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4535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解析版

福州三校联盟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图是江苏丹徒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王将宜地封给一个贵族,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由此可知,该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A.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B.说明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

C.反映了周天子的权威削弱

D.体现了周王对功臣的重视

【答案】A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点评:

此题为以图补文型选择题。

此类试题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以图像作为补充。

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正确作答。

2.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

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

A.年龄长幼

B.贤良优次

C.出生贵贱

D.血缘亲疏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立子以贵不以长”,可排除A项;依据材料中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可排除B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代王位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其依据的标准就是“血缘亲疏”,所以排除C项,选择D项。

3.王国维说: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都反映了皇权至上,这是皇帝制度的特点。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

“制曰: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提到“制曰”可见是一种制度。

“始皇帝”可见是皇帝制。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可见是将帝位传之子孙。

故选C项。

A项分封制错误,秦朝时废除分封制了;B项中的中央集权材料没体现;D项中的两个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

6.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召开政事堂会议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设枢密院,与宰相抗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A项是唐朝消弱相权的措施;C项是明朝采取的措施;D项是宋朝采取的措施;只有B项是唐宋时期消弱相权的共同措施,唐代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都是宰相,宋代设参知政事等分割相权,都是众设宰相。

因此答案为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北宋时期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另有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因此上图为北宋时期中枢机构示意图,故答案为D。

秦朝中枢机构为三公九卿,西汉形成内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均不符合图示,排除AB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中枢机构

8.今年的热播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

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是

A.刺史

B.郡守

C.同平章事

D.三司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为监督权力而设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设立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A项正确;B项是地方行政长官,没有监察的职责,排除;CD项都是中央官职,无监察职责,排除。

9.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

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D.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故D项正确;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排除A;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与设问“实质”不符,排除;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排除C。

10.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国家权力的下移

【答案】B

【解析】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但三省长官可以议决重大事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是为了强化皇权。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宰相一职已被废除,排除C项;宰相权力由皇帝掌握,不能说明国家权力下移,排除D项。

1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清朝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综合以上分析,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故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代军机处的比较

12.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皇上同意让王锷兼任宰相,但被给事中李藩驳回了诏书,李藩行使的是封驳审议的职权,所以正确答案是唐朝的门下省。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是重要的决策部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权,尚书省负责执行。

宋朝的枢密院掌军权,所以B错;明朝是著名的特务机构,无驳回诏书权力,所以C错;清朝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封驳的权力,排除D。

13.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答案】C

【解析】广州虽遭到战争破坏严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广州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开放城市,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导致广州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生活艰难,故选C;抵制洋货运动兴起,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

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割占中国台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英国是因为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所以“战胜国”英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借以扩大市场,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掀起瓜分狂潮、扩大资本输出、割占中国台湾均是和甲午战争有关的,而本题考查的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所以本题的答案只能是B而非掀起瓜分狂潮等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

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15.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A项;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故选D。

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6.下图为八国联军在廊坊遇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后,被迫退回距天津30多千米的杨村车站筑垒防守的画面。

你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A.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们觉醒

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C项正确;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故A项错误;“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不属于义和团的直接作用,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设问关键词“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7.这次列强惩罚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规定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罚金”,以此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对发生过反对列强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

这些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C

【解析】由“列强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和“对发生过反对列强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等信息与《辛丑条约》中的“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内容一致,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故A项排除;《天津条约》对英赔款银400万两,对法赔款银200万两,故B项排除;《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故D项排除。

点睛:

“列强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和“对发生过反对列强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五年”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8.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

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

“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

”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在于

A.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C.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力量

D.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

【答案】B

【解析】解题时抓住关键词“1938年”由此可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宜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

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进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

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此分析可得出B符合题意;AC时间不符;D不符合史实。

【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1938年”确定材料所处的时代背景,即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中国工业实力,支援抗战,将工厂企业搬迁至西南地区刻不容缓,工业界发起了工业西迁运动,将工业大部分迁往四川。

这次民族工业的西迁,对保存国家实力,支援前方的抗战起了极大作用。

1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排除A;材料中的“侵略”也不止是“鸦片战争”,排除C;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反侵略者”是“落后者”,但作者强调是西方侵略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排除D。

从“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和“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强调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故本题答案选B项。

20.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

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C.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D.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属于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后期国共关系破裂,中共召开八七会议,领导了秋收起义,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初期,太原会战等战役积极抗战,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21.马克思指出:

“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说明

A.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英国军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受西方革命影响而爆发

D.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答案】D

考点:

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

太平天国运动基本上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但它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从而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22.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

“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所指的叛乱是太平天国运动

②该运动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③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从本题中的时间“1853年”可知这一事件为太平天国运动;它面临的不仅是本国封建统治者的镇压,还有外国列强的侵略;材料也分明可以见出侵略者对中国革命的仇视,故①③④正确;②项说法错误,太平天国主要斗争矛头应该是国内的封建腐朽统治,故排除;所以答案选C。

点睛:

首先通过“1853年”这一时间点,判断出是太平天国运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23.1911年武昌起义以后,全国有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

对这种“独立”理解正确的是

A.分裂割据,反对革命

B.各省响应,共同反清

C.投靠列强,破坏革命

D.党内合作,共同反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以后全国有十几个行省宣布独立推动了辛亥革命形势的发展,故B项正确,AC项错误;D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排除。

24.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四副对联中,反映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雪”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答案】D

【解析】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全国各地学生也纷纷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也参加罢工。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ABC反映的不是初步胜利的内容,排除;“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反映了在学生、工人的斗争下,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故选D。

点睛:

结合所学,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表现是: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25.中国近代以来由中共提出的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

A.中共三大制定的纲领

B.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

C.中共四大制定的纲领

D.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其中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它第一次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故D项正确,C项排除;A项提出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排除;B项标志中共的诞生,排除。

26.1926年7月,国民党在广州发布一则宣言,在宣言中陈述了中国的混乱时局,并提出“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随之发动战争。

该战争

A.是国共第二次合作

B.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C.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D.从北向南统一中国

【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26年7月”“国民党在广州”中可以判断出这场战争是指北伐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发生,打击对象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等北洋军阀,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点睛:

材料“1926年7月”“国民党在广州”是关键信息。

27.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地区

安远、寻乌、信丰3县

莲花琴亭村193户

龙州等17村393户

5亩以下

70

74.6

72.77

5-10亩

20

19.2

11.45

10-20亩

5

3.6

3.56

20亩以上

2

无田

3

2.6

12.22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

D.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表格“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数据可知,无田的农民较少,大部分农民有自己的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共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该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革命的群众基础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主占有土地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是否有威胁,故C项错误。

故选D。

28.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八七”会议召开

B.遵义会议召开

C.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D.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师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D项正确;“八七”会议是1927年召开,排除A;遵义会议于1935年召开,排除B;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排除C。

所以选D

29.“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

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弹飞如急雨,难阻雄狮路。

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

”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百万”“长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应该是指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的史实,故选C;ABD是大决战的重大战役,均发生在长江以北,故排除。

点睛:

题干中“素帆百万、碧水、雄狮、长江”是解题的关键。

30.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

适合填入图中空白处的是

A.开天辟地

B.握手言和

C.分道扬镳

D.走向成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标志着国共两党分道扬镳,1935年遵义会议标志着共产党走向成熟,故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

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

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

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

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以、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

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

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诏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