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5149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x

《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docx

乡土文化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湖南省醴陵市姜湾小学课题组执笔:

张细明张元英

《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批准号:

HNETRO201)是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资助课题。

所谓“乡土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本课题中限制为醴陵乡土文化。

从20011年9月课题申报(20011年11月批准)至今,本课题的研究历程已有一年半的时间。

在这期间,我校在湖南省电教馆及醴陵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站的领导的正确指导下,课题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们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的措施与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技术路线为:

 

(一)从“条件分析”入手,做好课题起步准备工作。

我们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了“条件分析”:

1.课程理念解读

在很长一段时期,我校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

上级配发有现成的教材,老师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局限于学科,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针对这种现象,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

通过学习与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

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和“家乡气”的校本课程资源,并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使教师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与生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课程资源调查

开展调查研究,完成《醴陵乡土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报告》是本课题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课题组通过上网、查阅文献书籍、向社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组织师生步入社会调查访问等途径后发现:

醴陵乡土文化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盛产陶瓷、鞭炮烟花,有“瓷城”的美称,且已获“中国花炮之都”称号,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醴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甚多;境内风景名胜甚多;东南西北乡不同的民俗风情也给醴陵增色不少。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文化资源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散存于各种不同的媒体上或尘封于纪念馆、档案馆,利用价值不高,以至于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仅仅停留在表象性的评说之中。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醴陵民间艺术总的是呈衰落的趋势,艺人数量不断减少,许多具有悠久传统的民间艺术举步维艰,直至消亡。

尤其是目前的小学生对家乡文化知之甚少。

随着外来文化铺天盖地地涌入,学生知道的最多的是动画片、言情片、偶像片以及歌星、影星等等,对祖国、家乡缺乏深厚的感情。

因此,非常有必要组织学生将这些古老丰润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出来,让这些乡土文化重放异彩,以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爱乡的意识,使得乡土文化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3.学校内涵分析

在课题论证阶段,学校邀请市局领导来校进行了指导。

通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进行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凸显校园文化特色,促进学生健康和整体素质的优化。

到会的领导们指出:

学校要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连结点,凸显校园文化建设。

在目标的确立上,把乡土文化教育的目标落实在“立身、做人”四个字上;在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上,力求把地方文化、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突出“爱国、爱乡、爱家”教育;在教育的途径方法上,课题组要配合德育处、教导处和各班主任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努力开展丰富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二)调整目标与内容,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2012年6月,课题组部分成员在校长的亲自带领下来到湖南省电教馆,向研究部邹淑萍主任及其他领导汇报了我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邹主任深思后提出了如下两点建议:

一是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益。

即要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乡土资源,将乡土资源引入课程,结合教育教学需求,建设适合师生使用的乡土课程资源并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使师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二是研究范围要尽可能小,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研究目标要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走特色之路”三个方面考虑。

研究内容要具体。

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将研究目标调整为:

探索出乡土文化资源网站与乡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建立醴陵乡土文化资源网站,开发醴陵乡土文化校本教材,制作醴陵乡土文化专题片,向社会展示和推广应用醴陵乡土文化资源的优秀成果,促进学校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爱乡的意识。

调整后研究内容为:

⊙探索醴陵乡土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的途径与方法。

主要搜集整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地理风貌、民间游戏、奇闻轶事等醴陵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探索建立醴陵乡土文化资源网站与校本教材的策略。

主要研究乡土文化资源网站的设计原则、运行和维护策略、主要结构、主要内容;乡土文化校本教材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创造性。

⊙探索醴陵乡土文化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策略。

主要研究利用醴陵乡土文化资源网站与校本教材对我校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爱校等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养培养的措施及其作用。

