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1875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43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docx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docx

《电工学》秦曾煌第六版上下册课后答案

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

1.5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电源发出功率PE=

 

1.5.2

在图2中,已知I1=3mA,I2=1mA.试确定电路元件3中的电流I3和其两端电压U3,并说明它是电源还是负载。

校验整个电路的功率是否平衡。

[解]首先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

图2:

习题1.5.2图

 

−I1+I2−I3=0

−3+1−I3=0

可求得I3=−2mA,I3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得

U3=(30+10×103×3×10−3)V=60V

其次确定电源还是负载:

1从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判定:

电路元件3

80V元件

30V元件

电流I3从“+”端流出,故为电源;

电流I2从“+”端流出,故为电源;电流I1从“+”端流出,故为负载。

2从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判别:

电路元件3U3和I3的参考方向相同P=U3I3=60×(−2)×10−3W=

−120×10−3W(负值),故为电源;

80V元件U2和I2的参考方向相反P=U2I2=80×1×10−3W=

80×10−3W(正值),故为电源;

30V元件U1和I1参考方向相同P=U1I1=30×3×10−3W=90×

10−3W(正值),故为负载。

两者结果一致。

最后校验功率平衡:

电阻消耗功率:

22

PR1=R1I1=10×3mW=90mW

22

PR2=R2I2=20×1mW=20mW

电源发出功率:

 

PE=U2I2+U3I3=(80+120)mW=200mW

负载取用和电阻损耗功率:

 

P=U1I1+R1I2+R2I2=(90+90+20)mW=200mW

12

两者平衡

 

1.6基尔霍夫定律

1.6.2

试求图6所示部分电路中电流I、I1和电阻R,设Uab=0。

[解]由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知,I=6A。

由于设Uab=0,可得

I1=−1A

6

I2=I3=2A=3A

 

图6:

习题1.6.2图

 

并得出

 

I4=I1+I3=(−1+3)A=2A

I5=I−I4=(6−2)A=4A

 

 

I5R=I4×1

 

R=I4

I5

2

=Ω=0.5Ω

4

 

1.7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1.7.4

[解]

在图7中,求A点电位VA。

 

图7:

习题1.7.4图

I1−I2−I3=0

(1)

50−VA

I1=

(2)

10

I2=

VA−(−50)(3)

5

VA

 

将式

(2)、(3)、(4)代入式

(1),得

I3=

(4)

20

50−VA

VA+50VA

10−

5−20=0

VA=−14.3V

2电路的分析方法

2.1电阻串并联接的等效变换

2.1.1

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E=6V,R1=6Ω,R2=3Ω,R3=4Ω,R4=

3Ω,R5=1Ω,试求I3和I4。

[解]

 

图1:

习题2.1.1图

 

本题通过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可化为单回路电路计算。

R1和R4并联而后与R3串联,得出的等效电阻R1,3,4和R2并联,最后与电源及R5组成单回路电路,于是得出电源中电流

EI=

R2(R3+

R1R4)

R5+R1+R4

R1R4

R2+(R3+

R

1

6

+R4

=

×

3(4+6×3)

1+6+3

6×3

=2A

3+(4+

6+3

而后应用分流公式得出I3和I4

I3=

R2

R1R4I=

3

6×3

2

×2A=3A

R

R2+R3+

1

+R4

3+4+

6+3

R1624

R

I4=−

1

+R4

I3=−6+3×3A=−9A

I4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的参考方向相反。

2.1.2

有一无源二端电阻网络[图2(a)],通过实验测得:

当U=10V时,I=

2A;并已知该电阻网络由四个3Ω的电阻构成,试问这四个电阻是如何连接的?

