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3935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docx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docx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内容梳理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性,或驳斥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或对某个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提出质疑.或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新的道理,或鼓励我们永葆好奇心,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寻根究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调。

《吴汉何曾杀妻》也是一篇驳论,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

《大小猫洞》是一篇立论,其中心论点是“故事里面有道理”。

《世上没有傻问题》是一篇思想丰富的议论性散文或散文化议论文,语言通俗易懂,但的逻辑结构却并不简单,的题目表明了论点,即“世上没有傻问题”。

这一论点的正面论据是“每一个问题都表明他们渴望理解这个世界”。

其反面论据是“孩子怕提出所谓的傻问题是我们成人造成的”。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思想性强,文化内涵丰富,不仅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且颇能启迪智慧。

这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领悟作者是如何敏锐地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

从形式上说,本单元为议论文单元,是在八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议论文。

八年级(上)的议论文都是立论的。

在这个单元中,同学们将学习驳论,并学习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法。

培养议论能力,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相关的知识点在于:

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写议论文应当善于将立论和驳论结合运用。

议论能力主要表现为:

善于从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议论,议论入情入理,有较强的说服力。

议论文分析理解的基本思路是先从总体上看是立论还是驳论。

如果是立论,那么其论点是什么?

有哪些论据(哪些理论论据,哪些事实论据)?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如果是驳论,那么被反驳的是什么?

作者是驳论点、驳论据还是驳论证?

作者提出了哪些理由?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议论文的语言学习也应当是一个要点,因为议论文的语言与记叙文、说明文等有着明显的区别。

要体会议论文长句子多、表达严密等特点,有的课文语言犀利,有的课文语言平和,我们在阅读中可以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思考语言风格与特定的话题、语境、作者和立意之间的关系。

语文之旅成功档案(语文之旅到了一个驿站啦,该“温故知新”啦!

)识字与写字1.下面是本单元每课的词语集成,它们应汇入你的词汇的海洋。

(可以自己先归纳,写出字形,再注音,然后根据拼音,再写出字形)(同桌之间一个报,一个写,看是否读准字音,写好字形,明确词义)慨叹

  玄虚

  渺茫

  省悟

  依赖

  脊梁

  摧残

  诬蔑

  诓骗

  为民请命地大物博

  怀古伤今

  篡位

  自刎

  典籍

  殊不知

  记载

  贩马

  冤家无稽

  祠堂

  捏造

  校订

  死心塌地

  仆人

  徒步

  泮宫

  无独有偶疏忽

  瞥

  贬低

  脆弱

  深奥

  呵护

  灌输

  滔滔不绝

  嘲弄

  乏味2.用简要的语言记录下你的“仿写之旅”。

阅读与积累1.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文,或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调,或对某个历史剧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或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新的道理,或鼓励我们永葆好奇心,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寻根究底。

在四篇课文的学习中,就你印象最深的内容作一下记录吧。

(也可以自己设计栏目哟)

(1)用一句话概述印象最深的人物。

  

  

(2)用一句话概括某个作者的观点,写出一个能证明这个观点的论据。

(3)默写体会最深的三句话。

(多多益善)2.在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中,你一定经历并掌握了一些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请你依照提示作一下总结。

(先作自我小结,然后在小组上交流,与同学们分享成功的喜悦)

(1)通过阅读《

  》,受到

  启发。

(2)我学习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说明)

  

  。

3.阅读之旅不限于这四篇课文吧,在生活中,你应该在名著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1)课余时间,我背诵的古诗词有

  

  。

(2)结合这一单元所学的课文,我阅读的名著有

  。

(3)我想向同学推荐的篇目有

  ,推荐的原因是

  。

(4)最近一周我摘抄的佳词妙句有

  。

口语交际一、口语交际内容1.阅读文学评论性,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2.积累小故事、名言警句作为论据,做成知识卡片。

3.推荐书目:

《鲁迅杂文》、《燕山夜话》、《钱钟书文选〈人•兽•鬼〉》、《钱钟书文选〈写在人生边上〉》。

4.推荐网站:

逸海书城——现代文学

  http:

//www.easysea.com/xiandai/luxun/qjtzwfj/邓拓专辑

  http:

//www.white-

  反方:

当班干部不会吃亏

(2)正方:

勤能补拙

  反方:

勤不能补拙(3)正方:

苦难是财富

  反方:

苦难不是财富(4)正方:

知足者长乐

  反方:

知足者乐不长指导:

让事实说话;有理——观点正确;有据——依据充分典型,有代表性。

写作训练一、写作话题1.就一则广告谈谈自己的见解,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2.人世间最珍贵的是什么?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

是善良。

心怀善良的人,总是在播种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

请以“善良”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二、写作准备了解必备的文体常识;认真积累论据,深入思考。

三、写作中写出个性,写出文采,写出感情。

四、写作反思1.最近,我写了一篇议论文,题目为“

  ”,我的观点是

  ,运用的论据有

  ,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2.通过反思,我认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是

  ,不足是

  。

综合性学习一、内容:

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活跃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同见解的撞击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在下列三项活动中,选择一项开展。

1.上网利弊谈上网正在普及,但对上网的利弊,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是,上网利大于弊。

网上信息量大,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网上信息质量高,可以向最好的教师学习,可以得到最新的信息;上网自由灵活,随时可以开机学习,可以与远方的朋友很方便地在网上交流。

另一种意见是,上网弊大于利。

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学生容易受有害信息的影响;上网不当导致上瘾,沉迷于网上聊天或游戏中,一坐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有人因此而诱发疾病,甚至死亡。

全班或者分组讨论:

怎样看待上网?

2.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甲方: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1+1=2,难道还有其他答案吗?

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难道还会改变吗?

一本书的好坏,可以见仁见智,但总有一个客观标准,这有什么疑问吗?

乙说: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而实际上,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对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俗话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

全班或者分组讨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观点对不对?

为什么?

3.关于克隆的争议《奇妙的克隆》一文说: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最近,关于人、兔细胞融合的研究就引起了激烈争议。

反对者说:

这是对生命伦理的践踏。

从人和动物杂交克隆的“人类胚胎”所得到的胚胎干细胞,培植出来的各种人类组织器官,如果移植到人体上,将会把动物的某些遗传特性或遗传疾病带入人体。

万一被居心叵测者搞出一个人兔杂交种,更是亵渎人类尊严。

支持者说:

克隆器官,造福人类。

研究者已经采取防止措施来避免人兔杂交可能带来的异种的疾病(如兔子的“艾滋病”),而“人头兔身"的怪物则根本不可能产生,因为这种胚胎99.999%的DNA来自人类。

目前,所有的异体器官移植除了同卵双胞之外,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严重的可致死,而使用病人自己的细胞克隆出的器官就不会发生移植排斥反应。

因此,克隆器官可以挽救病人生命。

全班或分组讨论:

我看克隆。

以上活动,都为你提供了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的机会,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启发的机会。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

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

二、辩论赛评分表序号

  项

  目

  权重

  得分

  合计1

  论据真实充分,分布较广

  52

  论据能支持论点

  53

  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

  04

  语言畅达,精彩

  05

  善于发现对方论点的弱点,并进行有效反驳

  56

  善于发现对方论据的虚假或论据不能支持论点,并进行有效反驳

  57

  相互配合好

  08

  言谈举止文明礼貌

  0素养养成型评价试卷评价时间:

120分钟

  评价分值:

100分一、语言运用(共10分)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kǎitàn(

  )

  xǐngwù(

  )

  yīlài(

  )cuīcán(

  )

  wūmiè(

  )

  kuāngpiàn(

  )cuànwèi(

  )

  diǎnjí(

  )

  shūhū(

  )cuìruò(

  )2.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记载(

  )

  无稽(

  )

  捏(

  )造校(

  )订

  一瞥(

  )

  倾(

  )向愚(

  )蠢

  玄(

  )虚

  乘(

  )车真假难辨(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正确的字。

(1)他的字写得工

  极了。

  

