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265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docx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docx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二)

袁宏道:

“公安派”之领袖 “性灵说”之鼻祖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他是晚明文学革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文风格及其所倡的“性灵说”响贯文坛,同时,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居士之一,读经习禅、修持净土是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赋诗著文、高倡性灵文学的重要思想渊源。

让我们走近袁宏道,走进他的性灵世界。

●作家档案

  袁宏道:

1568年—1610年

  字号: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

  时代:

明代

  籍贯: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仕途:

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验封司主事,官至稽勋郎中。

  作品:

著有诗文集《袁中郎全集》。

  名望:

明代著名诗文家、文论家;公安派的领袖和代表作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文学史上称之为“公安派”,宏道是公安派的核心人物。

公安派的兴起是在后七子复古之风盛行之后,所以抨击这股复古风是公安派的首要目的,并且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为这一目标作出了贡献。

  突出成就

  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

  ①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

他在《与江进之尺牍》中说: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

”在《雪涛阁集序》中说:

“唯识时之士,……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为此,他强调文学要随时代而变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

  ②文随时变的目标是存真去伪,抒写性灵。

他在《行素园存稿引》中说:

“古之为文者,刊华而求质,敝精神而学之,唯恐真之不及也。

”在《叙曾太史集》中,言明自己文章的特点是“真”,并指出“真”就是“直写性情”。

在《叙小修诗》中,通过对袁中道诗歌的评论,强调诗文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这就形成“性灵说”,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

  ③所谓“性灵”,能导致文章的“趣”和“韵”,而它们是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的。

他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指出,“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又说: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他说的“性灵”,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动,是下意识的直觉。

  ④他认为民间的通俗文学正是“无闻无识”的“真声”,而加以推崇。

他在《叙小修诗》、《陶孝若枕中呓引》等文章里都有这方面的论述。

“要以情真而语直,故劳人思妇有时愈于学士大夫,而呻吟之所得,往往快于平时。

”总的看来,宏道的文艺思想颇为复杂,他的“性灵说”,比其兄宗道的“学问说”影响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缚,扫除前、后七子拟古文风,变粉饰为本色,变公式为率真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评论资料

  1、“弱冠即留意禅宗。

  2、“袁氏得法龙湖。

龙湖不无狂魔入肺腑之证,至袁氏一转而为轻清魔坠在清安快活里作窠臼。

  3、“才高胆大,无心于世之毁誉,聊以舒其意之所欲言耳。

  4、其兄袁宗道形容说:

“石头居士,少志参禅,性根猛烈,十年内洞有所入,机锋迅利,珠语走盘。

寻常与人论及此事,下笔倾湫,不蹈祖师陈言,直从胸臆流出,火虎生龙,无一死句。

  5、晚明张岱《琅嫘文集·跋寓山注二》说:

“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读注中遒劲苍老,以郦为骨;深远淡泊,以柳为肤;灵动俊快,以袁为修眉灿目。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

今存其尺牍280余封,篇幅长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余字。

如《致聂化南》一札:

“败却铁网,打破铜枷,走出刀山剑树,跳入清凉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

投冠数日,愈觉无官之妙。

弟已安排头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逍遥缠外人矣!

朝夕焚香,唯愿兄不日开府楚中,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尔时毋作大贵人,哭穷套子也。

不诳语者,兄牢记之。

”简凝活脱,间以诙谐,可见其尺牍文的一斑。

  他的各类随笔200余篇,题材多样,饶有意趣,其中《畜促织》、《斗蛛》、《时尚》等篇,记述了当时的风俗人情。

  传记文以《徐文长传》、《醉叟传》两篇最优,刻绘人物,生动鲜明。

游记文90余篇,于写景中注入主观情感,韵味深远,文笔优美。

如《满井游记》所写京郊初春景色,纯用写实手法,刻画细腻,情致盎然。

其他如《虎丘》、《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泄记》等,真切动人,语言浅近,略无斧凿之迹,都是佳作。