⊙探索醴陵乡土文化资源网站及校本教材的推广价值。

主要从网站的点击率、网民及师生对校本教材对的反馈信息等方面研究其推广价值,以便不断充实、完善网站和校本教材的内容,使其真正成为特色的网站和校本教材。

(三)开辟多条途径渠道,收集整理乡土文化资源。

第二阶段研究伊始,课题组就出台了《乡土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方案》,确立了资源收集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等,并组织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学习,提高了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

这一阶段主要是采用了:

调查研究法——课题组成员通过走村串户或到相关部门单位进行调查了解获得第一手资料;问卷法——用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家长及社区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名人”,搜集一定的信息;文献研究法——到市档案馆、市文史馆查阅史料记载,同时利用学校的图书和网络资源,对课题需要的重要文献进行搜集、检索,通过文献检索,整合出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以及个人专长的乡土文化资源;研究、比较法——将搜集的本市有关风景、古迹、文化、风俗、人物、历史、经济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筛选与整理,为下一阶段乡土文化资源网站、校本教材的开发奠定基础。

这一阶段,我们强调的是多种信息技术工具的运用,以此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

这一阶段我们采取了如下两个方面的研究策略:

1.校社联动,全员参与挖资源。

协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沟通学校与社区的交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是课题研究的首要工作。

如何挖掘开发社区乡土文化资源呢?

首先,了解、挖掘社区内有什么样的资源,鼓励家长及社区其他人员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并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

我们利用绘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社区资源分布图,其中涵盖了社区的各种资源,并标明了具体位置,使教师们能清楚掌握这些资源,也使家长能进一步明白资源的来源以及自己可以为学校提供的资源。

课题研究开始时,我们将调查社区资源的一封信发出去之后,社会反响极大,许多社会人士纷纷提供信息或参与写作,退休老教师何燕飞、汤爱群等是有名的地方通,知道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后,经常和我们一起交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也协助课题研究,成为课题的编外研究成员。

为了准确了解左权将军的抗日历史,负责此项研究德育处的老师带着信息技术器材、领着孩子们深入群众当中,走访抗日见证人、询问知情者与当地农民。

半年多时间的调查、走访、考实、核对,搜集整理了比较全面的素材。

为了搜集校对烈士名单,他们一边到市档案馆、街道党史馆查阅资料,一边又仔细地查阅地方志,记录史实。

面对搜集出的各种资源,要进行分类整理,并对资源进行需要评估。

通过分类整理,形成不同的资源库,分析资源中所含的价值所在,分析资源中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是什么?

并对资源进行必要的加工或重组。

我们将搜集来的大量资源逐步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风景古迹类、民俗风情类、特产美食类、名人成长类、抗日史实类、经济发展类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瓷文化、花炮文化、抗日文化”三大重点乡土主题。

2.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到社区开展活动,积极开发乡土素材。

(1)寻访古迹,榜样激励。

带领学生实地调查,了解“红拂墓”的由来,关于花炮祖先的传说;以家乡名人为榜样,追寻家乡名人成功之路,探讨人生价值;

(2)今昔对比,感受“福”气。

走访调查社区今昔经济变化,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品家乡美食、尝家乡名茶、听地方名曲,体会古老民族的传统风情

(3)建立基地,实践体验。

我们牵手相关部门,为孩子们建立了四大基地。

以“仙岳山古文化遗址”、“左权烈士墓”、“李立三故居”为德育基地,教育学生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践行“爱的教育”;以“省农科教示范基地”泗汾林场为实践基地,到瓷厂参观,了解釉下五彩陶瓷的历史、种类和特点,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访问,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了釉下五彩陶瓷的制作工艺。

让学生亲自来尝试设计制作陶瓷作品。

活动过程中,我们不断提醒学生在活动过程当中那些动态的、真实的体验、感受和成果及时“留”下来。

这些“留”下来的素材包括录像、照片、录音、读书笔记、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

案例呈现:

案例

(一):

自主确立研究小主题。

在确立研究主题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确立自己最感兴趣的具体研究内容,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小主题的设计,制定小组活动的计划。

