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2976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ocx

《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docx

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

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

宝镜湾发现摩崖石刻画的消息传开以后,引起了中外学者和社会各方人士的广泛重视,它说明从江苏的连云港到福建、广东、广西,东南沿海连成一线都有岩画,很值得研究。

宝镜湾不仅发现石刻岩画,而且还发现古遗址,现把调查发现的基本情况和初步研究的意见报告如下:

一宝镜湾的地理位置和石刻岩画、古遗址发现经过

宝镜湾位于珠海市的高栏岛西南部,海水清澈,沙滩砂粒幼细,甘泉长流,岩石耸立,西有婀娜多姿的“刘三妹石”,南有雄伟坚实的“河马石”,东部为山岗,漫布大小岩石,石刻岩画和古遗址就分布在这一带。

高栏岛是高栏列岛的主岛,方圆三十五公里,南面隔海为荷包岛,东北面隔海为三灶岛,北面隔海为南水镇和斗门县,行政管辖归属南水镇。

高栏岛的主峰观音山高达418米,与风猛鹰山之间有一道山坳,山坳之东是铁炉村和铁炉湾,山坳之西是南迳湾、宝镜湾。

宝镜湾是南迳湾东部的一个小湾,因海湾中一块岩石上刻有圆形的‘宝镜’而得名。

海湾作弧形,长约800米,其中沙滩约400米(图一)。

为了配合珠海市西区的开发建设,1989年10月珠海市博物馆派梁振兴、陈振忠同志到荷包、高栏两岛进行文物考古调查,24日,他们在南水镇干部叶国生、刘华汉陪同下来到高栏岛进行调查,高栏村党支部书记张长华提供了清代海盗张保仔“黄金万两藏宝地”及“天才石”,“宝镜石”等情况。

根据这些线索,来到宝镜湾现场考察,发现“藏宝洞”里的“藏宝图”不是张保仔的“藏宝图’,而是古代先民雕刻的岩画,在岩下边的山脚一带,还发现了古遗址.同年11月2日至4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徐恒彬、黄道钦、尚杰、石欣,省博物馆李岩,会同珠海市文化局郑康铨、黄永权、市博物馆唐振雄、杨珊、梁振兴等一行10人,再次到高栏岛进行鉴定、勘察、摄影、录像和研讨。

插图:

图一宝镜湾岩画、古遗址位置示意图

经过反复调查,发现可以辨别的石刻岩画有四处六幅,依照当地流传的习惯名称分别为“天才石”、“宝镜石”、“大坪石”和“藏宝洞”四处。

其中规模最大,1

保存最好的岩画。

是“藏宝洞”东壁的石刻岩画。

“藏宝洞”东西巨石壁立,上刻岩画,北边有一洞口进入,前后有大石盖顶,中间通天,形成天然岩厦,1968年因地震影响,中间一块盖顶巨石跌落洞底,压住东壁下部岩画,后雇请民工清走石块,使岩画现出全貌,同时在清理洞底堆积层时,发现有夹砂陶片和火烧遗迹。

古遗址分布在“藏宝洞”所在的风猛鹰山西南坡,从半山至山脚一带都有发现。

山脚部分主要在山溪的两旁坡地,高出海面10米至15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遗址范围内采集的文物有石器,陶器等。

二、宝镜湾石刻岩画

1、“天才石”岩画

位于宝镜湾沙滩的南端,高出海面5米,岩石长7米,宽4至5米,高5米,面积约30平方米,石色顶部灰黑,下部呈褐色,斜面凿刻一个船形、二个人形和三个看不清的图形,因二个人形有人认为象汉字“天才”二字,故有“天才石’之称。

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石刻中的二个人形并非“天才”二字,而是两个向前奔走的人,上面的人头较长向天仰视,下面的人头稍小向前方注视,两人手臂平直,两腿向前大步奔走,后腿用力蹬.上方的人形高26.5厘米,下方的人形高

25.5厘米。

两个人形的左上部有一个船的图形,船长85厘米,船头细长尖翘,头顶装饰似鸟头,船身以两条线构成,后部竖一条长竿,竿高75厘米,竿上向后飘一旗幡

之类的物体,有人认为是船桅和帆,船尾呈方形,船下刻水波花纹。

三个看不清或难识别的图形分别为:

在下方人形的前面,刻有“£”和二个圆点,似弓类图形,但方向不顺;在人形的背后刻有“千”形符号,高30厘米,宽22厘米;在人形的下角刻有“≠”形符号,高47厘米,宽43厘米,线条宽度为1至3厘米,这三个图形有可能是古代的某种工具。

2、“宝镜石”岩画

位于山下海边沙滩松林间,露在地面部分为岩石一角,呈斜三角形,底长

2.7米,右边最高1.1米,岩石中部刻一圆形,样子似一面古镜,故有“宝镜石”之称。

2

岩画分两部分:

一部分为中部偏西的圆形,直径40厘米,圆形外边为一圆圈,因差异风化造成圆圈内部石质呈黄褐色,圆圈以外石质呈灰白色,圆圈内右边刻成半月形,左边刻上下两圆点。

另一部分在岩石的中部偏东,刻成水和云形,下半为水,上半为云,整个石头面向西方海面,岩画内容应为日落的景象,水表示海,云表示傍晚,圆形为太阳,日落时红日西下,可看到内部有明暗,圆形内的半月形纹和圆点纹,可能表明这一特征。

“宝镜石”的对面是芒卵岛,当地人有“东日映西日,宝镜照芒卵”的传说。

从这一传说分析,这里观看日落应有一番特别的景色,古代先民注意和观察到这一特征,并以岩画记录和反映了这一景象。

插图:

图二宝镜湾岩画

3、“大坪石”岩画

大坪石位于风猛鹰山半腰,在藏宝洞顶部南边,大石平斜向阳,东西5米,南北3.3米至4.3米,经长期日晒雨淋,风化比较严重。

岩画依稀可见,模糊的部分颇难辨识。

岩画的中心内容围绕着一条大船,船头有“龙头”似的装饰,船高0.35米,长1.5米,船前聚集20多个人物和少量动物;人物和动物大小不等,高在17厘米至35厘米之间。

船停岸边,人在岸边绕着船欢庆,左前部有二人沿跳板往船上爬,下面是集聚海岸边的人群,人群中可看出手舞足蹈的多种人物形象,有的侧立摆动,有的伸臂正舞,有的甩手斜舞,有的屈肢跪拜,有的似小孩蹦眺,有的似狗等动物,内容应该是庆祝大船出海归来,构图比较随意,船、人物、动物的线条简单,粗糙,用敲打,敲凿的原始方法雕刻而成。

4、“藏宝洞”岩画

藏宝洞由两块大岩石之间的缝隙构成,大岩石顶上复盖三块大石,形成岩厦。

北部有一洞口进入,中间通天,洞长8米,宽1.5米至2.6米,高4米左右。

洞口处仅宽0.85米,洞底有少量堆积,南端有火烧土痕迹,曾经有人在这里居住活动。

藏宝洞岩画最为丰富和重要,都刻画在东西壁上,西壁一大幅,东壁一大幅,另有一小幅,共三幅。

东壁大幅岩画的下部有近代刻字“莫劳心”,“金一万”和“银无钱金百千钱’,其中“万”字为简体字,“钱’字为民间流行的俗体字,东3

壁左部的小幅岩画下有“即交”两字及数个不成字的刻文。

西壁岩画:

西壁大石向上微仰,风化侵蚀比较严重,岩画多数朦胧不清,难以显现和恢复石刻画面的本来面目。

从残存的部分线条观察,石刻画残高约1.5米,宽4.5米,雕刻有船、人物等图形,还有些横、竖、弯、斜的线条,难辨何物。

东壁岩画:

是现存藏宝洞岩画的主画,画长5米,高(宽)2.9米,面向西和山下。

整幅画以船为中心,左有崇拜的龟形人图腾,右有祭祀舞蹈的人物场面,从右上部至左下边,有四只船在海中排列,大小不一,花纹不一,形状相似,均为两头尖,底近平。

右上方的船最为明显,船的两头尖翘,船边和船底平直,船身正中近船舷处刻饰两个相连的云雷纹,中部刻一条水波纹,靠近船头处的水波纹变成云雷纹,船体的下面刻成波浪状,波浪中有三个向右勾斜的勾连云雷纹,船的上面,中间为相对的卷云纹,两边有一些无法辨认的线纹,这些纹饰可能与行船的天气有关(图三:

2)。

插图:

图三宝镜湾岩画局部

右上方船的左下方为画的正中,有一大一小两只船,头尾相交错,小船在左上方,大船在右下方,大船的船头尖翘,头顶分三个尖,船体较深,船身刻三个云雷纹,形似三只眼睛的兽面纹。

