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0224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docx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docx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新变革

  从2001年秋冬西方国家经济从谷底转向复苏以来,因受私人需求疲软和出口不振等因素的制约,西方经济一直一波三折。

为刺激经济回升,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主要西方国家均采取了大幅降低利率等扩张财政货币政策。

随着经济回升速度的加快,各国几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回升迹象,在此情况下,以往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展财政货币政策已经失去效应,有鉴于此,美、日,欧等西方国家不得不调整其财政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从刺激经济复苏转向抑制通货膨胀。

  通胀压力增大

  诚然,目前人们对西方国家是否出现通货膨胀还有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尽管西方国家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只要银行货币发行量尚未超过商品流通量,便不能称作通货膨胀;有人则反驳道,看西方国家是否陷入通货膨胀,不仅要看货币发行量是否超过本国商品流通量,更主要还应实际考察衡量通货膨胀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及与此相关的其他指数是否上升。

若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及与此相关的其他指数较之以往上升,则表明该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回升.

  至于是否出现通货膨胀,应因国别而异,不可照搬以往的旧办法,即货币发行量_定要超过商品流通量。

若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及与此相关的其他指数出现上升,便可视为出现通货膨胀。

  在美国,衡量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主要考察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内的消费价格指数以及与此关联的其他重要指数。

所以把食品和能源排除在外,主要在于食品和能源一般都属于变动频繁的商品。

因此,排除食品和能源在内的消费价格指数,理应被视为通货膨胀消长的主要依据。

据美国商务部提供的统计数字,2004年第二季度,美国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从﹁季度的3.3%下降至2.8%,尽管如此,仍高于2003年第四季度的0.8%。

关于正式的通货膨胀目标,美联储并没有确定,纵然按2%的通货膨胀目标计算,2004年第二季度2.8%的年率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也超出了0.8个百分点,说明通货膨胀业已在美国经济中出现。

  除了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外,其他与通货膨胀有关的指标,也值得密切关注。

例如,消费物价指数。

据美国劳工部提供的统计数字,2004年5月消费物价指数由同年4月的0.2%突然上升到0.6%,净增加0.4%,这是自从2001年1月以来的最大增长幅度。

  除了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以及消费物价指数外,生产者物价指数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2004年5月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由4月的0.7%微升至0.8%,仅增加0.1%,但却是一年来的最大上升幅度。

  另外一个则是消费者信心指数,它也对通货膨胀攀升产生重大影响。

若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表明通货膨胀回升的压力增大,反之,就证明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少。

由于2004年4月份以来美国就业市场的改善,抵消了汽油价格居高不下,伊拉克局势不稳定以及利率可能上扬的影响,结果美国公布的密执根大学2004年7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至96.7,高于6月份终值95.6,进而也表明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

  有必要指出,不仅美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他西方大国,日本和欧盟也同样遭遇到通货膨胀的风险。

当前,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尽管都变动不大,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但是与通货膨胀有关的长期利率上升,也引起国内外密切关注。

2004年6月17日,日本10年期公债收益率一度攀升到1.94%,而公债收益率一年来的涨势,反映了市场对日本经济复苏的信心增强,而经济复苏强劲又使得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流向日本,这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日本央行最终调高利率的预期。

而日本调高利率的预期,实际上不过是通过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有力抑制通货膨胀的攀升。

  通货膨胀压力在欧洲也得到显而易见地体现。

在欧元区,欧洲央行把货币增长目标控制在2%的幅度内,倘若超过这一货币控制目标,便表明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反之,若低于2%的目标范围,则预示着通货膨胀没有超过预期。

从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不管是欧元区主要国家,还是欧元区自身,几乎都超过了这一预期控制目标。

因此,从欧元区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国家乃至整个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已呈现出上升趋势。

  货币政策变革

  面对新形势变化,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也随之发生新的变革:

自从2001年秋冬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国家几乎都把促进经济复苏放在首要位置,与此同时,为刺激经济复苏,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大多带有扩张的性质,即通过降低利率,推动西方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

  在美国,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时刻关注通货膨胀的新动向,在通货膨胀较低和经济增长迟缓情况下,美联储关注的焦点则是,如何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美国经济复苏。

在2001年秋冬至2003年4月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美联储连续大幅度降低联邦基金利息率,直到1%的历史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美联储还通过降低贴现率,配合调低联邦基金利率,从而推动美国经济从疲软转向上升。

事实证明,利率政策和贴现措施的有力配合,对于刺激美国经济的回升发挥了积极影响。

  当美国经济从2003年6月起稳步回升以来,尤其是进入2004年强劲增长后,美国经济发展中又遇到的一个新问题则是,因经济强劲回升带来发展过热问题,同时,经济发展过热引发了物价总水平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大师格林斯潘又把关注的焦点从刺激经济转向抑制通货膨胀。

