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652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8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概述

1.1.1项目名称

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

承建单位:

xx区管理局

法人代表:

xx

1.1.3项目主管单位

四川省林业厅

1.1.4项目咨询单位

1.1.5项目性质

地震灾后新建项目

1.1.6项目建设地点和范围

项目建设地点在xx区,具体在耿达乡、xx镇及其6个行政村的范围内。

1.1.7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模

本项目拟在xx区内建设从垃圾分类收集到安全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建设1座有机垃圾处理厂;建设1处垃圾填埋场;在2个镇分别建设1个镇级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1个废品回收站;在每个居民安集中安置区建设1处垃圾分类储存池(包括有机垃圾储存池、不可降解垃圾储存池);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装置;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车辆置。

工程建设投资估算为836.79万元。

1.1.8建设目标

在xx区内构建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通过垃圾分类收集、再利用和安全处理,消除生活垃圾的无序排放,防止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再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1.9建设期限

建设期10个月,即2009.3~2009.12。

1.2报告编制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04-0l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06-01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xx区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1994-12-01起实施;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2008-07-01起实施;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2003-12-01起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发[2000]120号,2000-05-29起实施;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2001-07-01起实施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213号,2001-12-01起实施;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建设部CJJ27-2005,2005-05-01起实施;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法与评价标准》建设部CJJ/T102-2004,2004-12-01起实施

《生活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建设部CJJ47-2006,2006-08-01起实施;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建设部CJJ17-2004,2004-06-01起实施;

《城市生活垃圾好氧静态堆肥处理技术规范》建设部CJJ/T52/1996,

《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建设部CJJ/T107-2005,2005-12-01起实施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2008-06-08起实施;

《xx区总体规划》1998年;

《xx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5年;

1.3结论

出于xx区事业发展的需要,完善垃圾处理系统对于xx区内xx栖息地、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按照“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展开,全部建成后将拥有包括有机垃圾处理厂、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压缩中转站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垃圾收集、转运与处理工程。

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解决保护区内垃圾处理问题,使全部垃圾无害化,保护环境,同时生产有机肥料,回收可利用废弃物,使项目本身不但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产生比较突出的经济效益。

通过综合考察、多方论证,结合当地的现场条件,建设完整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系统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xx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成立于1963年,是我国建立最早、栖息地面积最大、以xx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xx区;1983年,保护区内成立了xx研究中心;2007年xx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保护区现有2个乡镇6个行政村26个组,总人口5575人,其中农业人口4547人。

受地形限制,区内农民多分散居住在河谷两侧的河谷地、半山坡以及中山地带。

目前,保护区内的垃圾来源主要是居民生活垃圾、大熊猫保护中心产生的垃圾以及每年游客产生的垃圾。

保护区内在耿达乡建立了一座垃圾处填埋场,主要用于填埋两镇上居民生活垃圾以及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各种垃圾。

但是受财力限制以及居民分散居住的生活方式影响,还有大部分的村组生活垃圾未进行有效处理,有的露天堆放,有的倒入山间、河塘,还有的实行简易焚烧。

xx后,位于半山上的耕地和居民点损毁严重,同时出于大熊猫栖息地的考虑,需要将原本居住在半山上的居民搬迁,在河谷地带进行集中安置,并由此形成了16个居民安置区和1个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

居民集中安置后,生活垃圾较以前相对集中,垃圾问题对于区域内河流、土壤等环境的压力大大提高。

此外,xx重建后,将成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大量游客的进入必然会大大增加垃圾产生量。

在此背景下,按照原有的垃圾处理方式显然远远达不到xx区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保护区内的垃圾进行安全彻底的处理处置,在符合保护区内环境标准的同时,进一步考虑到回收能源和物资、促进资源再利用。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面对xx构建具有藏羌民族文化特色的和谐家园、世界一流的生物保护基地和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在原本并不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以及震后重建中垃圾处理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

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区环境保护的需要:

作为对环境尤为敏感的xx区,大量的生活垃圾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对区域内的生活垃圾进行有效管理和安全处置,避免对保护区环境造成污染。

