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7399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docx

《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docx

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负数》人教

《负数》

教学模式介绍:

核心素养下的培养是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的,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激发和推动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教材中内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

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主线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构建新知。

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课程环节:

讲什么——为何讲——怎么讲——讲怎样

设计思路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

教学开始,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以课本主题图引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多处实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在展示与交流中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讲什么

1.教学内容

(1)概念原理:

正号和负号,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读法、写法;

(2)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

(3)能力素养:

数学化、符号化、。

2.内容解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并且在生活中已经对负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学生对温度的认识并不陌生,许多学生不仅能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还能描述温度。

本课是《负数》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们将迈出认识负数的第一步,负数的初步认识将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负数,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相对完整的数的概念。

二、为何讲

1、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目标解析: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

熟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在表示温度变化、收支出等相反意义的量中,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化和符号化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探索知识的乐趣。

(3)让学生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怎样讲

(一)教学准备

1、教学问题:

(1)虽然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

但是,开始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还是不容易接受和理解。

(2)学生容易对原来学过的正数与负数产生混淆,难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在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规定哪一个量为正或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教学支持条件:

(1)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科大讯飞“智慧课堂”,PowerPoint多媒体投影。

(二)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12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2012年1月21日20时—2012年1月22日20时)。

【问题1】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温度有高有低,并观察到温度的表示中出现了负号。

预设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

(2)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探究新知

【问题2】

(1)0℃代表什么意思?

(2)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3)3℃表示什么意思?

-3℃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

(1)问:

让学生明确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3)问:

让学生理解3℃和-3℃的实际含义及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预设师生活动:

(1)在温度计上分别表示出3℃和-3℃。

(教师用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对比)

(2)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预设:

①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不是指没有温度。

②3℃和-3℃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③﹣3℃表示零下3摄氏度,3℃表示零上3摄氏度。

【问题3】根据上图中(教材第2页主题图)的信息填写下表,并说一说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

巩固整数、负数的读写法,理解其实际含义。

预设师生活动:

(1)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然后教师找各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回答,并共同完成。

(2)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从表中我们看到北京的最高气温是-4℃,读作负四摄氏度;上海的最高气温是4℃。

读作四摄氏度。

(3)课堂小结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

(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

【问题4】

(1)同学们能说一说“支出(-)或存入(+)”这一栏的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500.00和-500.00有什么区别呢?

(2)怎样表示像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呢?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设计意图:

(1)问: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收支明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另一类常见的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量的实例,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负数的意义。

(2)问:

帮助学生们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读法与表示方法。

第(3)问:

正确认识正数与负数的关系。

第(4)问:

丰富学生们对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们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预设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存折中的奥秘。

预设:

“2000.00”表示存入2000元。

“﹣500.00”表示支出500元。

“500.00”和“﹣500.00”正好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怎样的数是正数、负数,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师:

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收入与支出等,需要用两种数。

一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如3、500、4.7、

,这些数是正数;另一种是在这些数的前面添上负号“-”的数,如-3、-500、-4.7、-

等,这些数是负数。

(3)师生共同讨论0的特殊性,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生活中见过的负数,然后全班汇报。

预设:

①我在妈妈的家庭收支账本上见过负数。

②我在冰箱上见过负数,冷冻室的温度是﹣18℃。

(5)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正数前面可以写“+”,但通常不写,而负数前面的“-”必须写。

正数前面可以读“正”,但通常不读(如果有“+”号必须读),而负数前面的“负”必须读。

四、讲怎样

(一)课后检测

1、你会表示温度吗?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正负数的写法”的掌握情况,并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2、读出下面各数,并指出哪些是正数?

哪些是负数?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正负数的意义”的掌握情况,并学会利用正负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3、我能辩

(1)任何一个负数都比正数小。

()

(2)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

(3)因为“4”前面没有“+”号,所以“4”不是正数。

()

(4)上车5人记作“+5人”,则下车4人记作“-4人”。

()

(5)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

()

(6)5゜C和+5゜C所表示的气温一样高。

()

设计意图:

综合检测学生对“正负数的写法和正负数的意义”的掌握情况,并且能够灵活加以运用。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温度的表示、存折中的负数等引出生活中的负数。

教学中,力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正负数的理解。

练习中,结合呈现大量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用正、负数表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第二课时

一、讲什么

1.教学内容

(1)概念原理:

正号和负号,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读法、写法;

(2)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

(3)能力素养:

数学化、符号化、。

2.内容解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并且已经学习了负数的初步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本课是《负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学生们将迈出认识负数的重要一步,直线上的负数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起点、行走方向、行走距离等生活概念与数轴上的点以及相应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二、为何讲

1、教学目标:

(1)能够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2)使学生通过情景迁移学习知识,掌握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

(3)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结构,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目标解析:

(1)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3)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直观模型,再把这个直观模型“还原”为实际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确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一一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能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体会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三、怎样讲

(一)教学准备

1、教学问题:

(1)虽然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并且已经学习了负数的初步认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但是,开始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还是不容易接受和理解。

(2)学生对用数轴表示距离与相反方向不能够理解。

【教学难点】能通过直线判断数的大小,建立实际问题的数轴模型。

2、教学支持条件:

(1)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起点、行走方向、行走距离等生活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科大讯飞“智慧课堂”,PowerPoint多媒体投影。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问题1】

(1)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人;7人下车,记作()人。

(2)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

(2)升降机上升3.5米,记作+3.5米;-4米表示()。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数的经验为学习在直线上表示负数打下基础。

预设师生活动:

(1)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2)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

直线上的负数。

探究新知

【问题2】

(1)上图中的四个同学以大树为起点,分别向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走。

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它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

(2)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你能试着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后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方法,初步认识直线上的负数,培养独立思考习惯与实践操作力。

预设师生活动:

(1)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预设:

先画一条直线,确定好起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确定大树和学生们的位置。

 

在直线上表示出0、各个正数和负数。

教师总结:

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可以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

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0、正数和负数的数线叫数轴。

【问题3】

(1)仔细观察数轴,你有什么发现?

(2)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3)你能试着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和小数吗?

设计意图:

通过2和-2、4和-4的对比,明确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离起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侧,渗透2和—2、4和-4到0点的距离是相等的。

预设师生活动:

(1)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然后教师找各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回答,并共同完成。

(2)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所有的正、负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它的位置。

四、讲怎样

(一)课后检测

1、在直线上表示下列各数。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掌握情况,并学会用在直线上区分正数和负数。

2、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

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正负数的意义和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掌握情况,并学会利用正负数的意义和在直线上表示数解决实际问题。

3、体育达标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统计如下:

李勇45个、张军28个、张强33个、赵刚26个、王亮18个。

如果每分钟做仰卧起坐30个算达标,以达标的个数为标准,记录每个人的成绩。

刚好达标的个数记为0个,超出的个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个数用负数表示,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设计意图:

综合检测学生对“正负数的意义”的掌握情况,并且能够灵活加以运用。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也十分紧密。

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教师在关键处给予及时、必要的引导。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