船下的花纹和生物难以辨认,船的上面有四个人,三人手上举,腿分立,一个侧身蹲立,人手的上面举一平台,台上为一大蛇,头呈三角形,身体弯曲。

小船两头尖,船身刻鱼鳞形花纹。

船上为一形象生动逼真的猴子,猴头上圆下收成三角形,弯眉,圆眼,垂鼻、方嘴,头向正视,身体前曲,尾巴往后上方弯卷,蛇和猴子的上部刻划山石、树木和藤蔓等(图三:

5、6、7、8、11、15)。

左下部有一只大船,大船船身较长,船头尖翘,尖头向上伸出两角,角顶分枝相连,呈倒三角形,船身有曲折形装饰花纹,船尾上翘,平顶上有一圆头;船中站立一人,头戴冠,上插五支羽毛状物,脸上方下圆尖,大眼小口;胸部突出,4

右手下摆,肩上似有装饰,下部似有裳,裳向两边飘动,形象似一巫师。

船头之前有一动物图象,似狸类,眼和嘴清晰,作蹲立状,两只前脚向上曲动(图三:

1)。

船的左上部有一船形干栏式房子,里面有麂等类动物。

船形房的上面有明显的四个圆点和相连向上交叉图形,是否表示星象,有待进一步研究(图三:

16)。

画面的左上部分,以一个形象特殊的龟形人为主。

龟形人的形象突出,大圆头,长颈,两臂平伸微向上弯,身近方形,两腿分立,身前的刻纹难辨内容(图三:

9、10)。

画面的右下部分内容不同,以房前房后舞蹈和祭祀人物为主。

房子为干栏式,屋檐上挑,屋顶为斜坡式,上有云纹装饰,屋身较高,墙面呈网格状,身下有座,座较平,下有四、五根支柱,柱下可见到有虾类和生物等(图三:

5)。

房前与船之间有一高大的人在舞蹈,舞姿为两腿分开作半蹲立状,右手弯曲下摆,左手向上弯曲摆动过头,头近方形。

大舞人右边还有一小舞人,阴刻,分腿蹲立,两手向上举,左手有一弓形物(图三:

12)。

房子右边有一倒立舞人,头和双手顶地,两腿分开向上(图三:

13)。

倒立舞人的右边站立一头人,头人方脸平头,平头的两端向上弯尖呈牛角状,两臂贴身,两手上举,左手握拳,右手拿一支旌旄,两腿分立,下身着裳,下裳随腿向两边摆动,阴部明显,雕刻出男性生殖器。

从形象观察,头人头戴牛角面具,手拿旌旄,下身着裳正进行祭祀活动(图三:

14)。

头人的右后边跟着一个身体较长、弯曲摆尾、前后有腿、头长有角的动物,形象似龙非龙,难于辨认。

在房子、倒立人、头人的上部,有一组大幅图案花纹,花纹由云雷纹,三角纹,蛇形纹等组成,整个图案的花纹十分神秘,有人说象戴面具的人。

图案的左边有一个圆眼、圆嘴的头,右边有一个圆头有足爬行的动物(图三:

6)。

此外,在倒立人和头人的下面,还有一个独立的鹿,仰头,高颈,长角,身体为扁长方形,尾巴上翘,前后肢作奔跑状,形象虽然比较图案化,但有一定的生动感(图三:

17)。

东壁大幅岩画的左边靠近洞口部分,还有二个图案和一些雕刻符号。

左上方5

的图案刻成冠状,冠作长方形,上下都有水波状曲折纹,中间可看到一些细线相连,冠的左上端伸出一鸟形物,右上端向上伸出一带,带的上部向下弯卷,中部向上伸出一勾,冠的右边刻有三个点,冠下除近代刻字“即交”外,还有一些刻符,辨认不出。

东壁靠近洞口的下方另有一组图案,由线条和点组成,风化剥蚀严重,无法辨释。

三宝镜湾遗址文化遗物

遗址分布从高70米的半山腰到山脚一带,山脚有一条山溪,溪水流入海湾,遗址主要在南北两岸,高出海面10至15米。

山脚部分的遗址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溪南遗址东西长20米左右,南北宽40米,溪北遗址东西长40米,南北宽20米,文化层从地面向下40厘米。