在此环节中,学生自主地到社区中和有关乡土文化的网页上收集相关信息。

学生们通过搜集、讨论,确立本人或本组所研究的小主题,如“釉下五彩陶瓷的调查”、“认识醴陵烟花”、“了解家乡民俗风情”、“走进醴陵文化名人”等。

同时,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确立了恰当的活动形式、合适的探究方法,并且还预设了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的方法等。

案例

(二):

小主题——了解釉下五彩陶瓷。

学生先独立上网查找资料,了解釉下五彩陶瓷的历史、种类和特点,再与本组所有成员利用周末共同到东方红瓷业公司了解釉下五彩陶瓷的生产情况和销售情况。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访问,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了釉下五彩陶瓷的制作工艺。

学生通过尝试制作,亲自设计制作出许多奇妙构思的陶瓷。

回家的路上还感慨万千:

制成一件陶瓷艺术品有多么不容易啊;我发现陶瓷艺术品越来越受欢迎;我知道一件釉下五彩陶瓷的制作工序很不容易……”

案例(三):

小主题——调查家乡民俗风情。

该组学生对醴陵的传统节目《思情鬼歌》的表演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研究,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意见。

有的学生对农村现有的民风民俗“七月鬼节”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网络搜索、查阅书籍收集关于鬼节的来历和有关信息,并通过请教家长、采访当地的老人等途径,收集了有关家乡鬼节的相关信息。

有的学生还全程参加整个祭祀活动的过程,从而了解了家乡人在过这个节日时的一些独特的习俗,并能针对某些陋俗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

案例子(四):

多元化展示评价。

成功是人人渴望的。

在成果展示阶段,老师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逐一展示出来。

这些成果有的是显性的,如搜集并整理的有关乡土文化的资料,也有的是隐性的成果,如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经验体会,活动反思等。

老师还鼓励学生用最能表现活动效果的方式来展示。

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最活跃,也很有创意:

有的同学制作PPT展示,有的同学以手抄报,情景剧表演等形式来展示。

展示之后是评奖与反思。

其中:

奖项有“优秀组织奖”、“积极参与奖”、“最佳访问奖”、“最佳记录奖”和“最佳设计制作奖”;反思的形式有自评、互评和集体评。

(四)创建乡土文化专题网站,开发乡土文化校本教材。

1.乡土文化专题网站的创建

在网站的设计上,我们体现了三个原则:

统与分相结合的原则;学与用相结合的原则;教与研相结合的原则。

在网站的制作上,我们强调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是对素材的筛选,包括照片素材、录像素材、录音素材、文字素材等;二是素材的整理、分类与排序;三是剪辑与加工,包括颜色、形状、美化等;四是网站的设计与素材的输入。

在网站运行和维护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专人审核上传资料,确保内容健康,避免不必要的版权纠纷;专人负责网站管理,确保网站运行的稳定与安全。

网站结构设计了以下模块:

醴陵概况;民俗风情;醴陵名人;历史纪实;五彩陶瓷烟花;饮食文化;文艺作品;旅游景点;教师园地;学生园地。

在内容上主要展示出生于醴陵名人的文化成就,并利用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和文化成就对我校学生进行爱国、爱乡、爱校等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养培养,促进学校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爱乡意识的提升。

2.乡土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

在乡土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方面,我们体现了以下“三性”:

(1)校本教材的科学性

《醴陵乡土文化》作为校本教材,其科学性体现在:

它不能象百科全书式的无所不包,而是有适度的范围和重心(重心为“民俗风情”)。

《醴陵乡土文化》首先是一面镜子,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所有史料的取舍都有根有据,无任何意义上的主观臆断和歪曲虚构;当然,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也有所取舍,即体现“厚今薄古”、“古为今用”的思想。

