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537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docx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

棠湖中学高2019届高三上第二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民族文化所赋予它的原动力的推动下发展着,不断深化其精神内蕴。

它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

《芥子园画谱》有载:

“古诗人比兴,多取鸟兽草木。

而草虫之微细,亦加窝意焉。

”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性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

原始社会,人们常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图腾实际是一种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人们相信它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它们的力量和技能,让族群不断繁衍壮大。

虽然图腾信仰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模糊,但并未完全销声匿迹,它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窝意。

这种文化寓意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甚至呈现为某种圭臬,不断被程式化和重复表现。

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蝙蝠、葫芦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花鸟文化的精髓。

画家通过隐喻、象征、谐音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和美好感望,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栽体、个性笔墨、意境意趣的统一。

花鸟画不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通过情感寄托,它还既能引起大众共鸣,也能给子观者某种联想空间。

如《宣和画谱》所描述:

“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

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

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

”不难看出,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和精神操守,或许在不同时期其寓意会有所不同,但都满足着每个时期寻常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花鸟,大境界。

在中国人的眼睛里,花鸟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仅仅是花和鸟,而是泛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B.花鸟画的内蕴十分丰富,它在不同的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是不完全相同的。

C.用诗性的语言和文学表现方式寄托着人们主观的情感与志趣,是花鸟画的本质特征。

D.在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国人通过花鸟画,形象地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花鸟比作人,用花鸟寄托情感,以及中国笔墨的独特性,使花鸟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B.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葫芦等题材,因为在长期发展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已程式化,因而受到人们喜爱。

C.正是借助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手法,花鸟画中的石榴、蝙蝠有了“多子多福”、葫芦有“福禄”的吉祥寓意。

D.花鸟画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向往和追求,这使它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先民对花鸟的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了花鸟画的发展,可见,花鸟画是图腾信仰的产物。

B.画家们把日常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寄托在了花鸟画中,因而,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才有了产生情感共鸣、发生联想的可能。

C.《宜和画谱》的描述表明花鸟画的许多题材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审美意蕴,但这种意蕴在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D.中国人在小花鸟中发现了生活大境界,发现了天地万物中蕴含的雅意,表明中国人能以发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忧伤远逝

非鱼

忧伤像一湖清凉的水,她就像一尾喜欢冷水的鱼。

她见过那种小鱼,细长,明黄色,很缓慢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她觉得,这鱼肯定是悲伤的、无奈的,早就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才在这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之上,艰难地存活下来。

从小她就活在两个姐姐的阴影里。

两个姐姐像她们的父亲,长得枝叶舒展,而她偏偏像母亲,单眼皮,小眼睛,厚嘴唇,皮肤生了锈般黑黄。

她常常怀疑,她根本就不是父母亲生的。

母亲似乎也不怎么待见她,总在抱怨:

我怎么生了这么个丑丫头,将来可怎么能嫁出去哦?

只有父亲喜欢摸她的头,高兴的时候拍她的小肩膀,夸她聪明、能干。

于是,她唯一的骄傲就是聪明、能干,她只有更加聪明,更加能干。

父亲说:

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流的大学。

她就拼命地学,把所有能拿的奖状都拿回家,贴了满满一墙。

她考上了一流大学。

她的丑在那一刻被大家忽视了,包括两个姐姐,都热泪盈眶地祝贺她,说她给家里争了光。

父亲已经退休了,笑呵呵地端起他的小茶壶,歪一歪右嘴角,从小壶嘴吸一口茶水,递给她一个MP3:

Y头,奖励你的。

母亲也送给她一把黑亮的牛角梳:

用脑太多,拿这个多梳梳头有好处。

她觉得,只有在那个夏天,才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

可夏天太短暂,匆忙间就过去了。

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

大学里,同学们开始悄悄恋爱,可从没有人约她,她总是孤独地呆在教室,使自己看起来很忙的样子。

四年之后,她比别人多了一张“优秀大学毕业生”证书,也因此第一个被选调到省直机关。

看着那些恋爱过的同学凄凄离别,执手相看泪眼,她独自抱着膝盖,坐在她的小床上。

她听见心里被某种东西敲击的声音,轰,轰,轰,一下又一下,她突然感觉很疼,哪儿都疼。

她的疼痛持续了很长时间,有四五年吧。

她避免一切出头露面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好,避免和年轻男同事一起出去,很小心地保护着自己的自尊。

同事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要给她介绍对象,都被她婉言回绝了,她不是不想恋爱,她怕失望,更怕伤害。

直到有一天,她独自背了行囊去旅游,看到高原湖水中的鱼,她仿佛看到了自己。

这么多年,自己就像小鱼在这冷水中,一直孤独地待在无尽的忧伤里。

可人毕竟不是鱼啊,不是。

那一刻,她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回到家,她去看父亲。

此时母亲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姐也已经结婚,过着世俗的幸福生活,父亲独自一人守着家。

父亲还喜欢摸她的头:

丫头,该把自己嫁出去了,别总那么高傲。

高傲?

父亲,难道你觉得我是高傲?

我已经把自己降低到尘埃里了,我从来就没有高傲过,我只有自卑。

但看起来是这样。

父亲说。

你不觉得是我长得太丑,没人要?

傻丫头!

世上从来就没有丑女人,只有笨女人。

再说,你看看你,哪点丑了?

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从来就是爱她的,不会说她丑,可她知道自己很丑,一直都丑,从小到大。

你怎么这么固执?

父亲好像有点生气:

找个好小伙子去恋爱结婚。

回到单位,她对同事大姐说:

帮我介绍个对象吧。

她想通了,哪怕为了父亲,就算受伤也得伤一次吧。

同事大姐一脸的惊讶:

真的?

