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6769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docx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docx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训练教研主题理论

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崔 峦

从1989年起,全国小语会总共举办了十二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其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举办了七届。

为什么要搞这项活动?

为什么这项活动能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成了学会的一个品牌?

因为它有如下作用与效果:

一是交流、分享各地阅读教学经验;二是培养、成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三是借助成功课例,传达学会主张,引领全国阅读教学。

为了使上课教师和指导老师明确朝哪个方向引领,在哪些方面使劲,我们在每届观摩活动之前,总要召开研讨会,群策群力,为阅读教学把脉、导航。

从“引领”的意义上说,小型的阅读教学研讨会甚至比大型的观摩活动还重要。

这次阅读教学研讨会是第七次,是在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召开的。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九年,需要认真反思,要坚持对的,改正错的,追求更理想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进入学习、实施阶段。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20字方针,如何贯彻?

特别是“育人为本”这个核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大重点,如何落实?

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研究,并在今年10月举办的教学观摩活动中,用课例表明我们的态度,展示初步的研究心得。

毫无疑问,“改革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竭的动力。

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

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

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

这是落实“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这就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

这就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

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本次研讨会和10月的教学观摩活动,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

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夯实基础”,就是要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学生要读好书,写好字,要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

基础不牢,能力不会强,素养不会高。

即使暂时取得高分数,过了若干年回头看,建的也还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

“指导学习”,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

方法的指导切忌概念化、一般化,要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好学、管用。

“鼓励创新”,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

首先,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再次,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一套好的模式,有许多好的方法、策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持续地“乐学”。

以上四点,是我们这次研讨的重点,是10月的观摩课要努力体现的,也是评课的标准。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上课老师在一两点上有改进,有创新,就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最关键的是,今年的教学观摩活动,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

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步。

此外,无论是10月的观摩课还是老师们平时上课,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

赞科夫说:

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2.要找准教学的起点。

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

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

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

3.要改进“教”的法子。

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

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

 

 

(根据“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改写)

 

实行三个明确指向实现阅读教学“革命”

——对阅读教学新出路的探究与思考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第三小学 周自娇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金洲小学 张新元

【摘要】崔峦老师在《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的“高耗低效”现象。

如何在阅读教学当中实现美丽转身,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理解是基础,积累是前提,表达是目标”。

为此,我从三个方面做出思考:

教学目标——指向语言形式而非文本内容;教学流程——重语言学习运用而非文本内容解读;教学策略——读与写的有效衔接和迁移。

【关键词】内容分析  语言形式  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

【正文】

崔峦老师在《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的“高耗低效”现象。

近期笔者回顾、分析了自教改以来的许多教学案例,其中亦不乏名家的课例。

我从中发现,近些年来的阅读教学课堂,不管是名家的“精品课”,比赛的“赛课”,老师们一般的“常态课”,都把阅读教学课上成“文本解读课”“人物分析课”“情境再现课”……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情感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过分强化情感的体验,深入研读人物内心,这种把语文本身的规律——语言文字表达放在次要的地位显然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要求的,这也是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如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实现美丽转身,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现象,为阅读教学“革命”呢?

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指向:

文本内容转向语言形式

崔峦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落实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的运用。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但是现在有很多老师并没有在阅读教学中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课例:

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案例

(一):

师:

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

我们来读读第一段,读读这只美丽的小燕子吧。

生:

大声读第一段。

师:

这短短的一段话,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燕子?

生:

我看到了一只可爱美丽的小燕子。

师: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只可爱美丽的小燕子。

(生读)

生:

我看到了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

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生有感情地读)

师:

你们又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呢?

(学生抓住“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语交流燕子的机灵活泼、美丽可爱)

师:

出示“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读一读词语,作者看到这样一只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心情怎么样?

生:

很高兴。

生:

很兴奋。

生:

很想赞美这只燕子。

师:

是啊,这样一只美丽可爱、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田野边飞过,从杨柳旁飞来,作者是多么地兴奋,多想赞美一番啊。

谁再来赞美赞美?

(指生读;全班读)

在这个片断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教学这一段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文段的内容。

2.感悟燕子的美。

3.体会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三个目标中,第一个是内容的理解,后面两个是情感的体验。

从教者的提问设计:

“看到一只怎样的燕子,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可以看出,这一提问,教者仿佛在进行着词语的教学,但细细体会,你会发现,教者并没有从理解的角度去学习这些词语,而是要求学生把词语找出来,从中感受燕子的美,这一提问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体会燕子的形态美。

再看第二个提问:

“作者看到这样一只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心情怎样?

