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理综化学试题 Word版.docx
《云南省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理综化学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理综化学试题 Word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高三第一次复习统测理综化学试题Word版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
7.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盐卤可用于制作豆腐
B.从海水中提取物质都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C.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转化为清洁燃料
D.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答案】A。
高错选率选项:
D。
分不清聚酯纤维是有机材料,光导纤维不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化学及无机元素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
【分析】本题以生产、生活中的化学为背景,考查化学基础知识。
涉及到胶体知识的应用、海水资源及化石能源的利用、聚酯纤维和光导纤维是否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辨析,知识内容属于必修一。
选项A:
用盐卤制作豆腐,利用了电解质溶液可以使胶体(豆浆)凝聚的原理,故A项正确;
选项B:
从海水中提取物质未必都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海水获得淡水,只需物理变化(蒸馏),故B项错误;
选项C:
煤的气化和液化属于化学变化,故C项错误;
选项D:
聚酯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光导纤维的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项不正确。
【本题抽样统计】平均分3.89,难度0.65,区分度0.47,标准差2.87。
8.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2H4和C3H6的混合物的质量为ag,所含碳氢键数目为aNA/7
B.标准状况下,2.24L2H35Cl中所含中子数为1.8NA
C.50mL12mol·L-1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D.1L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HCO3-和CO32-的离子数之和为0.1NA
【答案】A。
高错选率选项:
C。
对教材中重要反应掌握不熟练,对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理解不透彻,对教材实验不够熟悉。
【分析】
本题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载体,涉及有机物的结构、化学键,原子结构、同位素,氧化还原反应、浓度对反应的影响,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物料守恒。
知识内容涵盖必修一、必修二、选修四。
选项A:
C2H4和C3H6的最简式均为CH2,总质量(ag)一定时,二者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其中的碳氢键数目均可按2
NAmol-1计算,即得碳氢键数目为aNA/7,故A项正确;
选项B:
标准状况下,2.24L2H35Cl含0.1NA个2H35Cl分子,每个2H35Cl分子中含中子1+18=19个中子,故应含中子数为1.9NA,,B项错误;
选项C:
50mL12mol·L-1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若盐酸中氯离子全部被氧化,则转移电子数为0.3NA
,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变稀,反应停止,氯离子不可能全部被氧化,即转移电子数小于0.3NA
,故C项错误;
选项D:
NaHCO3溶液中同时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根据物料守恒(碳元素守恒)得1L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n(HCO3-)+n(CO32-)+n(H2CO3)+n(CO32-)=0.1mol,即HCO3-和CO32-的离子数之和应小于0.1NA,故D项错误。
此类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题型,建议做专题练习,以提高整体得分水平。
【本题抽样统计】平均分3.17,难度0.53,区分度0.61,标准差3.00。
9.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9H12,其属于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5种B.6种C.7种D.8种
【答案】D。
本道是化学部分选择题中得分较少的题之一,平均分仅为2.73分,也是区分度(0.48)较小的题。
高错选率选项:
B、C,选B主要是学生考虑漏了丙苯
和异丙苯
2种;选C主要是学考虑漏了异丙苯,复习中应加强烷烃基异构的训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给定分子式、满足条件的烃的同分异构体个数的确定。
知识内容属于必修二。
此类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题型,建议做专题训练,提高分析、书写水平。
分子式为C9H12属于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其不饱和度为4,即苯环侧链为饱和烃基(烷烃基),可分类讨论如下:
一取代苯:
丙苯
和异丙苯
2种;
二取代苯:
、
和
3种;
