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5891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手术期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围手术期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围手术期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围手术期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围手术期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围手术期诊疗方案.docx

《围手术期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手术期诊疗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围手术期诊疗方案.docx

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房山区中医医院

(疼痛科)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3

膝关节骨关节病-------------------------------------------------------10

肋间神经痛------------------------------------------------------------18

 

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M51.1↑G55.1*/M51.202)。

•行椎间盘化学溶解术(ICD-9-CM-3:

80.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脊柱介入治疗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

诊断明确、保守治疗无效,多有单侧或双侧神经根受压的症状。

2、体征:

单侧或双侧神经根受压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

CT有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临床技术操作-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脊柱介入治疗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

1、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

2、经严格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

3、单根神经受压,需住院手术。

辅以中医治疗辩证施治:

(1)寒湿腰痛:

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机概要:

寒湿痹阻,气血阻滞,经脉不利。

治法: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药:

1、甘姜苓术汤加减干姜9g桂枝10g甘草6g牛膝10g茯苓15g白术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续断15g寒邪偏胜,苔厚腻可加苍术、薏苡仁筋脉拘急可加木瓜。

2、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g秦艽15g细辛5g威灵仙20g党参15g当归12g桑寄生20g白术15g桂枝10g茯苓12g熟地15g防风15g牛膝20g甘草3g气虚者可加黄芪重用党参寒湿郁久化热者可加苍术、黄柏;转侧不利者可加木瓜、薏苡仁久治不愈者可加全蝎、蜈蚣、穿山甲。

针灸治疗:

常用穴阿是穴大肠俞腰阳关委中腰部夹脊穴毫针平补平泻,可加灸,或拔火罐。

推拿按摩:

先以按揉法等放松腰部肌肉,再以点按法按摩腰部夹脊穴、阿是穴及膀胱经腧穴,后以揉法拍法结束治疗。

(2)湿热腰痛:

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

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药:

1、四妙丸加减苍术15g黄柏15g薏苡仁15g木瓜15g络石藤12g牛膝15g若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可加栀子、泽泻湿热日久,伤津可加生地、女贞子。

2、清火利湿汤加减龙胆草12g薏苡仁30g防己20g栀子12g黄柏15g茵陈20g桑枝30g桃仁10g水牛角10g(先煎)苍术10g

针灸治疗:

常用穴阿是穴大椎委中腰部夹脊穴毫针泻法为主。

推拿按摩:

先以按揉法等放松腰部肌肉,再以点按法按摩腰部夹脊穴、阿是穴及膀胱经腧穴,后以揉法拍法结束治疗。

加以按揉养老穴及大椎穴。

(3)瘀血腰痛:

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

瘀血阻滞,经脉痹阻。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药:

1、身痛逐瘀汤加减当归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20g香附15g没药10g五灵脂10g地龙6g牛膝15g酒军15g兼有风湿者加独活、秦艽腰部无力者加桑寄生、杜仲、续断腰痛引胁加柴胡、郁金2、复元活血汤加减桃仁12g天花粉15g甘草10g红花10g大黄(后下)10g穿山甲12g柴胡15g土鳖虫12g香附15g

针灸治疗:

常用穴阿是穴委中腰部夹脊穴后溪养老人中毫针

泻法为主,局部可放血拔罐。

推拿按摩:

先以按揉法等放松腰部肌肉,再以点按法按摩腰部夹脊穴、阿是穴及膀胱经腧穴,后以揉法拍法结束治疗。

加以运法及斜扳法、抖法。

(4)肾阴虚腰痛:

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

肾阴不足,腰脊失养

治法:

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代表方药:

1、左归丸加减熟地15g枸杞子20g山萸肉10g山药10g龟板15g菟丝子15g牛膝15g2、养阴通络方加减熟地30g制首乌30g女贞子20g白芍20g丹皮15g知母12g沙参20g木瓜20g牛膝15g全蝎10g五灵脂15g地骨皮15g

针灸治疗:

常用穴委中肾俞命门志室太溪毫针补法,可加灸或拔火罐。

推拿按摩:

先以按揉法等放松腰部肌肉,再以点按法按摩腰部夹脊穴、阿是穴及膀胱经腧穴,后以揉法拍法结束治疗。

加以擦按肾俞、命门。

(5)肾阳虚腰痛:

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肢冷畏寒。

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治法:

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代表方药:

1、右归丸加减 肉桂10g附子10g杜仲15g菟丝子15g

熟地15g山药10g山萸肉10g枸杞子20g2、温肾壮阳方加减骨碎补15g巴戟天15g仙茅20g熟附子(先煎)10g杜仲15g黄芪30g白术15g血竭6g桂枝10g当归12g

