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明确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弄清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了解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和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较量,懂得中国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2、中国的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
3、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斗争的主力与五四运动以前都没有变化,不同的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为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主要参与国家,同盟国:
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协约国:
俄国、法国、英国。
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
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
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
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
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
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2、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伟大的历史事件。
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一次最伟大的创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和俄国无产阶级处于同样遭遇的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
各国无产阶级从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获得了鼓舞自己前进的勇气。
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
因为事件发生在俄历10月25日,故称为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的经济危机。
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的国家。
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用的权力标志棒),象征暴力和强权高于一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
希特勒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后来改组成"国社党"(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文natia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arbeiterpartei,简称"纳粹党"),自任党的领袖,推行"纳粹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
纳粹党徒身穿褐色制服,又称"褐衫党"。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家们的支持下,出任内阁总理。
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
日本法西斯主义与德意法西斯主义有所不同。
在日本,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是日本军部,一些右翼党派和"御用文人"则充当了帮凶和吹鼓手。
日本法西斯主义更具有军事专制独裁色彩,故称为"日本军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
1931年九-八事变,日本武装侵占中国东北。
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占世界总人口4/5的60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
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1945年5月7日、8日,德国代表先后在西方盟军司令部和苏军司令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中国军民是在亚洲大陆上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力。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三)"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新情况:
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
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
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2/3、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这表明,国际帝国主义受到明显削弱和多方面牵制,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镇压各国人民革命。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2、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是中国革命一个严重障碍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美国一手拿着金元,一手拿着原子弹,竭力向全世界扩张。
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1946年春,美国等日益加紧反苏、反共、反人民的活动,一些人还鼓吹"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挑起长期的"冷战"。
其目的是为了在反苏的名义下向美、苏中间的辽阔地带进行扩张,即为了控制欧洲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
美、苏之间在一些问题上是可能妥协的,世界战争的危险必须和必能克服。
但是这种妥协并不要求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妥协,各国人民仍将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斗争。
正是按照这种科学分析,当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政府作靠山,发动全面内战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并且赢得了胜利。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
分清敌我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史称北洋政府。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
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
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
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
取代北洋政府统治全中国的,是国民党控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北洋政府是以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的。
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它不惜出卖国家利权,从而使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伸展。
国民党政府也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
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
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美、英、日等国互相争夺的对象。
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即控制了煤产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铁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1%;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外国银行资产也要比华商银行多1/3;外国资本还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中国东北的经济完全为日本的垄断资本所统治。
在关内,沦陷区的经济也完全殖民地化了。
如华北煤产量的65%都被运往日本。
如同在东北一样,日本侵略者在关内不仅大量占夺农田,而且还大批征发夫役。
他们也不仅大量消耗关内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而且还把这些物资大批地运往日本。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
蒋介石集团之所以敢于发动反人民的战争,没有美国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作为接受美国援助的交换条件,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和协定,使美国在中国享有了种种特权,包括在中国土地上不受限制地倾销商品和投资设厂的特权;在实际上重新恢复的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等。
正是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和上述条约或协定的保护下,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
大量美国剩余物资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市场,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正因为如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这个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1、超强的封建剥削
封建剥削制度是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