发现遗迹有红烧土和窑址,采集到的遗物有石器,陶器残片,陶支脚等。

1989年11月下旬,在清理藏宝洞堆积层中发现夹砂陶

片,古窑址在山脚遗址附近的沙丘上,为圆形,顶已破,底部内径2.4米,顶部残径2米,窑壁以泥沙烧砌而成,厚21厘米左右。

现把调查采集的遗物介绍如下:

插图:

图四石器

(1)石器22件,计有:

石锛2件,在山腰靠近岩画附近发现.石质为泥质页岩,器形为长身梯形,通体磨光,刃微向一面斜。

标本宝采:

1,长6.5厘米,上宽3.5厘米,刃宽4.9厘米(图四:

5)。

标本宝采:

2,长11.5厘米,上宽2.7厘米,刃宽5厘米(图四:

1)。

石斧1件(宝采:

3),在靠近岩画附近发现。

为泥质页岩制成,上部较高,顶部有敲砸损伤痕迹,双肩不甚明显,刃部较短,双面有刃.长4.9厘米,上宽

2.9厘米,刃宽3.7厘米(图四:

4)。

石砧1件(宝采:

4),石英岩制成,扁圆形,两面稍凸并有钻磨打击的痕迹,有崩缺,直径6.5厘米(图四:

3)。

石网坠13件,为砂质页岩河卵石制成,形状椭圆,两侧敲打出缺口。

宝采:

5,宽径4至6厘米不等(图四:

2)。

6

砺石3件,标本宝采:

6,砂质页岩,扁平,一面有磨槽(图四:

8)。

石环1件(宝采:

7),泥质页岩,圆形,已残,径5.3厘米,剖面为长条形,厚0.7厘米(图四:

6)。

石芯1件(宝采:

8),泥质页岩,圆饼形,一面径3.6厘米,另一面径4.1厘米,应为磨制石环遗留下的石芯(图四:

7)。

(2)陶器多为残片,以夹砂陶为多,泥质陶很少,夹砂陶器有釜、罐,器座、支脚等,有黑褐色和红褐色。

泥质陶胎质有灰、红两种,灰胎质的羼有细沙,火候较高,较硬,红胎质的仅见于罐底部分,贴有矮圈足,陶器的花纹有长方格纹,云雷纹、波浪纹,绚索纹,弦纹、细绳纹,粗绳纹等(图五),装饰方法有刻划,拍印,压印三种。

插图:

图五陶片纹饰

釜4件,均为残口沿,敞口,口沿经慢轮修整,夹砂陶质,拍印绳纹。

标本宝采:

9,口径24.4厘米,残高6.8厘米,厚0.8厘米(图六:

4)。

插图:

图六陶器

罐4件,均残,依口沿形制分为三型:

A型1件(宝采:

10),敞口,沿向外撇,颈部刻划一周规整的曲折戳点纹带,夹砂陶质,较硬。

口径28厘米,残高8厘米,厚0.7厘米(图六:

1)。

B型1件(宝采:

11),敞口,唇较薄,收颈,肩圆,颈部刻划规整的五线弦纹,肩部压印凸弦纹和曲折纹带,夹砂陶质,较硬。

口径28厘米,残高5.2厘米,厚1.2厘米(图六:

2)。

C型2件,标本宝采:

12,直口,圆唇,口沿上刻划绚索纹,肩刻划波浪纹,夹砂陶质。

口径24厘米,残高5.6厘米,厚l.2厘米(图六:

3)。

标本宝采:

13,泥质红陶罐底,大腹,贴矮圈足,纹饰脱落。

底径16厘米(图六:

6)。

支脚2件,底较宽,身为柱形,长15厘米至20厘米不等,夹砂红陶,含砂多而粗,陶质松,易碎。

标本宝采:

14,高12厘米(图六:

7)。

器座3件,标本宝采:

15,束腰,身为圆柱形,底座较宽,中空,壁较厚,夹砂红陶,座身拍印绳纹.底径14厘米,残高11.2厘米,厚3.6厘米(图六:

7

5)。

四宝镜湾石刻岩画和古遗址初步研究

(一)古遗址的内涵比较和时代分析

高栏岛位于珠江口以西的鸡啼门与崖门之外,自古是海上交通的重要航线,是珠江口以西重要岛屿之一。

1969年4月,在高栏岛东侧的蚊洲岛曾出土元代青釉、黄釉碗碟212件;1989年10月,在高栏岛宝镜湾发现的古遗址和岩画,是广东考古的重要发现,填补了岩画研究的空白。

