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3680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说木叶》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说木叶》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说木叶》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说木叶》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木叶》教学实录.docx

《《说木叶》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教学实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木叶》教学实录.docx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实录一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

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

就是“树叶”。

  问2:

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

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

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

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

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

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

“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

望月怀远

  思考2:

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

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

高贵,圣洁,坚贞。

  师: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说木叶》教学实录二  

  

一、导语  

请填补:

,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

师:

什么是“落木”?

生:

就是树叶。

师:

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而用落木?

(生众说纷云)

师:

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

(板书课题)

二、读一读

师:

大家先用5秒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全文

(生愕然、阅读)

师:

来得及吗?

生:

来不及。

师:

为什么呢?

生1:

文章太难。

师:

难在哪?

生2:

古诗词引用太多。

师:

所以就有恐惧感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别的先放一放。

第一步就来看这些诗句。

请大家找出文中所有的诗句,划出来并比较一下,你最认可哪一句、为什么?

(生边读边划、然后讨论)

三、议一议:

师;谁先说说?

生3:

我最喜欢杜甫的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

讲讲你的理由。

生3:

这句诗对仗工整、意境悠远。

诗人站在江边,听树叶萧然飘飘、看长江波涛滚滚,不由得感慨万千。

师:

你估计他感慨什么呢?

生:

时光流逝、自己岁月蹉跎一事无成,非常悲凉。

师:

精彩!

掌声鼓励!

(掌声)

师:

还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4:

我,我认为“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一句写的好。

诗人没有写秋叶的飘零,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

秋风瑟瑟,树叶象海水一阵一阵荡漾着悲凉。

师:

又是一首抒情诗!

(学生自发鼓掌)

四、比一比:

师:

19句都很精彩,但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主题——为什么古人多说“木叶”,而很少用“树叶”入诗?

师:

(投影表格)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完成表格。

(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师:

大家基本上都填好了,大同小异,同桌间再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完成后,投影交流)

五、找一找:

师:

这么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木叶”较“树叶”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

生5:

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师:

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呢?

生5:

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师;这两个艺术特征,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3个字。

生(一番寻找、发现):

暗示性。

师:

我们大家一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班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

六、连一连:

师:

这是一篇文化随笔,给我们谈了一点文艺理论,我们一起来念一下,文章第5节前3句。

(生念课文)

师:

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比如:

红色代表热情……

生6:

绿色代表生命。

师:

好,大家随便说说。

生7:

鸽子代表和平。

生8:

白色代表纯洁。

……

师:

很好,还有几天就是母亲节了,我在网上找了几种花,你们会选哪种送给最亲爱的母亲呢?

(投影图片:

百合花、玫瑰花、康乃馨、君子兰)

生9:

康乃馨

师:

为什么选康乃馨?

生9:

因为康乃馨表示最温馨的祝福、是送给母亲的最好礼物。

师:

当然还有你的进步、你的成绩。

七、练一练:

师:

在中国传统里还有许多物象,有相对稳定的暗示;但也有一些物象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的内容可能会不一样。

最后请大家完成课本87页“练习 2” (诗词3首“梅”意象的比较)  

说“木叶”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有个成语叫“一字千金”。

对我而言,第一次领略到一个字的分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作文评析课上。

当时我对自己的文章充满了期待,希望 能得到 老师的赞赏。

记得老师进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一篇文章,我就冲它用了一个字,我给它打95分。

打这样的高分,对我来说,是极为难得的。

”同学都充满了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字就是一个‘悟’字。

我们的同学都说我学到了,我明白了,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而这位同学却用了一个‘悟’字,难能可贵。

”这篇文章不是我的,在羡慕的同时,一个字在文章中的分量就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一个简单的问题:

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一同学做答,甭紧张)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

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

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

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

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

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

在文章第五段: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

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

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

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

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

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黄色——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疏朗微黄——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绿色——树叶: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

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

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

美学 家朱光潜 先生曾说:

“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

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

(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

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

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

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展示形象。

  

总结全文: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㈣作业布置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

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

就是“树叶”。

  

  问2:

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

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

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  

  明确:

萧瑟、凄凉。

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

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

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

“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

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

望月怀远  

  思考2:

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

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

高贵,圣洁,坚贞。

  

  师: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

“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