2.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作为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3.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迫切需要在源头进行合理垃圾分类处理,达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解决保护区内垃圾处理问题,使全部垃圾无害化,保护环境,同时生产有机肥料,回收可利用废弃物,使项目本身不但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产生比较突出的经济效益。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3.1自然地理条件

3.1.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xx区,成立于1963年,当时面积2万公顷,1975年,面积扩大到20万公顷,是我国建立最早、栖息地面积最大、以xx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xx区。

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高山深谷地带,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东与汶川县映秀镇连接,西与宝兴、小金县接壤,南与大邑、芦山两县毗邻,北与理县及汶川县草坡乡为邻。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xx特别行政区。

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托四川省林业厅代管。

特区与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3.1.2自然条件

(1)地质构造

该区的地质构造属龙门山脉褶断带的中南段,由一系列北东向平行的褶曲和断裂组成。

区内从前古生界至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发育齐全,缺失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界第三系的地层。

地层的分布大致以皮条河为界,东南部为古生界地层,西北部以中生界三叠系地层为主。

第四系的松散堆积主要有河流相堆积物、泥石流堆积物及冰碛物。

山体主要由石灰岩、千枚岩、片麻岩、石英岩及片岩、板岩组成。

(2)地形地貌

xx特别行政区大的地貌单原属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处于邛崃山系的东南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皮条河沿南向东北将全区分为两大块,河的东南部地势相对平缓,海拔一般不超过4000米,中河及西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下,东部的木江坪海拔最低,仅1150米;而河的西北部则山大峰高、河谷深切,大山地海拔在4000米以上,沿巴郎山、四姑娘山及北部理县接壤的山地海拔均在5000米左右,超过5000米的山峰近百座,境内最高峰-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为四川省第二高峰。

自第三世纪冰川以来,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山体剧烈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区内峰峦重叠,山高谷深,交差悬殊的高山峡谷地貌。

(3)气候

区内属青藏高原气候带,其特点是年温差较小,干湿季节分明,降雨量集中。

全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为29.8℃和11.7℃,年平均气温8.9℃,年均降雨量为888.0毫米,年蒸发量为888.1毫米,相对湿度80%,年日照时数为949.2小时。

(4)水系

区内的河流主要有皮条河、中河、西河和正河。

皮条河发源于巴郎山的东麓,与发源于四姑娘山东坡的正河在磨子沟汇合成耿达河。

全长70公里,经映秀注入岷江。

西河发源于马鞍山至三江口,与发源于齐头岩和牛头山的中河汇合成寿西河,经漩口注入岷江。

河流丰水期在5至10月,枯水期11至次年4月,洪峰期多在7至8月出现。

境内河流主要靠降水、溶雪水和地下水补给,其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5)土壤

区内土壤类型呈现垂直分布特征,从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棕色暗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塞汉土至现代冰川的冰舌前缘。

其中,山地黄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分布海拔1150-1600米。

山地黄棕壤发育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600-2000米。

山地棕壤发育在次生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900-2300米。

山地暗棕壤发育在针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2100-2600米。

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发育在针叶林下,分布海拔2600-3600米。

亚高山草甸土发育在耐寒灌丛及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600-3900米。

高山草甸土发育在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900-4400米。

高山寒漠土发育在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下,分布海拔4400-5000米。

由于海拔高,地形复杂,区内耕地面积较少,且能耕作的土地较贫瘠。

(5)植被

本区植被水平分布属中亚热带绿阔叶林北缘;从垂直分布看,随着海拔高度不同和水热条件的变化,植被分布呈明显的垂直带谱,从特区入口处起,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耐寒灌丛和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六种类型。

3.1.3自然资源条件

xx因受古冰川的影响较小,区内保存着丰富的森林和动植物资源,据统计,区内有森林总面积1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6%。

植物种类繁多,共计4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约有217科,814属,1989种。