(2)学习必

  刻苦钻研。

(3)歹徒终于真相

  露。

  (4)他反

  的情况很重要。

4.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粱。

  )

(2)既使是一次不完全的赏试也会起到消除疑虑和鼓励的作用。

  )(3)刘珍是后汉安帝永初年间的史官,曾奉诏校定东观诸书,并且负责编辑建武以后的名臣列传。

  )5.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于是有人

  (慨叹、赞叹、哀叹)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

  (别出心裁、无中生有、别有用意)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

6.解释下列句中粗体词语的意义。

(1)这些都证明“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的。

  

(2)我们的自尊心竟如此脆弱吗?

  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B.或者我们可以说:

“我不知道答案,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

也许等你长大的时候,你会成为第一个发现答案的人。

”c.“吴汉杀妻”一剧的情节,大体是,汉朝潼关总兵吴汉,娶了王莽的女儿为妻。

D.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

楚国人要给他一个“下马威”。

8.修改病句。

(1)“减负”后,我们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3)他那种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同学效尤。

  9.“因此,帮助学生砍断自卑的枷锁,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从下文抽出来的一句话,它应该放在(

  )。

自信心是学生走上成才之路的第一步。

学生如果自卑,将会失去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习时就会忐忑不安,心乱如麻,不能专心,本来能想出来的东西也提不出来。

如果自悲年深日久,形成一种顽固的条件反射,那么,他做什么都会有一种消极自我暗示:

我是不行的。

A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怎么会搞好?

B教师应当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上自信的种子。

c让自信的种子在学生实际学习中生根,开花,结果。

D10.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宋代有个叫陈正之的人,一篇小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

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博学之士。

(1)根据这段话,请提炼出两个观点。

  

(2)对这一事例,你如何理解?

(限用50字作答)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一)优点零毕淑敏①一位作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愿望。

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上来。

他一看,顿时傻了眼。

②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零。

③我对世上是否存在没有优点的成人,不敢妄说,但我确知世上绝无没有优点的孩子。

我或许相信世上有丧失愿望的老人,但我无法想象没有愿望的孩子,将有怎样枯萎的眼神。

④不知道愿望和优点这两样对人激励重大的要素,假若排出丧失的顺序,该孰先孰后?

是因为丧失了愿望,百无聊赖,才随之沉没,成为没有优点的少年;还是一个孩子首先被剥夺了所有的优点,心如死灰,之后再也不敢奢谈一丝愿望;也许它们如同绞缠在一起的铅丝,分不出谁更冰冷僵硬?

⑤没有愿望,必是一个死寂的世界。

孩子不敢再期望黎明,因为每一天都被功课塞满,晴天看不到太阳,阴天闻不到雪花,日出日落又有何不同?

不再留意鲜花,因为世界一片苍白,眼中暗淡了温暖的色彩;不再珍视夜晚,因为厚重的眼镜遮挡了星光,即使抬头也是泪眼迷蒙;不再盼望得到师长的嘉奖,因为那不过是成人层层加码的裹了蜜糖的手段……⑥没有优点的孩子,内心该怎样痛楚地喘息?

见过一个胖胖的男孩,当幼儿园教师第一次问:

谁觉得自己是个美男子?

他忙不迭地从最后一排挤到前面,表示自己属于其中一员。

可惜他紧赶慢赶,动作还是晚了一点。

另有好几个男孩抢在他前面,在老师面前排成自豪的一排。

没想到老师伶牙俐齿地向他们说,还真有你们这么不知天高地厚的,竟觉得自己是美男子,臊不臊啊?

