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1037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oc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oc

目录

第二章任务设计书 2

第三章工艺流程的选择 3

一、工艺流程的对比和选择 3

二、工艺流程 7

三、主要构筑物的选择 8

(一)格栅 8

(二)曝气沉沙池的设计计算 11

(三)斜板式沉淀池(初沉池) 13

(四)辅流式沉淀池(二沉池) 15

第四章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及计算 18

一、确定设计参数 18

二、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计算 18

参考书目:

20

第二章任务设计书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

1.设计水量:

某城镇设计人口30万人,人均排污水量150。

2.原水水质

CODCr≤400mg/LBOD5≤200mg/L

SS≤250mg/LpH=6~9

3.排放标准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

CODCr≤60mg/LBOD5≤20mg/L

SS≤20mg/LpH=6~9

4.污水厂污水进水总管管底标高(进水泵房处)为-3.41米,相对地面标高±0.00米。

5.设计任务: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生物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绘图2张

6.自然资料

5.1气象资料

年平均气温:

17.9℃;

年最高气温:

32.9℃;

年最低气温:

-10.0℃;

年平均降水量:

1034.5mm;

年平均蒸发量:

1600mm;

年主导风向:

北北东风。

5.2工程地质资料

1)地质构造:

厂区地质良好,为亚砂土、亚粘土、砂卵石组成,厚度4.5~11m,地基承载能力在1kg/cm2;

2)地震:

没有相关的地震资料,设计地震烈度按8度计算。

3)地下水位:

3.5m

4)最大冻土深度:

0.7m

7.设计依据: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3.《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顾国维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章工艺流程的选择

一、工艺流程的对比和选择

1、A/O工艺特点:

(1)传统A/O工艺,具有较好的硝化和反硝化效果,总氮的去除率在60%~70%之间。

2)由于该工艺缺少厌氧条件,工艺中磷的去除效果较差,为了达到有效去除磷的效果,必须工艺中添加化学除磷。

2、传统及其改良工艺

传统A2/O法即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污水流经三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在不同微生物菌群的作用下,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

其流程简图见图1-1。

二沉池

厌氧池(A)缺氧池(A)好氧(O)

进水出水

混合液回流

活性污泥回流剩余污泥

图1-1A2/O法流程简图

该工艺在系统上是最简单的同步除磷脱氮工艺,总水力停留时间小于其它同类工艺,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可抑制丝状菌繁殖,克服污泥膨胀,SVI值一般小于100,有利于处理后污水与污泥的分离,运行中在厌氧和缺氧段内只需轻缓搅拌,运行费用低。

由于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区严格分开,有利于不同微生物菌群的繁殖生长,因此除磷脱氮效果非常好。

目前,该法在国内外使用较为广泛。

但传统工艺也存在本身固有的缺点。

脱氮和除磷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脱氮要求有机负荷较低,污泥龄较长,而除磷要求有机负荷较高,污泥龄较短,往往很难权衡。

为了克服传统工艺的缺点,出现了多种改良型工艺,其中一种就是UCT工艺。

UCT工艺的流程简图见图1-2。

混合液回流混合液回流

二沉池

厌氧池(A)缺氧池(A)好氧池(O)

进水出水

活性污泥回流剩余污泥

图1-2UCT工艺流程简图

与传统A2/O法相比,UCT工艺不同之处在于污泥先回流至缺氧池,而不是厌氧池,再将缺氧池部分混合液回流至厌氧池,从而减少了回流污泥中过多的硝酸盐对厌氧放磷的影响。

但是UCT工艺增加了一次回流,多一次提升,运行费用将增加。

此工艺流程较长,构筑物较多,设备维修不便,操作管理较复杂,投资略高,相对成熟可靠,处理效果稳定,一般运用于较大规模且具有较高运行管理水平的城市污水厂。

3、SBR法及其变型工艺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又称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早在1914年就由英国学者Ardern和Locket发明的水处理工艺。

80年代前后,由于自动化、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普及与应用,此项技术获得重大进展。

使得间歇活性污泥的运行管理也逐渐实现了自动化。

由于SBR在运行过程中,各阶段的运行时间、反应器内混合液体积的变化以及运行状态等都可以根据具体污水的性质、出水水质、出水质量与运行功能要求等灵活变化。

对于SBR的反应来说,只是时序控制,无空间控制障碍,所以可以灵活控制。

因此,SBR工艺发展速度极快,近几年来,已发展成多种改良型,主要有:

ICEAS法、CAST法、Unitank法和DAT-IAT法。

CAST工艺和SBR不同,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中结合有生物选择器、生物反应池二个区域,容积较小的第一区作为生物选择器,第二区为主反应区。

第一区和第二区在水力上是相通的。

用泵将主反应区的活性污泥回流到选择器中。

UNITANK的工艺思想、池子布置和运行方式与三沟式氧化沟相类似,但在池体构型、曝气方法、出水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一般由一矩形池子组成,内分三格,三格在水力上是相通的。

池子外侧二格交替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中间池始终作为曝气池,在每一格池子中设置曝气装置,可以为表面曝气设备,也可以是鼓风曝气系统。