蕨类植物30科,70属,191种;裸子植物6科,10属,20种;被子植物135科,632属,1604种。

另外我国特有植物263种、36属,约占总数的3%;被国家列为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18科,20属,24种;属国家保护的一级植物有2种(珙桐,水杉)、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

区内有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700种。

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如大熊猫、川金丝猴、牛羚、白唇鹿、豹、云豹、雪豹、黑颧、金雕、胡兀鹫、斑尾榛鸡、绿尾虹雉;二类保护动物有44种。

全区内共分布有大熊猫100多只,约占全国总数的10%。

因动植物资源丰富,xx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川西平原的“天然屏障”和“大熊猫的故乡”。

3.2社会经济条件

3.2.1行政区域与人口

xx特区居住着藏、羌、汉、回四个民族,其中多数为农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

全区总人口5575人,其中农业人口4547人;人口中,藏、羌、回民族占75%以上。

各少数民族在文化、信仰、生活习俗、建筑风格、生活生产中均具有各自的独立特征,本区是少数民族文化景观资源的富集地带。

3.2.2土地权属

项目地位于xx保护区境内的土地的权属为国有,管理权归xx区管理。

3.2.3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xx特区总面积为203601.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9%,缓冲区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实验区面积约占保护区面积的9%。

林业用地面积为118285.4公顷,占58.1%;非林业用地面积为85315.6公顷,占41.9%。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为86683.3公顷,占73.3%;疏林地面积为84.5公顷,占0.1%;灌木林地面积30491.8公顷,占25.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74.6公顷,占0.2%;苗圃面积为4.3公顷;无林地面积为747.9公顷,占0.6%;在有林地中,林分面积为86681.8公顷;经济林面积仅为0.5公顷。

保护区总面积按权属分:

国有林面积为202508.5公顷,占99.5%,集体林面积为1092.5公顷,占0.5%。

3.2.4交通与通讯状况

全区大部分为山区公路,有303省道横贯全区。

近年来,又完成了巴朗山3个道班房的重建任务,完成了巴朗山段10公里波形梁防护栏安保工程。

区内大部分为无人区,仅有山间小路,供巡护人员攀行。

由于项目区大部分为无人居住,因此只在镇中心和居民居住区有移动和联通等无线通讯信号。

3.2.5社区经济与发展状况

2007年,两乡(镇)总收入2700.16万元,其中,xx镇988万元,耿达乡1712.16万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2870.56元,其中:

xx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元,耿达乡人均可支配收入3068.16元。

在农村经济结构中,两乡(镇)企业占总收入的8.56%,两乡(镇)家庭经营占总收入的91.44%。

3.3项目建设条件

(1)国际上高度关注大熊猫保护事业。

国家自然基金会(WWF)于1961年成立,选定大熊猫为会徽,视之为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旗帜和全球xx的象征。

512地震后,xx区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也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大力帮助,这为该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

(2)工程建设相关的水、电、交通等设施齐全。

虽然303省道的耿达到映秀段在512地震中损毁,但2008年底即将贯通的从xx到都江堰的道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

此外,工程需要的土石在不影响环境的条件可就近取材。

(3)项目中有机垃圾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的选址远离大熊猫的核心栖息地以及居民区,对周围环境无影响。

 

第四章建设目标与指导思想

4.1项目建设目标

在xx区内构建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通过垃圾分类收集、再利用和安全处理,消除生活垃圾的无序排放,防止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再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建设1座有机垃圾处理厂;建设1处垃圾填埋场;在2个镇分别建设1个镇级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1个废品回收站;在居民安置区建设17处村组垃圾分类储存池(包括有机垃圾储存池、不可降解垃圾储存池和有毒有害垃圾储存池);建立xx研究中心的垃圾分类储存池;建立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装置;配备区内垃圾收集转运运输车辆和相应装置,等。

4.2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xx区管理条例》为指导,以保护环境、服务于xx区发展事业为目的,以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为原则,针对实际情况,对保护区内的垃圾进行分类、安全、彻底的处理,在符合保护区内环境标准的同时,进一步考虑到回收能源和物资、促进资源再利用。