[解]

 

图2:

习题2.1.2图按题意,总电阻为

U

R==

I

10

Ω=5Ω

2

四个3Ω电阻的连接方法如图2(b)所示。

 

2.1.3

在图3中,R1=R2=R3=R4=300Ω,R5=600Ω,试求开关S断开和闭和时a和b之间的等效电阻。

[解]

 

图3:

习题2.1.3图当开关S断开时,R1与R3串联后与R5并联,R2与R4串联后也与R5并联,故

 

Rab=R5//(R1+R3)//(R2+R4)

1

=1

600

1

++

300+300

1

300+300

=200Ω

 

当S闭合时,则有

 

Rab=[(R1//R2)+(R3//R4)]//R5

1

=1

5

R+R1R2

R1+R2

=1

+

1

R3R4

+

R3+R4

1

1

600

300×300+300×300

 

=200Ω

300+300

300+300

 

2.3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计算图9中的电压U5。

[解]

 

图9:

习题2.3.4图

R2R3

6×4

R

R1,2,3=R1+

2

+R3

=(0.6+)Ω=3Ω

6+4

将U1和R1,2,3与U4和R4都化为电流源,如图9(a)所示。

 

将图9(a)化简为图9(b)所示。

其中

 

IS=IS1+IS2=(5+10)A=15A

R1,2,3R4

3×0.23

R0=

R1,2,3

 

R0

+R4

=Ω=Ω

3+0.216

3

1645

I5=

R0+R5

IS=3

16

45

×15A=19A

+1

U5=R5I5=1×19V=2.37V

 

2.4支路电流法

 

2.4.2

试用支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求图11所示电路中的各支路电流,并求三个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负载电阻RL取用的功率。

两个电压源的内阻分别为0.8Ω和0.4Ω。

[解]

图11:

习题2.4.2图

(1)用支路电流法计算本题中有四个支路电流,其中一个是已知的,故列出三个方程即可,即

120−0.8I1+0.4I2−116=0

120−0.8I1−4I=0

解之,得

I1+I2+10−I=0

 

I1=9.38AI2=8.75A

I=28.13A

 

(2)用结点电压法计算

120

116

+

+10

Uab=0.80.4V=112.5V

1

+

0.8

11

+

0.44

而后按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应用有源电路的欧姆定律可求得

I1=

 

I2=

120−112.5A=9.38A

0.8

116−112.5A=8.75A

0.4

I=Uab

RL

112.5

=

4

A=28.13A

(3)计算功率

三个电源的输出功率分别为

 

P1

=

112.5×9.38W=1055W

P2

=

112.5×8.75W=984W

P3

=

112.5×10W=1125W

P1

+

P2+P3=(1055+984+1125)W=3164W

负载电阻RL取用的功率为

P=112.5×28.13W=3164W

两者平衡。

 

2.5结点电压法

 

2.5.3

电路如图14(a)所示,试用结点电压法求电阻RL上的电压U,并计算理想电流源的功率。

[解]

 

 

图14:

习题2.5.3图

 

将与4A理想电流源串联的电阻除去(短接)和与16V理想电压源并联的8Ω电阻除去(断开),并不影响电阻RL上的电压U,这样简化后的电路如图14(b)所示,由此得

16

4+

U=1

+

4

141V=12.8V

+

48

计算理想电流源的功率时,不能除去4Ω电阻,其上电压U4=4×4V=16V,

由此可得理想电流源上电压US=U4+U=(16+12.8)V=28.8V。

理想电流源的功率则为

PS=28.8×4W=115.2W(发出功率)

 

2.6叠加定理

 

2.6.1

在图15中,

(1)当将开关S合在a点时,求电流I1、I2和I3;

(2)当将开关S合在b点时,利用

(1)的结果,用叠加定理计算电流I1、I2和I3。

[解]

 

图15:

习题2.6.1图

(1)当将开关S合在a点时,应用结点电压法计算:

130

120

+

U=22V=100V

111

++

224

I1=

 

I2=

 

I3=

130−100A=15A

2

120−100A=10A

2

100

A=25A

4

(2)当将开关S合在b点时,应用叠加原理计算。

在图15(b)中是20V电源单独

作用时的电路,其中各电流为

0

I1=

4

2+4×6A=4A

I0

20

×

2=24

2+

2+4

2

A=6A

I0

3=2+4×6A=2A

130V和120V两个电源共同作用(20V电源除去)时的各电流即为

(1)中的电流,于是得出

I1=(15−4)A=11A

I2=(10+6)A=16AI3=(25+2)A=27A

2.7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2.7.1

应用戴维宁定理计算图20(a)中1Ω电阻中的电流。

[解]

