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2111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x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x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

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时刻牢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和要求,它是我们从教生涯中应该时时刻刻遵循道德准则,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也是对我们教师最最基本的要求。

下面谈两点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伴随时代的变迁,主要内容也历经几个版本,变化的是细节,不变得是灵魂。

我认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这一职业应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心灵纯洁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很强,时时刻刻以教师为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身教胜于言教”,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德行来感化学生,用大方的仪表来影响学生。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建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把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过硬的本领有意地传教给学生,而且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

在无意中感召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

因此,师德修养的加强十分重要。

只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必须提倡多元化知识的终生学习,因为当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对行为道德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辨别善恶的能力越强,所以,无论是道德品质的进步,还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升华都是同科学文化的提高相联系的。

因此,在工作中、生活上,我们必须深入牢固地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记“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社会主义的伦理理论,学习乐于奉献的先进人物、先进教师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在心中确立崇高的教师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种力量能引领你到最佳的塑造状态。

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必须有反思改造精神,虽然我们常提终生学习,但知识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知识对道德的作用并不是绝对正向的。

所以,一个人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或一般的道德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学习政治理论和社会伦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改造”,反思改造就是表现为新的道德要求和新的环境条件中能动地做出评价与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主动地接受或排斥。

表现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地进行控制和调节,即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鼓舞、自我分析、自我誓约、自我禁止和自我监督,例如:

有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觉得教书这一职业太清贫,就撒手教学去从商或课外家教增资源等五花八门的第二职业,回到教学岗位,就论资排辈,懒懒散散,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站足40分钟为己任,什么转化差生、辅导后进生,那是学生们自己的事。

这些行为,难道不违背我们“甘为人梯育桃李,愿做红烛照人寰”的信念吗?

所以,我们要在这种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自我禁止,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地控制和调节,时时不忘自己角色地位,面对功名利禄,必须有抵触诱惑的毅力。

有淡泊明志、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

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终生为之追求的奋斗目标。

我们也坚信,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坚持不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只有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真正实现做一名好教师的崇高目标。

一、更新教育观念

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学者。

二、爱事业: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教师只有热爱教育,才会热爱学生,才会献身于教育。

热爱教育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我们教师实实在在的付出,而不是事事以钱来衡量自己的工作。

因此教师只有职业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把这份对工作的职业深化为事业心,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三、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我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提高教师政治素质的文件和书籍,同时还听取了教育专家师德报告,通过这些师德报告及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也更要提高教师道德的修养。

四、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

为此我们更应通过爱去尊重我们的学生。

但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对一些成绩好好的学生不自觉地有一种偏爱;反之,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平时有经常违纪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甚至大发肝火,更甚者动之以体罚。

其实,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在一些我们认为的“坏孩子”身上也有潜能,我们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些爱、一份尊重。

所幸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观念已在许多学校,作为一个要求向教师提出。

所以,在新形势的教学环境下,我们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质量观、人才观,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不因学生的一时好坏而下永久性的结论,我想这也是一位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已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教学,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

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

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这届学生使用的还是浙教版的老教材,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

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

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从而增强应用题的应用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并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能够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3、拟解决的问题

解决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

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5、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内容

1、应用题内容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的内容。

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活情境有机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2、应用题表述多样化

传统教学的应用题的例题呈现,一般是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改变准备题的条件或问题,出示课本例题,例题的教学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呈现方式:

读题审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解题思路。

这种呈现方式单一而封闭。

那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如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3、应用题教学“开放化”。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调查物品价钱、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等等,引入应用题的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感悟,自主获取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争辩,教师进行适时、适当地点拨、归纳。

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知识的特征和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再现知识的获取过程。

再小组合作、交流,达到过程教学的目标。

应用题开放式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研究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一数学一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

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用数字、符号、图形描

述现实生活的过程,在经历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感、空间感和统计感。

2.思维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设计要充分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

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

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形成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和

独立质疑的习惯。

4.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学会在实践生活中

数学地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

单的现实问题。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访谈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

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研讨,再设计——实践——反思——研讨等反复探索,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新一轮课改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本课题是紧密结合课改而提出的。

平时,课题组以学习有关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案例为重点,采用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研究课题每月摘录一篇理论文章,撰写一篇学习心得。

2、我们着重对现有老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发现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

搜集其中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例题和练习,并进行分类、整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思维、学习的特点。

着重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去诱发、强化和稳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事例进行直观教学,以达到顺利过渡应用题教学的目的。