在中国,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
地主以及旧式富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向他们收取苛重的地租,主要是实物地租。
据1934年的统计,全国22个省区的实物地租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为45%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5成、6成乃至7成以止。
地租剥削不仅侵占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而且侵占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的必要劳动。
除地租外,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手段往往是超经济的。
在新谷登场时,商人压价向农民收购粮食,待到青黄不接农民需购买粮食时,他们又把粮价抬高了。
农民劳动的果实,通过不等价交换,相当一部分又被商人掠走。
农民不能按期偿付本息时,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房屋乃至子女典卖给地主。
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常常是三位一体的。
地主不仅发放高利贷,有的还兼营商业。
而商人、高利贷者也往往在获利后去购买土地,使自己成为地主。
这个三位一体的结合,压在农民的身上,把他们的血汗差不多榨干了。
2、繁多的赋税压榨
政府当局在运用自己的权力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同时,还通过征收苛重的赋税等直接对农民进行掠夺。
首先,是征收田赋。
田赋本身很重,而且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
田赋名义上是向田主征收的,实际上田赋加重,地租也随之加重,这种负担归根到底还是落在农民头上。
其次,是征收盐税。
农民是盐的主要消费者,因而也是盐税的主要负担者。
再次,是征收各种杂税。
1929年至1933年,全国农村共有188种不同名目的捐税。
1937年,杂税名目达到1756种。
最后,是强迫农民服劳役(如修筑公路、碉堡等)和服兵役。
在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中国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
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农村无法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等条件,这就从根本上严重限制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
许多人不得不吃糠咽菜,遇到天灾人祸,乃至用树皮、草根等充饥,更有大批农民被迫卖儿鬻女,流落他乡,直至冻饿而死。
一些农村区域出现了"土地荒芜,路断行人,家有饿妇,野无壮丁"的惨象。
正因为如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官僚资本的形成
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
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除国家垄断资本外,官僚的私人资本也属于官僚资本。
而掌握着官僚资本的阶级,就是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
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不同,半殖民地中国的官僚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并不是在工业生产发展、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经过一般垄断而后进入国家垄断的。
它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直接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兼并民族资本,而直接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
中国官僚资本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军阀、官僚政府建立和加强军事独裁统治的过程。
2、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⑴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国民党政府通过
"四行二局"(二局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⑵发行"法币",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在长时期内,无限制地发行纸币,一直是国民党政府解决财政危机、发展官僚资本的主要手段。
滥发纸币,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和物价的急剧上涨。
人民手中持有的货币也就由此-天比一天贬值。
到全国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已如脱缰的野马,甚至一天之内要上涨多次。
到1948年8月,"法币"发行额比抗日战争前增长47万多倍,物价则上涨7
255
862倍。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不仅使广大人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洗劫,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而且为官僚资本家进行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制造黑市以及吞并其他企业等项投机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
⑶发行内债,是官僚资本扩张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承购内债的,主要是四大银行。
内债不是按票面价值发行,而是按5折、6折推销的(如购买100元公债,只需付50或60元),但还本付息时则按票面额十足计算,而且票面利息一般也在6厘至8厘之间。
这样,承购内债,年利可达3分、4分,即一年可获利30%-40%。
本来,内债的发行,就是以捐税作担保的。
内债发行得越多,人民的捐税负担也就越重。
这就是说,发行内债实际上正是把广大人民主要是农民的财富转化成为官僚资本集团财产的一种办法。
⑷官僚资本集团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
官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商业投机资本。
外汇和对外贸易,是由他们垄断的。
如孔祥熙家族独资经营的祥记商行专门贩卖匹头、煤油、颜料等洋货;宋子文家族经营的华南米业公司享有洋米进口免税、垄断洋米运销的特权。
他们借助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贸易统制政策和专卖制度,控制了大量商品。
他们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收购,又以垄断价格出售,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比如,实行专卖制度后,许多以低价购入的专卖品大批落入官僚资本家之手,市场上专卖品极度缺乏,致使这类商品的黑市价格随之猛烈上涨,于是他们又把专卖品变成"转卖品"流入黑市,以黑市价格售出。
专卖之利,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私囊。
⑸官僚资本集团还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1935年国民党政府成立的资源委员会垄断了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和矿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接收了日伪工厂4
411家,其中发还原主或标卖的仅10%,其余绝大部分成了官营企业,或者化"公"为私,成了官僚资本家的私产。
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占到整个工业资本的2/3,工业运输业固定资本的80%。
它拥有电力的67%,煤炭产量的33%,水泥产量的45%,纱锭设备的40%,织布机设备的60%,糖产量的90%,轮船吨位的45%,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100%。
总之,官僚资本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主要在从事金融和商业投机的过程中,在充当外国帝国主义的买办的过程中,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
正因为如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土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有三种建国方案: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
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
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⑴帝国主义不允许。
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
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
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
这是它们不能容忍的。
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
⑵它的力量过于软弱。
其一,经济力量的软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它也就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也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
民族工业资产净值,1949年时也不过20.08亿元(1952年人民币币值),其力量之微弱,于此可见-斑。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
全国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1949年,在资本主义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只占18.5%,而其中机器的生产只占1.4%,消费资料则占81.5%。
中国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
商业资本因无强大的国内工业,它所经营的主要是批发外货和趸卖原料以供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这类情况,明显地表现出中国民族资本的缺乏独立性。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