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系介绍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615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系介绍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化学系介绍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化学系介绍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化学系介绍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化学系介绍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系介绍_精品文档.doc

《化学系介绍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系介绍_精品文档.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系介绍_精品文档.doc

化学系教授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传凡(ChuanFanDing),1962年生,复旦大学博士。

自90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美国纽约州卫生部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后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研究员。

03年应聘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质谱分析方法和仪器;气相蛋白质分子的构型和折叠动力学;分子和离子的激光化学。

孔继烈(JilieKong) ,1964年生,1993年于复旦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5年聘为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6-1998分别在美国肯州路易威尔大学和康州州立大学博士后。

1999年起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973“子课题、基金委重点及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才项目及上海市科委专项等多项课题研究,研究领域及兴趣包括功能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生物分子光电化学分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芯片微分析系统、中草药及海洋药物分析,生命分析与疾病诊断新方法和光电化学及光电器件。

王文宁(WenningWang),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位。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兼职PI。

1995年12月-1996年3月于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2年2月-2003年8月于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任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为结构生物学及计算生物学,主要包括神经系统信号传导和细胞极性的分子及结构基础,膜蛋白的构像变化动力学及生物功能等。

王全瑞(QuanruiWang),1963年生。

德国康斯坦茨(KONSTANZ)大学化学系博士。

1994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

1996年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1997年5月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任博士生导师。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国内外科研合作等研究项目,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化学,主要涉及各种生理活性物质、新型香料物质合成方法、具有特殊物理性能的有机材料合成,不对称合成,精细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主要涉及分子重排反应以及相关机理研究。

王韵华(YunhuaWang), 1953年生。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1997年晋升为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6年4月起任教授。

主讲《普通化学》以及《化学综合实验》等课程。

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研究领域:

顺铂类无机抗癌药物研究,金属蛋白性质、结构、功能间关系研究。

乐英红(YinghongYue),1968年生。

1995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于化学系。

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为博士生导师。

1998年至1999年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博士后。

先后参加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多个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基金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等多个项目。

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沸石、介孔分子筛催化材料,层状催化材料,纳米催化材料,酸碱催化反应,氧化还原催化反应,环境保护催化反应,精细化工和石油催化反应等。

乔明华(MinghuaQiao),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于1997-1999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表面化学实验室联合培养。

曾参加“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曾主持“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企业合作项目(中石化总公司及上海焦化集团等)。

承担霍英东青年优选资助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子课题等。

研究领域: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上的选择加氢;生物质分子的催化重整制氢;猝冷金属催化剂上的费托合成反应;非晶态合金与微孔、介孔分子筛的组装及催化性能等。

刘宝红(BaohongLiu),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于复旦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

2002年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2005年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2006年于Perpignan大学访问交流。

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微流控芯片、蛋白质组分析新技术

刘智攀(ZhipanLiu) 1976年生。

2003获英国皇后大学Queen'sUniversityofBelfast理论化学博士学位。

2003至200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表面化学组做博士后研究。

2005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已完成和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浦江人才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

研究兴趣包括基础表面化学,金属表面催化、纳米氧化物和金属的催化机理,生物酶催化,第一性理论(密度泛函)计算方法。

华伟明(WeimingHua),1969年生。

1997年复旦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

同年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0年4月至2002年1月在法国LouisPasteur大学化学系JeanSommer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

1997年起任复旦大学化学系讲师,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起任硕士生导师,2008年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内协作项目等课题,并参与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

研究方向为多相催化,研究兴趣包括:

酸碱催化,丙烷CO2脱氢制丙烯,乙苯CO2脱氢制苯乙烯,环境催化,甲醇烯烃化制丙烯与CO2的利用。

余承忠(ChengzhongYu)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9年出生,2002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2005年4月任复旦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多孔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功能研究、生物材料的制备科学及功能研究、溶胶-凝胶化学、自组装体系和生物矿化。

余绍宁(ShaoNingYu) 男,教授,1964年生。

专业方向:

化学生物学,分析化学,生物物理。

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二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复旦大学应用化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科院应用物理所无机化学博士学位。

1999-2001年任海军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1-2004年美国德州大学博士后,2004-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2006-2007,耶鲁大学访问教授。

研究兴趣:

用物理方法研究蛋白质构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余爱水(AishuiYu),1966年生,1993年于复旦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3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95-2006年分别在日本,新加坡,美国的大学,研究院,以及公司工作,2006年回国任复旦大学化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先后主持美国国防部,能源部研究课题。

目前主持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以及企业合作等多项课题研究,研究领域涉及高比能量电池体系,电容器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以及燃料电池。

吴宇平(YupinWu),1969年生,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7-1999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2001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的资助下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应用化学系工作,并担任客员研究员。

2001-2003年在德国洪堡基金委的资助下到开姆尼兹工业大学(原卡尔-马克思大学)作访问学者。

2003年8月作为优秀人才引进到复旦大学化学系,聘为教授。

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国家基础研究973项目、承担多项上海市科委项目,与德国、日本、韩国、南非、意大利等有国际合作项目。

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

新型储能与转换系统及其关键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吴劼(JieWu),200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毕业获博士学位,2000-2001年哈佛大学博士后,2001-2002年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2-2004年VivoQuest,Inc.研究员。

2004年9月回国,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6年4月起,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获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研究领域:

多样性导向合成,金属有机化学,不对称合成。

吴浩青(HaoqingWu),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14年生。

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复旦大学教授。

对电池内阻测量方法做过重要改进。

对中国丰产元素锑的电化学性质做过系统研究,利用微分电容-电势曲线确定了锑的零电荷电位为-0.19(0.02伏,校正了文献数据并得到国际公认。

在应用研究中做出不少成果,如为储备电池的生产提供了氟硅酸的电导率与其浓度关系的数据;研制了数字地倾斜仪中传感器用的电解液和飞行平台上用的电导液等。

在高能电源锂电池(Li/CuO电池)的研究中提出了颇有创见的嵌入反应机理,修正了前人的观点并得到国际上的确认。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

嵌入(插入,intercalation)电极反应动力学;固体电解质;固态锂离子电池;纳米材料在储能材料中的应用;微型电池及其材料制备。

张祥民(XiangminZhang)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1994年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86.7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色谱研究中心工作;1994.7复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至今。

1996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

1996-1997,2004先后在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德国Tuebingen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承担了国家“973“项目中蛋白质组学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课题,主持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美环境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等二十余项。

主要研究领域:

现代色谱、电泳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

多维分离、生物质谱鉴定新方法、新技术;现场测试色谱仪与新技术;微芯片与阵列分离新技术;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技术;生物标志物发现与化学信号物质;蛋白质组学,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等。

李富友(FuYouLi)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73年生于浙江省临海市。

200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黄春辉院士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2003年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讲师、副教授,2003年7月调入复旦大学,2005年遴选为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2006年晋升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2002年至今主持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重点、面上基金等科研项目10项。

主要从事多功能材料研究。

早期的研究涉及光电功能材料,目前主要研究生化分析用多功能材料,包括

(1)光化学传感器和荧光成像研究;

(2)生化分析用功能金属配合物;(3)多功能稀土纳米材料。

通过发展新的分子探针(如荧光探针、MRI成像剂和PET探针),开发新的分子影像方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杨芃原(PengyuanYang)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49年生。

1981-1982年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助研;1982-1987年,美国麻州州立大学(Amherst)学习,获博士学位;1987-1989年,美印州大学(Bloomington)博士后;1989-1997年,厦门大学博士后,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人类重大疾病蛋白质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