4.3工程方案设计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确保废水、灰渣、安全、卫生及噪音等指标达到有关标准规定要求。

(2)分类收集,按类处理。

(3)设计合理有效的农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系统。

(4)选择投资省、经济、实用,运行稳定可靠,日常管理和操作方便,维护简单的垃圾处理处置工艺。

(5)选择安全可靠的工程方案处置有毒有害垃圾,特别是废旧电池,确保对其进行特殊安全的无害化处理。

 

第五章建设方案

5.1工程规模论证

5.1.1垃圾来源与产量预测

xx区内垃圾的主要来源分为三部分,包括常住居民(含管理局职工)、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游客,全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大约为3725t,见表5-1。

(1)居民

根据2007年的统计资料,xx区现有总人口为5575人,根据保护区发展规划,区域内人口没有大幅度变化,到2015年规划人口约5800人。

农村居民日产垃圾量为1~1.5kg/(人*天),由于xx区内居民消费水平较低,因此取居民日产生活垃圾量取值1.2kg/(人*天),由此计算每年产生的垃圾量为:

1.2kg/(人*天)*5800人*365=2540400kg

(2)游客。

据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有关研究资料,黄山风景区的游客人均垃圾日产量为0.9kg。

鉴于xx区游客的生态意识和消费层次高于黄山,故采取修正系数0.75,确定游客人均日产垃圾量为0.68kg。

按照规划,xx区年均可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其中游客以1-2日游为主,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据此测算保护区内游客全年产生的垃圾量为:

0.68kg*400000人*2天=544000kg

(3)大熊猫

每只大熊猫的日产垃圾量平均为25kg/(只*天),垃圾主要成分为大熊猫的粪便和食物残渣,绝大多数为有机物。

根据大熊猫保护中心规划,该中心将养育100只大熊猫。

据此测算,保护区内大熊猫保护中心全年产生的垃圾量为:

25kg/(只*天)*100人*365天=912500kg

表5-1xx区内主要垃圾来源与垃圾量

单位产生量

数量

垃圾量全年小计

居民

1.6kg/(人*天)

5800人

2540吨/年

大熊猫

25kg/(只*天)

100只

913吨/年

游客

0.68kg/(人*天)

40万人

272吨/年

合计

3725吨/年

5.1.2工程规模预测

因此,本工程服务于xx区内的5800人常住居民、40万游客以及xx研究中心的需要。

年均总共需要处理垃圾量为3725吨/年。

5.2垃圾收集与处理方式论证

5.2.1垃圾收集方式论证

合理的设计垃圾的分类收集方式,是整个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处置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结,它不仅决定本工程垃圾处理处置方案的制定、施工和维护管理,而且对区域环境保护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垃圾处理工程的总投资、初期投资和运行费用。

因此在设计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处置系统时,首先需要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进行论证。

鉴于传统的农村生活垃圾混合收集方式不利于垃圾的后续处理,不能达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因此,保护区内垃圾收集采用分类方式,分为可堆肥垃圾、不可降解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废品垃圾四大类。

其中:

可堆肥垃圾主要为易生物降解的厨房废弃物,包括废菜、瓜果皮、鸡鸭毛、禽鱼动物内脏、食物残渣、废弃的食品等有机类垃圾。

不可降解垃圾主要包括各种煤灰、砖瓦陶瓷、建筑砖渣、一次性签字笔、废磁带等无机垃圾。

有毒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废农药瓶、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可回收废品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5.2.2垃圾处理方式论证

(1)垃圾处理方式概述

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并行之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堆肥三种。

卫生填埋是将运送到填埋场的生活垃圾摊铺——压实——再摊铺——再压实,依次循环操作,当天填埋作业结束后及时覆土,在压实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消毒,以抑制蚊蝇鼠害的繁衍。

同时对垃圾填埋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进行防渗处理,并将垃圾渗滤液及填埋场产生的气体进行收集后集中处理。

此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技术成熟,所需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相对较低,作为垃圾大规模处理在国内外一直占据很大比例,缺点是没有将垃圾资源化,而且填埋场占地面积较大,需要消耗大量的垃圾运输费用。

