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6236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孝义市学年高一下学期升级考试语文试题

2014—2015年孝义市高一年级升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三国演义》为我国家喻户晓之古典小说名著,然其成书过程,却经历唐、宋、元数代,历五百余年。

晚唐李商隐《娇儿》诗云: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可见晚唐已有说“三国”之“说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说三分”之专题,霍四究即是当时说三分之专家。

到元至治年间,虞氏《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就开始有“说话”的刻本,即“话本”了。

所谓“全相”者,即是有全部图像也。

也即是说,到了此时,已经有三国故事之人物画了。

②另一方面,在金代已经盛行三国戏,如“襄阳会”、“赤壁鏖兵”等就是当时的剧目。

而三国戏到元代便更盛。

著名的剧目有“关大王单刀会”、“隔江斗智”、“连环计”、“诸葛亮博望烧屯”、“关张双赴西蜀梦”等。

这又说明三国故事人物已经在舞台上出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是上图下文,图的位置只占三分之一的版面,到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元曲选》,就用整幅的插图了,而且刻工精良,构图严整。

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三国故事从口头到书面,又从书面到图绘,诚所谓踵事增华。

应该说,明代的木刻插图从艺术角度看,也是高水平的,应该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③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始终没有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一样风靡于艺林。

现在一提起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可以说在艺术圈内无人不知。

在陈老莲当时,估计不仅仅是艺术圈内,当是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叶子”(纸牌)本身就是群众性的娱乐工具。

可惜《三国演义》在人物绘画造型上,始终没有出现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这样的高峰,这是历史留下来的空白。

④吾友汪观清先生,近作《三国演义》绣像五十幅,故事十幅,结构精严、形象生动,于三国群英,个个赋予个性,即使小儿观之,亦可辨其为刘、关、张、赵、马、黄或孔明、周瑜、孙权、曹操也。

其所绘战争场面,或舳舻千里,或骏马嘶鸣,如见当阳之尘土,如观赤壁之烈火,如闻西城之琴韵。

⑤咦!

昔年三国之纷争:

茅庐之擘划,三分之筹策,隔江之用计,六出之忠贞,五丈之遗恨,吾一一于纸上得矣。

于是乎益信吾友汪观清先生之妙笔神技,能致神于千载之上也。

⑥《三国演义》得此妙绘,则千年之历史空白至是而得补,从此,陈老莲亦不得专美于前矣。

1.下列对文中前三段所出现的“概念”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说话”,相当于今之“说书”,是艺人在群众中表演的口头艺术。

B.“话本”,是“说话”艺术的稿本。

C.“叶子”,画有一定图案的纸牌,是当时一种群众性的娱乐工具。

D.“全相”,全用图像而不用文字来表现故事情节。

2.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了李商隐《娇儿》诗,说明了当时有关三国内容的故事到处流传,连小孩子都在讲述三国故事里的人物特点。

B.“说三分”是指评说汉末魏、吴、蜀三国三分天下之事,霍四究是当时评说三国三分天下的专家。

C.通过汪观清的绘画,我们可以清晰了解三国纷争的很多故事。

D.陈老莲独立创造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叶子”。

3.以下对文意进行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出现,表明三国故事不仅由口头流传走向了文字记载,并且由书面走向了绘画。

B.《三国演义》的人物绘画未能像《水浒叶子》一样风靡于艺林,流传于后代,

作者深以为可惜。

C.金代上演了大量的三国戏,如“关大王单刀会”等。

D.汪观清先生所绘的《三国演义》,人物形象鲜明,连小孩子都能辨出画中所绘人物是关羽还是张飞、是孙权还是曹操;所绘战争场面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它不仅填补了千年的空白,还将长期流传。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罟不入洿池数罟:

很多的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

孝敬父母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负戴:

背着顶着

D.谨庠序之教庠序:

很有秩序

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分)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分)

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夜缒而出缒:

用绳子挂着从城墙上下来

B.越国以鄙远鄙:

边邑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

出使的人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

使……缺,损害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3分)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9.翻译下列句子。

(3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雨霖铃》是怎样有层次地书写离情别绪的?

