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076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8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x

《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docx

大淑村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

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大淑村矿

矿井综合生产能力核定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一、生产建设过程及生产能力变化情况

《大淑村矿井初步设计》由石家庄煤矿设计研究院于1990年8月设计完成。

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a。

矿井基本建设于1991年12月破土动工,1994年12月31日矿井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10月矿井基建工程完工,累计完成投资70808万元,2002年12月经河北省煤炭工业办公室验收,颁发了《煤炭生产许可证》,2003年正式投产,正式建设期为8年。

2003年原煤产量51.2万t,2004年原煤产量97万t,2005年原煤产量107.5万t,投产达产期为2年。

二、本次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

峰峰集团有限公司煤矿生产能力核定领导小组,受大淑村矿委托,按照峰峰集团公司峰集科技(2006)41号、63号文件要求,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督局发改运行【2006】819号文件要求,于2006年8月15日至9月25日对大淑村矿各生产系统能力进行了必要测定,分专业进行了能力核定计算,矿领导和有关技术部门给予了大力配合,使得生产能力核定工作顺利进行。

三、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主要依据《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以及《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采矿设计手册》等。

四、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

1.主井提升能力计算161.1万t/a

2.付井提升能力计算139.4万t/a

3.地面储装运生产能力计算151.5万t/a

4.矿井排水能力计算755.5万t/a

5.矿井井下运输能力计算363.8万t/a

6.地面筛分、装储运系统生产能力186.3万t/a

7.井下采掘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135万t/a

8.矿井通风能力计算157.25万t/a

9.矿井供电能力计算172万t/a

10、压风、灭尘、通讯系统满足生产需求

五、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综合生产能力核定为135万t/a

第二章矿井基本情况

一、井田地理位置及交通

大淑村井田位于峰峰矿区东北部,系薛村、小屯井田深部,地处河北省武安市、磁县和峰峰矿区接壤地带,行政区划属武安市所辖,矿井南距峰峰矿务局13km,东距邯郸市22km,南部薛村、小屯两矿井均有准轨专用线通往邯(郸)—磁(山)—马(头)环行铁路新坡站,本矿准轨专用线与小屯矿接轨,邯峰公路由本井田工广门前通过,交通便利。

主井位于东经114度,北纬36度。

井田南部以技术边界与薛村矿井田相接,东部以2号煤层-800m底板等高线,西部以F4断层为界,东南部以F11断层为界。

二、井田面积

井田总走向7km,倾向3.6km,有效面积14.5km2。

矿井设计依据的《矿井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矿井探明的全井田地质储量为22673万吨,工业储量14273万吨,可采储量7512.5万吨。

三、井田煤层地质情况

矿井现开采大煤(2#)和野青(4#)两个煤层,煤层顶板分别为粉砂岩和石灰岩,煤层倾角0°--20°,硬度系数为粉砂岩f=3--4,石灰岩f=6--7,按照原煤炭部《煤层顶板分类方案》,大煤、野青煤层顶板分别划分为Ⅳ、Ⅲ类。

煤层倾角:

按实际揭露和地质勘探资料看,煤层倾角在0°--20°,一般在10°--15°,属于缓倾斜煤层。

2#煤层赋存稳定但结构复杂,一般含两层夹矸,煤层厚度在5--6米,一般5.4m,夹矸厚0--200mm;4#煤层赋存稳定、结构简单,局部含有黄铁矿结核,煤层厚度在0.9--1.6m,一般1.3m。

四、矿井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中煤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研究院2002年9月完成的《峰峰矿务局大淑村矿水文地质补充报告》,对大淑村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评估是:

“大淑村矿井预计矿井涌水量正常为6.6m3/min,最大为13.6m3/min”,“大淑村矿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于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类型”,“采掘工程受水害影响程度不大,开采上组煤的矿井防治水工作简单易行”。

五、开采技术条件

现开采大煤和野青煤层,煤层赋存稳定,基本呈单斜构造,局部有折曲,地质构造以正断层为主,大断层作为矿井边界或采区边界。

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分区上下山开拓方式,采取采区前进、区内后退式回采方式。

采区采用单翼和双翼式布置,采区上下山一般布置在大煤和野青煤层之间,为两煤层联合布置方式。

回采工作面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因属于瓦斯突出矿井,采用开采野青保护层措施,所以煤层之间属于上行开采:

