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4077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docx

《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docx

经济学说史教材考试重点

第二章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产生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应商业资产阶级经济利益要求而出现。

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强调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12、13世纪:

商业资本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5C末期:

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受到封建制度束缚;而封建主对金银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商品货币经济继续发展。

商人地位提高。

15C末16C初,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对外贸易发展,继而工场手工业发展。

顺应这一变化的经济思想即重商主义。

二、重商主义的发展

(一)基本思想

1.社会财富观:

财富=货币=金银

2.财富源泉观:

金银矿藏与流通领域

3.国家干预经济:

立法;行政

4.奖励增加人口,管制食物价格。

5.鼓励发展生产。

6.民穷国富论

※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

重金;贸易;国家干预

(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区分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关键:

究竟如何增加货币财富

1.早期重商主义:

15C——16C中叶

货币主义;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

重视货币金银,主张少买甚至不买以增加本国财富

1马林斯支持政府管制货币,禁止金银出口,以国家干预手段维持稳定富强

2博丹“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认为金银过多导致物价上涨。

主张自由贸易

3孟克列钦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强调重商,主张排外以维持本国贸易;保护自然资源。

重金;但指出国富的体现是生活必需品充裕,而并不仅限于金银多。

2.晚期重商主义:

16C下半叶——17C中叶

强调货币流通的重要性

贸易差额论;重工主义:

多卖;也可以多买。

但必须保证贸易顺差。

主张扩大贸易、发展工场手工业以调节商品流通,积累货币财富。

(1)英国:

托马斯.孟“贸易差额论”的创始人

《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这是“重商主义的一部划时代著作”,“重商主义圣经”。

①货币输出金银引致贸易,贸易增加金银;能入者才能出;国内金银数量过多的不良后果

②财富观金银即财富物质财富与货币财富都很重要

③贸易差额论宏观把握贸易总量的顺差即可

④重视外贸:

出超“对外贸易的好坏是检验一国贫富的标准。

⑤人口问题商品输出情况取决于生产者的人数与技术。

鼓励增加人口。

※流通领域是财富的根本源泉;生产是创造财富的前提条件。

(2)法国:

柯尔培尔

执掌法国财政20年,致力于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所以,在17世纪下半期,法国重商主义也被称为“柯尔培尔主义”。

①财富观

金银货币是衡量国家富裕与否的标准,并决定其军事政治实力。

鼓励贸易顺差。

②鼓励工业发展

发展官办手工工场,引进技术、人才,重视产品工艺的提高与管理

负面后果:

“重商抑农”政策

③重视对外贸易

“贸易是常年的战争”,发展航运业,殖民扩张政策

④国家干预主义

关税保护

※评价:

客观上促进了法国工商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国工商业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造成法国农业凋敝,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陷入危机。

第三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产生和发展

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沿用。

根据马克思的规定: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即17C中叶——19C20S)

在重商主义盛行的时期,商业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等)的发展则相对有限。

而到17C后的西欧,产业资本终于开始取代商业资本的地位。

重商主义因此在现实中破产。

此时,一些思想家超越重商主义者眼界之外,到生产领域中去重新寻找国富民强的原因。

这种活动的结果,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中期的英国与法国的产生并发展。

一、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

威廉.配第:

“最天才最有创见的经济学研究者”,“统计学之父”

著作:

《赋税论》与《货币略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政治算术”:

将“定量的”、“客观的”数学与统计学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对社会经济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即“政治解剖”)。

(二)一般经济理论

1.价值理论

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构成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与其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分工的意义

2.分配理论

最低限度工资论:

工资=维持工人最低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如工资上涨则利润会受损。

“剩余”:

剩余=产品-必须的生产资料花费。

它最终转化为地租(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与利息。

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

土地价格会受土地供求情况变动影响:

土地质量与土地位置(“级差地租”)

资本利息:

是对贷出货币的补偿,至少应等于用这笔贷款能买到的土地所收地租

3.货币理论

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职能

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将影响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

