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3653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docx

《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docx

6013吕文峰28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向春玲讲授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共4节课,以下是概要。

说明:

以下根据新丝路网校新疆2014年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班课件辅导整理(新疆天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

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

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这次能够参加曹教授心理健康的学习。

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经历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等内容的学习。

经过一天的学习,使自己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是人的各种行为的准则,是个体进行的社会活动思想基础”。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就不难看出认知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自主的,可以对自己未来进行选择。

正是因为有了自由和自主,人才可以尝试消除种种条件的限制,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生命的质量。

再进一步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展开之前,我们不妨接受中国古人的一个经典的论断:

“人之初,性本善”。

这也许能解释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对于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这种源自人类自身最深层次的追求是人类成长,进步的基本动力。

把古人的这种普适的哲学的观点放在今天的心理学上面来讲就是:

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即自我实现)是指向健康的向上的,而不是指向破坏和毁灭的。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而不是过去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心脏是心理的器官”。

但对于更多的认识目前我们大多还只停留在一个描述性的阶段。

大脑是一个如此复杂而精准的构造,以至于现在的科学还不能完全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的细节。

脑机能定位尝试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对不同心理活动产生及发展的分工情况,并已经取得很大成果。

这是对古代人类迷信的认为灵魂是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的否定。

进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是可以想控制身体其他部位一样,控制我们的心理活动(当然这种控制并不是绝对的控制)。

这给“人拥有自主的意识”以科学的依据。

人也就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心理,进而掌握生命的主动权,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近来,大学生,工人自杀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深思,大学生,工人自杀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据记载,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这与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弱而不稳定和强而不均衡的性格都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而工人则因生活和工作的艰苦环境也容易产生自杀念头。

他们经不起挫折,也不积极改善本人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很少有人去心理咨询,从而长时间自我封闭,产生无助感和无望感。

当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自杀,从而就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

通过这次学习特别是听了曹教授的讲授;使我深深体会到要搞好本质工作首先要把握好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就是要认真学习科学和德育知识并把自己容入社会的大家庭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说明:

根据视频讲话整理。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向春玲

导言

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包括人自身心理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自身的和谐、自身心理的和谐,社会中个体的人的心理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心理和谐。

当前存在的心理不和谐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现状不满,心理失衡。

这种心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相对剥夺感。

二、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心理焦虑,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三、许多社会成员情感淡漠,心理无助。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新发展,改革开发以来经历社会转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社会结构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转型由历史时期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化。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多发的时代,人民收入平均在1000-3000元之间。

改革进入一个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存在不和谐的现象,比如一部分人对现状不满,心理失衡,比如群体性事件2008年出现暴力性冲突、贵州瓮安、云南孟连事件,社会成员在我们社会的收入分配,信访局最多的是失地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事业单位拖欠工资等,人们面对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感到迷茫,对社会极端不适应,有的人对社会进行报复,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心里产生焦虑、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特殊转型,切身利益的改革不断推进,个人风险在增多,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个人风险使人焦虑。

由沿海到内地的改革致富,由于先富和后富的问题,使富的人产生急躁的、人为短缺的行为、带来社会危害的行为,学术届抄袭、学术腐败、剽窃的急于升官的心理以及劣质、造假、乱开采矿等,焦虑来源于一种安全感的缺失,心理焦虑就是依恋心理,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依恋心理还没有彻底消失,带来的心浮气躁。

还有成员的情感淡漠,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凡是于自己有关的事才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不闻不问,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扩大,心理的距离越来越大,这是心理不和谐,要构建和谐社会,在总书记的报告里讲到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要改善社会中的不完善,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讲心理和谐要了解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有什么特征?

我们如何实现社会成员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1、什么是人的心理?

人是具有双重属性的高级动物,人具有生物性、具有社会性,人是有自身的生理现象,人的心理是人的大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客观反映。

2、心理有哪些规律?

  一个人的心理决定行为包括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人的心理包括2个过程:

一是人的心理过程,二是个性的心理特征(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特殊方面),这两个是人做出判断行为的所依赖的基础,1秒钟的心理包括这两个过程。

心理过程是每个人做任何判断行为必须经历的现象。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的过程,比如他乡遇故知,在其他地方遇到了一个认识的人,认出来是认知→感到高兴就是情感。

个性心理特征:

指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做出来是不一样的。

第二节

人生下来具有一定的素质,认知上每个人个人对事物的反映的心理过程的三方面都打上了特征。

决定了人们对同样事情有不同的态度和解释,如对《红楼梦》大家耳熟能详,但鲁迅说不同的人对红楼梦有不同的看法。

什么是个性特征?

一个是个性的心理倾向,心理倾向决定了他的动机,个性的心理倾向主要是说他具有的心理倾向,就是他的需求,同时还有兴趣、价值观念。

举例:

当一个饿了5天的人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1、气质:

不是平时说的风格、风度、仪表,心理学指一个人生来就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某种心理活动的特征。

带有先天性,分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的人性格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多血质的人善于交际适应;粘液质的人安静稳定,不容易激动,性格倔;抑郁质的人孤僻,反映迟钝,善于观察别人忽视的环节。

2、性格:

人的心理、人对现实所示的态度,对别人、对自己、对社会,是人的心理面貌,人与人相区别人的特征。

马斯洛对人的心理需求分为五个方面:

生理需求(吃穿住行)→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归属某个群体、家庭)→自尊需求→人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