(2)校本教材的普适性

所谓广义的“普适性”,是指不受地域、民族、阶级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局限,被全人类共同所接受、共同享用、共同创造和发展,《醴陵乡土文化》所体现的“普适性”是狭义的,它是有特定区域限制的普适性,它是以醴陵地域中小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

教材的编写语言比较准确、活泼、易懂、宜用、富有文采,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鲜明的教育实效,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探究效用。

(3)校本教材的创造性

创新是科学生命力的体现,它是批判的继续和必然发展。

批判和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衍生出校本教材的创造性,构成校本教材的鲜明个性。

我们的教材开发工作从批判开始,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又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

批判与创新相辅相成,推动教材编撰工作持续不断的发展。

我们开发的《醴陵乡土文化》校本教材共分十三个部分。

其中:

⊙自然地理篇。

主要介绍醴陵的建置沿革、疆域划分、山川地段、气候资源、人口民族等。

⊙物产特产篇。

主要简介醴陵的一些驰名海内外的土特产和名菜名点。

⊙陶瓷烟花篇。

主要介绍醴陵陶瓷烟花的历史、品种、制作工艺等。

⊙文化概况篇。

本篇扼要介绍醴陵乡土文化的源泉、醴陵乡土文化的根基、醴陵乡土文化的的主要遗产等。

⊙音乐舞蹈篇。

据现有资料,音乐篇时限上溯至明清,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醴陵地方音乐的沿革、醴陵地方戏剧音乐、醴陵地方的民间乐器等。

舞蹈扼要介绍醴陵地方舞蹈的沿革、醴陵地方民间舞蹈精品介绍等。

⊙戏剧曲艺篇。

主要介绍醴陵地方花鼓戏的特点、精品介绍等。

⊙书法绘画篇。

主要介绍醴陵书法绘画的特点、主要作品等。

⊙工艺美术篇。

主要介绍醴陵的陶瓷工艺。

⊙民族风俗篇。

主要介绍醴陵的礼节、婚俗、寿辰、丧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月、送灶、除夕等。

⊙地方方言篇。

主要介绍醴陵语言特点及东、南、西、北四乡语言的差异。

⊙红色文化篇。

扼要介绍醴陵主要的红色文化景点。

⊙旅游景点篇。

扼要介绍醴陵的主要景点。

⊙醴陵名人篇。

主要介绍醴陵名人的生平及主要贡献等。

(五)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从2012年9月起在我校全面始用《醴陵乡土文化校本教材》和《醴陵乡土文化校本教材》。

《醴陵乡土文化校本教材》,每周开设一节课,列入校本课程范围。

对专题网站、校本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效果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和研讨。

学校以乡土文化为载体,全力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课题组联合德育处组织全校学生广泛开展了“乡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广大师生认识乡土,抒发乡情、追随乡贤、增强乡誉,激发爱国之情,提高学习能力。

1.回归课堂,学科整合用资源。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各科教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机渗透。

活动课上“醴瓷文化”进课堂,吟读朗诵文人墨客描写瓷器、烟花的诗词对联,讲述动人的民间传说,学生导游们绘声绘色地向人们介绍家乡;美术活动课上指导对家乡树、花、亭、阁等的素描、未来的家乡想象画及瓷器工艺品的制作;主题班会上举行“说说我的家乡”、“最美不过家乡山水”、“醴陵烈士——左权将军”等主题活动。

这样,把涉及社区资源的文化教育序列渗透到了各科教学之中,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2.开展研讨,课堂延伸赏资源。

开展个案研究法,以某一成功的研究案例为切入点,共同研究、采集优势、取长补短。

如:

在“品特色美食感悠悠乡情”(美食篇)主题时,将学生带到郊外进行实地野炊,让学生说家乡的美食,动手做家乡的特色饭菜,感悟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创新、学会合作”的品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社区。

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加工家乡的特产美食”系列主题活动;以“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到长庆新区开发区指挥部、陶瓷烟花大楼、滨江旅游大道实地考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片感受家乡发展巨变,并让学生献计献策,设计如何开发家乡旅游方案。