针灸治疗:

常用穴委中肾俞命门志室太溪气海关元毫针补法,可加灸或拔火罐。

推拿按摩:

先以按揉法等放松腰部肌肉,再以点按法按摩腰部夹脊穴、阿是穴及膀胱经腧穴,后以揉法拍法结束治疗。

加以擦按肾俞、命门、气海、关元。

(6)*中药外用*

中药熏洗:

方药1、大黄、桂枝、生草乌、生川乌、当归、威灵仙、五加皮各30g,水煎先熏后洗腰部,1日3次10天为一疗程。

方药2、红花、莪术、当归、川芎、川乌、草乌、桑寄生、干姜、甘草各30g,水煎先熏后洗腰部,1日3次10天为一疗程。

中药热熨:

方药1、吴茱萸、白芥子、莱菔子、菟丝子各60g,生盐1000g。

混合置锅内炒热,至生盐变黄,布包热熨,1日3次10天为一疗程。

方药2、穿山甲20g地鳖20g虫20g食盐20g白薇20g生半夏15g生南星15g续断15g细辛15g生川乌10生草乌10g白芥子5g阿魏10g加白酒、陈醋炒热布包热熨,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7)可根据症状配以红外线疼痛治疗、电蜡疗、腰椎电脑牵引等治疗。

四、诊疗评估

(一)疗效评估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治愈:

腰腿痛消失,阳性体征消失,能恢复工作

2、好转:

腰腿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未愈:

症状、体征无改善。

(二)预期住院时间

1、术后住院恢复:

4-6天。

2、保守治疗恢复:

10-14天。

六、出院标准及随访

(一)出院标准

1、伤口甲级愈合。

2、术后查体阳性体征减轻或消失。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二)出院医嘱

西药:

给予止痛、营养神经药物继续治疗。

中药:

辩证用药

(三)生活起居、饮食指导及注意事项

避风寒、慎起居、勿久坐、久站。

(四)随诊时间及注意事项

1、出院后1月复诊,如出现突然症状明显加重应及时来医院就诊。

2、康复锻炼

1)仰卧位锻炼法:

  ①双肘屈曲向下支撑肘后,仰头和抬起胸部。

  ②双肩和足跟支撑时抬起臀部。

  ③交替直腿抬高或双腿直腿抬高。

④头、双肘和脚跟支撑时抬起胸腹部和骨盆。

(2)俯卧位锻炼法:

  ①双前臂支撑时抬起头与上身。

  ②交替直腿向后抬起。

  ③两手放背后,抬起头及上体。

  ④飞燕,即上肢后仲,头与背部尽力后仰,下肢伸直后伸,全身翘起,让腹部着床。

(3)站立位锻炼法:

 ①腰背肌伸屈运动。

②直腿前后摆动。

③侧体运动。

④转体运动。

⑤后伸运动

膝关节骨关节病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病(ICD-10:

M17.901)。

行膝关节镜检查手术(ICD-9-CM-3:

80.26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关节镜手术与康复》(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

膝关节间断疼痛多年,近期加重伴活动受限。

2、体征:

膝髌上囊可见肿胀或股四头肌肌肉萎缩,膝关节内外侧间隙、髌骨下缘、腘窝处可有压痛,浮髌试验、髌骨研磨试验、半月板旋转试验阳性。

膝关节活动度不同程度受限,过屈过伸时疼痛明显。

3、辅助检查:

膝关节X线片可见髌股关节病变,内侧、外侧或双侧关节间隙变窄。

膝关节MRI可见膝关节退变,关节囊积液,骨挫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关节镜手术与康复》(人民军医出版社)。

(一)无全身或局部的近期感染。

(二)骨性关节病可进关节镜者,无严重的合并症。

(三)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评估。

辅以中医治疗辩证施治:

1、中药治疗:

(1)行痹:

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

关节疼痛是痹证共有的症状,皆因气血不通所引起。

行痹以风邪偏盛,风性多变,故行痹以关节游走性疼痛,时而走窜上肢,时而流注下肢为特征。

若同时带有风寒表症,见身体发紧。

营卫失和。

治则: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

防风汤加减:

防风15g麻黄9g桂枝10g当归15g茯苓15g生姜20g大枣15g甘草6g腰背酸痛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巴戟天、续断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针灸治疗:

常用穴风池膈俞血海大椎毫针泻法,按循经分布随证取穴。

(2)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缓,遇寒痛重,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

