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河北省承德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承德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北承德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学考
高一历史试题
时间:
80分钟总分:
100分出题人:
1.《礼记》载:
“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B.井田制
C.郡县制D.分封制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皇位二世三世以至于千万世”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唯才是举”
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②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国是姬姓封国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
秦封于商,故号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 )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6.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7.“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8.“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唐代的柳宗元曾写过文章《封建论》,该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
9.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
C.群臣就某事进行廷议D.理藩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
10.《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11.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
13.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统领调动天下军队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4.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效法古代明君
15.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6.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B.科举制
C.分封制D.行省制
17.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18.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9.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相权有所削弱
20.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
藩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
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
……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
21.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2.“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隋朝B.唐朝C.元朝D.明朝
23.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理藩院、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中书省
2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明朝内阁大学士D.清朝六部尚书
2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6.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27.“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8.《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外交逐渐自强B.列强放弃对中国侵略
C.中国近代主权丧失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29.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0.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当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的冲突)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普通民众对洋教了解不足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31.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
A.“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B.完全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
32.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辽东半岛),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
此措施是( )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C.组建八国联军侵华D.修建满洲铁路
33.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34.下面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次战争期间( )
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5.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
“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骎骎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
”对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御园火”是指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该诗写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3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37.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8.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B.1864年
C.1895年D.1898年
39.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40.“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41.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
A.东渡黄河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D.挺进大别山
43.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44.某一宣言称:
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该宣言发表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期间
45.“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46.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47.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
“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
”这主要反映了( )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