三取代苯:
、
和
3种;
C9H12属于芳香烃的同分异构体有8种(不考虑立体异构),故选D。
【本题抽样统计】平均分2.73,难度0.45,区分度0.48,标准差2.99。
此类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题型,建议做专题训练练习,强化同分异构体书写的思想,提高熟练度和整体得分水平。
10.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T的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关系如下图所示。
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Y与Z能形成Z2Y、Z2Y2型离子化合物,Z与T形成的化合物Z2T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均满足:
Y<Z
B.氢化物的沸点不一定是:
Y>R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T<R
D.由X、R、Y、Z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溶液
一定显碱性
【答案】B。
高错选率选项:
D。
选D的比例(41.23%)高于选B的比例(32.06%),表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电离、水解知识的掌握不熟练,定势思维严重,不能用例证的方法解决问题,应加强元素化学知识的复习,另外C也是错选率高的选项,表明周期表、周期律知识依然是薄弱环节。
本题是化学部分选择题中平均(1.92)得分最低、难度最高的题,学生不选B,表明学生忽略了氢化物和最简单氢化物的两个概念的区别,应在复习中重视概念的复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掌握、原子和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最简单氢化物沸点高低的比较、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的比较、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酸碱性判断。
认知层次属于综合应用。
知识内容属于必修二。
根据五种元素是短周期元素,Y与Z能形成Z2Y、Z2Y2型离子化合物,可推断Y元素为氧元素、Z元素为钠元素,又根据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且R原子序数小于Y(O元素),可推断R为碳元素,则原子序数小于碳,且半径比碳原子小的X元素只可能是氢元素,再由Z(Na)与T形成的化合物Z2T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且T原子序数大于钠,可得元素T为硫元素。
选项A:
原子半径的比较的基本规则为:
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或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增大依次减小。
所以原子半径O<Na正确;
离子半径比较的基本规则为:
阳离子为上周期希有气体电子层结构,阴离子为本周期希有气体电子层结构;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O2-与Na+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且Na+核电荷数多,故离子半径O2->Na+,A项错误;
选项B:
未强调最简单氢化物,R(碳元素)的氢化物有很多,统称为烃,Y(氧元素)的氢化物常见的有H2O和H2O2,碳元素的氢化物中有沸点比水高的(如萘),也有比水低的(如甲烷),故B项正确;
选项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中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决定,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R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2CO3是一种弱酸,T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2SO4是一种强酸,所以C项错误;
选项D:
由X(氢元素)、R(碳元素)、Y(氧元素)、Z(Na元素)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碳酸氢
钠,也可能是多元羧酸的酸式钠盐(如草酸氢钠),而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草酸氢钠溶液呈酸性,
故D项错误。
【本题抽样统计】平均分1.92,难度0.32,区分度0.12,标准差2.80。
1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将某有机物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混合
溶液褪色
该有机物中必定含有碳碳双键
B
向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钡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亚硫酸钠溶液已变质
C
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双氧水
紫色褪去,产生气泡
H2O2具有还原性
D
向油脂皂化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
溶液不变红
油脂已经完全皂化
【答案】C。
高错选率选项:
B、D。
选B表明学生对亚硫酸盐还原性、硝酸氧化性,氧化还原知识掌握不到位,应强化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选D表明对皂化反应,盐类水解知识、课本实验不熟悉。
但本题正确率较高(63.18%),表明复习中已重视这类题型的训练,这类题型也是近年高考的常考题型,建议做专题练习。
【分析】本题以教材中常见的一些有机物、无机物的性质实验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正误进行辨析,对实验结论的是否合理进行分析。
