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点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5566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考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传播学考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传播学考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传播学考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传播学考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考点整理.docx

《传播学考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考点整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考点整理.docx

传播学考点整理

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问教育网站官网!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传播的定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非社会传播:

自我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社会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1)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也被称为自我传播、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是个人内在的信息活动,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内向传播的特点

①隐蔽性

②内动性

③短途性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由以下几方面要素构成: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e、判断

f、推理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的自我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相反,它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自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研究表明:

自我可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客我”。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自己找工作时也是“主我”与“客我”的互动结果

主——有意义——客

我——象征符——我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c、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P80

(2)人际传播——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定义:

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点

A渠道多,方法灵活;

B信息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复杂;

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D与组织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际传播的主要功能:

A传递信息

B协调传播各方人际关系

C促进人们之间相互交换知识、借鉴经验

D调节情绪,形成积极心理氛围

(3)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

指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

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

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5)大众传播

第二章

4传播的三大来源

一,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二,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即俗称“三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

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5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新闻学重新闻事业本身的职能和业务技巧的研究;传播学主要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媒介对社会产生的效果,尤其注重对“人”即受众的研究。

(4)从研究方法上看,新闻学较单调,传播学则全面系统。

新闻学是站在微观的角度,采用“直观的分析法”也就是“经验研究”;传播学往往站在宏观的角度,显示出多角度研究的特征,在方法上,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经验与实证相结合。

6四个先驱的重要贡献(观点和所著的书籍)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1927年,出版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35年,与人合写《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

1946年,和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

他关于政治传播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

5W传播模式导致了传播学对于确定效果的重视;

5W模式对应的5种分析: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2).心理学家卢因

库尔特·卢因是守门理论创立者,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

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

1947年,发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守门人。

场论、群体动力论。

(3).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1921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担任该校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是著名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编纂出版了一套《美国军人》丛书,共4卷,其中第三部《大众传播实验》(1949)代表了霍夫兰等人最早的研究成果。

霍夫兰又主持撰写出版了《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共5卷,其中以霍夫兰和贾尼斯、凯利合著的《传播与劝服》(1953)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是这套丛书中的一部力作。

(4)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是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

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5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后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作出突出贡献。

主要著作有:

《人民的选择》、《美国士兵-----述评》、《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社会研究的语言》等。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A把社会学实地调查方法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B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C他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等著名观点。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

韦尔伯·施拉姆(1907--1988),美国传播学者,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人称“传播学之父”。

他一生写了30部传播学著作,对传播学这门学科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1982年,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在大陆翻译并出版(新华出版社)。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其一,他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947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施拉姆成为该校传播系主任;1956年,创办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他主编最早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1949)、《传播过程与效果》(1954)

其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

其三,他出版了一系列流传甚广的传播学著作。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

《传播学概论》(1982总结性著作)

7两个学派各有什么特点,比较和缺陷

(1)两大学派的由来与立场: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又称传统学派;以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

马克思主义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法兰克福学派。

代表人物: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

(2)两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

(1)经验学派

①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

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②经验性方法的缺陷:

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有些情况不能单纯用经验材料观察、测定、量化、说明;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

前者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后者说明不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

②经验性方法的缺陷:

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历史及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②经验性方法的缺陷:

尽管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用“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但这一点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2)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的特点:

A他们都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B他们更多的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C批判学派在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加拿大批判学者斯迈司总结了两大学派的差异:

①研究问题不同

②研究方法不同

③意识形态倾向性不同

美国经验学派代表罗杰斯列举了

两派一系列特征:

经验学派特征:

批判学派特征:

经验的批判的

定量的思辨的

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

具体实证的广泛联系的

注重效果研究注重控制分析

8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本土化的东西有哪些)

(1)传播学研究的引进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四个时期:

(1)20世纪50年代的:

萌芽期

(2)60--70年代“文革”:

中断期

(3)70年代后期—80年代:

引进和兴起期

(4)1985年以后:

自主化和本土化研究时期

(2)、传播学中国化

198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大力倡导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播学研究¡±,即¡°华夏传播研究¡±。

精神交往论:

交往活动两类: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决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而精神交往又反过来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二者辩证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总体运行。

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辩证关系):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3)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要素。

第三章

9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A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B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连续、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C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D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E从传播过程的性质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F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各种功能的定义)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社会协调:

(3)社会遗产传承

2、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11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几种观点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西方早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否定态度”。

(1)乐观态度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2)否定态度

“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第四章

1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

(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13传播的模式(结合课本)

(1)线性传播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反馈。

B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

C假定任何讯息总有效果,过高估计了传播力量。

(2)循环和互动模式

编码者:

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

释码者:

执行解释意义的功能

译码者:

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特点

这个模式说明了从一般传播模式向大众传播模式过渡的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续性和交织性。

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系统模式

第五章

14传播者的定义:

传播者即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

15把关人的定义,实质和标准(结合课本)

A“把关”过程实质

(1)并非纯粹“客观中立性”

(2)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3)“把关”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B把关标准:

①时间跨度

②强度或阈限价值

③明晰性

④文化接近性

⑤预期性

⑥出乎预料性

⑦连续性

⑧组合性

⑨社会文化价值

(2)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3)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C“把关人”理论的积极意义(地位)