  各体诗歌1700余首,成就不及散文。

少量诗作如《猛虎行》、《门有车马客行》、《逋赋谣》、《巷门歌》等,揭露了当时“甲虫蠹太平,搜利及邱空”,“东封西款边功多,江淮陆地生洪波”;“鲛户十窜九囚虏”;“野人扶白觅沟壑”等黑暗现实,有一定意义。

  袁宏道著有《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广陵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破砚斋集》、《华嵩游草》等。

◆作品读思

选文一:

《西湖》(二首)

【导读】

  俗语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之美又以西湖为最。

历代有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

宋朝苏东坡《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就让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带领我们走进西湖胜景吧。

【正文】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毁掉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万历丁西二月十四日也。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胜,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

“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参考译文】

  1.《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

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

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

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

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

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2.《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奇特的景观。

  石篑多次跟我说:

“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功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

”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妇女们汗流如雨,衣著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比堤边的草还要多,真是美丽、妖艳极了。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

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暮烟凝聚在山间,这两种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

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

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整体感悟】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把当吴令视为“牛马不若”的袁中道,终于解官而去。

他与朋友结伴而游,足迹遍及无锡、杭州、山阴、桐庐、歙县等十多县的名胜。

三个多月来,“无一日不游,无一游不乐,无一刻不谈,无一谈不畅”,而且,“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

(均见《解脱集·伯修》)这系列游记就是游杭州写下的。

刚刚从官场的龌龊空气中走向大自然,中郎的欢愉之情可想而知。

这里选的是《西湖》中的前两篇:

一篇叙游湖之始;一篇写西湖最美之景。

作者在写作上反对因袭古人而力主抒写性灵,他的散文用语朴素平易而颇多变化,往往涉笔成趣,有清隽美妙的意境。

这两篇游记就是他的代表作。

  一、叙游湖之始

  开头两句看似交代游踪,却句句都有作者的情在。

先用“突兀层崖中”描写保叔塔的雄姿。

保叔塔在湖北面的宝石山上,老远可以望见,是西湖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见塔如见湖,自然是激动万分,从“心飞湖上”一语可以看出他对西湖确实是向往已久,亟欲一览。

后写入昭庆寺用茶,“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也表现了迫不及待的心情。

  中间三句写泛舟湖上的所见所感。

所见只写了四种景物,即山色、花光、温风、波纹。

各以一物做比,全都是化用古人诗句,但作者以排比句出之,文字高度洗练,既生动地传达了作者欣于所遇的感情,也从整体上概括了仲春二月西湖的特点,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所感写的是作者此刻的神态。

“目酣神醉”,是从正面写作者的表情,极言为西湖秀色所迷;“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则是从侧面写作者“精移神骇,忽焉思散”(曹植《洛神赋》中语)的内心状态,实际上是说西湖在作者心目中简直成了容颜绝代的女子。

  最后一句交代始游西湖的时间,为以下各篇张本。

  二、记西湖最美之景

  可分三层:

  第一层述本篇要旨,指出春时、月景、朝烟、夕岚为西湖最美之景。

作者于仲春二月来游,正值西湖最盛之时,但这个意思是暗含着,看下句自然明白,“尤为奇观”,即尤胜于往年春时之意。

这是为下一层不去看梅花而留在西湖观景作铺垫的。

  第二层写西湖春景。

先承上文“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记陶石篑约往梅园观梅而不去,这是从侧面写西湖桃花之盛。

以下记作者在湖上观花。

先记游踪:

“由断桥至苏堤”。

这是西湖游人聚集的地带,沿途多植桃柳,作者既“为桃花所恋”,必当由断桥步行至苏堤,一边走一边观花。

但下文写花却仅用大笔勾勒:

“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而比较着力写的倒是游人之盛:

“歌吹为风”,写茶楼酒肆里奏乐唱歌的人群;“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写沿途观花的人群。

这是烘云托月的写法──正因为花事正盛,才有游人之盛。

统观这一层,虽只有寥寥数句,却已将篇首“西湖最盛,为春”的意思点明;也有为下一层作铺垫的作用。

  第三层指出晨、昏及有月之夜亦西湖最美之景。

首句“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颇有深意,犹言众人但知西湖春景之美,却不知西湖晨、昏及月景之美,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先以“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写晨、昏之景,后以“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写月夜之景,话虽不多,却将自然间的景物都写成仿佛是有情之物。

能领略景物中的情意的,当然是只有“山僧游客”了──“游客”这里是专指作者本人及其同道者。

【读思牵手】

 你能就这两篇游记谈谈袁宏道关于“抒写性灵”的文学主张吗?