先采下部野青煤层,后采上部大煤。

大煤回采工作面采用轻型放顶煤工艺,野青为高档回采工艺。

六、矿井储量及可采煤层数及厚度

1、煤层赋存情况

大淑村井田煤系地层为石炭、二迭系煤层,赋存可采煤层6—7层,从上向下依次为大煤、野青、一座、山青、小青、大青、下架,其中一座煤局部可采、山青煤层及下三层因受水威胁,暂不可采。

现只有大煤和野青煤层为实际可采煤层。

井田内可采煤层赋存较稳定,煤层倾角0-45°,一般10-25°,各煤层厚度,各采区略有变化。

大煤煤层顶板为粉砂岩,粉砂岩硬度系数f=3--4,野青煤层顶板为石灰岩,石灰岩硬度系数f=6--7,煤层硬度系数f=0.8--1.0。

可采煤层特征见表一。

可采煤层特征表表一

煤层名称

厚度/平均

至下层煤间距

煤层结构

稳定性

煤质

备注

大煤(2#)

(3.14-6.8)5.4

38

复杂

稳定

贫煤

野青(4#)

(1.06-1.67)1.25

17

简单

较稳定

贫煤

一座(5#)

(0.84—0.87)0.86

9

简单

较稳定

贫煤

山青(6#)

(0.63-1.91)1.4

23

简单

较稳定

无烟煤

小青(7#)

(0.52-1.95)/1.2

36

复杂

较稳定

无烟煤

大青(8#)

(0.6-1.66)/1.4

6

复杂

较稳定

无烟煤

下架(9#)

(0.8-4.8)2.7

复杂

较稳定

无烟煤

现开采地区为东翼一采区和西翼二采区。

2、矿井储量

2006年1月进行了矿井储量计算工作,经重新计算,矿井储量情况列表如下:

大淑村矿2005年12月31日煤炭资源储量表表二单位:

万吨

煤层名称

保有储量

可采储量

合计

其中

合计

其中

本次核定能力

剩余服务年限

备注

A+B

C

0.7以下

呆滞

三下压煤

预计采出量

合计

21426.3

6356.1

5418.0

6655.7

3525.7

3525.7

3525.7

135

37.9

2#

10436.5

5422.3

4523.7

5584.1

2821.7

2821.7

2821.7

4#

1828.1

933.0

848.8

1071.6

704.0

704.0

704.0

5#

80.5

6#

1922.1

7#

1952.0

8#

1448.8

9#

3758.3

在储量计算过程中,对地质报告及储量计算图进行了认真分析,经重新计算,与原地质报告提供储量数有一定出入,主要原因是矿井经过开采,实际揭露的煤厚变化所引起,其次是储量级别有所变动,另外就是计算方法手段的区别,以前是人工用求积仪求储量块段面积,往往存在较大误差,本次采用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化储量计算图进行块段面积、储量的计算,在精度上大为提高,错误率大为减少。

七、开拓方式、开采方法

本矿井原设计为为立井、两个水平、分区开拓方式,经优化设计后,现为立井、单水平、分区开拓方式。

主、副井位于井田中央,主井井口标高+206.0m,总深度为725.16m;付井井口标高+206.5m,深度为686.78m,主、副井中心间距65m,回风井位于井田南侧,与主井间距560m,回风井深度为530.5m。

大巷标高-450m,东西大巷总长度约为800m;矿井共分六个采区,以工业广场煤柱为界,西翼两个采区,东翼四个采区,目前生产的仅有两个采区,均为单翼上下山联合布置采区。

采煤方法及生产工艺:

本矿井主要开采2#、4#煤层,煤层倾角一般在5°--20°,属缓倾斜和倾斜煤层,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

2#煤厚度一般在5.4m,回采工作面采用轻放工艺,4#煤层一般厚度在1.0--1.25m,回采工作面采用高档工艺。

顶板管理方式为垮落法。

采煤机械化100%;开掘工作面,以炮掘为主,有两组综掘,煤巷炮掘头实现了溜子跟头,岩巷全部使用了耙岩机装砟,掘进装载机械化98%以上。

八、法定单位测定的该矿瓦斯涌出量、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煤尘爆炸指数等安全基础数据

1、矿井瓦斯

大淑村矿井为高瓦斯矿井,矿井瓦斯涌出量较大,《矿井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30.14m3/t。

2002年12月抚顺煤科院鉴定结果为24.11m3/t,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6.81m3/min。

矿井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副井进风,风井回风,通风方式为抽出式。

矿井现开采2#、4#煤层,通过对采掘工作面进行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证实,2#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

为了保证采掘生产的安全性,要求坚持对采掘生产头面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预报。

2、煤尘爆炸指数

我矿于2002年12月份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合作进行了煤尘爆炸性取样实验分析,取样地点174104溜子道、172201工作面,2003年元月份提交化验分析报告,结论为无爆炸性。