风寒湿邪阻络,而以寒邪偏盛,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痛有定处,疼痛较剧。

得热则气血较为流畅,故其症痛减,遇寒则剧

寒属阴邪,故局部不红,扪之不热。

苔白,脉弦紧皆属寒之征。

治法: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

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0g麻黄6g芍药15g甘草9g黄芪20g寒湿重者加苍术,关节发凉,遇冷更甚加细辛、桂枝、干姜、当归。

针灸治疗:

常用穴肾俞关元风门大椎毫针补法,针后加灸法。

按循经分布随证取穴。

(3)着痹:

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

感受风寒湿之邪而湿邪偏重,因湿邪重浊粘滞,故见痛有定处,麻木重着肿胀等症。

湿留肌肤阻滞关节,故致手足沉重,活动不便。

苔白腻,脉濡缓为湿盛之象。

治法: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

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20g苍术15g甘草9g羌活15g独活15g防风15g麻黄9g桂枝10g制川乌10g当归15g川芎12g关节肿痛甚者加萆薢、木通。

肌肤麻木不仁者加海桐皮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

痰湿盛者加半夏、胆南星。

针灸治疗:

常用穴隔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大椎毫针平补平泻法,可加灸法。

按循经分布随证取穴。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主方蠲痹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处方:

羌活、独活、秦艽各12克,海风藤30克,桂枝、当归各10克,川芎6克,威灵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风胜者,加防风,白芷各10克。

湿胜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

寒胜者,加川乌头、熟附子各10克,细辛3克。

单方验方

(1)除痹汤

处方:

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川芎lO克,虎杖、寻骨风、木瓜、白花蛇、防风各12克。

水煎服。

(2)桂枝活络汤

处方:

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参各30克,乳香、没药、炒穿山甲各10克,当归12克,蜈蚣2条,秦艽20克,甘草3克。

水煎服。

(4)热痹: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近,病发单关节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

邪热壅于络脉,关节,气血郁滞不通,以致局部灼热

疼痛。

热邪伤津,故发热口渴、烦闷不安。

苔黄燥脉滑数是热盛之象。

热痹比风寒湿痹急重,发展多变,可累及各脏器,全身症状也明显。

治法: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养阴解毒。

方药:

主方宣痹汤加减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栀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

化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针灸治疗:

常用穴大椎曲池合谷毫针泻法,按循经分布随证取穴,大椎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单方验方

(1)四物四藤合剂

处方:

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

水煎服。

(2)葛根银花藤合剂处方:

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

水煎分3次服。

每日1剂。

痰瘀痹阻型:

痹证日久,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

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

证机概要:

痰瘀互结,留滞肌肤,痹阻经脉。

治法:

化痰祛瘀,蠲痹通络。

方药:

主方桃红饮加味当归尾12克,川芎9克,桃仁、红花各10克,威灵仙15克,穿山甲20克,地龙、土鳖虫各9克,白芥子、胆南星各10克,乌梢蛇、露蜂房各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

针灸治疗:

常用穴隔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大椎毫针平补平泻法,可加灸法。

按循经分布随证取穴。

单方验方

治痹活血汤:

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茯苓12克,桃仁、红花、川芎、蜂房、桂枝各6克,丹参9克。

水煎服。

久痹正虚型:

骨节疼痛,时轻时重,腰膝软痛,形瘦无力。

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

肝肾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

养血益气,培补肝肾。

【方药】主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秦艽、当归、桂枝各12克,桑寄生20克,川芎、熟地黄、白芍、茯苓、续断、党参、牛膝各15克,狗脊、杜仲18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若久痹内舍于心,可选用炙甘草汤加减。

针灸治疗:

常用穴隔俞脾俞足三里气海关元毫针补法,可配合温针灸法。

单方验方

(1)温肾止痛丹:

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黄芪、熟地黄、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鸡血藤30克。

水煎服。

(2)龙蛇散:

地龙、白花蛇各150克,土鳖虫、蜈蚣、僵蚕、全蝎、蜣螂各30克,穿山甲20克。

共研干为细末,分成20包,每日l包,分2次冲服。

外用中药:

(1)威灵仙60克研末,葱白30克捣烂,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外敷贴于痛处。

(2)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3)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4)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

水煎,熏蒸并热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5)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6)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2、可根据症状予以红外线疼痛治疗、超短波治疗。

四、诊疗评估

(一)疗效评估标准:

1.治愈标准:

疼痛肿胀等症状、体征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2.好转标准:

疼痛肿胀等症状、体征减轻,关节功能有改善。

(二)预期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

14-20天。

五、出院标准及随访

(一)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血沉、CRP除外)。

2、伤口愈合良好:

