不给人以均衡美和音节美的愉悦享受。

这类对仗工稳之句的出现自然也就增强了古诗十九首语言工巧严整的特征。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变重章复沓的语言形式为词异义同的回环复沓的形式,使诗歌显得工巧严整,体现了文人创作高度的语言技巧。

如《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相去日已远”,三句复说,只是在表明相距遥远之意,“各在天一涯”,“会面安可知”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等句,只是说明难以相会之意。

“衣带日已缓”与“思君令老”,亦是同写相思痛苦之意。

虽然如此,却毫无累赘之厌,反觉其具有“用意曲尽,创语新警”之妙,并深为女主人公那种哀怨低徊、缠绵徘恻的爱恋之情所打动。

对于这种艺术魅力的成因,朱自清先生有一段颇为精辟的分析,他说“这种回环复沓,是歌谣的生命。

许多歌谣没有韵,专靠这种组织来建筑它们的体格,表现那强度的情感,诗从歌谣演化,回环复沓的组织也是它的基本。

《十九首》出于本是歌谣的乐府,复沓是自然的,不过技巧进步,增变来得多一些。

”[9]36这“增变来得多一些”是指诗人变化前代典籍中的诗句,使诗歌语言形式工巧严整。

这种回环复沓的表现形式同样使古诗的语言工巧严整。

叶嘉莹解读今日良宴会。

这首诗本来是写一种人生经验与失意不得志的哀伤,但开端几句却写得意气发扬。

先写“宴会”是“良宴会”,“欢乐”是“难具陈”。

又写“弹筝”的音乐演奏,而奏出的乐曲是“逸响”和’新声”。

“逸响”二字既表现了发扬之意,而所谓新声”者,则是还没有在大众之间流行,还没有被世俗所接受的曲子。

所以你看,它表面上是写宴会上的弹筝,但实际上并非只写弹筝,甚至也不是只写音乐,它还含有一种很幽微的意思在里边。

然而,它又不是以一字一句争奇斗胜的,它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词语和整个一首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发的力量。

什么是“新声妙入神”?

杜甫曾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那个“神”,是写一种造诣的境界。

有的人写诗非常死板,一个字一个字摆在那里都是死的。

但有的人就不同,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可以跳起来的,都像生龙活虎一样。

你读他的诗,就觉得自己的心灵好像跟整个茫茫宇宙都结合起来了。

有这种感发力量的,才是真正达到了那种“神”的境界的好诗。

音乐也是一样,好的音乐也可以有这样的造诣,达到这样的境界。

  下面的“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也是用音乐来作比喻的。

“令德”这两个字,在过去的注解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

在《五臣注文选》中吕延济的注解说:

“令德谓妙歌者。

”他的意思是,“令德”指的是那个唱歌的人。

但是还有人认为,“令德”指的是人生的富贵显达,就是说,这些人在这个宴会上所歌唱的内容乃是追求人生的富贵显达。

具体讲就是指后边的“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我个人以为,吕延济的注解是按一般的文法来做解释,即动词“唱”的前边是施事的主语,后边是受事的宾语。

这在文章中一般是对的,但在诗歌里就不一定如此。

因为诗歌里可以有倒装的句法,可以把受事的宾语放到动词前边去。

那么,这个“令德”就不是歌唱者而是歌唱的内容了。

在这一点上,我同意后一种解释方法。

然而后一种解释认为“令德”的内容就是指人生的富贵显达,这我就不同意了。

我以为,这个“令德”不是反话而正面的意思,它直接指的就是人生中一种美好的理想和德行。

因为,这首诗整个所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两句是与前边几句接下来的。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写得一直是意气发扬,而且既然说是宴会,就一定不只是两个人,一定有许多性情、理想都比较相近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所以才这么开心,这么欢乐。

我们可以设想,这是一群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聚会在一起高谈阔论,意气风发,弹奏的是“新声”,歌唱的是“令德”。

“令”,是美好的意思。

“令德唱高言”是说,我们把我们美好的德行和理想都通过歌曲唱出来。

“识曲听其真”是说,你就会听得出我们弹奏这音乐、歌唱这曲子时内心真正的感受。

大家都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志在流水,钟子期听了就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就叫做“知音”,他听音乐时不是只听那外表声音的美妙,而是能够听出弹奏者内心志意之所在。

  那么,假如真的有一个人能够“识曲听其真”,能够听懂这些年轻人在弹奏和歌唱时心中所存的志意,则他所听到的是什么呢?

是——“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这句写得真好!

不过,你一定要把“令德”两个字按我所讲的这样理解,才能够贯通下来,才能够看出这两句的感发。

否则,全首诗就是支离破碎的了。

这些人,他们的弹筝“奋逸响”;他们的新声“妙入神”;他们在曲子里所表现的是“令德”和“高言”的美好理想;他们说真正理解我们的人能懂得我们的追求。

所以,从“今日良宴会”到“识曲听其真”,这首诗一直是飞扬的、追求的。

可是现在,他们失望了;因为他们这一群人虽然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成这种理想。

这真是一种典型的“衰世之音”——战乱还没有兴起,生活还相对安宁,所以这些读书人还可以有自己的理想,还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社会正一天天走向下坡,任何美好的理想都无法实现。

而且,不是你一个人没有实现,也不是我一个人没有实现,而是我们这些“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人都没有办法实现那些理想。

那么,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了!

所以,你不要看到他写的都是宴会、弹筝、唱歌等,就以为这首诗只写及时行乐。

其实,他写到了社会,也写到了人生。

总之,《古诗十九首》在语言的运用上显示出了高妙的艺术技巧。

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出并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标志着我国五言古诗的成熟,有国风之余韵,唐音之先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M].北京:

中华书局,1976.124.

[2]姜书阁.汉魏六朝诗三百首[M].长沙:

岳麓书社,1992.32.

[3][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12.

[4][唐]刘知己.史通·叙事篇[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7.

[5][明]钟惺.古诗归[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99.

[6][清]朱筠.古诗十九首说[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6.

[7][宋]张戒.岁寒堂诗话[M].台湾:

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19.

[8][清]顾炎武.日知录[M].长沙:

岳麓书社,1996.12.

[9]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M].浙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