 

图20:

习题2.7.1图

将与10A理想电流源串联的2Ω电阻除去(短接),该支路中的电流仍为10A;将与10V理想电压源并联的5Ω电阻除去(断开),该两端的电压仍为10V。

因此,除去这两个电阻后不会影响1Ω电阻中的电流I,但电路可得到简化[图20(b)],计算方便。

应用戴维宁定理对图20(b)的电路求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即开路电压U0)和内阻R0。

由图20(c)得

由图20(d)得所以1Ω电阻中的电流

U0=(4×10−10)V=30V

 

R0=4Ω

I=U0=

R0+1

30

4+1

A=6A

 

2.7.5

用戴维宁定理计算图22(a)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解]

 

图22:

习题2.7.5图

(1)用戴维宁定理将图22(a)化为等效电源,如图22(b)所示。

(2)由图22(c)计算等效电源的电动势E,即开路电压U0

U0=E=(20−150+120)V=−10V

(3)由图22(d)计算等效电源的内阻R0

R0=0

(4)由图22(b)计算电流I

 

EI=

R0+10

=−10

10

 

A=−1A

2.7.7

在图23中,

(1)试求电流I;

(2)计算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功率,并说明是取用的还是发出的功率。

[解]

图23:

习题2.7.7图

(1)应用戴维宁定理计算电流I

Uab0=(3×5−5)V=10VR0=3Ω

10

I=

(2)理想电压源的电流和功率

2+3

 

5

A=2A

IE=I4−I=(4−2)A=−0.75A

IE的实际方向与图中相反,流入电压源的“+”端,故该电压源为负载。

PE=5×0.75W=3.75W(取用)

理想电流源的电压和功率为

US=[2×5+3(5−2)]V=19VPS=19×5W=95W

(发出)

2.7.8

电路如图24(a)所示,试计算电阻RL上的电流IL;

(1)用戴维宁定理;

(2)用诺顿定理。

[解]

图24:

习题2.7.8图

(1)应用戴维宁定理求IL

E=Uab0=U−R3I=(32−8×2)V=16VR0=R3=8Ω

IL=

(2)应用诺顿定理求IL

E

RL+R0

16

=A=0.5A

24+8

R

UIS=IabS=

3

R0

32

−I=(8−2)A=2A

8

IL=

RL+R0

IS=24+8×2A=0.5A

 

2.7.10

试求图26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解]

图26:

习题2.7.10图用戴维宁定理计算。

(1)求ab间的开路电压U0

a点电位Va可用结点电压法计算

−24+48

 

b点电位

Va=

66

111

++

666

V=8V

12+−24

Vb=23V=−2V

111

++

263

U0=E=Va−Vb=[8−(−2)]V=10V

(2)求ab间开路后其间的等效内阻R0

将电压源短路后可见,右边三个6Ω电阻并联,左边2Ω,6Ω,3Ω三个电阻

也并联,而后两者串联,即得

 

1

R0=

1

+kΩ=(2+1)kΩ=3kΩ

1+1+1

111

++

(3)求电流I

666

 

I=U0=

263

 

10

A=2×10−3A=2mA

R0+R

(3+2)×103

3电路的暂态分析

3.2储能元件与换路定则

V=18V

 

3.3.4

有一线性无源二端网络N[图5(a)],其中储能元件未储有能量,当输入电流i[其波形如图5(b)所示]后,其两端电压u的波形如图5(c)所示。

(1)写出u的指数式;

(2)画出该网络的电路,并确定元件的参数值。

[解]

 

图5:

习题3.3.4图

(1)由图5(c)可得

t=0∼τ时

u=2(1−e

 

t

τ)V

u(τ)=2(1−0.368)V=2×0.632V=1.264V

t=τ∼∞时

u=1.264e

(2)该网络的电路如图5(d)所示。

(t−1)

τV

u(∞)=Ri=2V

R×1=2R=2Ω

τ=RC1=2CC=0.5F

 

3.4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3.4.3

电路如图9所示,换路前已处于稳态,试求换路后(t≥0)的uc。

[解]

图9:

习题3.4.3图本题应用三要素法计算。

(1)确定初始值

3

uc(0+)=uc(0−)=(20×10

×1×10−3

−10)V=10V

(2)确定稳态值

uc(∞)=(3)确定时间常数

?

