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3451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docx

《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docx

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

学生寒假读书笔记精选六篇

【篇一】

每过一个寒假,都会有不同的心境,来之于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想更多的是心里的成熟和责任意识的深化,大学生寒假心得。

如今回想起来,前三年的是是非非,历历在目。

初入大学第一个寒假,带着急切与浮躁,既有内心长久未见爸妈的思恋,也有放假后的轻松自由自在,但更多的是离开了由幼稚不成熟的纯真中学到与以往种种不同,事事掺杂着人情世俗的心灵承受煎熬的蜕变的大学环境后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大学第二个寒假较之第一个相比,过的相对轻松静谧一些,心境经过了两年的历练,对人与人,人与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身边的感情,人生,关系也开始慢慢接受,慢慢的去认可,尽管现实与最初的内心里的那些纯正不是相匹配,终确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的也就融入到了身处的环境。

当然这个时候轻松的内心感受来由有一半的原因来之于躲开了学生会的那对于自己来说永远无止境的工作,任务,领导风格的不同确实让自己害怕过这样的生活;此阶段其另外的心思也就放到了将来自己的出路,思考了很久,差不多一个月之久踌躇在考研与否的决定之上,这个读后感范文网假期对于自己来说真的很重要,后来这些思想的变更都来之于这个假期的变化;总而言之,这些都还是停留在了宏观虚无的思想界限上。

真正着眼于实处,从微观入手,从现实解决问题的还是第三个假期了,当然这个阶段思想的蜕变,心境的成熟,不再是前两个假期的那种如今看来比较幼稚的东西了。

此阶段我称之为成长过程,对较之前出现那些问题,心里烦恼,无法接受的种种事情现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任何的心地起伏,波动跌宕了。

生活的蜕变已经实实在在的刻印在了我的人生历程中,以此指导着自己,督促着自己不断地成长,去经历去体会去学习去成长。

我想真正的成长,真正的学到的东西,在大学里寒假中最大的最宝贵的收获乃是心境经由万事的磨练走向成熟的从而能指导自己的心得体会。

【篇二】

如果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的战争史是怎么样的呢?

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给出了答案。

在寒假,我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跟随着斯诺的脚步,我去遍了整个红色区域,与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领袖、将领面对面。

合上书本,心潮久久未能平静。

在书中我看到了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看到了毛泽东的质朴纯真,爱军爱民、看到了周恩来的平易近人,温和尔雅、看到了彭德怀的率真爽朗、吃苦耐劳……

这本书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章节是“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斯诺记述了林彪的一些生平、他在红军大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一些他观看了红军剧社的表演以及采访红军剧社社长危拱之的一些情况。

其中红军大学中的将士们将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笔记,在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头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样一座“高等学府”中艰苦学习。

为什么红军战士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学习作战本领呢?

那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

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阅读着这一本书,现在的我们生长在和平时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我们通过这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到了共产党员为革命胜利流下的滴滴鲜血。

仿佛感受到他们无私的品德,如今的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梦想:

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所以,我要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克己奉公的无私,我也要学习他们面对强大敌人不服输,敢于客服困难的精神。

我更要坚定信念,尽力守护祖国,守护这一来之不易的和平!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使我更深地了解红军,了解红色革命。

红军战士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建设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

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我们今天的幸福,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

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

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

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

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

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

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还有一个故事:

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

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篇三】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

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

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

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

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

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

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

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

耕者有其田。

”;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

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

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

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

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

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

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

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

“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

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

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

“弟兄们,跟我来!

