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1042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docx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doc.docx

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9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作业doc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时间:

30分钟 满分:

100分)

1.(2016·长春质检)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杂草的水平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D.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变化

解析 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杂草属于多个种群,故C错误。

答案 C

2.(2016·衡阳毕业班联考)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

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

解析 “种群”应描述同种生物,D项所述包含“多种生物”,已跨越了种群范畴。

答案 D

3.(2016·郑州质检)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解析 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故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项错误、C项正确;春节前后,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B项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③),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项错误。

答案 C

4.(2016·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d,结果如下表。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pH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A.需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

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

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

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

解析 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属于无关变量,各组要相同,A正确;表格中,并不是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pH值为3.0、4.0条件下,酵母菌被杀死,种群数量为0,B错误;K值和环境条件有关,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C正确;分析表格数据可知:

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答案 B

5.(2017·湖北省黄石市高三调研)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B.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C.调查期间种群蚜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呈J型

D.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使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减小

解析 棉蚜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所以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正确;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B错误;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C错误;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抗药基因得以保存积累,会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D错误。

答案 A

6.(2016·山东淄博模拟)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__。

(2)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_,乙图中________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

(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_______。

(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_______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

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2)图甲显示:

出生率①>死亡率②,所以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大,其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乙图在AB时间段内,增长速率不断增大,与甲图所示种群数量的增长类似。

(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①②发生重合,此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即K值,与乙图上的C点相对应,因为乙图上的C点种群的增长速率也为0。

(4)在B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数量为K/2值,所以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B点可获得种群最大的持续产量;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且①种群的增长率大于②种群,说明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

答案 

(1)迁入率和迁出率 

(2)增大 J型 AB (3)最大(K) C (4)B 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

7.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

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第__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_______型曲线增长。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________的个体数。

(4)在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________(填“多”或“少”)。

解析 

(1)图1中,a、b、c依次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2)λ为当年的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

前4年,种群的λ为1,则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基本没有改变。

第4~9年松鼠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10年时λ等于1,说明第10年松鼠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或第10年时种群密度最低。

第16~20年,λ不变且大于1,则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型增长。

(3)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数。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种群中个体总数=(标志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

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会使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数减少,则调查出的种群个体总数要比实际数多。

答案 

(1)性别比例 b 

(2)基本不变 9或10 “J” (3)随机取样 相邻两边及夹角上 (4)多

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我国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解析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我国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2后,其增长速率最大,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

答案 D

2.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速率最大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获得最大可持续捕获量应在E点

解析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增长率为0,A正确;种群增长过程中C点的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C点之前进行,C错误;渔业捕捞获得最大可持续捕获量应在C点,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应在E点,D错误。

答案 A

3.(2016·洛阳统考)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0和t2时种群数量相等

B.若t0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2时其为2N

C.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解析 在t2时种群数量最大,A错误;种群数量在t1时为t2时的一半,故t2时种群数量大于2N,B错误;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先快速增长,后增长减慢到最后稳定,呈“S”型增长,C正确;t1→t2时间内,虽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在增长,D错误。

答案 C

4.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不为零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解析 由于a、b点种群起始数量不同,故其增长率未必相同,A错误;a~b时间段内,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该时间段种群数量应增长,D错误。

答案 B

5.(2016·山西高三质量检测)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种群在0~t3段,

先增大后不变,但开始的一段时间该比值小于1,所以整个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多,而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的数量一直上升,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

>1且该比值没有变化,表明种群数量呈一定倍数增加,B正确;当

<1时种群数量都在减少,所以乙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在t2之后,C错误;甲种群在t3后

>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D错误。

答案 B

6.稻田中的福寿螺对水稻危害很大。

(1)调查单位面积内福寿螺数量的方法是________。

在稻田中插入木条,可吸引福寿螺产卵以便集中灭除,从而有效降低福寿螺种群的________。

稻田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稻田弃耕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

(2)中华鳖可捕食福寿螺,如图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的实验结果。

据图回答。

①福寿螺繁殖高峰期在时段________。

②处理组数量从6~7月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成年福寿螺/螺卵)数量下降。

(3)防治福寿螺时,不用单一品牌而常采用不同品牌的灭螺剂交替使用,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生物防治相比,灭螺剂防治福寿螺的缺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福寿螺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在稻田中插入木条,可吸引福寿螺产卵以便集中灭除,从而降低出生率而使种群密度下降;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分析图中对照组可知在6~7月福寿螺卵块数处在高峰期,处理组是卵块的急剧下降期,故是成年福寿螺减少造成产卵少;(3)为防止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增强,不用单一品牌而常采用不同品牌的灭螺剂交替使用。

答案 

(1)样方法 (种群)密度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次生演替 

(2)6~7月(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福寿螺 (3)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会增强(防止福寿螺种群对单一品牌灭螺剂的抗药性增强) 导致环境(水质)污染;增加生产成本;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答2条即可,合理答案也可)

7.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治蝗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即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吃干净,有效控制虫害。

为了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小组尝试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1)甲图模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机制。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________进化逐步形成的。

(2)乙图中OA时间段,蝗虫每天增加3.5%,并呈“J”型曲线增长,假设最初有3000只,则15天后种群的数量为N15=________(只)。

(只写出表达式,不必计算)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蝗虫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鸭是________消费者。

(4)这种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甲图是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所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

(2)应用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将具体数值带入即可。

(3)蝗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鸭是次级消费者。

(4)生物防治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因为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 

(1)数学 负反馈 共同 

(2)3000×1.03515 (3)二 次级 (4)生物防治 农药可将蝗虫种群中的抗药个体选择出来,并导致蝗虫种群中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