”这一提问是要学生体会作者对燕子的情感。

教学内容中,都没有对学生进行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训练。

我们认为,这样的阅读教学走的是感悟课文内容的路子,也就是崔老师所说的“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

同一个文段,我认为应这样去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案例

(二):

师:

作者是怎样把燕子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的,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具体生动形象的呢?

先看第一自然段的外形之美。

(生齐读第一段)

师:

我们平时只注意写了什么,很少注意它是怎么写的。

现在你要用眼睛去发现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

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还有“活泼机灵”这些词语写出了燕子的外形特点。

师:

这些词语分别写的是哪些内容?

生:

写羽毛、翅膀、尾巴。

师:

他注意了这段文字是描写小燕子外形的。

师:

燕子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写了吗?

生:

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还写了尾巴,然后再是整体。

师:

一只燕子还有头,有眼睛,有爪子,为什么不把这些也写下来呢?

生:

他是抓住燕子最有特点的内容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

师:

对啦!

这就是抓住特点。

(板书:

抓住特点)

师:

所以我们说,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作者就是抓住了燕子的特点来写它的美的。

抓住了几个方面的特点啊?

生:

羽毛、翅膀、尾巴。

师:

我们来读一读这三个特点。

(生齐读)

师:

作者除了抓住特点来写了它的美。

还用了什么方法写出它的美?

生:

我觉得还用上了一些形容燕子的词语来写美的。

比如:

乌黑发亮啦,俊俏轻快啦。

师:

这位同学真有一双发现语言美的眼睛。

你看,它的羽毛用了“乌黑光亮”来形容,如果写成“黑乎乎的羽毛”,它还美吗?

(生摇头)

师:

同样写黑,“黑乎乎”用在这里就不美了。

“剪刀似的尾巴”美,“树杈似的尾巴”美吗?

(生摇头)

师:

所以你们不但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词语有多美,你描写的形象就有多美(板书:

用词优美)读一下。

生:

用词优美。

师:

是啊,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非常重要。

好,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再次体会感受抓住特点并用优美词语所描写的燕子(生齐读)

师:

你们再看这些词语和句子,字数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把剪刀似的尾巴,”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你看!

(师范读),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也便于背诵。

你能背吗?

这个教学片段设计,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习作者描写燕子美的方法。

开头就以“表达形式”为切入口:

“要用眼睛去发现作者是怎么写的。

”逐步引出写法上的两个特点:

一是抓住特点写;二是用词优美。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提升,让学生懂得文段中的句式结构:

你们再看这些词语和句子,字数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然后指导学生朗读。

同样,这种朗读指导与前面的案例中教者的朗读指导不同:

“读起来很有节奏,你看!

(师范读)朗朗上口”,这一教学计设不紧是让学生熟读课文的内容,体会燕子的形态美,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了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音韵美,节奏美;在学生对本文段的内容和语言形式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让学生进行积累内化。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文段的内容,还体会了燕子的美以及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学会了如何写出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教者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走的是“言语训练”的路子,做到了崔老师说的——得意、得言、得法。

从感性入手,就要从文章内容入手转向从语言文字入手。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刻也未离开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理解。

如《走遍天下书为侣》的教学:

学习1—3自然段,问:

“文中第三段中出现了‘你’和‘我’两个人称,‘你’指谁?

‘我’又指谁?

‘你’和‘我’究竟谁是要突出的重点?

”,教者紧紧抓住对“你”和“我”这两个人称代词的理解,,一下子就帮助学生抓到了文章前三段的主要内容。

当学生将第6自然段找到来回答“作者为什么选择一本书来陪伴自己旅游”这一问题时,教者立刻抓住“发现新东西”这几个文字,追问道:

“再读读这一段,你又能发现什么新东西呢?

”学生多次阅读后,终于发现语序表达上和我们平常不一样,而这样的顺序恰好符合作者想突出“发现新东西”的意图。

这段教学,教者不仅让学生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书为侣”,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这句话是对的,而且是从理性到感性上都找到了认同感。

这样的教学,每一步都是走在语言文字这一坚实的基础上,整堂课让你感到扎实,言意兼得,丝毫没有空洞之感。

二、教学流程的指向:

文本内容解读转向重语言学习运用

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流程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感悟重点段落内容,悟读体验作者情感,基本上是围绕课文内容来进行的。

即使有解词析句,也主要是为理解内容服务的。

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

语文学习,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标准,是看他在语言中表现出来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