后来,那几个男孩子,开始为自己的容貌羞涩,无法像以前那样快活。

⑦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也可以说明一点问题。

每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如果成人爱他,他也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他会感觉自已是天地间的一个宝贝,他的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大优点;假若成人粗暴地打击他,奚落他,嘲讽他,鞭挞他,那脆弱的小生灵,就会被利剪截断双翅,从此萎靡下来,或许跌落尘埃一蹶不振。

⑧看不到自身优点的人,必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

他们的谦恭,可能是高度自卑下的懦弱;他们的服从,可能掩饰着深刻的妒忌和反叛;他们的忍让,可能埋藏着刻毒的怨恨;他们的赞美,可能表里不一,信口雌黄……⑨我以为愿望是人生强大的动力之一。

假若人类丧失愿望,世界就在那一瞬关闭了前进的引擎。

因为有跑的愿望,人们有了汽车;因为有说话的愿望,人们有了电话;因为有飞的愿望,人们有了卫星;因为有传递和交换的愿望,人们有了因特网……⑩优点和愿望,是孩子们的双腿。

希望有一天看到他们填写的表格上这样写着——优点多多,愿望无限。

11.给第④段中两个加点的“没”字注音。

沉没

  没有

  12.作者写道:

在没有愿望的孩子眼中,师长的嘉奖“不过是成人层层加码的裹了蜜糖的手段”。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谈谈你的观点。

字数在30左右。

  13.第⑥段中那个男孩在受到老师嘲讽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请你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他的心情。

  

  14.读第⑨段,根据“因为有……的愿望,人们有了……”的句式与的内容,再仿写一句。

  

  15.只要充满理想,就不会“丧失愿望”。

古人曾留下许多展示远大理想与抱负的诗文名句,请写出令你深受鼓舞的一句。

  

  

  

(二)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中,后一句含意深刻,使人大有所悟。

大家知道,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正书有“颜筋柳骨”之说。

颜体丰满遒劲,柳体骨立挺健,至今仍是学习书法的范本。

柳体创始者柳公权是颜派鼻祖颜真卿的后辈,早年从师于颜鲁公。

后来,柳公权发现颜体虽雄浑厚朴,但不乏臃肿肥大之弊病。

于是,柳公权不断揣摩,择颜体雄健的优点,改其臃肿肥大之病,掺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长,终于创立了世代奉为经典的“柳体”。

这一新体的诞生不正是“择善而从”的典范吗?

倘若柳公权一味效法颜体,而不顾其弊端,那么,可能现在不会有相提并论的“柳骨颜筋”,那该是多么可惜啊!

及古思今,改革之风已靡及中华大地。

要改革必须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但“开窗”虽好,不免有苍蝇蚊虫飞进来,这就需要我们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头脑。

可就是有一些“失其本性”的人,沉湎于西方物质“文明”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为腐朽糟粕所吸引而锒铛入狱。

他们就是不善“择善”而咎由自取的典型。

由此可见,对待一切事物,我们要开动“择善而从,不善而弃”的脑筋,放出眼光去学习和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吸取,有所突破;反之会身陷泥潭,一误再误。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句的意思是

  。

17.末段粗体的“这样”指代

  。

18.引文的论点是

  。

19.“不免有苍蝇蚊虫飞进来”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

  。

20.不改变原意,将“这一新体的诞生不正是‘择善而从’的典范吗”一句改为陈述句。

  

  

  21.引文所举的事实论据有

  ,它们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前者着重证明了

  的重要性,后者则着重证明了

  的危害性。

22.引文从论证方式看属

  论。

(三)守住信念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战场上群雄逐鹿,铁血纷飞。

儿子血气方刚,被征入伍。

父子生离死别,泪湿衣襟。

临别时,父亲拿出一把刀交给儿子,说:

“这是一把宝刀,见血封喉,是我家代代相传的宝物。

佩之可避邪,免遭杀身之祸。

只是千万不能将刀拔出,否则灵气便会逃走,宝刀便会成为一块废铁。

”儿子身佩宝刀四处征战,果然英勇非凡,连打胜仗,敌军视之如虎。

又一场大战临近,已当将军的儿子立在阵头,稳操胜券,英姿勃发。

他突然好奇心起,取下身上所佩的宝刀,拔出一看,大吃一惊:

这只不过是一把十分普通的刀!