知识内容属于必修一及必修二。
选项A:
将某有机物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混合,溶液褪色,可能是由于有机物将溴萃取褪色,也可能是有机物含还原性官能团(如醛基等)被溴氧化而使溴褪色,也可能是有机物含碳碳叁键等原因,不能得出该有机物中必定含有碳碳双键的结论,故A项错误;
选项B:
向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钡和稀硝酸,亚硫酸根离子可被硝酸氧化成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结合钡离子可得白色沉淀,所以无论亚硫酸钠溶液是否变质,均能有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无法判断硫酸钠溶液是否变质,故B项错误;
选项C:
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双氧水,由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将H2O2氧化成氧气,现象为紫色褪去,产生气泡,证明H2O2具有还原性,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均正确,故C项正确;
选项D:
向油脂皂化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不变红,可能是油脂过量,将氢氧化钠消耗完,导致溶液不变红,不能得出油脂已经完全皂化的实验结论,故D项错误。
【本题抽样统计】平均分3.79,难度0.63,区分度0.46,标准差2.89。
12.已知:
Mn(s)+O2(g)===MnO2(s)ΔH1
S(s)+O2(g)===SO2(g)ΔH2
Mn(s)+S(s)+2O2(g)===MnSO4(s)ΔH3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ΔH2>0
B.ΔH3>ΔH1
C.Mn+SO2===MnO2+SΔH=ΔH2-ΔH1
D.MnO2(s)+SO2(g)===MnSO4(s)ΔH=ΔH3-ΔH2-ΔH1
【答案】D。
该题是化学选择题中平均分(5.1)最高,正确率最高(84.98%)的一道题。
错选率最高的选项选项B也才4.98%。
表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但同时暴露出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了解不到位的问题,这是错选A、B的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掌握及其应用,要求学生知道一些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
知识内容属于选修四。
将反应进行如下编号:
Mn(s)+O2(g)===MnO2(s)ΔH1①
S(s)+O2(g)===SO2(g)ΔH2②
Mn(s)+S(s)+2O2(g)===MnSO4(s)ΔH3③
选项A:
反应①为放热反应,所以ΔH2<0,故A项错误;
选项B:
依据盖斯定律得ΔH3=ΔH1+ΔH2,由于ΔH2<0,所以ΔH3<ΔH1,故B项错误;
选项C:
反应Mn+SO2===MnO2+SΔH=ΔH2-ΔH1未标注物质聚集状态,故选项C错误;
选项D:
反应MnO2(s)+SO2(g)===MnSO4(s)ΔH④与反应①、②、③之间的关系为:
④=③-②-①,依据盖斯定律得ΔH=ΔH3-ΔH2-ΔH1,故D项正确。
【本题抽样统计】平均分5.10,难度0.85,区分度0.30,标准差2.14。
13.常温下,用一定浓度的氨水滴定一定体积未知浓度的土壤浸出溶液,溶液的pH变化与滴入氨水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土壤是酸性土壤
B.当溶液中c(H+)=c(OH-)时,消耗氨水的体积
为9mL
C.M、N点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一定相等
D.将20mL此氨水与10mL同浓度的盐酸混合,
充分反应后存在:
c(NH4+)>c(Cl-)>c(NH3·H2O)>c(OH-)>c(H+)
【答案】C。
高错选率选项D。
错选D主要是学生会根据图来算氨水的浓度,其实D项完全与题干没关系,是独立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20mL氨水与10mL同浓度的盐酸混合,实际得到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氯化铵和氨水的混合物,此时由于氨水的电离强于铵根离子的水解,故得上述关系,学生对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排列始终是难点,应在复习中强化,改善定式思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溶液的酸碱性、酸碱中和反应、水的电离平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等综合知识并考查学生对图线的认读能力。
认知层次属于综合应用,知识内容属于选修四。
题目将氨水滴入酸性体系过程中pH的变化与加入氨水的体积关系绘成曲线图,学生既要观察到整体变化及还要关注细节,同时要考虑原酸性体系的多种可能,是一个考查综合能力很到位的题目。
选项A:
读图知,未加氨水时pH=4,土壤呈酸性。
故A项正确;
选项B:
常温下,c(H+)=c(OH-),即pH=7,此时对应的横坐标为9mL,故B选项正确;
选项C:
酸性土壤的酸性可能是由于酸的电离引起,也可能是盐类水解、还可能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故M点水的电离可能受到抑制,也可能受到促进,而N点水的电离一定受到了抑制,所以M、N点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故C选项错误;
选项D:
无论何种浓度的20mL氨水中加入10mL同浓度的盐酸,均得到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H4Cl与NH3·H2O的混合液,D选项与题干和图像均没有联系,要求学生掌握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Cl与NH3·H2O的混合液中NH3·H2O的电离程度高于NH4+的水解程度,一旦突破这一点,不难得到混合液中微粒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c(NH4+)>c(Cl-)>c(NH3·H2O)>c(OH-)>c(H+),故D项正确;