(5分)

11.“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2.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地崩山摧壮士死,           。

②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

④雁阵惊寒,          。

⑤沧海月明珠有泪,             。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宅男    

陈力娇

①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

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

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

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

儿子回答,你先吃。

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

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②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

他先上卫生间,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③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

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

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

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④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

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

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

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⑤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

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

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

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⑥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⑦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

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

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⑧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

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

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

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⑨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

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⑩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⑾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

告诉他,鱼,好吃极了。

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

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⑿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

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

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

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⒀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

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

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

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⒁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

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⒂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

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

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⒃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

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

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负责、极宽容地供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满足了。

B.儿子生活在完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因为他对外界没有兴趣。

C.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D.小说的前半部分表现儿子对父亲的冷漠,后半部分写了对小美的万分热情,前后态度的对比透露出作者一种隐隐的担忧。

E.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这些都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

⑵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⑶请具体说说儿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6分)

⑷小说结尾写主人公在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准备跳楼的关键时刻,在“打了个愣”之后竟然决定“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的情节,你认为真实吗?

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国学大师之死

①1917年,辜鸿铭踊跃参与“张勋复辟”,被封为“外务部侍郎”,12天后复辟失败,辜鸿铭只好又回到北京大学教他的英文,不过等待他的却是激进的师生们送给他的一顶“复辟论者”的帽子。

为了避免政治上的攻伐,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公开发表言论为他辩护:

“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面对新文化阵营的讥嘲,辜鸿铭两次在上海《密勒氏远东评论》上发表题目为《反对中国文学革命》和《留学生与文学革命》的文章,言辞激烈,讥笑胡适以“音乐般美妙的声音”、粗庸鄙陋的“留学生英语”谈论所谓“活文学”和“重估一切价值”,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③1923年1月,蔡元培因教育总长彭允彝克扣教育经费,无理撤换法专、农专校长,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重赴欧洲。

辜鸿铭与蔡同进退,随即也辞去北大教职。

这可看作辜鸿铭在中国风云一生的落幕时刻。

④1927年一个秋风萧瑟的雨天,辜鸿铭带着惆怅和遗憾,孤零零从日本回到故国。

⑤1928年3月,辜鸿铭染了感冒,头昏目眩,咳嗽连连,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

然后是高烧,头脑里是一片混乱,梦中一会儿是英国,一会儿又是槟榔屿故地,一会儿是张之洞府中……后来痰中出现血丝,中西医诊断均为肺炎。

4月底,已经无法进食。

30日,感觉大限来临,两个女儿床前饮泣,心中实在不放心两个还没出嫁的孩子。

下午3时40分,辜鸿铭几乎无声地说了句“名望、地位都不过是泡泡,转瞬即逝”之后,便闭上了眼睛。

⑥辜鸿铭出生于马来西亚,他10岁跟随义父布朗先生去苏格兰之前,已经在槟榔屿的英国王子中心学校学习了3年,主要学习英语。

在欧洲11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在他27岁之前,中国话都说不好。

1885年正式归国后,才开始闭门钻研中国语文。

到张之洞幕府做了“洋文书”后,汉文基础仍是很差,曾遍请和他同事的翰林、进士教他汉文,由于不懂师道之礼,遭到拒绝,无奈只好自己买了本日本人写的《官话指南》,作为汉文读本,但苦恼的是不会查中国字典,遇到生字,还是没有办法。

最后还是张之洞看不过去,指导他系统阅读儒家经典,钻研六经子史。

⑦自小生活在西方,辜的思维方式具有典型的西方特征。

他刚回国时不习惯中国礼俗,仍以西人的坦率习惯行事,我行我素,睥睨一切,对自己看不起的人,不管是谁,照骂不误。

他的同事和上级都评论他“为人荒谬绝伦”。

⑧辜鸿铭自称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老人”。

从小背诵了莎士比亚的37个剧本和歌德的《浮士德》。

他对于作品中所揭露的资本主义黑暗印象深刻,特别是歌德的作品,辜后来写文章时引用得非常多。

⑨21岁时,辜鸿铭取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

⑩1880年,辜鸿铭在德国、法国游学结束后,被英国殖民政府派往新加坡任职。

1882年前后,马建忠因事途经新加坡,辜鸿铭得知消息后,立即到其下榻的海滨旅馆拜访。

晤谈三天后,即向殖民当局提出了辞呈,没有等到答复,就乘坐第一班汽船回到槟榔老家。

在那里,告诉他的堂兄,说他愿意蓄辫和改穿中国衣服。

⑾1885年,对祖国文化向往已久的辜鸿铭在香港恶补了几年汉学知识后,为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所聘,做了他的一个洋文案。

至此,他开始真正接近中国。

⑿那么辜鸿铭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⒀在办外交时,确实做过很多让中国人大长脸面的事情。