4.经济增长理论

劳动是财富的主要源泉

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的人数与赋税政策将影响一国财富的增长

二、17C末—18C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价值理论:

斯图亚特

理论局限性:

以重商主义思想为基础

劳动的分类

—抽象劳动:

不分具体的劳动形式,无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多少。

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

—具体劳动:

生产特定的、特殊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它具体到某种特定的生产活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形成分工。

劳动价值论的一大进步:

商品价值由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该商品花费的平均劳动量)决定。

(二)货币理论:

大卫.休谟

休谟是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其理论对亚当.斯密有明显影响。

代表理论:

货币数量论

货币仅是交换工具,无内在价值。

货币数量变动引起物价变动:

—商品价格由货币数量决定;

—一国内部流通的货币数量=国内现有的商品总量;

—二者(商品数量与货币数量)中任意一方变动都会引起价格起伏。

斯图亚特对休谟的货币数量论持批判态度:

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无关,而受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影响。

商业发展、价格变动会影响货币数量。

(三)利息与利润理论

1.洛克利息是一种通过剥削别人而获得的收入。

利息率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

2.诺斯第一次使用了“资本”概念,并将利息与货币资本联系起来:

利息率升高是由于缺乏资本,即借贷资本供给不足。

利息是资本的租金。

3.马西与休谟:

利润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由利润决定。

这是对资本主义利润和借贷利息之间关系的正确概括。

(四)经济自由:

孟德维尔与休谟

1.孟德维尔:

《蜜蜂的寓言》强调自由竞争与分工的重要性

认为勤俭节约虽是个人美德,但对社会有负面影响。

而奢侈浪费行为则对社会经济有好处。

2.休谟:

提倡自由贸易

第四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

布阿吉尔贝尔与坎蒂隆

一、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

(一)主要经济思想

1.农业繁荣论赋税过重、消费不足导致农业遭到破坏。

农业繁荣是一切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应重视农业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财富观批判重商主义财富观,提议废除货币。

财富是一切可用于消费的、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农业是生产财富的源泉。

增加财富的手段:

一是增加消费;二是保持各部门之间的平衡。

3.强调自由竞争

自由竞争使各部门依自然规律(即比例价格)平衡发展

—比例价格:

指不仅能使生产不亏本,而且还能维持继续经营并盈利的价格。

包含了成本费用在内。

自由竞争使比例价格自动形成。

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二)经济改革计划税收制度改革:

公平、普遍征税原则;累进税制。

发展农业:

提倡谷物自由买卖。

(三)评价

其理论反映了重农思想,强调经济平衡与自由竞争等观点,并初步分析了消费不足对生产的影响。

其理论虽然不尽完善,但布阿吉尔贝尔仍被视为重农学派思想萌芽的重要先驱。

二、坎蒂隆的经济理论

坎蒂隆是从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到斯密体系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

坎蒂隆对经济问题富有开创性和独立性洞见,是政治经济学的实际创立者之一。

现代经济学的最早著作:

《商业性质概论》

第五章

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

重农学派出现于18C50—70S。

它是法国重要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其存在使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重农学派的中国情结

形成标志是魁奈在《百科全书》发表第一篇经济学论文(1756年);结束标志是杜尔哥被免职(1776年)。

时代背景:

路易十五等封建王公贵族穷奢极欲(“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约翰.罗“密西西比计划”使经济继续恶化

法国古典经济学的重农主义思想传统。

法国是农业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家。

17C后重商主义政策造成损害农业利益的恶果激发了重视农业的思潮。

18C是法国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活跃的时期,法国启蒙学派思想家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为代表,其思想、方法影响着重农学派。

越来越多人要求发展经济,恢复与振兴农业。

一、重农学派的特点

(一)自然秩序:

重农学派的思想基础

自然秩序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与“人为秩序”相对。

人为秩序具体表现为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法规等。

提出著名口号“自由放任”。

(二)重农思想

以重农来反对重商,批判柯尔培尔主义。

农业是唯一产生剩余的部门。

农业是一国财富之本。

重视在整体经济中,各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魁奈的经济学说

魁奈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欧洲的孔子”。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与主要代表。