【本题抽样统计】平均分3.34,难度0.56,区分度0.10,标准差2.98。
26.(14分)
铝(熔点660℃)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工业上用Al2O3(熔点2045℃)和冰晶石
(Na3AlF6,六氟合铝酸钠)混合熔融后电解制得。
回答下列问题:
(1)冶金工业上常用金属铝作还原剂冶炼钒、铬、锰,铝与V2O5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可观察到铝熔化而不滴落,原因是
;铝是活泼金属,但打磨过的铝片投入沸水中不易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若将铝片用饱和Hg(NO3)2溶液浸泡数分钟,取出后迅速洗净,可制得俗称“铝汞齐”的铝汞合金。
铝汞齐露置在空气中,表面会快速生长出蓬松的白毛(Al2O3)。
若将新制的铝汞齐放入水中,可迅速反应产生气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铝汞齐的化学性质变得“活泼”的原因可能是。
(3)将0.1mol·L-1AlCl3溶液和10%NH4F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加氨水,无沉淀析出。
则AlCl3与NH4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所用试管及盛装NH4F溶液的试剂瓶均为塑料材质,原因是。
(4)饮用水中的NO3-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
为了降低饮用水中NO3-的浓度,有研究人员建议在碱性条件下用铝粉将NO3-还原为N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此方法的缺点是处理后的水中生成了AlO2-,仍然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还需要对该饮用水进行一系列后续处理。
已知:
25℃时,Ksp[Al(OH)3]=1.3×10-33
Al(OH)3
AlO2-+H++H2OK=1.0×10-13
25℃时,若欲使上述处理后的水中AlO2-浓度降到1.0×10-6mol·L-1,则应调节至pH=,此时水中c(Al3+)=。
【参考答案】26.(14分)
(1)10Al+3V2O5
5Al2O3+6V(1分)
(2)铝表面很快形成致密氧化膜,其熔点高于铝(1分)
2Al+3H2O===2Al(OH)3+3H2↑(1分)
其表面不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2分,合理答案均给分)
(3)AlCl3+6NH4F===(NH4)3AlF6+3NH4Cl(2分)
NH4F电离出的F-水解生成的HF,对玻璃有强腐蚀性而对塑料则无腐蚀性。
(2分)
(4)10Al+6NO3-+4OH-===3N2↑+10AlO2-+2H2O(2分)
7(1分)1.3×10-12mol·L-1(2分)
【分析】本题以铝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为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及灵活运的能力。
具体考查了陌生铝热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铝和氧化铝熔点的比较、金属表面氧化膜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影响、信息给予条件下的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非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平衡常数、pH和Ksp和中的相关计算。
试题体现了对化学学科内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整合,对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应用,对教师和学生在考前回归教材知识、挖掘教材内容有很好的导向意义。
第
(1)小题,用知识迁移法考查陌生铝热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铝与Fe2O3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题将Fe2O3替换成V2O5,根据V2O5中的V化合价判断为+5价,依葫芦画瓢,配平即可得到化学方程式10Al+3V2O5
5Al2O3+6V。
考查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小题平均分0.66分,难度0.66,区分度0.46。
第
(2)小题,铝熔化而不滴落为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产生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且题干中也给出了熔点的数据,属于教材知识的直接考查,铝加热熔化,显然是因为铝的熔点不高,熔化后不滴落是因为铝表面很快形成致密氧化膜,且氧化膜(Al2O3)的熔点高于铝。
铝是活泼金属,但打磨过的铝片投入沸水中不易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原因是其表面又快速形成氧化膜,阻碍反应进行,铝与汞形成“铝汞齐”后,表面会快速生长出蓬松的白毛(Al2O3),根据这一提示,可分析得是出蓬松的白毛(Al2O3)导致铝表面不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使得铝与水的反应变得剧烈,铝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依然是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教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金属铝与水的反应只是在产物氢氧化铝是沉淀及配平上与钠有区别,适当的迁移不难得到方程式2Al+3H2O===2Al(OH)3+3H2↑。
