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1364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docx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 2.docx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一年级用2

《三字经》

(一)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

有生之初。

本:

根本,原来。

性:

性情。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性:

性情。

苟:

如果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要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处:

居住,相处。

机:

织布用的木架子。

杼:

织布用的梭子。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

“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义方:

教育孩子的方法。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

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

(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宜:

应该,适当。

幼:

黑发少年之时。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

美玉。

义:

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亲:

指父母。

执:

遵守。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母的床铺驱蚊煽凉,再请父母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母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母安睡。

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尽的本分。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弟:

通悌,尊敬兄长。

融:

孔融,汉时鲁国人,是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嗣孙。

他四岁时,就晓得逊让之理。

【译文】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

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其次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字。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一:

数之始。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

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

指天才、地才、人才。

三光:

指日光、月光、星光。

【译文】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

天、地、人。

“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

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

14.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时:

季节。

运:

运行。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15.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着改变。

) 

16.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

17.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常:

天道之常。

紊:

纷乱。

【译文】仁、义、礼、智、信,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

(仁是爱人利物;义是公正合宜,是正正当当的行为;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诚实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态度。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18.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菽:

豆的总称。

黍:

即黍米,又红白黄黑四种,能酿酒。

谷:

谷物的总称。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米、高粱、豆类、小麦、黍米和玉米,这六种谷物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19.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豕,猪。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0.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译文】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倾慕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

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

21.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前面提到的十义:

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

22.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国:

诸侯所封治国。

风:

民间歌谣之词。

雅:

正乐之歌。

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

宗庙祭祖之乐歌。

四诗:

《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

讽:

读,诵读。

咏:

有节奏地读。

【译文】《诗经》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所以《诗经》号称“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

雅者正也,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

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

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

23.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读书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读去背,还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断地精进,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读书五到:

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4.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晋朝人孙敬,非常勤奋向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瞌睡时,绳子扯动头发,就会因此痛醒,再继续用功。

战国时的苏秦,发愤勤学,每当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们这样刻苦用功,都不是别人要求、教导的,全是自觉勤学苦练的。

25.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译文】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防止盗贼入侵。

公鸡会在早晨报晓,提醒人们天亮了。

畜生都能忠于职守,我们如果如果不能用心学习,不知道上进,只是迷迷糊糊过日子,哪还有什么资格做人?

26.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译文】蚕能吐丝,供给人类作衣服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酿制蜂蜜,供人食用。

人如果不肯努力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岂不是连这些小昆虫都不如吗?

27.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译文】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对上能辅佐长官(协助领导者)报效国家,对下能造福人民。

这样不但可以得到好名声,使父母觉得光荣、欣慰,更能光宗耀祖,对后代子孙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典范,一种真正的庇荫。

28.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勤奋学习才能使自己有所成就,懒惰贪玩不肯上进,对自己对父母对师长,都是没有益处的。

每一个年轻的学子,都应该引以为戒,努力不懈,自勉自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三字经》

(二)

1.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羲:

伏羲氏,风姓,号太昊。

农:

神农氏,姜姓,号炎帝。

黄帝:

姓姬名轩辕。

【译文】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2.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唐:

唐尧,姓伊祁,帝喾之子,名放勋。

生一子名丹朱,因丹朱不肖,禅位于舜。

有虞:

虞舜,颛顼六代孙,姓姚,名重华。

生子名商均,因商均不肖,禅位于禹。

【译文】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号称二帝,他们相互谦逊礼让,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

3.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禹:

受虞舜禅位,国号为夏,史称夏禹王。

汤:

汤王,推翻夏朝,改国号为商,史称商汤王。

周文武:

文王姓姬名昌,武王是文王的儿子,名发,建立周朝,追尊其父为周文王。

【译文】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传给他。

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

夏禹、商汤、周武王因为德才兼备被尊称为“三代的圣王”。

4.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注:

尧舜二帝不传子而传贤,就是官天下。

夏禹王不传贤而传子,就是家天下。

【译文】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禹的儿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

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了。

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5.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汤:

商汤王,姓子名履。

夏:

夏桀王,夏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纣:

殷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译文】夏桀在位时因为暴虐无道,汤王起而讨伐推翻了夏朝,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

前后延续六百年,到纣王时灭亡。

6.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译文】周文王行仁政,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淫无道,才联合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八百七十四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7.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逞:

显示,炫耀。

干戈:

干是盾牌,戈是矛戟。

干戈比喻军事或武力。

尚:

推崇,崇尚。

【译文】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改称东周,东迁之后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

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之间时常发生战争,天下变得纷乱不堪。

一些谋士与投机份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8.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译文】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虽然标榜著崇高的理想,实际上仍依赖著武力称霸一时,甚至连周王室都被诸侯灭亡了。

