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265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docx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docx

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7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795325

高考模拟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问》用提问的方式,描绘了日行于天的弧形轨迹: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太阳的东升西落在所有运动中最为显眼,初民的目光被其吸引,并由此获得了判断空间方位的两个最初坐标。

辨别了东西二方之后,南北方向与原始历法也就随之产生。

叶舒宪认为:

创世主太阳神从黑暗中出生(升),创造了光明与黑暗二分的世界,确立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时空秩序。

这种“光明与黑暗二分的世界”,就是叙事的初始环境与生成背景。

太极(抽象化了的“太阳”)所生的阴阳两仪作为宇宙间一切范畴之母,表现在“东/西”“明/暗”“暖/冷”“雄/雌”“昼/夜”等以及由此衍化出的生命状态的二元对立(如“醒/睡”“荣/枯”“起/卧”“生/死”等)上。

由于这一切紧密地对应于太阳的东西运行,伴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东西二方又可称为这些二元对立的“元极”,因此与太阳运行有关的最初叙事自然就是“元叙事”。

经典叙事学所说的深层结构,实际上就是由诸如此类的二元对立构成的。

深层结构本身不是叙事,却是叙事的信息基础。

静态的二元对立要转换生成为传递故事信息的表层叙述,必须通过一个具有运动能量、能够“生产”事件的主体,这个主体首先就是每天划过长空的太阳。

根据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孤立地研究一个民族的神话没有意义,只有把它放到世界范围中去比较观照,才能读懂其中蕴含的意义,获得更为完整准确的理解。

元叙事与一般意义上的太阳神话还不是一回事。

元叙事是最早的关于太阳运行的叙事,与相对后起的太阳神话是源和流的关系。

那么,元叙事是如何滋生出后来的太阳神话的呢?

就叙事的演进而言,语言表述的作用不容小觑。

在抽象思维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习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而这种表达在很多情况下又会采用叙事的方式。

就是这种“似诗而非诗”的表达方式,提供了后人眼中具有诗意的事件骨架,使他们乐意在其上添枝加叶,太阳神话的诗性羽翼应当就是这样开始生长的。

以“太阳爱着黎明,拥抱着黎明”为例,按照恩斯特·卡西尔的描述,这节古老的叙事演化成了菲玻斯追逐达佛涅的希腊神话。

在卡西尔看来,菲玻斯追逐达佛涅的美丽故事,不过是曙日在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后世演绎。

而由于将“羿/逢蒙”释读为“太阳/遭遇黑暗”,羿死于逢蒙之手的故事在叶舒宪眼中代表夕阳在西沉过程中逐渐失去光焰。

既然如此,那么是否还有与日上中天相对应的神话?

有,其中之一就是泰勒分析过的印度瓦曼故事。

瓦曼“三步走”的过程被泰勒看作对太阳升上天空的模仿。

以上三则神话,加在一起对应了太阳从东升到西沉的整个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对太阳运行的最初叙述构成了后世叙事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然而,元叙事对后起叙事的影响又是非常微妙的,由于被压在故事岩层的最底部,上面覆盖着层层累积的芜杂信息,初民的原始叙述有许多已经在重压之下扭曲变形。

(选自傅修延《元叙事与太阳神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民关注太阳的东升西落,获得了判断空间方位的东西坐标,南北方向和原始历法也随之产生。

B.“东/西”“明/暗”等和“醒/睡”“荣/枯”等都是二元对立,但后者是由前者衍化而来的生命状态。

C.之所以把与太阳运行有关的最初叙事看成“元叙事”,是因为东西二方是所有二元对立的“元极”。

D.元叙事与一般意义上的太阳神话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把太阳神话比作“骨架”,那么元叙事就是其上的“枝叶”。

答案 D 

解析 由原文第四段可知,元叙事与太阳神话是源和流的关系,而选项却将其表述为流与源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众多二元对立中,东西二方地位特殊,因为二元对立的双方都紧密对应着太阳的东西运行,伴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化。

B.根据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要想读懂一个民族的神话的意蕴,获得更为完整准确的理解,就必须把它放到世界范围中去比较观照。

C.叙事的演进发展,全凭语言表述的作用,元叙事“似诗而非诗”的表达方式,提供给后人具有诗意的事件骨架,使其乐意在其上添枝加叶。

D.卡西尔解读菲玻斯追逐达佛涅的美丽故事,叶舒宪解读羿死于逢蒙之手的故事,泰勒解读印度瓦曼的故事,他们的解读最终都指向太阳运行。

答案 C 

解析 “全凭语言表述的作用”说法错,原文是说“语言表述的作用不容小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西”“明/暗”“醒/睡”“荣/枯”等二元对立,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宇宙间的一切范畴都源于太极所生的阴阳两仪。