魁奈大约60岁才开始关心经济问题,特别是农业和赋税问题。

(一)“纯产品”学说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理论体系的核心。

批判重商主义财富观,认为货币只是流通手段,不是真正的财富。

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由土地生产出来的产品。

农业是真正的生产部门。

只有农业才能生产新财富,并使财富数量增加。

农业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原因:

—农业的产出可以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

—能产生剩余,即更多物质财富。

纯产品:

指“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从而多出来的那些余额”。

或者也可以说是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超过生产中耗费的那些价值的余额。

即剩余价值。

纯产品(“大自然的赏赐”)=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生产中耗费的种子-农业工人的生活资料-农场主的生活资料

评价:

强调了“农业创造财富”的观点,并认为对外贸易等流通领域不产生新的财富。

这种观点意味着魁奈将经济学研究对象正式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并指出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过程。

片面之处:

一是没有认识到剩余价值实质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二是错误地将农业视为唯一真正生产的部门。

(二)社会阶级结构分析

1.生产阶级:

即从事农业劳作的阶级(租地农场主与农业工人)。

2.土地所有者阶级:

以地租和赋税为主要形态,从生产阶级手里取得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地主、国王、教会、官吏等)。

3.不生产阶级:

从事工商业的阶级(工商业者与雇佣工人)。

魁奈认为他们不创造纯产品。

(三)资本理论

只有投入到农业中的资本才是生产资本;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均为不生产的资本。

商业利润只有通过贱买贵卖的欺骗行为才会产生。

“农业预付”(即“农业资本”)

—“年预付”:

每年花费在耕作劳动上的支出金额(种子、肥料、工资等)。

即流动资本。

—“原预付”:

购置农业设备(耕畜、农具、库房等)的基金。

即固定资本。

(四)《经济表》

《经济表》是魁奈经济体系的全面总结,也是重农学派的共同信条。

以对资本(“预付”)的分析为开始,以再生产为终结,试图就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领域,说明三个问题:

—全部农产品在社会三个阶级中如何分配以便再生产顺利进行;

—分配中的各个经济部门如何相互联系并构成一个整体;

—唯一生产“纯产品”的农业是如何成为经济基础的。

1.6个前提条件

(1)社会上普遍实行大规模的租地农业经济,即资本主义大农业生产。

(2)社会分为三大阶级。

(3)只考虑简单再生产。

(4)价格固定不变。

(5)假设商品货币流通只在三阶级之间进行。

(6)在一个生产年度内,只计算阶级之间的交易总额,不分析单笔交易。

2.主要内容

♦生产阶级:

假定一生产年度的流通开始前,生产阶级投入100亿基本投资(原预付)建仓库等,并投入20亿年预付(流动资本)买种子等。

并假定其中的100亿每年损耗(折旧)10亿,10年耗净。

而20亿则每年都能一次收回投资。

生产阶级每年共创造50亿农产品(社会总产品):

粮食40亿+工业原料10亿;或者说是折旧的原预付10亿+投资给下一年的年预付20亿+剩余的纯产品(地租)20亿

♦不生产阶级:

上一年产出的20亿工业产品=10亿工业消费品+10亿农业生产资料(农具)

♦土地所有者:

上一年所收20亿货币地租

※流通过程(包括五个交换行为)

(1)土地所有者以10亿里弗尔向生产阶级购买生活资料(粮食)。

(2)土地所有者以另外10亿里弗尔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消费品。

(3)不生产阶级用手中的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粮食。

(4)生产阶级用10亿里弗尔货币向不生产阶级购买生产资料(农具)。

(5)不生产阶级用得到的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原料。

※流通的结果

土地所有者得到10亿粮食和10亿工业消费品。

(收入)