英勇的将军竟然面如土色,大战一开始,就被敌军斩于马下。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地质勘探小组在原始森林里迷路了,而经验丰富的老队长又不幸被蛇咬伤。

弥留之际,老队长取出一块圆形的石头,对队员们说,这块石头就是我们要找的矿石,价值非凡,你们一定要设法走出森林,把这块矿石拿回去作最后的鉴定。

队员们十分小心地护着这块石头,历尽艰难,终于走出了森林。

但化验结果表明,那块石头根本不是有价值的矿石,而是一块十分普通的石英石。

队员们终于知道了老队长的良苦用心,相拥而泣。

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恐惧和诱惑,它无时无刻不在消磨人的意志,稍一疏忽就有可能被那张可怕的网轻易捕获,一切靠信念建立的自信和光辉就会訇然倒塌。

一个人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生活,但不能缺少生存和成功的信念,它可以使你在生命的困厄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在绝境中找到生存的机会。

23.读第四段,说说“稳操胜券”一同的含义和作用。

  24.第七段中说“队员们终于知道了老队长的良苦用心”,老队长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出他的心里话。

  25.第八段“稍一疏忽就有可能被那张可怕的网轻易捕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那张可怕的网”是指什么?

  

  26.从中心的角度看,所叙述的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7.作者所言“守住信念”,他认为最应该守住什么信念?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作文(共40分)28.某班举行辩论会,主持人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半,忽然落下来。

这是它第七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它又向着原来的目标,一步步地往上爬……

(1)注视着这只蚂蚁,得到的启示是:

挫折面前要百折不挠。

(2)注视着这只蚂蚁,得到的启示是:

一再受挫要重新选择目标。

于是,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辩论,正方赞同

(1)的观点,反方赞同

(2)的观点。

假设你参加这次辩论,请写一份400字左右的发言稿。

不管你赞同哪一方,都要围绕你赞同的观点发表见解,要针对对方的观点,“论”得有理,“辩”得有力。

参考答案1.慨叹

  省悟

  依赖

  摧残

  诬蔑

  诓骗

  篡位

  典籍

  疏忽

  脆弱2.zǎi

  jī

  niē

  jiào

  piē

  qīng

  yú

  xuán

  chéng

  biàn3.整

  须

  毕

  映

  4.

(1)梁

  

(2)即

  尝

  (3)辑5.

(1)慨叹

  

(2)无中生有6.

(1)毫无根据。

  

(2)禁不起挫折,不坚强。

7.c8.

(1)“减负”后,我们学校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是否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3)他那种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同学学习。

9.B10.

(1)勤能补拙;勤奋是成功的阶梯。

(2)即使有些人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也是可以变笨为巧,变拙为灵的。

11.mò

  méi12.围绕话题,有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即可。

13.痛苦、沮丧、羞惭、委屈、反感、郁闷等。

14.表述通顺,符合文段思路即可。

15:

所写句子为古人谈理想或表达个人理想抱负的均可得分。

16.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17.对待一切事物都要开动“择善而从,不善而弃”的脑筋,放出眼光去学习。

18.择善而从,不善而改19.比喻

  形象说明对外开放后资本主义腐朽东西也传进我国20.这一新体的诞生正是“择善而从”的典范。

21.柳公权批判地继承颜体而创立了柳体、一些人不善“择善”而犯罪

  择善而从不善“择善”22.立23.“稳操胜券”是指有把握取得胜利,它形象地写出了已成为将军的“儿子”满怀必胜信念的心理。

24.我不能带你们走出原始森林了,这时你们不能沉湎在悲痛之中,万万不可丧失走出去的信念啊。

那么,就让我手中的普通石英石做一回“价值非凡的矿石”,用来激发你们的使命感、坚定你们的信念吧。

(大意对,合乎情理即可)25.比喻,是指生活中的“恐惧和诱惑”。

26.这两个故事的相同处是都表现出“信念”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不同之处:

前者侧重从反面写失去信念带来的不良后果,后者侧重从正面写守住信念带来的良好结局。

27.作者认为最应该守住的是“生存和成功的信念”。

第二问是开放题,可结合实际谈启示。

28.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