B.每天划过长空的太阳是具有运动能量、能够“生产”事件的主体之一,是传递故事信息的表层叙述得以生成的必要条件。

C.元叙事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初民关于太阳运行的最初事件,而且在于它能吸引后来者不断丰富其形式和意蕴。

D.元叙事对后起叙事的影响非常微妙,随着历史的演进,元叙事被不断丰富的后起叙事层层叠压,以致在重压之下扭曲变形。

答案 B 

解析 由原文可知,“具有运动能量、能够‘生产’事件的主体”是传递故事信息的表层叙述得以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每天划过长空的太阳”只是主体的一种,因此不能说它“是传递故事信息的表层叙述得以生成的必要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季羡林自传(节选)

我于一九四五年秋,在呆了整整十年之后,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在瑞士Fribourg住了几个月,于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经法国马赛和越南西贡,又经香港,回到祖国。

先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个夏天和半个秋天。

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津浦铁路中断,我有家难归。

当时我已经由恩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和文学院院长汤锡予(用彤)先生接受,来北大任教。

在上海和南京住的时候,我一点收入都没有。

我在上海卖了一块从瑞士带回来的自动化的Omega金表。

这在当时国内是十分珍贵、万分难得的宝物。

但因为受了点骗,只卖了十两黄金。

我将此钱的一部分换成了法币,寄回济南家中。

家中经济早已破产,靠摆小摊,卖炒花生、香烟、最便宜的糖果之类的东西,勉强糊口。

对于此事,我内疚于心久矣。

只是阻于战火,被困异域。

家中盼我归来,如大旱之望云霓。

现在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回来了,我焉能不首先想到家庭!

家中的双亲——叔父和婶母,妻、儿正在嗷嗷待哺哩。

剩下的金子就供我在南京和上海吃饭之用。

我于一九四六年深秋从上海乘船北上,先到秦皇岛,再转火车,到了一别十一年的故都北京。

从山海关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军武装守护,尚能通车。

到车站去迎接我们的有阴法鲁教授等老朋友。

我们终于到了北大的红楼。

我暂时被安排在这里住下。

按北大当时的规定,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不管拿到什么学位,最高只能定为副教授。

清华大学没有副教授这个职称,与之相当的是专任讲师。

至少要等上几年,看你的教书成绩和学术水平,如够格,即升为正教授。

我能进入北大,已感莫大光荣,焉敢再巴蛇吞象有什么非分之想!

第二天,我以副教授的身份晋谒汤用彤先生。

汤先生是佛学大师,暗想在他领导下工作是一种幸福。

我曾多次提到,在印度学领域内,我的兴趣主要在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上,特别是在“混合梵文”上。

然而做这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专著和杂志。

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和梵文研究所图书室是具备这个条件的。

在哥廷根十年,我写论文用了上千种专著和杂志,只有一次哥廷根缺书而不得不向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去借,可见其收藏之富。

反观我国,虽然典籍之富甲天下,然而,谈到印度学的书刊,则几乎是一片沙漠。

这个问题,我在离开欧洲时已经想到了。

我的所谓“思想斗争”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开始萌动的。

我虽少无大志,但一旦由于天赐良机而决心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就像是过河卒子,只能勇往向前,义无反顾。

可是我要搞的工作,不是写诗,写小说,只要有灵感就行,我是需要资料的,而在当时来说,只有欧洲有。

而我现在又必须回国,顾彼失此,顾此失彼,“我之进退,实为狼狈”。

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余,想到祖国在灾难中,在空前的灾难中,我又是亲老、家贫、子幼。

如果不回去,我就是一个毫无良心的、失掉了人性的人。

如果回去,则我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

最后我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先接受由Haloun先生介绍的英国剑桥大学的聘约,等到回国后把家庭问题处理妥善了以后,再返回欧洲,从事我的学术研究。

这实在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想出来的一个办法。

一回到祖国,特别是在一九四七年暑假乘飞机返回已经离开十二年的济南以后,看到了家庭中的真实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我立即忍痛决定,不再返回欧洲。

我不是一个失掉天良的人,我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来。

我写信给Haloun教授,告诉了他我的决定,他回信表示理解和惋惜。

有关欧洲的“思想斗争”,就这样结束了。

然而新的“思想斗争”又随之而起。

我既然下定决心,终生从事研究工作,我的处境已如京剧戏言中所说的:

“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

”研究必有对象,可是我最心爱的对象印度古代混合梵文已经渺如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即了。

新的对象在哪里呢?