不生产阶级得到10亿粮食(将在再生产中消耗掉)和10亿工业原料(投入再生产)。

生产阶级得到10亿农具(补充原预付的损耗)和20亿货币(要上交的地租)。

此外,留在生产阶级手中、没进入流通的20亿粮食则用来补偿“年预付”(投入再生产)。

3.评价:

略(见P82)

(五)经济政策与主张

发展大农业经济:

集约化、规模化

整顿税收:

只收地租税

要求改革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

三、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重农学派的另一主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6年)

(一)“纯产品”学说

强调“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赐予,是农民在劳动中利用特殊自然生产力的结果。

土地私有制使土地所有权和耕种劳动分离。

地租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劳动成果的占有。

(二)社会阶级分析

在魁奈所称的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内部又划分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

他对“雇佣劳动”概念界定不清:

认为所有不占有土地的阶级都是由土地所有者雇佣的“雇佣劳动者”。

(三)工资理论

相当完备地划分了基本收入的类别,说明了工资、利润、地租、利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工资是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

决定工资的因素:

劳动者与购买劳动者之间协议的结果

(四)利润与利息理论

利润是资本家劳动应得的工资

利息是借贷者出借货币的结果

资本是节约的结果

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一、经济学说的八次“革命”

1.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第一次创立了较完整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

2.“边际革命”:

19C70S

•边际分析法使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产生

3.“凯恩斯革命”:

20C30S

•力主政府干预,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

4.“现代货币主义”:

20C50S

•重视货币问题的研究

5.“斯拉法革命”:

20C60S

6.理性预期学派:

20C70S

7.供给学派:

20C70S

8.新制度学派:

20C80S

•※亚当.斯密的生平

•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予以丰富、发展,是公认的经济学宗师。

•二、《国富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

•斯密的《国富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基本思想

•全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目标:

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国民财富是指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国富的两种途径:

其一,依靠分工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其二,依靠资本的增加以增加从事生产的人数。

•※《国富论》全书分为五篇(32章):

•第1篇:

说明了劳动生产力得以改进的原因和劳动产出物分配给社会各阶级的顺序。

•第2篇:

分析了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

•第3篇:

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了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欧洲农村的衰落与城市的兴起与繁荣,论述了不同国家财富的不同发展途径和后果。

•第4篇:

讨论了政治经济学体系,对重商主义进行了详尽批判,对重农主义进行了全面评价。

•第5篇:

以论君主或国家收入为题,讨论了国家的出现、地位、作用及各项经济职能。

(二)研究方法

•抽象演绎法与经验归纳法相结合

•斯密留下的两个谜:

—“价值之谜”(“价值悖论”)

—“斯密之谜”(“斯密问题”)

三、主要理论

(一)利己心理论

•人的本性有二:

一是在伦理道德上有助人的同情心;二是在经济活动中有利己心理。

•人人利己则有利于社会发展。

(二)“看不见的手”理论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

•自由竞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自发调节社会经济运行。

•该理论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

•(三)分工学说

•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推动分工的发展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使技术进步。

•举例:

制针业

•为什么产生分工?

——交换引起分工。

•分工的发展受交换范围(即市场)大小的限制——强调实行自由贸易。

(四)货币学说

•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人们在商品交换中,为了克服存在的困难而产生的。

•货币是流通手段。

但它不是具有价值的财富。

•赞同发行与流通纸币。

但强调慎重。

(五)价值论与价格论

•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概念,将二者视为“价值”概念的两层不同含义:

—交换价值:

即习惯上所说的“商品价值”,是指人们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

又被斯密称为“真实价格”、“劳动价格”。

—使用价值:

某特定物品的效用。

•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劳动价值论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货币仅是衡量交换价值的名义尺度。

•商品价值由生产它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决定。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商品能换回的劳动量决定其价值(与观点矛盾)

•商品价值由该商品所能购买到或所能支配的他人付出的劳动量决定。

※第种观点得到了更多人赞同:

劳动是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源泉。

2.收入构成价值论(即“斯密教条”)

•社会三大阶级:

以地租为生的地主阶级;以工资为生的工人阶级;以利润为生的资本家

•社会三大基本收入:

地租、工资、利润

•“斯密教条”的内容:

商品价值由社会三大基本收入——地租、工资、利润共同构成并决定。

这三种收入共同决定价值,都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斯密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价值论应让位于收入构成价值论。

3.价格理论

•“自然价格”:

是指依照自然报酬率所卖出的价格,即按自然报酬率支付的工资、利润、地租之和(生产费用)而得出的价格。

它实际是指价值。

•“市场价格”:

指商品在市场上实际出售的价格。

•斯密认为,供求关系变动会影响价格,使市场价格不断偏离自然价格,但始终围绕自然价格波动。

(六)分配理论

1.工资理论:

两种定义

工资是付出劳动应得的收入与报酬。

(与其劳动价值论中的观点对应)

工资是他人劳动的价格(与其劳动价值论中的观点对应)

•劳动的“自然价格”:

即自然工资,反映的是劳动力价值。

取决于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必需品费用。

•劳动的“市场(货币)价格”:

劳动者实际得到的工资。

受劳动力供求关系与市场竞争情况的影响。

•工资必随资本积累与财富增加而提高。

•2.利润理论:

两种定义

利润即剩余价值,由剩余劳动创造,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被资本家分享的、以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补偿了工资后的余额。

(与其“劳动价值论”对应)。

又被称为斯密的“剩余价值论”。

利润是资本家生活费用的正当来源,是他们付出资本的自然报酬和收入。

(与其“收入构成价值论”对应)

•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

•3.地租理论

•地租是归地主阶级占有的一种特殊收入。

地租的来源分析:

劳动价值论:

地租是农业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

收入构成价值论:

地租是价值的三大源泉之一,是使用土地的报酬。

农业特性:

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是土地私有权具有垄断性而产生的结果。

重农学派:

大自然的产物。

•其变动趋势与工资类似:

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增长。

(七)资本积累理论

1.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两种定义

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可提供利润。

非生产劳动则不生产剩余价值,是与收入相交换的劳动,不提供利润。

(正确)

以是否生产商品或者物质产品为划分标准。

(错误)

2.资本理论

•中心思想:

主张节俭与积累。

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重要条件,也是使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

•资本是指人们希望从中获得利益的资财。

•分类:

流动资本;固定资本。

分类标准则是看资本是否经过转手而获得利润。

—流动资本:

经过流通、更换主人从而带来利润的资本。

—固定资本:

固定在资本家的工厂里,不经过流通也不更换主人就能带来利润的资本。

•资本用于农业生产最有益。

(八)经济自由主义和国际贸易理论

1.经济自由主义

•“自由放任”:

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国家职能:

一是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二是保护社会成员财产及人身安全;三是建设和维持公共工程、公共事业。

•赋税原则:

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2.国际贸易理论

•地域分工论:

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分析建立在各国地理、自然条件上。

•优势原理:

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

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时,如果A国在甲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则劳动生产率低,A国就在该商品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据依据;但相对优势也不可忽视。

 

第七章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李嘉图简介

19世纪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两场辩论:

黄金价格;《谷物法》

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

一、劳动价值论

接受并修正了斯密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

批判了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第二种观点。

※李嘉图认为:

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且其价值量大小随劳动量的增减而增减变化,与劳动量成正比。

批评了斯密的收入构成价值论:

先有商品价值,再有对价值的分配。

各种收入均是价值的分配形式。

但认为商品价值在分配过程中将分解为斯密所说的三种收入:

地租、工资、利润。

商品交换价值的两大源泉:

商品的稀少性(例如古董);人们获得该商品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大多数商品)。

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决定。

※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

(1)价值规律和利润规律(资本与劳动交换)之间的矛盾。

(2)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规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规律)之间的矛盾。

二、货币理论

货币是商品,也是劳动的产物,更是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

其价值也取决于所耗费的劳动量。

肯定纸币的作用与地位。

反对滥发纸币。

当一国所有货币处于流通中时,商品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