由于宝镜湾岩画的重要,古遗址与岩画在同一地区,有些石器和陶片在岩画所在地点发现,对研究两者的关系和岩画的内容。

时代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宝镜湾遗址也显得相当重要。

宝镜湾遗址是沙丘和山岗相结合的遗址,这种类型的遗址在滨海地区,在海岛上是常见的,这是适应海边生活的明智和经验选择。

由于天气和大海的变化,先民们有时在海边沙滩活动,有时下海,有时不得不躲避到山上的岩厦之中,也有时为了狩猎和采集的需要,翻山越岭,在山上活动。

宝镜湾遗址采集的梯形石锛,双肩石斧,腰形石网坠以及侈口绳纹陶釜、口沿刻划—周绚索纹,肩部刻划波浪纹的夹砂陶直口罐和泥质陶矮圈足罐等陶器,与淇澳岛后沙湾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比较一致;而后沙湾④层陶片,经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进行热释光测试,其年代为距今3898±390年和4248±425年,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宝镜湾遗址的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从规整的刻划曲折加

点纹、几何印纹不发达、云雷纹还相当原始等特征分析,遗址的时代到不了青铜器时代,出土的石锛、石斧、腰形石网坠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参考经过测试的其它遗址的绝对年代,可以推测宝镜湾遗址的年代距今约4000年。

(二)石刻岩画的分析

1、雕刻特点和技法分析

宝镜湾石刻除近代“莫劳心金一万”,“银无钱金百千钱”,“即交”及“出入”等有关张保仔藏宝传说的刻字之外,都是原始、古朴,神秘的石刻岩画,这些石刻岩画的风格特点和技法明显不同,大致能够分成三种:

8

第一种为直观写真的图象画,以大坪石岩画为代表。

用原始的雕刻手法,直观地记录海边欢庆大船归来的场景。

这种岩画雕刻技法古朴、简单,人物和动物形象主要用斧、尖状器等工具直接敲凿,在岩石上刻出凹下的斑痕和线条构成形象,形象幼稚,构图无章法,类似“儿童画”。

整幅画面都刻在平面向上的石面上,敲凿的痕迹在多数形象上可清楚看到,值得注意的是线刻技法已经初步掌握,图中的大船,最右端的人物等均用线刻雕出,线刻技法还比较简单,是使用石锤、石凿、石斧、石锛敲凿刻划而成,粗细

不匀,掌握不准,弯直不当。

第二种为表意象形图画,以“天才石”和“宝镜石”岩画为代表。

雕刻技法虽然古朴、简单,但已经有所进步,使用象形的图画表现想反映的事物。

“天才石”的两个人形作向前奔走状,从形象观察很接近象形文字的“天”和“大”字。

“宝镜石”的太阳上下稍长,反映了日落海面的光线折射时的景象,里面的半环和上下二点,反映了太阳本身的阴影情景,左边的水和云说明太阳降落到海里,这种表意的象形图画在雕刻风格上,与前一种直观传真的图象画显然有别,在表现技巧方面也进了一步,雕刻的圆圈基本规整,人物的动作形象有所反映。

第三种为神秘抽象的图案画,以藏宝洞东西壁岩画为代表。

雕刻的风格特点与前二种明显不同,由图案式的船只、人物、动物和花纹组成大幅岩画,其中的巫师、头人、猴子、蛇、船、房子、龟形人和鹿等已经比较形象和生动,有的相当逼真,表现了较高的浮雕艺术水平;其中比较神秘抽象的部分,如图案花纹、人面等,虽然今天难于理解和辨识,但寓意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和表现手法,在雕刻技法方面,显然比前二种有很大进步,线条掌握的较准,比较均匀一致,可看出是用尖凿,一凿一凿雕出来的,凿痕视需要而变化,一般宽1—4厘米,深0.2—1厘米,从刻凿的线条痕迹分析,有可能使用了青铜工具。

除了凿刻痕迹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横向的线条下部,能够看到明显的因雨水长期浸蚀的痕迹,不少地方向下凹人达0.5—1厘米,由此也可证明石刻岩画时代之久远,画面中最为形象和生动的头人、猴子、蛇的雕刻技巧,具有明显的浮雕特点,雕刻出凹线和凸

起的平面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不仅形象逼真、生动,而且在视觉上产生质感和层9

次,达到了一定的空间艺术效果。

2、时代分析

在同一地区发现的三种不同雕刻风格特点和技法的岩画,不太可能是同一时代。

不同部族,不同人的创作风格和技法的不同,应该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是时代不同的反映。

由于是在同一地区,历史相沿袭,虽然是不同时代的岩画,但在反映海岛生活和信仰方面,有着一定的共性,都与海有关,与船的活动有关。

从岩画内容、雕刻特点和技法分析,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的岩画,即“大坪石”、“天才石”和“宝镜石”岩画,时代较早,与遗址的时代应该一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千年;在这些岩画附近采集到的石锛、石斧等石器,有可能曾用来敲凿岩画,是否有专用的雕刻工具?