焚烧处理主要是利用高温使垃圾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高温下杀灭垃圾中的细菌、病毒,并对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进行合理的利用。

焚烧处理减量较彻底、处理速度快,但投资和运行费用大,对环保要求高,不适宜环境敏感地区。

堆肥法是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

在人工控制的厌氧、好氧条件下,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微生物,对垃圾中的各种动、植物性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形成稳定的腐殖质,同时杀灭垃圾中的多种致病微生物,达到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的。

堆肥处理垃圾在工艺上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两种,其区别在于微生物的种类和降解时所处的状态。

好氧堆肥法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状态下对垃圾的有机成分进行分解达到稳定状态,并利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杀灭垃圾中的寄生虫及致病微生物。

好氧堆肥法发酵周期短、灭菌彻底,是目前垃圾堆肥的主要方式。

厌氧堆肥由于其发酵周期长、堆温低等缺点较少采用。

堆肥法处理生活垃圾通过前期分选对垃圾中的有用成分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其堆肥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施用于农田,也可以进一步加工成高效复合肥,是目前较多采用的一种处理方式。

但垃圾堆肥要求垃圾中有机物含量较高,一般以不低于40%为宜。

其他方法还包括热解、气化、水解、发酵、熔炼、加工、饲养等技术均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实践,但存在着投资昂贵或消纳垃圾能力低的缺点,因此目前尚不宜大规模采用。

(2)xx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选择

xx生活垃圾首先采取在源头进行分类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农村生化垃圾筛分为:

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废品、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其中:

(1)可堆肥垃圾可堆肥垃圾成分中有机物的含量在90%以上,适宜于采用堆肥方法处理。

将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堆肥处理,首先可以将其中的易腐有机物转化为土壤易接受的有机营养土。

其次堆肥过程中的高温发酵使垃圾中的致病菌、寄生虫卵基本被杀灭,消除了有害病菌的传播,同时把垃圾变成有机肥料,实现了资源回收,达到了资源化的要求,促进了自然界物质良性循环。

不仅有效解决生活垃圾的减量化的问题,而且解决了生活垃圾污染和无害化的问题,因此,堆肥是把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融为一体的比较理想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

堆肥方式有就地堆肥还田和堆肥厂堆肥处理两种方式。

由于就地堆肥还田方式需要在田间低洼处修建多处堆肥池,容易导致有机物等进入保护区内的水体,对保护区的水体和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本工程选用堆肥厂堆肥处理方式对可堆肥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2)对不可降解垃圾的处置是按着农户、村、镇、县逐级收集转运,经过垃圾压缩后运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置。

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降解垃圾中,有部分惰性垃圾,以建筑材料类居多,对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户聚居区附近的山沟或低洼处就近填埋;或者用于农村的修路、筑堤和建筑填土,从而达到垃圾的就地利用。

(3)对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置采取由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收运,即每村安排保洁员,配置密闭式环卫车,上门收取有毒有害垃圾,集中运送到镇里的固定地点(有毒有害垃圾储存池),然后由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辆把集中到镇里的有毒有害垃圾转运到位于都江堰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理。

(4)对于可回收利用垃圾,由专门的废品回收站上门进行回收,直接达到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农村生活垃圾需要在源头进行分类收集,然后针对各类垃圾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技术进行处理处置,表5-2和图5-1。

表5-2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置方式

垃圾性质

处置方式

处理设施

可堆肥垃圾

采用村分类收集、镇集中、有机垃圾集中处理的方式。

分类垃圾箱、村垃圾集中池、镇垃圾转运站、有机垃圾处理厂

可回收利用垃圾

采用收集车上门回收,运送废品回收站收,直接达到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垃圾运输车、废品回收站

有毒有害垃圾

由垃圾分类收集车上门回收,运送至都江堰的专业垃圾处理工厂进行安全处置。

专用垃圾集中池、封闭垃圾运输车、垃圾转运站

不可降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