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1313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docx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docx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研究1

目录

前言1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2

(一)何谓健康2

(二)何谓心理健康2

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2

2.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2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3

(一)角色认同3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

(三)正确的自我控制3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3

三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4

(一)职业适应性方面4

(二)认识方面4

(三)情感方面5

(四)人际关系方面5

(五)性格方面5

四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6

(一)职业压力6

(二)社会支持6

(三)学校因素6

五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7

(一)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7

(二)影响师生的关系7

(三)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8

(四)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8

(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9

六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10

(一)体制层面10

(二)社区层面10

(三)学校层面11

(四)个人层面11

七总结12

参考文献13

前言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导向。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据《教育与职业》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今有20%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有的由于心理障碍无法坚持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休学或退学,有的甚至不堪学习、生活重负而选择了轻生的道路,这虽与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关,但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偏颇,毫无疑问,教师也应承担相当的责任。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何谓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把健康概念深化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并提出具体的健康标志:

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二)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健康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自身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中。

1.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2.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一)角色认同

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积极与他人做真诚沟通。

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三)正确的自我控制

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

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三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

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

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

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

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能是具有妄想型人格,在赌场上狂赌,经常妄想能一次赢几千法郎,极度嫉妒妻子与别的男人交往。

具有变态心理的天才还有很多,法国的卢梭承认自己是心理变态的人,哲学家尼采最后精神失常,司汤达有“窥阴癖”变态心理,赫德尔卡夫卡患有精神分裂症,歌德,夏目漱石患有躁郁症,作家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画家高更,蒙克都有严重的精神障碍。

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

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

教师也不例外。

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份上海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报告中提出,中小学教师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占48%,其中12%有明显症状,2%有严重心理问题。

锦州铁路六中1999年组织68名教师对心理素质进行了自我检测,结果为:

心理问题较重的占4.4%;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占42.6%;心理健康的占53%。

这几个调查都互相印证了教师群体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有:

(一)职业适应性方面

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少职业自豪感,甚至根本看不起教师工作,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

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长远打算,得过且过。

(二)认识方面

由各种认知偏差造成的态度偏差,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知觉偏差,主要表现为主观武断,偏听偏信;理解误差,误解学生或同事的言论行为;社会认知偏差,如果教师不自觉地控制和纠正自己的这些认知偏差,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影响教师的心理和教育行为;思维方式不正确,工作生活上比较的方式不正确,生活上向高标准看齐,工作上向低标准看齐。

这种比较方式使一些教师在工作上得过且过,盲目乐观,不求进取,而在生活上怨天尤人,欲壑难填,牢骚满腹,“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三)情感方面

情绪调节自控能力不强,将个人在社会、家庭感情方面的失意烦恼带入学校,错把学生当作自己发泄情绪的对象。

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

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于控制。

3、教育热情不高。

4、冷漠、与学生感情交流少。

(四)人际关系方面

人际适应能力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对抗。

有的教师与周围的人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理解和支持,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同情、理解,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不尊重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厌恶后进生,不能接纳每一位学生。

对后进生关心、爱护、信任和耐心不够,导致学生厌学,自卑,逆反,焦虑,冷漠。

用放任自流或专制独断方式管理班级。

(五)性格方面

对小事斤斤计较、不够开朗、豁达、虚怀若谷。

挫折耐受力不高。

教师由于来自外部生活条件、家庭不辛、亲人去世、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发展机遇,内部的身体健康,心理失调和心理失衡、目标过高多种原因,往往产生心理挫折感,心理挫折对一个人来说既可能有消极的影响,也可能有积极的作用。

看人们如何对待它。

挫折可以使人产生消极情绪,若抗挫折能力低,不能正确对待它,心理脆弱,就会被它压倒,退缩,产生心理障碍。

坚持性不强、易动摇、做事虎头蛇尾。

对学生不真诚、坦率,而是虚伪、言行不一、施诡计、装腔作势。

看待人和事物主观臆断,惟我独尊,自我中心。

缺乏民主精神,不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容不得不同观点和行为并存。

对学生对同事有偏见、猜疑、有忌妒心。

缺乏首创精神,因循守旧。

不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严以律己、为人师表。

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不强。

体罚学生,讽刺挖苦、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

以“哥们义气“管理班级哥们义气是指师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拉帮结派,思想落后,违反校规校纪,损坏公物,损人利己。

小团体主义,图慕虚荣对学校的规定阳奉阴违,弄虚作假,为了班级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学校大局的利益,欺上瞒下,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虚假的班级荣誉。

对待学生不公平:

对待好学生和后进生有天壤之别:

好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后进生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好学生经常看到的是老师的笑脸,后进生总是看到老师的冷脸;好学生总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后进生总是挨老师批评;好学生犯错误时能得到原谅,后进生不犯错误还时常为别的同学背上黑锅。

四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

个体压力的应对是外界压力和自身人格特征的函数,若教师无法对来自社会、职业的压力做出有效应对,就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现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时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已有研究表明,当代教师属于职业压力很大的行业,职业压力已对教师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的质量以及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影响,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是个体采用应对策略和应对外部行为的重要外部资源。