辜鸿铭在上海黄浦江治局任上时,局中有外国人借办工程之机,贪污白银16万两,辜鸿铭怒不可遏,要求严厉惩办。

这个人很是害怕,趁着夜晚偷偷拿着巨款找辜鸿铭,哀求放他一马,辜却不愿与他同流合污,坚决拒绝,并对此人不依不饶,穷究到底。

⒁另外,《清史稿》还记下了这样一笔:

“庚子拳乱,联军北犯。

汤生以英文草《尊王篇》,申大义,列强知中华以礼教立国,终不可侮,和议乃就。

”以一介书生、一篇文章而在重大外交事件中达成和议,辜鸿铭的功劳不可磨灭。

⒂他作为一个对西方了如指掌的“洋人”,一生都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路上前进,在他自己构建的儒家文明的理想世界里驰骋,在现实中却处处受阻:

既未得到他所效力的清政府的重用,也未获取国人同情,甚至被国人视为“疯子”、异族。

他在张之洞幕府工作了20年,职务却一直没有得到升迁,屈抑在下的感觉时时让他感到不满。

晚年在日本讲学时,他屡屡说:

“在中国,我是不为我的同胞所重视的。

由于他们不了解我,因此都错误地轻视我,即使在革命以前,中国也没有重用我。

”“他们认为我不但保守,而且反动。

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辜鸿铭思想保守,在新文化运动中唱反调,参与“张勋复辟”,能够在北大教授英语,充分说明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B.辜鸿铭的遗言“名望、地位都不过是泡泡,转瞬即逝”为自己追名逐利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

C.该传记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记叙了辜鸿铭人生的辉煌与落寞,而后追叙他小时生长国外,受到西方教育,与他回国从事英文教育形成呼应。

D.辜鸿铭备受中西方人士的批评,原因在于西方人看他是文明的倒退,东方人看他是思想的保守与反动。

E.该传记的主旨是通过一个对西方文化了如指掌的“洋人”,一生坚持走传统文化的道路,构建国家文明的理想世界,说明了“洋为中用”的道理。

⑵请结合全文,概述形成辜鸿铭独特思想的重要人生经历。

(6分)

⑶辜鸿铭具有怎样的性格和精神,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6分)

⑷造成辜鸿铭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与探究。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

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了

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

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7.填入下文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3分)

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现晶莹的宝石,_____________。

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A.也随时会发现粗劣的瓦砾B.还会发现价值连城的钻石

C.还常常会发现粗糙的砂砾D.也不免会发现令人遗憾的败笔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5分)

广东惠州救助站致信市民勿施舍乞讨者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惠州市救助管理站当地网站发帖——《致市民的一封信》,呼吁市民主动劝导流浪、乞讨者到救助站求助,不要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舍钱物。

信中介绍,惠州是一座历史名城,然而,在街头随处可见的流浪乞讨现象与城市形象很不和谐。

只要市民不直接施舍街头流浪乞讨者,街头的流浪乞讨现象将大大减少,这将净化惠州市的市容市貌,改善市容环境,惠州也将更加美丽。

你如何看待救助站致信市民呼吁不要施舍乞讨者这种行为?

请简要陈述理由。

(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19.仿照下面例句,续写两句话。

(6分)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自生命萌动之初,你在人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

在整个生命的历程中,你一直同位置打着交道。

“位置”等同于“位子”吗?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与联想,可以写你心中有关位置的故事,也可以写你对“位置”的独到的见解。

体裁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14—2015年孝义市高一年级升级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从第二段第四行可知,“全相三国志平话”并非没有文字)

2.D(原文第三段并没有提到“叶子”为陈老莲创造的信息,只是提到了陈老莲和《水浒叶子》的关系。

3.C(“关大王单刀会”是“元代”作品而不是“金代”作品。

第二段在第二行说到“三国戏到了元代便更盛”时举了“关大王单刀会”等例子。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答案】 C。

(A数罟:

很密的网。

B孝悌: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D庠序:

学校)

5.【答案】 C。

(“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狗猪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

(“检”“发”各1分)

②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于天下)的,(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

(“然而”“未之有”的句式各1分)

7.【答案】B。

( 鄙:

做动词,“把……当作边邑”。

8.【答案】D。

(“理由一共有两条”错误。

9.(3分)(现在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疆界后,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疆界。

(“东封”“肆”“西封”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0.(5分)【答案】①《雨霖铃》先写饯别时黯淡、低落的心情。

②接着写分手时难舍难分的痛苦。

③再写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

④最后写日后欣赏“良辰好景”的极度孤独、无聊。

(每点1分,语言表达准确1分)

11.(6分)【答案】①“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贯通(1分);②在内容上,“念”是眼前景与别后情的分水岭(2分),它把实与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