【释疑参考】

  针对明代中叶文坛上复古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论调,袁宏道提出,“诗何必唐?

又何必初与盛?

要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

宏道为文,也正如其弟中道所说,“才高胆大,无心于世之毁誉。

聊抒其意之所欲言耳”。

从这些论述看,所谓抒写性灵,就是摆脱一切陈规旧矩的束缚,无所依傍,自由地抒写作家本人的真情实感。

  这两篇游记的确是抒写性灵的佳作,无论叙事或写景,全都是意到笔随,意尽而止,无媚俗求宠之意,无摹拟涂饰之心,字字句句俱从作者心底流出,既简练、生动,又富于情趣,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选文二:

《满井游记》

【导读】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正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参考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褪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

(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

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

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天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青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

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

拿着酒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

也时时可以见到。

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鳍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鉴赏指导】

本文作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满井是北京安定门东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飞泉喷礴,冬夏不竭。

井旁苍藤丰草,掩映着清清的渠水,错落的亭台,景色优美,是当时京郊探胜的好地方。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达出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

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

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读思牵手】

  本文是写景的小品文。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

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

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哪些特点?

【释疑参考】

  

(1)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

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选文三:

《虎丘记》

【导读】

  《虎丘记》是一篇游记,但很有特色,它不是一般游记式的一次实录,也不是某一个中秋日的情景记实,而是六次游览虎丘后的总体印象和综合描述,因此和一般游记的按游踪依次先后叙述不同,而是在重点突出写虎丘中秋之夜游人云集之盛况的同时,对虎丘上的景物和自己吏吴时最后一次游虎丘的心情做了概括性的描写。

【正文】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

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

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

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参考译文】

  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

山上并没有险峻的高岩或幽深的谷壑,只是因为离城近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断过。

凡有月的夜晚,有花的早晨,或雪天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像穿梭织布一般,又以中秋这天更为盛况空前。

  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

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

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

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

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

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

  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

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

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

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

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个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

管乐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

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树影斑驳,这时,连箫和歌板也不用了。

一个人登场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静息地倾听。

他的歌声细如发丝,直冲云霄。

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时间。

飞鸟仿佛也为这舒缓悠长的歌声所感动,徘徊不忍飞去,壮士听到这样的歌声,也忍不住要落泪。

  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样峭立。

千顷云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峦沟壑秀丽无比,这里最适合飨宴宾客。

但中午过后,阳光强烈,(游客在此)无法久坐。

文昌阁(景色)也好,傍晚的树更好看。

它的北面是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只有远处的虞山一点遥遥在望。

平远堂荒废已久,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想在这里建个祠堂,祭祀韦应物、白居易等先贤。

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经请求辞官归去,恐怕江进之修复平远堂的兴致也大减了。

(可见)山川景物的兴盛荒废,确实是有时运的啊!

  我在吴县做了两年县令,曾六次登上虎丘。

最后一次是和江进之、方子公同去的。

我们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来。

唱歌的人听说县令来了,都躲开藏了起来。

我就对进之说:

“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

以后我辞官后,一定要在这生公石上听曲,以月为证。

”现在我幸好解免官职,客居吴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还记得我当年的话吗?