3、矿井煤层自燃发火性

我矿于2002年12月份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合作进行了煤炭自然倾向性取样实验分析,取样地点174104溜子道、172201工作面,2002年12月16日提交化验分析报告,结论:

2#、4#煤层自然倾向等级为三类不易自燃。

九、煤类、煤质及用途

大淑村矿原煤为动力煤,煤种为无烟煤和贫煤,其中2#煤层是中灰、低硫、低挥发份、热稳定性好的化工和动力用煤,4#煤层属于高硫、高灰煤。

煤的发热量5000~6000大卡,硫份0.6%~1%,挥发份8~10%。

原煤主供马头电厂,部分原煤路运营销河南、山东等地小型电厂。

2006年建成井口洗煤厂,洗选能力90万t,预计下半年可以生产精煤10万t以上。

洗精煤符合高炉喷吹煤指标,可供炼钢厂作高炉喷吹煤使用。

第三章矿井目前生产状况

一、矿井建设及批复情况

1、《峰峰矿区大淑村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由一七三勘探队于1974年12月提交完成,并由邯邢基地煤炭建设指挥部于1975年2月以(75)邯邢煤指第17号文批准。

2、《峰峰矿区大淑村井田精查(专题)补充勘探资料》由河北省煤炭厅于1984年以(84)冀煤基字第29号文批准。

3、1986年峰峰矿务局以峰煤基(1986)44号文上报《大淑村矿井建设计划任务书》,同年河北省煤炭厅以(86)冀煤计字第10号文提出初审意见并转报上级审批主管部门,1989年8月原国家能源部以能源计(1989)95号文批复同意主要批复内容。

4、《大淑村矿井初步设计》由石家庄煤矿设计研究院于1990年8月设计完成。

原河北省煤炭工业厅以(86)冀煤计字第10号文提出初审意见并转报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89年8月原国家能源部以能源计(1989)705号文批准。

5、《峰峰矿务局大淑村矿水文地质专题补充报告》由中煤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研究院2002年9月完成,由河北省煤炭工业办公室于2002年10月8日以冀煤规(2002)第19号文批复。

大淑村矿于1991年12月破土动工,1994年12月31日矿井正式开工建设。

2002年10月矿井基建工程完工,累计完成投资70808万元,,2002年11月由邯郸市审计局对工程决算进行了审计。

2002年12月经河北省煤炭工业办公室验收,颁发了《煤炭生产许可证》,2003年正式投产,正式建设期为8年。

2003年原煤产量51.2万t,2004年原煤产量98万t,2005年原煤产量107.5万t,投产达产期为2年。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服务年限59.6年。

三、主要系统变更情况

矿井投产后,进行了井下运输系统改造:

原设计东翼采区为大巷电机车配三吨侧卸式矿车运煤,矿井投产后,因采区煤仓容量较小、缓冲能力小,大巷运输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工作面生产。

考虑到生产的发展,进行了改造:

新掘一条100m长皮带机道,并利用原有一段进风巷,增设两部皮带机,大大提高了东翼采区运输能力。

同时取消了大巷三吨矿车卸载设备,改为翻罐笼,提高了一吨矿车周转率。

2005年底,将回风井两台主扇电机进行了更换,原为两个560kw电机,更换为两个1250kw电机,更换电机后回风量由原来的9000m3/min增加到11000m3/min,通风能力得到提高。

在其他环节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改造,对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生产布局

矿井现生产的有两个采区,矿井设计生产模式为两组回采工作面,一组大煤轻放工作面,一组野青薄煤工作面,因大淑村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涌出量大,必须采取开采保护层措施,所以矿井以开采野青保护层为先行,以开采大煤为主线。

目前,在东翼一采区和西翼二采区布置有两个回采工作面,九个掘进工作面,其中三个掘进工作面为东翼三采区、四采区的开拓准备巷。

五、资源回收率情况

矿井在生产过程中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导向,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回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布置,生产中采用了轻型支架放顶煤技术,坚持薄厚煤层搭配开采,合理布置工作面,减少资源损失,在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较好地完成回采率指标。

2004年采区回采率计划指标为85%,实际完成89%,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邯郸市国土资源局年度资源回收利用检查结论为“合格”。

2005年上级下达采区回采率指标为84%,实际完成89%。

第四章矿井生产能力核定情况

第一节资源储量核查情况

在采矿过程中,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在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批准的范围内开采,无越层越界、采厚弃薄、违反程序开采和侵犯其他煤矿采矿权等现象,无改变开采煤种和擅自转让资源等违法行为,无承包、转包、和租赁采矿权等行为。

