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周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5570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6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6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6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6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周教案.docx

《第6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周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6周教案.docx

第6周教案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文言文

子课题:

马说

第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要点提示:

比喻人才。

韩愈当然不是在仅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

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

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讲故事

 

了解文体

 

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文言文

子课题:

马说

第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

“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

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策                            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②执策临之    (马鞭子)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在主谓之间)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马)

②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4.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

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讨论: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思考交流回答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子课题:

第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1、知识和能力目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

(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

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

我们不禁要问:

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

吃一顿;  或:

有时;  石:

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

通“饲”,喂;  能:

能够;  是:

这样;  才美: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

通“现”,表现; 且:

尚且;  等:

等同;  安:

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    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5)    概括段意:

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

策、道、材、通、临、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    思考巩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②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③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思考交流回答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诗歌单元

子课题:

组歌作者:

纪伯伦

第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重点:

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以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二、作者简介: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

二、听读,整体感知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诵。

2、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第一节:

人、近(邻韵)、分;第二节:

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

拗、躁,心;第四节:

他、下。

3、请同学朗诵《浪之歌》,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4、 思考:

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如:

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5、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划分结构)

1—4节:

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

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三、品读,感悟浪的形象及作者情感

1、思考:

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

倾听教师讲话

 

记住作者

 

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

请同学朗诵《浪之歌》,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毛庄中学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

诗歌单元

子课题:

组歌作者:

纪伯伦

第课时

上课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教具: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重点:

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赏析课文

前四段:

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

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2、结尾: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3、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诚。

二、配乐朗读《雨之歌》

 思考:

这首散文诗中的“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三、探究雨的形象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3、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

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4、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雨水滋润了大地。

5、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6、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

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7、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四、小结《浪之歌》和《雨之歌》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

 

思考交流回答

 

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课堂检测: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