良好的社会支持使教师能够获得帮助,使他们相信自己是被关心的、被尊重的、有价值的,这有利于缓解压力,减少抑郁的可能,教师缺少社会支持就会导致疏离,疏离又会使教师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循环容易导致教师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师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它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管理和条件对教师各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大。

由于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与教师直接有关的问题很多,如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工作负荷增大或不足,时间被占用,缺乏自主权等。

学生的品行、学习情况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和倦怠的主要原因。

五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创造出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

在学校学习,教师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教师友好的态度、高尚的品质、得体的行为等,无时不为学生所观察、注意和模仿,为其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提供素材,并逐渐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特质,从而促进其个人的发展。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贫民居住区,青少年犯罪率很高,但是惟独从某一个班毕业的学生不仅犯罪率很低,而且很多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都很优秀。

有人就对这种情况作了调查,调查者到了这所学校找到这个班的老师,老师说:

“我没有做什么啊,我只是知道去爱这些孩子。

”这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师。

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心中是充满爱的,爱是教育的关键因素。

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学习,也会朝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挑剔、责备甚至责骂,会让学生形成自卑、胆小等不良心理特征。

(一)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会愿意学习,明白学习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生成绩下降,如果教师采取一味批评的对待方式,对学生失去信心,那么学生就会更自卑,对以后的学习没有信心。

当然,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全力以赴。

而如果老师采取鼓励和安慰的态度,学生觉察到老师的期望,会在以后的学生中更加努力,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进步。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二)影响师生的关系

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的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采取专制的管理方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心理,对以后的班级管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师生关系都有不利的影响。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

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

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爱有加。

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教师的这种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积极、健康、进取的精神风貌。

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

他们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

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

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之大。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对的是个性鲜明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群体应该具有高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三)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

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

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时刻把扮演道德榜样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价值观内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决不可能避免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

这些表现最终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

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

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

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

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

“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

”这说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

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

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教师应懂得,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阶段均应有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必须要尊重的。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六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还必须在社区、学校和个人层面综合各种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应对能力。

(一)体制层面

该层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如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荷,减少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作出的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同时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

政府部门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宣传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

同时,我们还应呼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二)社区层面

该层面主要从社会支持系统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系统中的个体能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这些交流使个体相信自己是被关心的,被爱的,被尊重的,有价值的,归属于一个互惠的、能互相交流的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间接或直接的促进作用早已被各类研究证明。

如前所述,教师是一个相对封闭、缺少社会支持的群体,因此,在学校内部乃至整个社区、学区内形成教师社会支持系统,能有效地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如国外的“工作组”和“教师中心”便可为我们所借鉴。

所谓的“工作组”类似于国内中小学的科研小组、语文组、数学组等形式,是同事之间提供社会支持的主要形式,可以说在国内已普遍存在。

EstherR.Greenglass,RonaldJ.Burke和RomanKonarski在1997年的研究中发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如提供某些必要的知识)、实践支持(如帮助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情感支持能增强教师对工作情境的控制感,从而降低压力水平和人格解体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

国外的“教师中心”指一种由几个学校或整个学区组织形成的服务于该学区教师的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与同行讨论种种教学问题、获得新的教学技巧和心理支持的场所。

Lieberman和Miller曾在1979年指出,虽然这些教师中心的确切内涵随场所的不同而各异,但它们都有激发创造、催人上进的功能,在那里,教师与教师之间可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外许多研究发现,学校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很重要的成分。

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学校层面

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复杂,但问题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学校情境和教学活动,因此,社会层面的改革和支持只是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要切实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必须从学校和个人层面入手。

学校层面的措施强调工作环境的结构性改变,如降低学生和教师数的比率,缩短工作时间,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压力源及其他问题的敏感性,提高群体支持,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权,提供更多职前和职中训练等。

值得注意的是,要从根本上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源,必须调整学校系统运行过程中最本质的成分,也即把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两者的双主体地位。

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的措施主要有:

1.增加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2.给予教师更多自主权,如建立由教师领导的学校管理队伍;3.学校的组织管理要做到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

(四)个人层面

以个人层面为切入点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教师的压力应对技术。

综合国内外研究,较为常用的提高教师压力应对技术的方法有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

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它既指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也包括通过各种身体的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

时间管理技巧可使生活、工作更有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具体包括对时间进行组织和预算、将目标按优先次序进行区分、限定目标、建立一个现实可行的时间表、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等[11]。

认知重建策略包括对自己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如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知(如“我必须公平地爱每个学生并且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如“至少部分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会制定现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表扬自己。

反思也是一个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它指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12]。

这种反思不仅仅指简单的反省,还指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将永远停留在新手型教师的水平。

反思的倾向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

具体地说,反思训练包括每天记录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心得,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与专家型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随后与对方交换看法;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13]。

Cherniss和Krantz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

因此,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的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七总结

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

相反,如果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的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心理健康,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