通过一系列活动,师生在品味社区资源中感悟到乐趣。

3.开设讲座,聚焦乡土传资源。

学校定期开展乡土文化专题讲座,介绍家乡的风光、风俗、风情、历史等知识。

学校邀请本地的老革命、学识老者到学校进行抗日宣讲、“醴瓷”等乡土文化知识讲座,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国、爱家乡之情。

最终把乡土文化汇集成校本教材内容,薪火相传。

4.组织竞赛,言情立志炼资源。

利用《姜湾课改导报》这个平台,每个学期通过编撰评比,让学生说家乡、写家乡、唱家乡、赞家乡、畅家乡,抒情励志。

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举办“爱我家乡”优秀习作评选,“我的家乡叫瓷城”、“烽火岁月抗日情”主题演讲,激起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锻造了科研型教师队伍。

1.提升了课程意识。

长期以来,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无关。

随着课题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教师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课程意识的逐步提升。

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

在编写《醴陵乡土文化》校本教材中,教师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内容,确定方式。

可以这样说,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角色改变了,由教学权威者转向“平等参与者”,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

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予以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施展。

2.增强了合作意识。

“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是一个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

由于本课题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了问题就离不开交流探讨。

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成长了起来。

3.提高了研究能力。

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

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研究,激发了教师课改的热情,涌现了一批教科研骨干,促进了自身专业化发展。

张元英老师撰写的《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点燃创新的火花》课题研究论文获省级一等奖,并在省级教育刊物《教师》上刊载;刘豫红、谢美玲、王娟、胡文权、邹亮、张细明等老师也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胡文权、刘豫红两位老师获得“全国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

4.提高了信息技术素养。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掌握了多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及计算机的操作技巧。

同时,大部分老师又意识到自身水平的不足,纷纷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培训。

到目前为止,全校教师已获高级计算机证件的达90%以上。

(二)拓宽了学校教育广度,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课题的引领,加深了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陶冶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进一步开发社区资源,丰富了学习题材,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1.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增强。

学校课题组通过举办醴陵乡土文化知识讲座、醴陵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及“走近醴陵文化,感受醴陵文化”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家乡的文化和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的家乡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了对家乡和家乡文化的的热爱之情,初步树立起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

2.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几乎没有自由选择学什么课程的权利,所以学生发展的空间不大。

而“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

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环境下,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天地广阔了,视野拓展了,兴趣增强了。

3.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我校《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的实施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方面的技能,沟通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获得了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例如:

在运用信息技术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开发、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技巧,还学会了运用计算机进行搜索、整理、编辑信息的方法;在进行采访活动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真正的采访要求,编写科学的采访提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整理的能力,最后还要写出采访报告,锻炼了写作能力。

这样,一个活动使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能力素养。

(三)激活了学校办学潜能,凸显了学校教育特色。

课程是一所学校特色的基础与保障,任何学校特色的创设与创建都要有课程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作支持,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

我们学校正是利用了独特的文化背景,找到了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通过“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这一途径促进了学校特色的逐渐形成。

在通过比较系统的调查学习研究后,课题组成员根据课程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举办了三次《名人与醴陵》大型知识讲座(现场直播),学生听众率达100%;创建了“醴陵乡土文化”专题网站,开发了“醴陵乡土文化”校本教材;汇编了一本学生“走进醴陵文化,感受醴陵文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作品集,写出了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活动体会或感受。

(四)形成了可喜的物化成果。

1.创建了“醴陵乡土文化”专题网站;

2.开发一套“醴陵乡土文化”校本教材;

3.汇编了一本学生“走进醴陵文化,感受醴陵文化”作品集;

4.形成了部分教案、教学案例集;

5.形成了部分课题研究发表、获奖论文。

三、反思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上还不够丰富;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不全面;

3.研究的目标性不够强,随意性较大,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