103

10+10+20×1×10−

 

×20×103

?

−10

 

V=−5V

将理想电流源开路,理想电压源短路。

从电容元件两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为

20×(10+10)

R0=20+(10+10)kΩ=10kΩ

故于是得出

τ=R0C=10×103×10×10−6s=0.1st

uc=uc(∞)+[uc(0+)−uc(∞)]eτ

t

 

3.4.4

=−5+[10−(−5)]e

=(−5+15e−10t)V

0.1

 

3.6.2

电路如图14所示,在换路前已处于稳态。

当将开关从1的位置扳到2的位置后,试求i和iL。

 

图14:

习题3.6.2图

 

(1)确定初始值

 

3

i(0−)=−

9

A=−A

1+2×15

2+1

296

iL(0+)=iL(0−)=2+1×(−5)A=−5A

在此注意,i(0+)=i(0−)。

i(0+)由基尔霍夫电压定律计算,即

 

3=×i(0+)+2[i(0+)−iL(0+)]

6

3=i(0+)+2[i(0+)+5]

12

3=3i(0+)+5

1

i(0+)=5A

 

(2)确定稳态值

 

39

i(∞)=

21A=5A

1+

×

2+1

296

iL(∞)=

2+1×5A=5A

 

(3)确定时间常数

 

L

τ==

R0

39

×

21s=5s

1+

2+1

于是得

ti=i(∞)+[i(0+)−i(∞)]eτ

5

919−t

5

98−t

=5+(5−5)e

t

9A=5−5e

9A

=(1.8−1.6e

1.8)A

5t

666−t−

iL=

5+(−5−5)e

9A=(1.2−2.4e

1.8)A

 

3.6.4

电路如图15所示,试用三要素法求t≥0时的i1,i2及iL。

换路前电路已处于稳态。

[解]

 

图15:

习题3.6.4图

 

(1)确定初始值

iL(0+)=iL(0−)=

12

A=2A

6

注意:

i1和i2的初始值应按t=0+的电路计算,不是由t=0−的电路计

算。

由t=0+的电路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

 

i1(0+)+i2(0+)=iL

(0+)=2

6i1(0+)−3i2(0+)=12−9=3

解之得

 

i1(0+)=i2(0+)=1A

(2)确定稳态值稳态时电感元件可视为短路,故

i1(∞)=

i2(∞)=

12

A=2A

6

9

A=3A

3

iL(∞)=i1(∞)+i2(∞)=(2+3)A=5A

 

(3)确定时间常数

L

τ==

R0

1

6×3

6+3

s=0.5s

于是得出

i1=[2+(1−2)e

i2=[3+(1−3)e

iL=[5+(2−5)e

t

0.5]A=(2−e−2t)A

t

0.5]A=(3−2e−2t)A

t

0.5]A=(5−3e−2t)A

 

4正弦交流电路

4.4.3

一个线圈接在U=120V的直流电源上,I=20A;若接在f=50Hz,U=

220V的交流电源上,则I=28.2A。

试求线圈的电阻R和电感L。

[解]

接在直流电源上电感L不起作用,故电阻R=UI

120

=Ω=6Ω。

接在交流电

20

源上时,

I

|Z|=pR2+(ωL)2=U

220

=Ω=7.8Ω

28.2

1

L=

2πf

q2

|Z|

−R2=

1

2π×50

7.82−62H=15.9mH

 

4.4.5

日光灯管与镇流器串联接到交流电压上,可看作RL串联电路。

如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