而文本解读的对象首先是语言,尤其是语言表达的形式。

文本解读的深度,应该看对语言解读的深度,尤其是对语言表达形式解读的深度。

所以,我们还需在教学流程上,由文本内容解读转向重语言学习运用,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点。

课例:

《生命 生命》一文第4自然段。

案例

(一):

师:

读读这段文字,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生读文画句)

师:

(出示句子)作者说对生命既可以好好利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

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对待生命,不能白白糟蹋它。

师:

对。

我们都应该好好对待而不应该白白糟蹋它。

把这句话再好好读一读。

(生读)

师:

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你发现哪些人在好好对待生命,又有哪些人在白白糟蹋生命呢?

生:

雷锋是好好对待生命的,自杀的人,吸毒的人是白白糟蹋生命的。

师:

你说得真好。

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

(齐)做好好对待生命的人。

这个教学片断,教者教学的基本流程是读文画句子——理解句子内容——感悟作者情感——进行思想教育。

完全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丝毫没有语言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换个思路,对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年段的目标,重新设计教学流程:

案例

(二):

师:

读一读第4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生读文)

生:

交流:

写作者静听自己心跳,感悟生命。

生命可以好好对待,也可以白白糟蹋。

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师:

是啊,作者正是通过听到自己心脏的沉稳跳动,进一步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师:

再仔细默读文段,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怎样写出来的?

生:

先写静听自己的心跳,再写自己的感受。

生:

先写心脏沉稳跳动,再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师:

是啊,作者先写的是(一件事),后写的是(自己的感受)

师:

我们知道,写事我们一般要用记叙的语言,而谈自己的感受一般会用议论的写法,这个文段,正是采用这种方法写的。

我们可以给这种写法一个名称,叫叙议结合。

实际上,本文的3个主要段落都是这种写法,这是我们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种写法,下面我们就来选择你生活中遇到过的一件事,练习一下这种写法。

学生阅读文本,文本的“意”会为学生所感悟到,这一层次也较容易达到,教师的成功讲授、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都有可能准确地感悟文本言语内涵。

但学生不一定能进行与文本内涵相关的言语表现,故有追求“我口说我情”及“我笔写我心”的言语表现上的遗憾。

为了消除这种“遗憾”,上述的教学设计,走的是理解内容——学习写法——训练运用的流程,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有助于目标的顺利达成——真正在做语文教学当做之事。

所以,我们教师要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扎扎实实地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在对课文语言的转化运用中实现语言的外化。

三、教学策略的指向:

读与写的有效衔接和迁移

为真正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除在目标的指向和流程的设计中要落实语文教学基本规律,坚持语言教学与训练为中心外,要达到预期目标,还要关注教学策略的改变。

课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面)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点)

师:

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

伯父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

师:

各色各样的人有哪些人?

他们各自的表现是什么?

 生:

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人们送挽联送花圈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生: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

师:

还要哪些句子没直接写人多,却也表示了这个意思?

生: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师:

在这些人中,重点写了谁?

生:

作者周晔。

师:

是的,作者写这段时先简单写了各色各样的人对伯父的爱戴,再重点写了作者对伯父的爱戴。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

交流:

是作者自己的回忆,所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就是文章的重点

师:

是的,文章是作者自己写的,回忆的是自己的伯父,所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就是文章的重点。

但伯父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还深受许多人的爱戴,所以作者先写了别人。

你们还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吗?

师:

出示上述段落课件:

并在段内标面定点,引导学生读议。

我们知道,要写好一个场景,最有效的写法就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既照顾全景,又突出重点。

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的。

师:

下面我们来练习这种写法:

写教室,学校,运动场,超市,广场等。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特别要关注的是教学的策略:

教者第一个提问是: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问题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段的内容,知道“写什么”;然后以“怎么写”为立足点设计了三个问题:

在这些人中,重点写了谁?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你们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吗?

这三个提问,层层揭示,步步推进,将重点内容与“点”,一般内容与“面”的关系清晰展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学习、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这样的教学策略,完全服务于既定的目标指向并有助于目标的最终达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

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

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

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

还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

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要做到读与写的有效衔接和迁移,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

教材是我们最好的“标本”,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模仿和创造性练笔,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我们常说要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典范,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更要少讲解,多练笔。

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揣摩、理解、学习、模仿、运用,实现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将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

相信在实行三个明确指向的指引下,我们的阅读教学“革命”定会实现。

 

摘自永嘉教科研网教师论坛栏目(新课程论坛)11年10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