【课文结构】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

描写中秋之夜虎丘游人如织的盛况和月夜斗歌的热闹场景。

  第二部分:

第3、4自然段。

记叙和描写虎丘的几处自然名胜和人文景观以及作者登临虎丘的情况,感叹山川兴废有它的运数,表达与民同乐的愿望和淡泊利禄的情怀。

【内容剖析】

  本文以细腻的笔触,生动记述和描写了中秋之夜虎丘游人如织的盛况和聚饮斗歌的热闹场面,逼真地再现了昔日虎丘的繁华,同时,还记叙和描写了虎丘月夜景色、剑泉、千顷云等自然景观,文昌阁、平远堂等人文景观,作者任吴县县令期间登临虎丘的情况以及最后一次游虎丘的一个细节,抒发感慨,表达情怀。

【写作特色】

  1.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刻画细腻,描写逼真。

如课文第1、2自然段描写虎丘中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及月夜聚饮斗歌的场面,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一组排比、比喻句,逼真地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物阜民丰的太平盛世景象。

描写斗歌的高潮时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这一特殊比喻,赋声于形,表现歌声的细腻、高亢。

  2.融情于景和直接抒情相结合。

作者心中积贮的山情水意,旷达的胸襟,轻松愉快的心情完全寄寓于景物、场景的描写之中。

对古人的崇尚,对山川兴废的感叹,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则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

  3.语言浅近,清新流畅。

多用四字短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

【读思牵手】

文中两处描写月夜景色,又写到观众反应,各有什么作用?

联系第4段谈谈你如何理解“壮士听而下泪”?

【释疑参考】

  写月夜交代时间推移;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该去钟情怎样的对象。

写听众的反映,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属侧面描写。

“壮士听而下泪”一句,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拓宽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联系第4段,正是由于官吏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才使“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歌者的演唱之所以动人,在于他是用血和泪在控诉这黑暗的社会。

连壮士都听得感动得流泪,更何况作者呢?

自然就有了下文作者感慨。

四、趣闻轶事

  1、袁中郎习禅

  袁中郎少年颖悟,后复入法界,归心极乐,述而《西方合论》十卷,字字从真实悟门流出,绝无一字蹈袭,又无一字杜撰。

虽台宗堂奥,尚未诣极,而透彻禅机,融贯方山、清凉教理无余矣。

或疑佛祖宗教,名衲老宿未易遍通,何少年科第,五欲未除,乃克臻此,不知多生熏习非偶然也,使闻三袁是宋三苏后身,噫!

中郎果是东坡,佛法乃大进矣。

  2、袁宏道治学

  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厌倦了官场,辞去吴县县令的袁宏道,一路游览名胜,来到了杭州。

饱览西湖秀色后,袁宏道回到借宿之处,好友陶望龄翰林的寓所。

  回来路上被几个对他慕名已久的江南文士拉去喝了一回酒,洗漱之后,已是亥时时分,袁宏道掂着脚尖轻轻地上了楼——他住的是陶翰林兼作客房的书斋,主人一家在楼下都已入睡。

也许是仍对三月烟雨江南的清丽激动不已,或是刚才那些花雕的劲道开始发作了,宏道没有睡意。

他一排排地打量着壁上那架子书。

只点了一盏灯,灯光有些暗,加之酒意越来越浓,宏道觉得有些头晕。

他呻吟了一声,随手抽了一本。

  就着灯光宏道瞧了一下,是本泛黄的诗文集,纸质很差,软塌塌的,边也没裁整齐。

封面只有“阕编”二字,用来印书的墨也很是低劣,原本就拙恶的字体加上渗洇油污,更是给人肮脏的感觉。

宏道皱了皱眉头,但他懒得再去换一本,反正只是消遣嘛。

倚在靠椅上,袁宏道漫不经心地翻开了那本书。

  没看几行宏道猛地坐起,双手捧起那本书,睁大眼聚精会神地一字字仔细看去,不住低声诵读。

没一会,他的诵读声越来越响,额头不知什么时候渗出了汗。

  突然,他猛地跳了起来,双手剧烈地颤抖,仿佛捧着的是一块烧红了的铁块。

  他再也抑制不住兴奋,也不去管它到底是什么时辰了,连连跺着脚,一叠声对着楼下大喊:

“陶兄陶兄!

快来快来!

《阕编》到底是谁写的?

今人还是古人?

快!

快!

快来!

  陶家阖宅都被惊醒,陶望龄更是被吓得从床上跳了起来。

迷迷糊糊边系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