真的?

哎呀,咱单位那么多小伙子等着呢,你总拒人千里,他们都怕了你了。

真的?

这回是她惊讶了。

她从来没想过会有人喜欢她。

怎么不是真的啊,瞧瞧,气质多好啊,他们都说你像三毛。

刹那间,二十多年积攒起来的忧伤分崩离析。

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姐姐们的漂亮、大学同学的恋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阴影,让“她”感到痛苦,促使着“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B.高原湖水中的鱼孤独地生活在清凉的水中,“她”觉得自己与它们极为相似,同病相怜中也获得了生活的力量。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父亲摸“她”的头、赠送礼物、催促恋爱结婚等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她”的关爱。

D.“秋天的风,还有雨,长且冷,而且愈来愈冷’’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她”的内心情感,也为后文情节做了铺垫。

5.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主要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6.小说以“她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灿烂的花,如鱼儿一跃跳出冰凉的水面,拥抱温暖”结尾,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被发布、被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

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

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

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

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

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

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菱现需求的自媒-A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

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中国网民课外/工作外付费学习形式使用情况调查表

2014-2019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预测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

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

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

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

(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材料三: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

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

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为知识付费似乎是天方夜谭。

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按服务使用来收费。

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

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

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

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

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

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在2016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在2017年的多数时段,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的业态,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但在我国,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9.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

“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

“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

“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

“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

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5分)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闻门外登溪船五首其一

杨万里

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

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棐儿竹籧篨。

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

【注释】①蓼(zān):

通“簪”。

②篷祭(qúchú):

粗竹席。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试水初”,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

B.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情。

C.颈联中,诗人用盛开的芍药装点溪船,但溪船太简陋,只能随意胡乱地摆放或插在棐几竹篷上。

D.尾联先描写了乘舟所见到的青松山亭伴水而来的奇妙,后以夸张手法感叹了水路溪行的方便。

15.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纯朴风趣。

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3)《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当前,“打虎拍蝇”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但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顽同性、反复性,不是一得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②作为领军主将,战前要想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全心全意备战,全力以赴战斗,保持狮子搏兔的心态,力争一剑封喉,克敌制胜。

③独俏寒枝的梅花曾经触动多少文人墨客的审美心灵,吸引他们诗兴大发,吟风弄月。

④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第6集中,梁思成去见徐志摩,谈话中说道:

“昨天在宗孟先生那儿缘悭一面,今日特来拜访。

⑤卜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得有千金买骨的气魄,必须以人为本,要在人才质量以及如何发挥人才作用上下功夫。

⑥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作为备受喜爱的文化“网红”,也一定能在展览理念上顾盼自雄,让井喷的文化热情妥善安放。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针对外卖污染问题,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将遏制和治理外卖污染纳入制度化、法治化。

B.当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后,会触发很多新应用、新模式,不仅能提升生产经营效率,还可改善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C.中秋将至,纷纷将各种精美礼品放在显眼位置,从烟酒、茶叶,到月饼、保健品,包装一个比一个漂亮,销售大战已经开始。

D.对文物古建筑来说,能不能被官方认定体系承认,获得一个光鲜的身份是一回事,而能不能得到民间的接纳和尊重则是另一回事。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小王去市场体验生活,他到市场后问摊主:

“大叔,买一千克黄瓜要多少人民币?

B.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C.好友给张老师送来自己的字画,张老师说:

“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收下了。

D.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阅读逐渐建立起来的。

课内阅读学习方法,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起着作用,

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榜样,在阅读他们的事迹材料时,___

___,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21.下面文段有3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建立班级群是互联网时代的应有之举,方便家校沟通,但是个别家长或老师在群里发广告、拉票,集赞,扰乱了班级群的秩序,偏离了家校沟通的轨道,势必引起家长,老师的反感与不满,禁止建群就可以避免产生反感与不满,还能让家校交流沟通更和谐融洽。

①在群里发广告、拉票、集赞不一定会引起反感与不满。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2017年11月17日,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在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教授的指导下完成。

这意味着距离未来人类活体头部移植手术又近了一步。

任晓平说:

“我们做了原创性、始发性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教授则认为,“这次所谓的头颅移植手术是在遗体上进行的,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手术”;“手术应该是指在活体上进行的操作,在遗体上进行的实际是解剖或解剖学研究”;“现在就谈什么活体头颅移植,实际上没有太多现实意义。

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下,换头术靠谱吗?

这究竞是一次医学技术的突破,还是博取公众眼球的噱头?

头颅移植后“你”到底是谁?

“遗体头颅移植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的同时,“换头术”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也再次引发热议。

对此,任晓平则说:

“作为医生这是我的使命,伦理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命、生存,没有生命和生存无法谈伦理。

医学伦理学是为了治病教人。

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人们大可以去规范它,讨论它,但是不能阻碍它,历史证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碍。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棠湖中学高2019届高三上第二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C2.B3.A4.B

5.①自卑白怜;②自尊心强;③聪明勤奋;④孝顺听话;⑤敏感固执。

6.①与前文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她”走出自卑,远离忧伤,获得自信的喜悦;②呼应前文,使结构完整;③运用比喻,具有文采,富有意蕴。

7.C8.A

9.①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大,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使人产生焦虑感,会给人带来学习的意愿。

②周期短、获利高的知识付费对于内容生产者的吸引力更大,保证了知识付费的内容来源,推动了知识付费的发展。

(每点3分)】

10.D11.B12.B

13.

(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况,况且,1分;进退,提拔和黜降,1分;格,标准,1分;委:

委托,1分;大意1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以,率领,1分;哭,为……哭泣,1分;“哭之如父”状语后置,1分;去,离开,1分;大意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