我的兴趣一向驳杂,对好多学问,我都有兴趣。

这更增加了选择的困难。

只因有了困难,才产生了“思想斗争”。

这个掂一掂,那个称一称,久久不能决定。

我必须考虑两个条件:

一个是不能离开印度,一个是国内现成的资料不够充足。

离开了印度,则我十年所学都成了无用之物。

资料不够充足,研究仍会遇到困难。

我的考虑或者我的“思想斗争”,都必须围绕着这两个条件转。

当时我初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时间的珍惜远远比不上现在。

“斗争”没有结果,就暂时先放一放吧。

4.下列不能体现季羡林回国前后“思想斗争”的一项是(3分)(  )

A.当时解放战争进行激烈,津浦铁路中断,有家难归,只好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段时间。

B.季羡林主要研究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而国内研究印度学的书刊几乎没有。

C.面对亲老、家贫、子幼的家境,不回去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回去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

D.在新的研究对象方面,印度古代混合梵文不能研究,对研究的新对象久久不能决定。

答案 A 

解析 A项答非所问,属于叙述当时的社会形势,不属于“思想斗争”范畴。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一九四五年秋,在国外十年的季羡林辗转回国,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铁路中断,他只好先后住在上海和南京,无法回济南老家。

B.季羡林回国后经老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去北大任教,来到北大的第二天他就去拜谒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佛学大师汤用彤先生。

C.季羡林在国外研究的是印度学领域,特别是“混合梵文”。

而这门学问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根本没有关于印度学的书刊。

D.一九四七年,季羡林回到离开十二年的济南老家,当他看到家庭贫困的实际情况,他立即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E.本文是一篇自传,季羡林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只是撷取了自己留学回来后的经历,重点讲述了自己所面临的思想斗争,真实可信。

答案 BD 

解析 A项时间错误,季羡林回国的时间是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

C项“根本没有关于印度学的书刊”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谈到印度学的书刊,则几乎是一片沙漠”。

E项错在“只是撷取了自己留学回来后的经历”,文章第一段还写了他在回国前的一段经历。

6.季羡林在为人和为学上有着怎样的品质?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5分)

答:

 

答案 为人:

①热爱祖国,对家庭负责。

在战乱中辗转回国任教,对家人充满愧疚,把卖金表的钱寄回济南老家,回到老家后立即打消回欧洲的想法。

②不计名利,谦逊低调。

不计较副教授的职称,觉得能进入北大已是莫大光荣。

为学:

精研学问,孜孜不倦。

在哥廷根十年,写论文用上千种专著和杂志,甚至去他国图书馆借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谁的电话

何 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

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

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座。

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

来,我敬你。

”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

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

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

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

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

”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

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

”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

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

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

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

”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

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

“老葛兄呀,不怕你笑话,作为家长,我是失败的。

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读,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

“谁的电话?

毛毛吗?

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

“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读,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

”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

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

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

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

“我家小若的!

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

”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

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的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

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

“是婆娘的。

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

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

小若吗?

接吧!

”主任说。

老葛摇晃着接电话:

“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

”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

“谁的电话呢?

”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

“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

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

“喂,这个月打一千!

”就挂了。

随后又发来一条信息:

“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

“看到信息了吗?

打一千一!

”老葛气急地说:

“打错了!

”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

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

“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子里回忆起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

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

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

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老葛“活得极其不男人”,因为女儿学习开销大,而老葛为了孩子,不得不辛苦工作,不抽烟不喝酒,活得不像男人一样洒脱。

B.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C.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D.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非常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E.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

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答案 DE 

解析 D项“非常不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言过其实。

E项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不是因为主任,而是因为他既为女儿的冷漠感到难过、失落不愿说,又因为面子问题不愿说。

8.小说中有明暗双线,这两条线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4分)

答:

 

答案 明暗双线:

小说的明线是老葛和主任两人中秋节喝酒时围绕孩子而进行的谈话,暗线是老葛和女儿为了买衣服的钱而进行的短信、电话往来。

这样构思的好处在于:

①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叙述不蔓不枝。

②父亲关心女儿,女儿却非常冷漠,明暗双线形成互补对照的关系,使小若和老葛的形象更为丰满。

③小若的冷漠,是父亲老葛多年教育的结果,这样处理,使小说的主旨更为深刻丰富。

9.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6分)

答:

 

