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4910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备课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集体备课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集体备课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集体备课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集体备课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体备课王.docx

《集体备课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备课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体备课王.docx

集体备课王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练习八主备人王从霞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页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需要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减法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

教学难点:

能熟练的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隔位退位减的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

(板书课题:

练习)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20—40     130—90     720—20

 240—200    560—60     300+600

 180—90     140—50     160—70

选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思考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1)请学生完成第一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订正。

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

问:

第1题十位上是几减几?

第2题十位上是几减几?

第3题呢?

为什么被减数十位上都是0,计算时却不同呢?

2)生完成第二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

问:

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

在计算的过程中,三题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生完成第三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问:

这组的三题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根据刚才的计算,总结一下这类题计算时该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说。

师小结。

3.练习

506—287      401—255       400—255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3题。

1)指导学生读懂电费单,说明:

“千瓦时”就是“度”。

2)指名说电费单每一栏中的意思。

问:

这里让我们算什么?

3)请学生计算。

4)出示第二张统计表,生独立完成。

5)组织观察、讨论: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游戏。

1)师示范:

用数字卡片拼成两个分别带有0的数字,问:

你能算出他们的差吗?

和呢?

2)两人一组练习。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

400-125603-3961000-99

2、264+310865-295

288+356708-65

结果小于600的算式:

()

结果大于600的算式:

()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练习八主备人王从霞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1页练习八第4~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计算隔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

300+600    160—90     180—90

120—40    320—20     480—80

40+5       110—60     170—80

2.完成练习八第4题第二横行。

1)生练习,指名板演。

(师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符号。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3)指名归纳总结:

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减法?

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加法?

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完成第6题。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交流:

你是如何估计出结果的?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完成第7题。

1)生自读题,理解题意:

女孩比左边的男孩矮15厘米,右边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

2)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指名说解题思路。

3.完成第8题。

1)生自己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2)四年级、五年级订了多少?

你有办法知道吗?

3)学生自己计算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学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4题第一横行。

2、在括号里填上<、>、=。

820-50()850-70280+70()420-70

460+80()560-40640-80()650-90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复习主备人王从霞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

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笔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

(板书课题:

复习)

二.笔算减法的复习

1.口算。

630—600   370—30     1000—500

120—40    320—20     480—80

40+300     200—60     170—80

选择有代表性的类型让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2.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第1组题:

1)观察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

2)自己算一算。

3)开火车核对答案。

4)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5)这组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第2组题:

1)观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自己算一算。

3)开火车对答案。

4)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5)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复习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反馈,提醒:

验算之后在写横式答案时要看清再写,不要将验算的结果写下来。

4.完成复习第3题。

1)生独立看懂表格。

 说明:

用水量通常用“立方米”做单位。

2)生独立练习。

3)集体核对。

三.综合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几百。

 203   791   598   608

2.完成第5题。

1)生进行估算,反馈时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

2)指出:

在估计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减。

3.完成复习第4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列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并验算。

456-259808-413

2、在结果大于500的算式后面打“√”。

951-499()653-139()782-295()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复习主备人王从霞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63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注意估计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的有关知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计算练习

1.完成第6题。

开火车口算,比一比,说说口算方法。

2.完成第7题。

1)学生一组一组的完成,指名板演。

2)比一比,千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2.估算得数大概是几百,再算一算。

 602—296      692—295     500—304

307+108206+197198+405

3.完成第9题。

学生尝试完成。

组织交流。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10题。

 学生看图后,读一读题。

 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自己完成。

交流汇报 。

2.完成第11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学生列式计算,组织交流,说出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下列各题的得数大约是几百。

702-109495+327520-198

2、从小到大排列。

500-12267+638479+308902-399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你能跳多远主备人王从霞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教学内容:

课本96~9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

米尺或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师:

体育课上,练习过立定跳远吗?

学生回忆。

立定跳远是怎样跳的?

请学生来演示。

(展现三种跳法:

右脚跳、左脚跳、双脚跳)

2、师:

关于这三种跳远,你有什么问题吗?

你认为是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得远?

如果用单脚跳,是用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

3、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二、小组谈论,选择策略

1、师:

你们仅仅是猜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证明哪一种跳法跳得更远呢?

2、6人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汇报,比较出最佳方法。

三、实践活动,收集数据

1、统一测量方法。

怎样测量跳远的成绩?

学生交流。

请学生演示测量方法。

2、怎样能使你们组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学生说一说。

明确小组内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

3、进行实验

各小组在操场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四、整理数据,分析判断

1、小组交流:

通过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制作填写统计表。

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

展示各小组实验结果,及各自的判断。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我们今天是怎样开展这次实践活动的?

师:

我们自己发现了问题、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亲自实验,用统计的方法顺利解决了问题。

2、你们能根据你们组收集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吗?

出示p99下面的两张统计表。

学生独立完成。

3、你能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再提出一些问题来研究吗?