从岩画原始的敲砸痕迹分析,不大可能.第三种类型的岩画,即藏宝洞东西壁的岩画,时代应属于广东的青铜器时代,从人和

动物图案形象比较生动,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分析,藏宝洞东西壁岩画比香港的单纯图案花纹类型15,的石刻时代要早一些,东壁岩画中的云雷纹象西周铜钟、铜铙上的纹饰,有某种程度的神秘感,有的似“F”纹,从这些特征看,时代可能不晚于春秋时代。

3、宝镜湾岩画的意义和功能

各地发现的岩画因地域、时代、族属的不同,其意义和功能亦有所不同。

宝镜湾岩画地处南海之滨的珠江口西部,属于南海海岛岩画,具有本身的特点和意义。

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为“炎洲之水”,故有“炎海”之称。

“炎海”受热带气候的影响,变化起伏大而显著,秦汉时已“涨海”之称,“涨海善溢”是古人已认识的特点之一,“涨海故多风”也是古人已认识的特点之一。

生活在这一带的是越人,属于“百越”族群的一支,因在五岭之南、南海之滨,故被称为“南越”。

古代的汉人认为越人“居于海上”,“便于舟”是其特点之一。

对于居住、生活在南海沿岸一带的越人,这一特点应该更为明显和突出,宝镜湾岩画真实、形象、神秘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

沿海居民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由于生产力低下,最初还不会造船,只能在沿岸地区从事采集活动,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受到较大的局限。

能够造船和“便于10

舟”以后,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人们能够离开岸边到海上活动,还可以到隔海的岛上去活动,船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先民的重要作用,在今天既是不难理解的,也是无法完全理解的。

高栏岛宝镜湾岩画有三幅画上都雕刻船形,而且有四只船,从上向下,划分出两个不同的境界,船所能达到的境界,有图腾崇拜的龟形人,有显现的先人,有山石藤木,有猴子和大蛇等;船所在的境界,有大小舞蹈人,有房子,有倒立人,有戴面具的男性头人,有鹿,有神密的图案花纹等,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岩画族属的先民们祭祀船所能平安到达的另一个图腾祖先崇拜的境界。

从宝镜湾三种类型的岩画内容分析,宝镜湾岩画的意义和功能有两种:

一种记录和反映当时的生活;一种与宗教、祭祀、信仰有关.前者以大坪石岩画和天才石岩画为代表,后者以藏宝洞东壁岩画为代表。

与宗教、信仰和祭祀有关的岩画,不仅岩画内容本身有关,而且雕刻岩画的行为本身也是虔诚信仰的表现;岩画雕成以后,又成为崇拜、祭祀的对象,没有虔诚的信仰和崇拜、祭祀的功能需要,很难想象人们会冒着极大的危险到一些海岛上去,费尽心思和千辛万苦、流血流汗,日复一日的把岩画雕成。

崇拜、祭祀的目的,多为祈求祖先和神灵保佑在海上航行平安,捕捞丰收,氏族兴旺。

男性生殖器的刻出和表露,说明当时已经进入男性统治的阶段,文明之门已经打开,社会取得新的进步。

中国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北起黑龙江流域,南达香港南面的海岛,西起新疆昆仑山口,东达台湾高雄和江苏连云港,都有岩画发现;珠海市高栏岛宝镜湾岩画的发现,为我国岩画宝库又增添了新的地点、新的区域、新的内容。

在众多的岩画之中,最为接近和共性较多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画,这一带的岩画尽管有较多的共性和相似之处,但其特点和个性还是主要的。

岩画是“天书”,不可

能把个性和特点全部辨认清楚,希望今后在高栏岛周围的海岛,发现更多的岩画和遗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把广东岩画的发现和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本文线图由张宪梅绘制。

(作者单位: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恒彬珠海市博物馆副馆长梁振兴)摘自广东人民出版社《珠海市文物志》1992年版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