矿井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储量管理规程》有关规程、规定、法规执行,在设计、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储量管理规定,杜绝和减少不合理损失,最大限度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

2006年4月6日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以“冀国土资储评[2006]49号”文批准并下发《大淑村矿2004年度矿产资源储量检测报告》评审意见书,资源评审结果为资源储量21527.5万吨。

截止2006年1月1日,我矿尚有可采储量6655.7万t,详见<上年度可采储量表>,矿井剩余服务年限计算如下(因矿井资源储量较大,开采年限较长,不均衡系数按1.3计算):

按设计生产能力计算为T=6655.7/(90*1.3)=56.8(年)

按本次核定生产能力计算为T=6655.7/(135*1.3)=37.9(年)

第二节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一、概况

大淑村矿井主井为立井,一级提升,井筒断面净直径为Φ5.0m,主井内设置一对12.5t多绳提煤箕斗。

主井为塔式提升系统,井塔高度为50米,提升机型号JKM3.25×4-(Ⅱ)C,双机拖动,电机型号JR1430-12,额定转速493rpm,单机功率800kw,低频拖动,主机、电气控制均为洛阳矿山机械厂产品,绞车控制为全数字控制拖动系统。

提升容器采用箕斗,型号为JDG-12/135×4,箕斗附带四绳悬挂自动液压平衡装置,双尾绳配重,主绳型号为6V34-Ф32-1670镀,尾绳型号为P8×4×9-143×24-1470镀。

二、有关参数及性能指标

提升机型号JKM-3.25×4(Ⅰ)C型,主导轮直径Ф3250mm,宽度980mm,最大静张力差140kN,最大静张力450kN,井塔高为50m;提升高度706m,井筒内安装钢性组合罐道;井底采用定量装载方式;井底有中央煤仓并用皮带装载;提升绞车最大提升速度8.0m/s,每次定重提升量为12.5吨。

三、能力核定计算

式中:

A—主井提升能力(万t/a)

b-年工作日,330d

t—日提升时间,按《标准》第十一条规定,取18h

PM—每次提升煤炭量,12.5t/次

K-装满系数。

立井提升取1.0

K1—提升不均匀系数,取1.1

K2-提升设备能力富余系数,取1.15

T-每提升一次循环时间,130s/次

则,

(万t/a)

四、核定结果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核定主井提升能力为161万t/a。

与上次核定生产能力151.5万t/a相比提高约10万t/a,原因有二:

1)是提煤箕斗更换,由原来的10吨箕斗更换为12.5吨箕斗,提煤容量由10.8吨提高到12.5吨;2)是主井电器控制系统更换为全数字自动系统,提升一次循环时间由原来的147s缩短为130s,虽然年工作日由按350天计算改为330天计算,但整体生产能力还是有明显提高。

五、主要问题、建议

1、主井除矿井主提煤任务外,还兼顾矿井长型材料下回运输任务,下回长材时无计划、随意性大,因此有可能影响提升量。

2、建议从主井下回长材时,全矿能统筹规划,有计划地安排作业。

第三节副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一、概况

副井筒断面净直径为Φ7.0m,井筒内设置有双层四车提升罐笼,一次提升4个矿车,主要用于提升矸石、升降人员、设备材料等铺助作业,并兼做进风井及安全出口。

副井绞车为JKM-3.25×4(Ⅰ)C多绳磨擦提升机,采用直流单机拖动,罐道为刚性组合罐道。

副井同时兼作矿车提升、进风及安全出口,井筒内还敷设排水、压风管路及动力、通讯、信号、安全监控电缆,并设有人行梯子间。

二、有关参数及性能指标

副井提升机型号JKM-3.25×4(Ⅰ)C型,主导轮直径Ф3250mm,宽度980mm,最大静张力差140kN,最大静张力450kN,配用电机Z560-3A,额定功率800KW,额定转速500rpm。

提升机最大绳速7.4m/s(人)。

控制方式为全数字直流调速系统。

主提升绳4条,平衡尾绳2条。

罐笼使用一吨矿车,双层4车,型号GDG1×6×2×4、GDGK1×6×2×4,数量各一件。

乘座人员为大罐笼37人/层;小罐笼20人/层;提升高度656.5m,矿车采用标准1t矿车,型号为MG1.1-6A,自重0.59t,装载矸石重量1.7t;装载煤重量1t。

