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4094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9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docx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

一:

《论语十则》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或广泛地向周围人学习的句子),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迷惑而无所得。

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

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

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善而从

三.填空并翻译。

1、子曰:

“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

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子曰:

“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

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

“三人行,。

”//孔子说:

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复习旧的知识,又领悟到新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6、子曰:

“岁寒, ”  //孔子说: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

“其恕乎,   ,   。

//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

“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

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知啊。

二:

《三峡》

1、文学常识:

作者: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有文学价值地理巨著。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自西向东分别为)瞿塘峡(最短最险峻)巫峡(以曲折幽深秀丽闻名)西陵峡(以滩多水急著名),西起四川奉节,东至湖北宜昌,全长204公里。

2、实词:

自:

在。

自非:

如果不是。

曦月:

太阳,月亮。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空谷传响: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

襄:

上。

沿:

顺流而下。

溯:

逆流而上。

巚:

山峰。

清荣峻茂: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

实在。

肃:

寂静。

属:

(zhǔ)连续。

引:

延长。

绝:

消失。

素:

白色;嶂: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朝:

早晨。

乘奔御风:

这里指奔驰的骏马素湍绿潭:

急流的水。

霜旦:

降霜的早晨飞漱:

飞泻冲荡。

属引凄异:

连续、延长或王命急宣:

如(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

良多趣味:

良:

的确,实在

3、特殊用法:

奔:

奔驰的骏马。

湍:

急流的水。

三声:

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

4、注意区别:

属:

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

久绝(消失)。

绝巘:

极。

阻绝:

断。

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

阙;同“缺”,空缺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冷寂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结构。

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是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

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

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

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

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

答: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

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同时也反衬了三峡的凄凉。

4、导游词: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到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洪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之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畅游此地。

5、从文中找出在三峡建水电站的有利条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见水流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见水势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可见落差大。

6、三峡的名胜古迹:

白帝城,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

传说:

神女峰。

7、三峡四季水之景:

春冬,清荣峻茂;夏,水流湍急;秋,水枯谷凄。

三、《与朱元思书》

1.填空。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朝代)梁文学家。

(3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6分)

风烟俱净(全,都)负势竞上(依靠,凭借)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水皆缥碧(青白色)互相轩邈(比高远)直视无碍(障碍)甚箭(胜过)戾天(至)

3、词类活用现象:

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活用作动

4、通假现象:

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婉转地叫),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5、一词多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

6.翻译下面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在树上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荡漾,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6)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者地向上,形成无数座山峰。

(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7.原文填空。

(1)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描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

(3)描写两岸高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句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5)写听觉感受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6)、写山'奇'的句子: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7).郦道元的《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写到了江水流速快,请把它写在下面。

(2分)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

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

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侧面写峰高谷幽,又以追名逐利之人也要产生隐居之心来衬托山水的宁静幽美诱人。

10、开放性试题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

'蝉'或'寒'(秋季)。

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句含有该字的句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四: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

考虑,想到。

寝:

睡。

但:

只是。

相与:

共同,一起。

闲人: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

景的人。

空明:

清澈透明。

户:

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交叉错杂。

遂:

于是。

至:

到。

盖:

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差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

桃花源记陶渊明

1、作者:

陶渊明,朝代:

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交通,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妻子:

妻子和儿女,今义男方的配偶。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

鲜艳美丽,今义食品味道好。

(3)一字多义:

志:

处之志之:

做标记;寻向所志:

标记

(4)重点词:

欲穷其林穷:

穷尽。

具答之:

详尽。

悉如外人:

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

都。

并怡然自乐:

都。

复延至其家:

邀请缘溪行:

沿着便扶向路:

沿着落英缤纷:

落花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俨然:

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怡然:

喜悦的样子具答之:

详尽咸来问讯:

都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再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延至其家:

邀请处处志之:

作标记寻病终:

不久未果:

没有实现欣然规往:

高兴的样子打算无问津者:

渡口

4、成语:

(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3)无人问津;津:

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地为他们介绍了自已所见所闻。

6、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的穿戴,完全与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

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摘录原文回答。

答: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六:

《陋室铭》(刘禹锡唐)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出名灵:

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

斯:

这。

3、惟吾德馨:

德馨:

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

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官府的文书。

劳形:

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

什么。

提宾的标志调素琴: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三、回答下列问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