本小题平均分1.30分,难度0.30,区分度0.21。
第(3)小题,考查信息给予条件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题干中给出了冰晶石(Na3AlF6,六氟合铝酸钠)的化学式,且提示0.1mol·L-1AlCl3溶液和10%NH4F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加氨水无沉淀析出,再次表明Al3+与F-信息形成了易溶于水的AlF63-,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加工这些信息的能力,便不难得到化学方程式AlCl3+6NH4F===(NH4)3AlF6+3NH4Cl;盛装NH4F溶液的试剂瓶均为塑料材质的原因考查了学生对盐类水解及HF可腐蚀玻璃的知识的掌握,二者综合可得答案:
NH4F电离出的F-水解生成的HF,对玻璃有强腐蚀性而对塑料则无腐蚀性,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反应原理的综合应用。
本小题平均分0.73分,难度0.18,区分度0.25。
第(4)小题,首先考查信息给予条件下陌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结合“在碱性条件下用铝粉将NO3-还原为N2”的提示,可分析得铝元素最终以AlO2-形式存在,再根据氧化还原配平的原理可得离子方程式10Al+6NO3-+4OH-===3N2↑+10AlO2-+2H2O;其次本题还考查了平衡常、pH、Ksp的相关计算,属于反应原理的综合考查,由Al(OH)3
AlO2-+H++H2OK=1.0×10-13可得K=c(AlO2-).c(H+)=1.0×10-13,由水中AlO2-浓度降到1.0×10-6mol·L-1得c(H+)=1.0×10-7mol·L-1,则pH=-lg1.0×10-7=7,此时溶液中c(OH-)=1.0×10-7,根据Ksp[Al(OH)3]=c3(OH-).c(Al3+)=1.3×10-33得c(Al3+)=1.3×10-12mol·L-1。
本小题平均分1.54分,难度0.31,区分度0.43。
【本题抽样统计】平均分3.49分;难度为0.25;区分度为0.32,标准差为2.91。
27.(14分)
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利用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1)目前工业上使用的捕碳剂有NH3和(NH4)2CO3,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2NH3(l)+H2O(l)+CO2(g)
(NH4)2CO3(aq)K1
NH3(l)+H2O(l)+CO2(g)
NH4HCO3(aq)K2
(NH4)2CO3(aq)+H2O(l)+CO2(g)
2NH4HCO3(aq)K3
则K3=(用含K1、K2的代数式表示)。
(2)利用CO2制备乙烯是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具体如下:
方法一:
CO2催化加氢合成乙烯,其反应为:
2CO2(g)+6H2(g)
C2H4(g)+4H2O(g)△H=akJ·mol-1
起始时按n(CO2)∶n(H2)=1∶3的投料比充入2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不同温度下平衡时H2和H2O的物质的量如图甲所示:
①a0(选填“>”或“<”)。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
B.其它条件不变时,若扩大容器容积,则
正减小,
逆增大
C.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不随时间改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③393K下,H2的平衡转化率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④393K下,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再向容器中按n(CO2)∶n(H2)=1∶3投入CO2和H2,则n(H2)/n(C2H4)将(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方法二:
用惰性电极电解强酸性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可得到乙烯,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⑤b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⑥该装置中使用的是(“阴”或“阳”)离子交换膜。
【参考答案】27.(14分)
(1)
(2分)
(2)①<(2分)②A(2分)③67.4%(2分)④变小(2分)
⑤2CO2+12e-+12H+===C2H4+4H2O(2分)⑥阳(2分)
【分析】本题是一道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主要考查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形式的关系、
反应热、平衡移动原理、平衡转化率计算、电解原理、电极反应式书写。
并考查学生识图、辨图、从图像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第
(1)小题,考查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形式的关系的应用。
将方程式编号如下:
①2NH3(l)+H2O(l)+CO2(g)
(NH4)2CO3(aq)K1
②NH3(l)+H2O(l)+CO2(g)
NH4HCO3(aq)K2
③(NH4)2CO3(aq)+H2O(l)+CO2(g)
2NH4HCO3(aq)K3
因为③=2×②-①,依据将化学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n,则平衡常数变为Kn,化学方程式相加减,则平衡常数相乘除的原则,可得K3=
。
本小题平均分0.38分,难度0.19,区分度0.33。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