SBR类活性污泥法工艺操作灵活,可采用多种运行方式,但是单池处理能力较小,在较大规模的城市污水厂中采用,分组数多,控制点多,给操作管理带来了不便。

为减少平面占地,该工艺也可在较大水深下运行(取决于撇水设备的能力),但水深加大,浪费的水头较大,运行能耗较高,同时对运行过程的自控技术要求较高。

故国内仅有十余座城市污水厂采用该工艺。

4、各种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是上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因其构筑物呈封闭沟渠而得名,属于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在实际运用中发展成多种型式,能够同时实现碳有机物氧化、氮硝化以及生物脱氮是氧化沟的基本特征。

常规氧化沟相当于普通活性污泥法中的曝气池,氧化沟可以在高、中、低不同负荷条件下运行。

一般氧化沟都在低负荷条件下运行,属于延时曝气范畴,氧化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处理流程简捷,构筑物少,一般不设初沉池、污泥消化系统。

②采用的机械设备种类少,运行管理较方便。

③耐冲击负荷,出水水质稳定,一般不发生污泥膨胀现象。

④产生的污泥量少,并且污泥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简化了污泥处理流程。

⑤采用氧化沟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总占地和其它工艺的二级处理厂相比,氧化沟单体体量较大。

氧化沟工艺形式较多,主要有Orbal氧化沟、T型三沟式氧化沟、DE型氧化沟、Carrousel氧化沟等。

近年来以Orbal、DE氧化沟和三沟式为主导的氧化沟工艺在污水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5

、生物膜

(1)生物转盘

生物转盘处理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来处理有机污水的设备。

它集中了接触氧化法、生物滤池法和活性污泥法。

转盘安装在氧化槽上,其45%的面积浸没在污水中,在动力驱动下,转盘慢速旋转,盘片上生长的生物膜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

当盘片离开液面时,微生物得到空气中的氧气。

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最终把有机物分解成水、无害的无机物和气体。

特点是:

①维护管理简便、动力硝耗小、运行费用低。

②转盘运行时卫生条件好,产生的噪音低。

③运行灵活,可通过调节转盘转速控制污水与生物膜的接触时间和曝气强度。

④能承受水质、水量的冲击负荷,工作稳定。

⑤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快,成熟时间短,一周即可完成。

⑥污泥量少,含水率低P=95%~96%,沉淀性能好,易于分离脱水。

⑦易受水温、气温影响,温度低时处理效果亦低,因此北方宜建在室内。

(2)曝气生物滤池

曝气生物滤池属于生物膜法的范畴。

现代曝气生物滤池是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基础上引入饮用水处理中过滤的构思而产生的一种好氧废水处理工艺。

其突出的特点是将生物氧化和过滤结合在一起,滤池后部不设沉淀池,通过反冲洗再生实现滤池的周期运行。

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多孔性的滤料作为生物载体,单位体积的生物量数倍于活性污泥法,因此具有处理负荷高,池体体积小,占地省的特点。

生物滤池运行的基本原理如下:

经预处理后的污水与经过硝化后的滤池出水混合后通过滤池进水管进入滤池底部,并向上流经填料层的缺氧区,一方面反硝化细菌利用进水中的有机物将进水中的NO3--N转化为N2,实现反硝化脱氮;另一方面,SS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化过程被填料及其上面的生物膜吸附截流在滤床内。

经过缺氧区处理的污水进入好氧区,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和发生硝化作用,同时继续去除SS。

①反应时间短、占地少、需空气量少,节能等

②对水量变动有较大适应性,具有很强得消化功能。

③反冲洗水量大。

(3)生物接触氧化池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生物膜法的主要设施之一,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其主要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进行有机污水处理的方法。

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附着的固体介质称为滤料或载体。

生物膜自滤料向外可分为庆气层、好气层、附着水层、运动水层。

其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有机物,由好气层的好气菌将其分解,再进入厌气层进行厌气分解,流动水层则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以生长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复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老化的生物膜不断脱落下来,随水流入二次沉淀被沉淀去除。

6、膜处理技术

膜分离法是利用特殊膜(离子交换膜、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对溶剂(通常是水)中的溶质或微粒进行分离或浓缩方法的统称。

溶质通过膜的过程成为渗析,溶剂通过膜的过程称为渗透。

在污水深度处理中常用的膜分离设备有5种。

①微滤器(MF)

膜孔径>0.1~5.0μm,工作压力300kpa左右。

可用于分离污水中的较细小颗粒物质(<15μm)和粗分散相油珠等或作为其他处理工艺的预处理,如用作反渗透设备的预处理,去除悬浮物质、CODcr、BOD5成分,减轻反渗透的负荷,使其运行稳定。

②超滤器(UF)

膜孔径0.01~0.1μm,工作压力150~700kpa。

超滤器可分离水中细小颗粒物质(<10μm)和乳化油等;在用于污水深度处理时,可去除大分子与胶态物质、病毒和细菌等;或者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

③纳滤器(NF)

膜孔径0.001~0.01μm,操作压力500~1000kpa。

纳滤器可截留分子质量为200~500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用于分离污水中多价离子和色度粒子,可除去二级出水中2/3盐度、4/5硬度以及超过90%的溶解有机碳和THM前体物。

纳滤进水要求几乎不含浊度,故仅适用于经过砂滤、微滤、甚至超滤作为预处理的水质。

④反渗透(RO)

膜孔径<0.001μm,操作压力>1.0Mpa。

反渗透不仅可以去除盐类和离子状态的其他物质,还可以除去有机物质、胶体、细菌和病毒。

反渗透对城市二级处理出水的脱盐率达90%以上,水的回收率在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