活动策略:

 

活动评价: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乘法综合练习

(1)主备人王从霞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教学内容:

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答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题的思路。

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2×44×69×78×4

20×440×690×780×4

2×404×609×708×40

21×34×2233×223×3

11×36×1232×323×3

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笔算。

23×312×46×1172×821×343×411×529×52×13

42×554×342×9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分小组互查。

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3、在○里填上“>”或“<”。

32×2○603×13○402×14○3037×5○5×37

5×11○5021×4○803×33○10018×5○9×18

指名口答,并说明理由;

集体订正,当场反馈;

4、用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各题,在发现的错题下面的□里面画“×”。

13462167

×3×7×4×3

3628284111

□□□□

指名口答,并说明错在哪里?

集体评讲。

二、解决问题。

1、每箱牛奶10瓶,商店运来8箱牛奶,一共多少瓶?

2、每盒饼干12元,小明买了4盒,小芳买了3盒,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3、一只小箱可装12瓶牛奶,一只大箱装的瓶数是小箱的4倍,一只大箱可装多少瓶?

4、果园里有梨树和苹果树,梨树有3行,每行23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7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

针对问题可单独提问并说说理由。

三、全课小结。

四、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

7×4439×527×5

2、连一连。

(你认为各题的积接近哪一个数)

41×5500

59×5200

92×6350

6×81300

52×7550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乘法综合练习

(2)主备人王从霞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教学内容:

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经历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决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2、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思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回答)为了更好地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今天我们将进行一次练习。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3×10=20×2=4×2=

3×20=22×2=40×2=

3×30=24×2=42×2=

指名口答,并说说每组数你是怎么算的?

2、竖式计算。

7×4439×527×5

92×66×8152×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说说计算过程,共同订正。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红红每行写13个字,一共要写3行,已经写好了25个字,还要再写多少个字?

指名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说一说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指名口答,共同订正。

2、有3箱苹果,每箱20个,橘子1箱48个,3箱苹果比1箱橘子多多少个?

学生分组讨论后,再独立解答。

集体反馈后分别解答。

3、文具盒:

14元钢笔:

11元笔记本:

4元。

(1)买1个铅笔盒和2枝钢笔要多少钱?

(2)给22位同学每人买一本笔记本,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钱?

(3)买5枝钢笔,付一张50元币,够吗?

还差多少元钱?

同桌读题并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集体交流,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1、下面哪几题的积在500~600之间?

在后面的()里大“√”。

6×42()3×49()

58×9()7×84()

66×7()65×8()

2、判断。

(1)23×4=24×3()

(2)29+29+29+29可以写成4×29。

()

(3)58×9=580-58()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不连续进位乘主备人王从霞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82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0×330×214×2

21×332×223×3

学生口算,说一说最后两题的口算过程。

2.笔算下面各题。

21×332×2

说一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问:

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计算。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指名说说从图上可以知道哪些条件。

要求2盒一共有多少枝?

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

48×2=)

你能不能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枝?

你把48看作一个整十数来估计,想一想:

它们的积确定在哪两个数之间?

2)说明:

因为48在40和50之间,40×2得80,50×2得100,所以48×2的积在80和100之间。

2.教学算理

1)请学生探索如何计算。

2)指名说各自所用的方法。

3)重点讲评摆小棒:

问:

48×2表示有几个48?

如何用小棒摆一摆?

边演示边说明:

算48×2,就是算2个48是多少。

算48乘2,用小棒先算几个几根,再算几个几捆。

(生边摆边说)

问:

原来共是8捆,最后怎么成了9捆?

3.教学笔算过程

问:

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谁来说一说48乘2应该先从哪一位算起?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一共是多少?

(师板书)

问:

为什么十位上是9?

1)说明:

竖式计算过程可以简化,一般这样写,先用2乘个位上的8得16,满十向十位进1,所以积的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1,再用2乘十位上的4得8个十,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得9个十,在积的个位上写7,结果就是96。

2)看着竖式,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看一看结果,比一比估计的结果,合理吗?

4.比一比:

问:

48×2是今天刚刚学习的,与复习题3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笔算乘法中的进位乘。

笔算乘法时,如果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十,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板演。

完成后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个位相乘时如果满了十,该怎么办?

指出:

笔算乘法时,如果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满了二十、三十呢?

2.完成第2题。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指名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小结:

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完成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

说说每题的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笔算乘法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设计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不连续进位乘

48×2=96(枝)

48

×2

96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主备人王从霞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复备栏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

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头提问练习。

1)商店运来8筐苹果,每筐20千克,?

2)盘子里有5块蛋糕,吃了5块,?

先让学生口头提问,再列式解答。

2.引入新课。

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请学生说说已知条件。

2)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

(教师分别板书)

3)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把自己的算法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说。

问:

要求“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必须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指名学生完整的说说解题思路。

5)学生说,教师板书。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

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2)学生们自己思考,独立完成。

生将自己的想法和算法与同桌交流。

3)指名说解题思路。

3、小结。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所必须的条件,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生理解题意,并完整的说说题目。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问:

为什么要先算2张成人票要用多少钱?

4)指名生再完整的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第2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完成。

3)指名汇报,集体订正,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第3题。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

3)组织交流、讨论。

4)比一比两题的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在解题时,首先要理解题意,再从问题出发去思考。

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12×3=36(个)

36+6=42(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