3、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强调研究过程的“回头看”,即加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过关,找到成功的地方,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研究过程。

(1)阶段性成果交流汇报。

每个学期我们有三次交流汇报活动,活动的形式是结合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的“课题组长会议”以及“教学沙龙”活动。

活动的内容是参与课题的教师交流研究指导心得,探讨存在的不足以及获得的经验,展望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等。

(2)实验各个阶段的理论小结。

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的理论小结,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上升的一定的理论层次加以阐述。

(3)结合县教育局的下乡支教活动组织实验教师上课题研讨课。

上学期由我执教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和课题组柳素华老师在桐乡执教的《分数应用题》以及何秀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应用题》均受到的同行的好评。

以及江滨教育集团每学期一次的集团相约教研活动开展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的有效整合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多篇论文、案例在县市获奖。

其中何秀华老师的论文《关注学生发展,设计生活作业》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吴文俊老师的论文《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有效促进校本教研》获市二等奖;论文《解决问题式应用题教学初探》获县一等奖;案例《重组现行教材,让数学生活化》获县一等奖。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

(2008.3——200.4)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

第二阶段:

(2008.9——2009.12)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探索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边实践边研究修改、交流、讨论,及时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

(2010.1——2010.3)整理、分析各种过程材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经验推广和辐射。

(二)进行应用题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1、现有教材的搜集和整理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但在现有的教材中,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

因此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着重对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搜集其中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例题和练习,并进行分类、整理。

(1)对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类型进行删除。

经过对五至六年级数学教材的筛选和研究,发现脱离现实、要删除的内容较少,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对应用题的内容进行改编和重组。

(2)学生一知半解的题目进行解释和转换叙述形式。

对于学生的一知半解的题目,教师能解释清楚当然很好,但有些内容是经解释后学生仍无法理解的果断地进行转换,改变其内容。

(3)增加一些学生日常常见的应用性的题目。

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应用题不仅仅表现为列式解答,而要更多的关注社会,对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生活,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解释、去解答。

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应用题,不仅教师可以积累直接提供给学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思索,并用在课堂上提供给同学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改编应用题题材,使内容生活化。

老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生活味、应用味,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参照,更无法透彻地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我们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教材的例题,或由教师改编,或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改编,会使他们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

因此应用题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收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课题组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改编原有的教学内容

教学时,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课题组上实验课第九册的“列方程解一般应用题”的第一课时,把例1、例2改编并串成一个生活中逛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并借助课件呈现给学生:

星期天的早上,小明带着妈妈给的钱来到超市买东西。

“起先,小明买了5大瓶牛奶,每瓶6.2元,口袋还剩9元钱。

猜猜,小明带了多少钱?

接着,小明又用剩下的9元钱到另一个柜台买了4节5号电池,找回了0.6元。

每节5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这样的改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同样的课题,有位教师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结合钱、时间及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

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等等。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第七册“归一应用题”一节,教材选用的是“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在教学时可将例题进行这样的改编:

“张老师买4枝钢笔用去20元,照这样计算,买7枝用去多少元?

”要知道买7枝钢笔需多少钱,必须先知道钢笔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他们显得更为得心应手。

(2)提取、精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景,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

如为了上好“归一应用题”,课题组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调查,有的小组到我们云和的玩具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小组到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素材,并让学生自己编成题目时,学生觉得非常亲切,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步测和目测时组织学生到操场用眼睛目测估计,再用步测检验。

天天上学估算一下从校到家有多少距离,到校需多少时间,以怎样的速度走以免迟到。

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3)结合实际情况,适度引进开放题。

课题组认为,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数学的交流,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在教学中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再实践中学数学,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结合“春游”活动,可以在活动中渗透统计、概率等数学知识。

让学生设计一个春游的方案。

问学生:

“如果要去春游的话,你先要了解些什么?

”学生说:

“我想了解租车的价格,有哪些景点,景点的门票是多少?

”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说:

“你想租哪种型号的车?

去哪个景点?

根据你的想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

”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

根据人数选择适当的车型,设计合理的路线避免走回头路,因此可减少开支。

老师问:

“如果每人定价50元,你能设计一个“春游”方案吗?

”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

从讨论春游前要做哪些工作(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采用从春游中学习数学,在开放中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进行应用题表述多样化的研究。

老教材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居多,应用题的表述形式单一,课程标准指出:

应用题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课题组在“改造”内容的同时,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