无皮瓣坏死。

3、膝关节功能改善及良好的康复评定。

4、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二)出院医嘱

1.避免劳累、受凉。

2.可根据患者病情,配合口服止痛药物或根据辩证予以中药口服。

(三)生活起居、饮食指导及注意事项:

1、膝关节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冷、潮湿的刺激。

2、饮食方面,应多吃含蛋白质、钙质、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豆制品、鸡蛋等。

3、对中老年女性要配合对骨质疏松的防治。

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运动。

(四)随诊时间及注意

1、一周复诊,不适随诊

2、康复训练:

(1)移动髌骨:

上下、左右移动,幅度尽量大,动作轻柔,以指腹操作,勿用指甲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大腿绷劲):

膝关节下压,脚上抬

(3)踝泵:

绷脚尖停3秒后勾脚停3秒,最大幅度

(4)直腿抬高:

平卧位,健侧腿屈曲,患侧膝关节完全伸展后抬高,脚抬离床面20cm

(5)终末伸膝:

平卧位,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使膝微屈,脚带动小腿抬起直至膝关节完全伸直

肋间神经痛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肋间神经痛。

•行神经根射频消融术(ICD-9-CM-3:

03.99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肋间部位疼痛,可呈发作性加剧,打喷嚏、深吸气时疼痛加剧,剧烈时可放散到同侧肩部和背部,有束带状疼痛。

2、体征:

相应皮肤区感觉过敏,相应肋骨边缘、肋间组织压痛。

3、辅助检查:

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可正常,继发性肋间神经神经痛可有相应的阳性发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无全身或局部的近期感染。

(二)经严格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

(三)除外其他疾病所致的胸痛,疼痛剧烈,需住院手术。

辅以中医治疗辩证施治:

1、中药治疗:

(1)肝气郁结:

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激惹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

疏肝理气。

方药:

柴胡疏肝散:

柴胡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川芎活血行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若气滞及血,酌加郁金、川楝子、青皮,兼见心急烦躁口干口苦等气郁化火之状,酌加清肝药物,栀子、黄连、胆草等。

(2)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眩。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

(3)湿热蕴结:

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

清热化湿,理气通络。

方药: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清肝泻火,清利湿热、养血益肝,可酌加郁金、半夏、青皮、川楝子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若便秘、腹胀可加大黄、芒硝。

(4)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

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方药:

一贯煎:

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滋养肝肾,疏肝理气,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

2、外敷中药:

醋炒青皮30克,栀子30克,蒲公英50克,生甘草20克,痛甚于胀者加红花20克,桃仁20克;胀甚于痛者加防风30克,枳壳20克,外敷止痛。

3、针灸:

取主穴:

照海、丘墟、曲池,配穴:

支沟、阳陵泉、华佗夹脊(病变相应节段)、蠡沟。

治法主穴每次仅取一穴,效不明显者加配穴。

照海,取双侧,随吸气进针1寸~1.5寸,反复捻转结合提插,持续3分钟~5分钟,丘墟穴,宜左病右取,右病左取,针法同照海。

曲池,取健侧穴,针剌得气后,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同时嘱患难与共者作深呼吸,并按摩患处。

华佗夹脊,深刺使针感沿肋间神经放射,只取患侧穴,施平补平泻法。

4、按摩:

推擦大椎穴,疏风散寒,调理肺气;揉按肩井穴,放松肌肉,活血通络;掐合谷穴,理气通腑,解痉止痛;.按揉曲池穴,疏风通络,镇静安神;.合按内关、外关穴,安神镇静,和胃理气;.掌揉膻中穴,理气散淤,宽胸利膈;分推胸肋间,宽胸理气,缓急止痛;分推肋下,调中和胃,理气止痛;.按揉缺盆穴,通经活络,解痉止痛。

5、理疗:

配合红外线疼痛治疗、电蜡疗、超短波活血化瘀。

四、诊疗评估

(一)疗效评估标准:

1.治愈标准:

疼痛完全消失,无阳性体征,功能活动不受影响。

2.好转标准:

疼痛减轻,体征减轻,功能活动不受影响。

(二)预期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

10-14天。

五、出院标准及随访

(一)出院标准

1、伤口甲级愈合。

2、术后查体阳性体征减轻或消失。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二)出院医嘱

1、天气转凉要避免感冒,经常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于劳累;

  3、平时注意保暖,身体出汗时不要立即脱衣,以免受风着凉;

  4、劳动时注意提高防护意识,搬抬重物姿势要正确,提防胸肋软骨、韧带损伤;

 5、多食韭菜、橙、狗肉、赤豆等食物,有舒筋通络、止痛之辅助疗效。

(四)随诊时间及注意

1、一周复诊,不适随诊

2、适当康复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