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

七雄间彼此战争,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9.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嬴:

姓嬴名政。

秦兼并六国。

【译文】秦始王姓嬴名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中国)自称秦始皇。

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推翻了。

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

10.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孝平:

孝平帝。

【译文】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的基业,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传到第十一代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帝位。

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

11.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光武:

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刘邦的第九世孙。

【译文】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

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王莽以前的时代称为西汉)。

两汉共传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灭。

12.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译文】东汉末年,魏(曹操、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互争汉家天下,形成三国鼎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

一直到晋武帝(司马炎)灭掉三国建立了晋朝,晋朝又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13.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宋:

宋高祖刘裕,辅佐东晋有功,封宋公,又晋爵宋王,于是废恭帝篡位为帝。

齐:

齐高祖,姓萧名道成。

汉相萧何之后。

屡建功,封齐王,于是废顺帝篡位为帝。

梁: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

陈:

陈武帝名霸先,字兴国,梁朝封为陈王。

【译文】晋朝传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宋高祖刘裕建宋朝,接着被萧道成建立的齐朝所代替,然后是梁武帝萧衍建立的梁朝和陈武帝陈霸先建立的陈朝,宋齐梁陈统治南方,这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国都都建在金陵(今南京)。

14.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北元魏:

北魏道武帝,姓拓跋,名珪。

至孝文帝时,因为仰慕中原文化,该姓为元,因此称元魏。

宇文周:

北周闵帝,名觉,宇文泰世子。

高齐:

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

【译文】与南朝同时存在的统治北方的王朝统称为“北朝”。

北朝也称元魏。

元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后来,西魏被宇文周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15.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迨:

等到。

一:

统一,动词。

土宇:

封疆,领土,相当于天下。

统绪:

世系。

【译文】等到杨坚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重新统一了天下(中国),历史上称隋文帝。

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杨广即隋炀帝,即位后荒淫无道,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弄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引起各方声讨,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16.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译文】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开创了唐王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基业。

17.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

朱温篡夺唐天下,建梁朝。

【译文】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

到唐哀帝被朱温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

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18.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唐:

后唐庄宗,姓李,名存勖,消灭后梁当了皇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晋:

沙陀人石敬塘篡夺后唐位,建立晋朝,史称后晋。

汉:

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建立,史称后汉。

周:

郭威建立周,史称后周。

【译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由唐末的藩镇割据演变而来。

这些朝代名都是以前有过的,所以各冠一个“后”字来区别。

)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暂,一共只有五十三年,其兴亡都有原因。

19.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炎宋: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

根据传统的五行学说,宋应当遵循无形中的火德来确定尺度和服饰的色彩,故亦称“炎宋”。

【译文】赵匡胤接受了后周恭帝的“禅让”(实际是逼恭帝逊位),建立宋朝。

因为重文轻武只提倡文治不讲究军事,国势大衰,北宋和南宋一共传了十八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20.辽与金,帝号纷。

迨灭辽,宋犹存。

辽: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后改称辽。

金:

完颜阿骨打称帝,初号女真,后改成金。

【译文】辽国和金国啊,因为是游牧民族组成的国家,是很没有组织纪律性的,内部经常发生叛乱。

等到金国消灭了辽国时,经济军事都很强大的宋朝居然还战战兢兢,委屈求存,实在是一种耻辱。

21.至元兴,金绪歇。

有宋世,一同灭。

绪:

世系。

歇:

停止。

【译文】到了元朝兴起的时候,金国的命运也就终止了。

金国被元朝消灭以后,宋朝同样被元朝消灭了。

22.莅中国,兼戎狄。

九十年,国祚废。

莅:

到。

兼:

兼并。

戎:

我国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称谓。

狄:

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译文】蒙古人入主中原,统一了少数民族地区。

蒙古帝国的疆域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比中国最强盛的汉朝和唐朝还要大。

然而却因为种族歧视、宗教迫害与高压政策等因素(重武力轻文治),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

23.明太祖,久亲师。

传建文,方四祀。

明太祖:

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在金陵。

【译文】明太祖朱元璋长期亲自督率军队血战,消灭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他的帝位传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只当了四年皇帝。

24.迁北京,永乐嗣。

迨崇祯,煤山逝。

【译文】朱元璋的第四子登上皇位,年号永乐,他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

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传到崇祯皇帝朱由检时,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就此灭亡。

25.廿二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译文】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明朝的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个王朝兴盛和衰亡的原因。

“读史使人明智”。

如果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当成一个大家庭的家谱,那么当我们回顾前人的经验时,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