在井口、井底车场分别安设液压销齿操车系统,进行上罐作业。

三、能力核定计算

(万t/a)

式中:

A--副井提升能力,(万t/a)

R—出矸率,R=1.7t/车×240车/日÷3600t/日=11%

PG--每次提矸石重量,PG=1.7×4=6.8t/次

TG—提矸循环时间,350s/次

M---吨煤用材料比重,M=125/3600=3.3%

PC—每次提材料重量,PC=1.25×4=5.0t/次

TC—每次提升材料循环时间,400s/次

D----下其他料次数,5次/班

TQ---下其他料每次提升循环时间,550s/次

TR—每班上下人总时间,按下井最大人数取值

按下井最大人数TR=(456/28)*240=3908,取3900秒

下井最大人数:

456人(按通风能力计);每钩人数(37+20)/2=28.5,取28人,每次提人时间:

240秒。

四、核定结果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核定副井提升能力为139万t/a。

五、主要问题、建议

1、副井上下罐时,因主绳自然延长,有时调车对绳次数较多;工作面和掘进作业人员有时不能在交接班时间内上下,使提人钩次数增加,影响副井正常提升物、料时间。

2、建议加强司机和井口把勾操作配合;井下生产人员尽量坚持正规循环作业,在交接班时间集中升入井,以增加副井有效提升物、料时间。

3、建议对副井摇台进行技术改造,可采用阻尼式摇台,可减少调车对绳次数,能够有效增加提升钩数。

第四节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

一、概况

大淑村矿井下中央泵房,位于副井底-450水平;排水高度为661m;泵房内共安装主排水泵7台,型号MDF450-90×8,电机功率1400Kw。

其中,3工3备1检修(以上工作方式按矿井初步设计资料数据),但根据2002年《水文地质补充报告》涌水量,调整为2工1备4检修。

安设排水管路3趟,其中2趟工作,1趟备用;排水管直径426mm无缝钢管,从泵房直排到地面,为一级排水。

井底设置内、外水仓各一个,外水仓长度600米,内水仓长度400米,水仓断面为10m2,水仓总容积为10251m3。

大淑村矿井初步设计地质报告涌水量为:

正常涌水量17.98m3/min,最大涌水量38.21m3/min。

根据中煤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研究院2002年9月完成的《峰峰矿务局大淑村矿水文地质补充报告》,对大淑村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评估是:

“大淑村矿井预计矿井涌水量正常为6.6m3/min,最大为13.6m3/min”。

根据本矿技术科水文地质部分资料显示2005年矿井实际正常涌水量为1.8m3/min,实际最大涌水量为2.0m3/min。

同年主排水泵技术测定每台水泵的平均排水量为458m3/h。

2005年矿井实际生产原煤107.5万吨。

二、水泵排水能力校验

由于矿井实际正常涌水量、实际最大涌水量均小于2002年地质报告中数据,故仍选取较大值Qn=6.6m3/min及Qm=13.6m3/min作核定依据。

排水泵按2台工作,1台备用,其余为检修泵计。

则,

1)正常涌水时,2台泵工作,20h排水量:

458×2×20=18320m3

2)正常涌水时,24h的涌水量:

6.6×60×24=9504m3<18320m3

3)最大涌水时,3台泵工作,20h排水量:

458×3×20=27480m3

4)最大涌水量时,24h的涌水量:

13.6×60×24=19584m3<27480m3

以上计算表明,2台泵排正常水量或3台泵排最大水量,在20h即能排出矿井24h的正常涌水或最大涌水,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中要求,同时从数值比较可明显反映出排水系统能力富裕量较大。

在实际生产中,每天夜班,每次开1台泵,时间5~6小时即可。

三、水仓容量校验

由于矿井正常涌水量为:

6.6×60=396m3/h<1000m3/h,则水仓容量应符合V≥8Qn的要求。

则,8Qn=8×6.6×60=3168m3

而水仓总容积为10251m3>3168m3,满足《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四、水泵排水能力计算

1、排矿井正常涌水:

(万t/a),

式中:

An-排正常涌水能力,(万t/a)

Bn-工作泵小时总排水能力,Bn=2×458=916m3/h

Pn-上年度平均日产吨煤所需排出的正常涌水量,

Pn

=0.80m3/t

则,

=755.7(万t/a)

2、矿井最大涌水:

(万t/a)

式中:

Am-排最大涌水能力,(万t/a)

Bm-工作泵加备用泵总排水能力,Bm=3×458=1374m3/h

Pm-上年度平均日产吨煤所需排出的最大涌水量,

Pn

m3/t

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