(1)纽带和桥梁。

(2)信息通道“把关人”。

(3)“限制器”和协调者。

(4)引导者。

(5)指导者与参谋。

16传播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一)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了解四种理论的核心思想)

1、集权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的内容: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与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

强调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权威性,通讯工具必须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无条件的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

2、自由主义理论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主要原理原则有: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与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两个重要原则:

(1)“观点的公开市场”

(2)“自我修正过程”

缺陷:

(1)资本特权代替了政府的特权,人民的意愿无法得到保障;

(2)追求利润的原则导致煽情新闻泛滥,黄色报纸蔓延;

(3)垄断扼杀了意见自由市场。

3、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原理原则:

(1)大众媒介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的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报刊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责任论所要阐述的核心问题。

缺陷

(1)许多观点自相矛盾;

(2)该理论要求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条件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缺乏相应的现实基础。

4、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主要原则和规范:

(1)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

(2)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3)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

(4)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

(5)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二)威廉斯的四种传播制度

1.集权传播制度

2.父权传播制度

3.商业传播制度

4.民主传播制度

(三)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

1.西方媒介体系

2.东方媒介体系

3.南方媒介体系

第六章

17麦克卢汉媒介观

(一)麦克卢汉媒介观

1.媒介就是讯息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印刷文字成为眼睛的延伸

广播成为耳朵的延伸

衣服成为皮肤的延伸

车轮成为腿脚的延伸

电力技术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1)冷热媒介的划分:

热媒介即传播信息明确清楚,或曰清晰度高,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照片、拼音文字、广播、迪斯科舞蹈、通俗歌曲等。

冷媒介则指讯息鲜明度低,受众必须平衡使用多种感官以进行想象补充来完成接收活动的媒介。

如电视、卡通画、电话、口语等。

(2)划分冷热媒介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使日常生活及媒介日益专业化与分化。

从媒介的冷热可探知社会的“冷、热”。

冷热两种媒介用于不同文化社会,有不同的效果。

(二)麦克卢汉传播理论特点:

1、对媒介形式作了开拓性的研究

2、崭新的视角

3、过于扩大媒介的内涵

4、对冷热媒介分类不是很科学,尚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5、极端性和片面性(见课本150页)

第七章

18关于“符号”——传播的基因与载体的基本问题(内涵,意义,特点,功能)参照课本

符号的定义、特点、功能

(1)符号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2)主要特性

A任意性

B约定性

C组合性

D传授性

E跨越性

(3)符号的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功能B传达功能C思考功能

(4)符号与跨文化传播(“符号”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传播交流的一种情境。

(1)语言符号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2)非语言符号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19非语言符号的相关问题

非语言符号:

指除语言之外的其它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可分为三类:

一体语。

二是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三是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功能(英国学者阿尔盖)

A传播态度与情绪B辅助语言传播C代替语言

第八章

20受众的相关问题

A受众定义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会场的听众,戏剧的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都属于受众范畴。

B受众的类型

1、按人口要素分类:

主要指按性别、民族、国籍、文化程度、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等要素分

2、按受众在媒介和内容面前的表现分:

高级受众和普通受众

3、按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交换性质分:

宣传型受众和市场型受众

4、按信息的特征及其与受众关系分:

“广”受众和“窄”受众

C受众分析理论(第三个理论重要)

(1)中弹即倒的受众

1、大众社会和乌合之众

2、魔弹与靶子

(2)联合地御敌的受众

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分三方面:

1、个人差异2、社会类型3、社会关系以媒介为攻,以受众为守,以媒介施加影响,受众接受影响为基调的受众理论,大体都属于传统型受众理论。

反之,把受众视为主动者,把媒介视为被动者,属于现代型受众理论。

(三)固执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1、固执的受众

1964年,鲍尔发表《固执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含义

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使用与满足”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赫卓格:

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a.竞争心理需求

b.获得新知的需求

c.自我评价的需求

(2)对印刷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

贝雷尔森,1940年《读书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a.获得外界消息

b.日常生活工具

c.休憩手段

d.获得社会威信

e.社交

f.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a.心绪转换效用

b.人际关系效用

c.自我确定效用

d.环境监测效用

3.矫枉未免过正——使用满足论局限

(1)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九章

21传播效果分析(几个层面,历史状况,形成过程的制约因素)

(一)传播效果的含义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认知层面

(2)心理和态度层面

(3)行为层面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A早期的“子弹论”

核心观点:

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象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直接引起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B“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1)《人民的选择》

(2)《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3)《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

(4)“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C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1)“议程设置”

(2)“沉默的螺旋”

(3)“知沟”

(4)“培养分析”

(四)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和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信源的可信性研究

2、“休眠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5、警钟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作用

2、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3、受传者个性与传播效果

22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这是重点,最后一个题型涉及到,认真看看)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概要与特点

(1)概要含义:

大众传媒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2)特点

着眼点为认知层面

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暗示一种媒介观:

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1)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研究

(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

(1)重新揭示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

(2)可以为揭示“议程设置”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提供契机

(3)对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借鉴意义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1、概要

1974诺依曼《沉默的螺旋: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个人意见表明是一个社会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理论的特点

(1)舆论观:

强调社会控制功能

(2)效果观:

强大社会效果和影响

3、评价

(1)积极意义

对舆论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

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

(2)局限

过分强调对孤立的恐惧感使该理论主观化严重

无限放大社会心理趋同性导致该理论极端性

网络传播对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