”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

”。

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

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

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

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

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

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

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

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

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篇四】

全文讲述着一个混迹巴黎舞会的娇弱女子为了爱情勇敢放弃自己的财富,为了他人勇敢地奉献自己的幸福的故事。

本文女主有着当时社会所没有追求真爱的勇气以及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故事的开始女主身患肺病混迹于巴黎舞会,并在一场家中的舞会中与男主相遇,男主爱上了女主,并且真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随后,男主受邀唱了饮酒歌助兴,宴会中的饮酒歌本因是醉生梦死的颓废气息,然而男主却唱出了要珍惜华年积极向上的正义昂扬的氛围,这与男主本身正义热情的性格紧密相关。

两人在对话自己对于爱情人生的看法,男主深情然而女主却用轻佻打断男主的深情告白并嘲笑男主太过于可笑,但伴随着谈论的进行,女主的态度似乎转变的,因此我认为女主似乎被男主的真挚爱情而有所触动。

当所有人全部离去,女主自我剖析自我的内心:

我以前的生活如何,我该相信男主的爱情吗。

沉浸于美好的爱情之中,爱情旋律是深刻的影响着她的心灵的,但她却又认为相信爱情便会受到伤害,现在奢华的生活应该也是快乐的,当女主自己已要放弃男主时,女主又难以抉择,最终女主听从于自己的内心,追随真挚的爱情,使女主从轻佻放荡的态度变成了忠于爱情的坚贞。

女主跟随着男主来到巴黎的郊区,女子与父亲的战争斗智斗勇,父亲前面是斥责后面是乞求,她表现出其的坚贞不渝与高尚的高洁品质。

后来听说因为她可能会影响另一个女子的幸福,她最终选择放弃。

女主给男主留了封信,写信女子的神态渲染了女主内心的悲痛欲绝与无可奈何以及她的悲惨命运,并为自己不可以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而奔溃,抒发了她对男主的难舍难分眷念不舍之情。

从书中只出现了三个地名来分析巴黎,普罗旺斯与巴黎郊区。

女主在临死前说到的巴黎指代着繁华热闹骄奢淫逸的舞场生活,用外面热闹的献祭景象来暗指女主自身的牺牲。

外面节日的繁华与女主屋内的昏暗寂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男主与女主居住在巴黎外界郊区,但却不是郊区已经暗指了男女主角的隐居并未完全离开巴黎这个风波中。

普罗旺斯代表了淳朴纯真真挚的爱情生活,是男主一直想要与女主度过的生活。

全文父亲以宗教角度来谴责女主,父亲在劝说女主离开他儿子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出女主所犯何罪,而是以神的名字劝说她离开。

而女主也在全文中多次提到神这个名字,女主将自己的命运归咎于命运身上,所以说本文宗教的背景也是很重要的背景。

男主于女主的爱情在当时奢靡的巴黎就像一束阳光那样的清新,但也不被世俗所接受。

女主虽然是舞女但是她愿意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荣华富贵,同样也愿意为了他人的幸福放弃自己的幸福,这是不可以单单从身份上可以感受到的她的无私伟大的奉献精神。

而男主自己虽然有着当时巴黎社会所没有的热情与单纯,但是他也不够成熟,不懂如何保护自己的爱人,逃离是没有用的,最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勇敢面对。

男主只考虑到逃避这个大环境可以获得幸福,却没有考虑到或许会给自己的亲人带来的伤害。

【篇五】

漫长的假期要用读书来充实。

利用这个寒假,我阅读了《骆驼祥子》。

很好奇它为什么那么出名,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好强、老实,又富有理想的乡下人——祥子。

来到北平后,干起了拉车这一行。

他的理想就是买上一辆自己的车。

为了车,他吃尽了苦头。

被抢、被诈,无奈成亲,却丧了妻,喜欢的人也走了。

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

这样无情的社会就像一瓢冷水,连希望的星火也被浇熄了。

曾经向上、不屈的祥子变了,他变得无赖、自私,变得沉沦自弃,吃喝嫖赌他都学会了,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现实总是与祥子的理想过意不去,现实的残酷最终使他的理想灰飞烟灭,甚至连他也不成人样。

其实,为祥子感到悲哀之外,我也很佩服他。

他这一路上起起落落这么多次,其中有很多次想放弃拼搏,放弃理想,也想和别的车夫一样过得腐败,在那个时候可能是一种解脱吧!