答案 ①任劳任怨。

作为父亲,为了孩子,他劳心劳力;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妻子住院也没告诉孩子。

②关爱孩子。

中秋节,把家中唯一的月饼寄给了孩子,还责怪自己寄迟了。

③爱面子。

孩子明明是打电话来要钱的,可他却撒谎说孩子是打电话来问候节日的。

④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于家而教养之。

弱冠为百户,鸷勇有谋略。

壬辰,金将伯撒复取卫州,侃拒之,破其兵四万于新卫州。

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即从速不台攻汴西门,金元帅崔立降。

以功授总把。

丙辰,至乞都卜。

其城在担寒山上,悬梯上下,守以精兵悍卒,乃筑夹城围之,莫能克。

侃架炮攻之,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降。

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滩降。

又西至报答国。

西戎大国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世,胜兵数十万。

侃兵至。

又破其兵七万,屠西城,破其东城。

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

两城间有大河,侃预造浮梁以防其遁。

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

其将纣答儿遁去,侃追之,至暮,诸军欲顿舍,侃不听,又行十余里,乃止。

夜暴雨,先所欲舍处水深数尺。

明日,获纣答儿,斩之,拔三百余城。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其将住石致书请降,左右以住石之请为信然,易之不为备,侃曰:

“欺敌者亡,军机多诈,若中彼计,耻莫大焉。

”乃严备以待。

住石果来邀我师,侃与战,大败之,巴儿算滩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

西域平。

侃以捷告至钓鱼山,会宪宗崩,乃还邓,开屯田,立保障。

世祖即位,侃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后皆如其策。

中统三年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反。

史天泽荐侃,召入见,世祖问计所出,曰:

“群盗窃发,犹柙中虎。

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

”帝然之,赐尚衣弓矢。

驰至徐,斩杲哥。

赐金符,为徐、邳二州总管。

至元二年,有言当解史天泽兵权者,天泽遂迁他官,侃亦调同知滕州。

七年,改白马令,僧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又平之。

帝以侃习于军务,擢为万户。

江南平,迁知宁海州,居一年,卒。

侃行军有纪律,野爨露宿,虽风雨不入民舍,所至兴学课农,吏民畏服。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B.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C.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D.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宪宗崩”即元宪宗死了。

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崩”从周代始指帝王和王后的死。

C.国号即国家称号,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

历朝建国者都十分重视国号。

D.万户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层,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后泛指高爵。

答案 D 

解析 D项此指元代的一种官职,俗称“万夫之长”,而非“万户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侃深受丞相史天泽的器重。

年幼时被留在史家教养;徐州总管李杲哥谋反时,史天泽又推荐他出征平叛。

但后来,随着史天泽兵权被解除,他也受到牵连。

B.郭侃一生征战,功勋赫赫。

他破伯撒于新卫州,败金兵于阏伯台;降伏火者纳失儿、忽里算滩;西征报答国,俘获纣答儿;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平定西域。

C.郭侃带兵有方,很有智谋。

他的军队纪律严明,野餐露宿,从不骚扰百姓;在追击纣答儿时,他一度拒绝诸军顿舍的要求;在西征天房时,他识破了敌人的阴谋。

D.郭侃富有政治远见,重视教育和农业生产。

元世祖即位后,他上疏皇帝,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条主张,后均被采纳、施行。

答案 B 

解析 解析 “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不正确;根据原文,住石先是诈降,后被打败,并无“逼降”之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

译文:

 

(2)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

译文:

 

答案 

(1)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

(2)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很快就可以捉拿。

参考译文

郭侃,字仲和,年幼时受丞相史天泽器重,留在自己家中接受教育。

二十岁即任百户,勇猛而有谋略。

壬辰年(元太宗四年,1232),金将伯撒再度攻取卫州,郭侃奋力抵抗,在新卫州破金军四万。

渡过黄河,袭击金朝皇帝,行至归德,在阏伯台大败金军,随即跟从速不台攻打汴京西门,金元帅崔立降,凭借军功被授予总把之职。

丙辰年(元宪宗六年,1256),元朝大军抵达乞都卜。

乞都卜城筑在担寒山上,必须用悬梯上下,用精兵悍卒把守,(郭侃)于是修筑夹城围攻,还是不能攻下。

郭侃架起大炮轰击,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投降。

丁巳年(宪宗七年,1257)正月,进至兀里儿城,埋伏军队,下令听到锣声就发起进攻。

敌兵果真到来,伏兵出动,杀尽了敌兵,海牙算滩投降。

算滩,就是汉语的“王”。

郭侃进军到乞石迷部,忽里算滩投降。

又西至报答国。

报答是西域大国,土地方圆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代,拥有几十万精兵。

郭侃大军到来,打败报答国七万军队,屠其西城,又攻破东城。

东城宫殿,都是用檀香木建成的,元军点火焚烧,香气在百里外都可以闻见。

东西两城间有大河,郭侃预先建造浮桥以防敌军逃跑。

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