以人为本是了解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

人的合理需求要得到满足,人是生物,身体健康是针对于传统的健康观念。

古代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

人体内存在着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所谓疾病就是这四种体液的比例失常。

18世纪,意大利的莫干尼(1682-1771年)提出疾病就是器官形态学的改变;其后不久的法国毕夏(1771-1802年)则把疾病归结为人体各种组织的形态学改变。

生物医学模式

细胞病理学的观点:

19世纪,德国的魏尔肖(1821-1902年):

任何疾病都是某一器官或某一团细胞发生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的结果。

近二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在又有人认为所谓疾病就是基因的病变。

疾病的本质真的就是所谓基因或细胞的病变吗?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生物还原论

人不同于动物,除具有生物性还具有社会性。

生物医学模式排斥了人的社会性。

身心分离是生物模式的先天缺陷,它的理论指导是还原论,用物理学和化学的规律完全解释生物规律,主张:

“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变量来表明”。

但现实中人们发现,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揭示各种疾病现象。

第三节

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化,把社会家庭,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超越了传统模式的健康观,把人看作社会的人。

1989年又加入道德健康,1948年提出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1、心理健康指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许可范围内所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而是指调整心境到最佳状态。

社会适应: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健康不能脱离社会性的因素。

在一个社会中,由法律、道德、传统、文化、习俗等因素构成社会规范来引导获制约人的行为。

在每个人的身上有一个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表现出来。

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下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说话、办事,他会得到别人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适应社会的要求。

当你的个人需求跟社会的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时,一个成熟的人能够调整不合理的需求,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身份、地位及责任。

道德健康是指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恰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

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符合道德准则的利他行为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

如帮助弱小后的快乐和开诚布公后的轻松。

道德愉快有减轻任何心里痛苦的作用,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

道德痛苦则是对自己所做的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产生消极否定评价,并有痛苦的情感体验,自责、内疚等均是道德痛苦的表现。

道德感在不同的人身上体验强度不同。

人都是有道德感,当做了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有自责痛苦的体验。

心理压力是百病之源,70%的病是心理之病。

心理健康标准五条: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在正常的生理基础上);二、能了解和接受自己(对外界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

三、能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

处理人际关系比较高。

、有很好的社会适应力。

四、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五、人格完整。

怎样做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特征:

1、正确的自我评价;2、正确地认识他人与社会;3、积极的社会适应。

对自己的认识:

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对自己的性格特征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的了解。

我→本我→社会的我,生理的我→社会的我→精神的我。

独一无二的我有什么兴趣,对自己的感受、认识和态度,对自我控制,完成目标的抑制力,对自我的认识。

对自己情绪的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在某种情况下决定自己的命运,对环境的态度,对自己能力的认识。

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有些人在某方面具有特殊的能力叫,任何人都有观察、记忆等能力,正确的自我评价就可以建立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心态。

偏差的自我认识有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

自负特征:

盲目自大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起别人,容易抬高自己,无同情心,不去关心别人。

自卑特征:

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才华估计太低,不愿与人打交道,在人际交往时容易压抑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通过自我认识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之后,才能正确进行人生定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容易发挥自己能力的活动中。

学习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

通过对课程的深入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心理学的发展正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能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

四岁的宝宝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

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高兴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奖励和处罚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和推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

这也正是心理学家想要努力说明的问题中的一部分。

心理学的开设,不是为了让人类去研究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是为了让人类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理解别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让人生达到更好的生活境界。

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以及文化的缔造,关键在于人本身。

社会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心的向往和需求的发展。

社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把人的愿望与渴求引导到社会总目标的规范之下,这就需要认识人、了解人、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既可以直接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使人不断的自我完善,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也是一种生活本能的方式。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犹如人们如影随形的朋友一样,心理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味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渗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对我们每一位开放教育学生来说,在职学习都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在学校里或工作中,当开放教育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会发现生活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此时,以积极的心态、精心的准备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将会成就新的美好人生。

现代社会,职业已不再是简单的个人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个人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分工的日益精细、用工体制的变革,人们不再向往那种稳定而无创造性的职业,不再固执于那种从一而终的工作方式。

岗位、职业的变动,不仅是人们实现工作理想的整个过程,更是人们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位置的过程。

身在职场,要想获得更多的成功,尽管会受到态度、细节的左右,但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没有对未来的规划,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角色认同,怨天尤人,成就不了职业发展。

因此,开放教育学生应当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进,做一个健康的、自知的、快乐的人!

有人说:

生活就是一团麻,不理自乱,理还乱。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心理疾病和亚健康正成为现代人最大的困扰。

如何快乐健康的生活、如何提升生活的品质也前所未有地成为更多现代人的迫切心理需求。

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丁.塞利格曼认为,除了减少人们的消极情绪,心理学还应该增加人们的积极情绪;除了帮助病患过上正常生活,还应该帮助正常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一理论生动诠释了心理学和生活的关系,探寻了个人心理的正能量对其积极人生的重要作用。

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紧张的学习、忙碌的工作、生活的重担,身心俱疲在所难免,关键是要获取开启生活的金钥匙,全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在乎出发地,也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

要在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处理好人际关系,让沟通更加和谐;要管好自己的情绪,让内心更清明;要处理好恋爱、婚姻、家庭,让爱变得充实、温馨;要做到健康的休闲,让生活更加精彩;要灵活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将压力变成动力,让人生更加精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的许多缺点与不足,今后,我将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这些坏毛病,提高自己!

我相信,我的人生之路将更加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