他们没有能力改变现实,空有理想有什么用。

但祥子不一样,他一次次用理想激励自己站起来,一次次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而拼了命的向前,这应该与他那老实的人品分不开吧。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

当今的社会比起以前是很不一样,没有那么无情,更没有那么多不公平的事。

应该说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达成自己的理想。

而如今的那些“社会败类”,他们一定奋斗过,但吃不了苦,最终沦落到这种不堪的地步。

我们既然有这个条件,为何不努力奋斗,去达成理想呢?

《骆驼祥子》文字上的特点,则是它是活的。

老舍先生注重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我们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些人物的心理,他们的情感。

让我们的心也为之震动。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应当注意这一点。

《骆驼祥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面对生活的无奈。

描写非常口语化。

我从其中的人物身上也学会了遇到问题时应当具有的精神。

无论再苦再难,都要奋斗下去。

【篇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一梦,使得历代多少学者为之痴迷,乃至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由一部小说而形成的一门学问:

红学。

书中人物之众,个性描写之鲜明细腻无疑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我就想谈谈一个“芥豆之微”却举足轻重的任务——刘姥姥。

 

作者在前五回叙述了故事的来历、背景,并引出了宝玉、黛玉、王熙凤等重要人物的出场。

第六回起,作者正式开始描写“乱麻一般,并无一个头绪可作纲领”的荣府,而作者找到的“头绪”就是刘姥姥,足见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地位之高,作用之大。

 

为何作者偏偏选中了刘姥姥担当重任?

要知道,刘姥姥目不识丁,只是乡下的一个普通老太太罢了,最初她是抱着“见一见世面”的心态来到荣府。

然而正因为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在她眼中,荣府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从未接触过的,于是作者便得以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客观地向我们描述荣府中的事物。

然而刘姥姥又不普通,她与荣府略有瓜葛,沾了半点亲戚的光,否则一个普通老百姓又焉能跨进这侯门大宅一步?

 

且看刘姥姥的首次登场:

天寒家贫,女儿一家没法维持生计。

女婿一味埋怨,女儿忍气吞声,都无法可想。

在刘姥姥的提醒下,一家人这才回忆起昔年与凤姐之祖连过宗认过亲戚的。

于是刘姥姥就带着小外孙进城去荣府“走动走动”。

 

于是,刘姥姥来到了宁荣街。

她先是到了大门口,见到了“石狮子”与“簇簇的轿马”,石狮子之威武,轿马声势之大可想而知,和荣府结交的自然是天潢贵胄位高权重之流,刘姥姥怎见过此种排场?

她当然不敢上前自讨没趣了。

接着她“弹弹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可见她在见过正门口的气势后,心情愈发紧张,行动愈加谨慎。

到了角门前,奴仆们个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不过是看门的小小奴仆,却已经如此狗仗人势,作威作福,对普通老百姓不屑一顾,“狂三诈四”的,不难想象,荣宁二府的主子们在外又是何等得恣心纵欲了!

至于日后惹出的大大小小案子更是不足为奇了。

这里作者描写刘姥姥走上角门时,一个“蹭”字充分体现了和刘姥姥一样的普通百姓在宁荣二府甚至是仆人面前也是多么地陪尽小心,惟恐一不留神就得罪了这些“太爷”。

最后,刘姥姥“绕”到后门。

先前贾雨村与冷子兴说到的“宁荣二府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在这个“绕”字上生动地得到了验证。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不仅写出了荣府之威势,来往人物之显贵,占地面积之大,还进一步写活了凤姐。

刘姥姥见平儿插金戴银又花容月貌的,又有小丫头们侍奉着,便误以为是凤姐,这一方面体现了荣府的奢华,连丫头也打扮得如闺秀小姐般还有小丫头伺候;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凤姐的不同凡响,她的丫头业已如此,她自然更奢侈华贵挥霍恣肆。

而下人们对凤姐的态度也极好地从侧面烘托出了凤姐大权在握的景象:

“小丫头们齐乱跑”“平儿、周瑞家的忙起身”,凤姐当家之权势、对下人们管束之泼辣由此可见。

而从凤姐对刘姥姥说话言辞之爽利,举止之周全中又不难发现凤姐是多么精明果断、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真正是“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万个男人也不及一的”。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更是倍受器重大展身手:

说故事、行酒令、品嘉肴、畅游大观园乃至醉卧怡红院。

这一来使读者进一步熟悉大观园,二来也使众多人物形象趋向丰满,包括刘姥姥自己。

 

刘姥姥虽是个乡野老妪,却也很有些见识,何况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

她编的故事就是极妙的证明:

贾母房中,她编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到冬晨雪地里的小姑娘,还是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要知彼时,府中众姊妹们多在贾母榻前坐着听,女孩子们的年龄也就十七八岁上下了,刘姥姥说的故事就仿佛是女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倍感亲切,当然吸引住了大家。

宝玉更是为故事中的女孩担心,虽然后来遍寻不到她的踪迹,却也一直对这个故事信以为真,可见刘姥姥说得多么活灵活现。

不甚走火之后,刘姥姥自然观察到了贾母的恐慌,立刻闭口不谈柴草两字,转而另编了个“老奶奶高龄得孙”的故事,这个故事尽管编得离奇,可句句说入贾母心坎。

故事中“九十几岁的老奶奶”不就是暗指贾母么?

至于“十三四岁粉团似的小孙子”当然就是跟前的宝玉了,刘姥姥尽夸故事中的小孙子聪明伶俐,贾母自然开颜。

而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大都信佛,刘姥姥说的神佛显灵自然也不会有争议。

也正因为刘姥姥这察言观色的本事,贾母才会大有兴致,领着她见识见识大观园,而各位尊贵的小姐夫人们也一下子接受了这样一位言语谈不上文雅,却诙谐有趣的乡村老太太,从而也为后来刘姥姥多方奔走,帮助巧姐儿度过难关埋下了伏笔。

 

在大观园竣工之时,贾政曾带着宝玉与众宾客同游大观园,不过这段描写目的在于为各处景致起名,让宝玉的才情大大显露,且只游览了园子的十之五六,不少院落房宇并未到过。

更重要的一点,当时的游园纯粹游的是建筑,而这次,大观园里已经住满了人,景致中有了人的活动,岂非是了解各人的大好良机?

潇湘馆的书香气氤氲、蘅芜苑的朴素、秋爽书斋的宽敞明朗……无不显现出屋主人的习性好恶。

 

而通过大观园之游,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莫过于妙玉。

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平日里众人都是敬而远之,断不会随随便便进得栊翠庵的。

此次,既有了老太太带领游园,自然大家也就一齐进入了。

虽然妙玉只是奉了众人一盏茶,然而从中可以充分观察出她对各人不同的态度。

贾母用了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想必是件价值连城之物,不过因刘姥姥尝了一口,妙玉就嫌脏不要了,怪僻的个性跃然纸上;众人用的清一色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想必这是最最寻常不过的器皿,妙玉自命清高,岂会重视这些“凡夫俗子”;宝钗黛玉各自用的是古玩奇珍,自然在妙玉看来高于众人;独独宝玉用的是妙玉素日吃茶的绿玉斗,妙玉好洁,却对宝玉如此另眼相待,说明她毕竟还是尘缘未了,从这点已经隐约可以看出日后她坐禅走火入邪魔的蛛丝马迹了。

 

至于在荣府被抄后,刘姥姥使巧计救出巧姐,终不负凤姐的托付,这更是刘姥姥善良仗义的体现。

“芥豆之微”的小人物被写得如此传神,足见曹雪芹功力之深厚。

小小刘姥姥描写得尚且如此生动鲜明,主要人物的刻画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芥豆之微”的刘姥姥同样可以探寻出“千古奇书”的精妙所在,我相信,《红楼梦》的魅力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历久弥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