因而,及时把货币政策从扩展转向紧缩,业已提到美联储的议事日程上。

为此,美联储在2004年6月30日,8月10日和9月21日的市场委员会上,分别把联邦基金利率调高0.25个百分点,这样,三次调高利率总共0.75个百分点,联邦基金利率便由原来的1%上调至1.75%,其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攀升。

  通货膨胀压力也在欧盟国家中显现出来。

在欧盟国家中,由于欧元区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幅度放缓,欧元区中央银行计划通过降低基础利率来加速其经济增长速度。

不过,随着2004年4月以来,德国和法国等欧元区大国经济形势好转,尤其是6月份欧洲央行公布的消费物价指数年率攀升至2.4%,从而超出欧洲央行设定的2%控制目标,在此情况下,因欧元区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所以,在近期内欧洲中央银行将把对付通货膨胀提高到货币政策的头号目标。

  在日本,尽管该国的消费物价和生产者物价水平均比较低,但是,由于日本近来的经济数据仍然强劲,例如,2004年7月出口年增14.3%,7月原油进口量年比增长0.3%。

所有这些,都促使日本的通货膨胀预期明显增大。

正因为如此,日本央行以前实行的超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逐步朝着加息的紧缩方向发展。

  2004年以来美国、日本和欧盟之所以把以往宽松的货币政策,朝着紧缩的货币政策方向发展,有其深刻根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通货紧缩终结后通货膨胀压力势必上升。

2001年秋冬,西方国家摆脱经济衰退后,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乃是供给大于需求。

日本经济虽然已于2003年6月以后出现回升,2004年以来又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

然而,该国消费物价总水平依然处于负增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日本经济已经呈现快速增长,但通货紧缩还时而对日本经济构成威胁。

在2001年至2002年,通货紧缩也对美国和德国经济造成较大威胁。

为了抑制通货紧缩,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德国,都采取了降低利率的宽松的货币政策。

然而,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特别是随着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当前,对西方经济构成威胁的,与其说是通货紧缩,倒不如说是通货膨胀,因为,与通货紧缩相比,通货膨胀对西方经济造成的威胁更大。

  2.经济发展过热需要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紧缩。

据日本产业省大臣竹中最近发表谈话指出,由于日本各项经济数据利好,200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有可能达到3%,从而大大高于原先估计的1.5%。

这表明,因2004年以来日本经济势头强劲,它有可能后来居上,进而,2005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将超过美国。

近来一系列数据都证明日本经济正处于最近10年的最好水平。

  综上可见,经济数据的看好,表明目前日本经济形势十分喜人。

而经济的强劲增长预示着消费需求明显增强,最终将导致经济发展过热,因而势必引发通货膨胀的攀升。

面对经济强劲增长,日本中央银行只有转变货币政策方向,即从以往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朝着现在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上升的方向发展。

  3.消费品物价控制范围的突破预示着货币政策势必朝着紧缩方向发展。

通常说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核心消费价格十分重视,如果核心消费价格指数较低,美联储就不太关注通货膨胀的回升,因为被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排除在外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时刻在发生着变化。

一旦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出现上升态势,那么,美联储便会采取相应的提升联邦基金利率对策。

欧盟与美国的区别是,欧盟中央银行十分重视消费价格控制范围是否被突破。

通常说来,如果一两个成员的消费价格控制目标突破规定的2%,欧洲央行并不太在意,然而,当多数成员甚至整个欧元区的消费价格控制范围都突破2%的上限,那么,欧洲央行就不得不关注预期攀升的通货膨胀。

显而易见,若对消费价格控制范围不加关注,一旦通货膨胀突然上扬,则欧洲经济便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正因为如此,关注消费价格控制范围,是欧洲央行决定是否采取相应货币政策的关键所在。

  4.国际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飙升迫使西方国家实行紧缩货币政策。

尽管美联储对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不太关注,然而,一旦食品和能源价格持久上涨,则对美联储制定的货币政策关系甚大。

在日本,特别是欧盟,它们经常关注的是消费价格控制目标的变动情况,而消费价格的变化又同国际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密切关联。

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由于能源储备不断减少,西方国家石油需求上升,再加上非OPEC成员提高石油产量必将突破OPEC的生产配额限制,所有这些,预计国际石油价格不大可。

能迅速下降,很可能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国际油价仍处于居高不下的局面。

这将对欧盟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消费价格及核心消费价格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从而使欧盟,及整个西方国家增强提升利率,以对付通货膨胀的信心。

  与财政及汇率政策相匹配

  为尽快消除通货膨胀的威胁,除了实施上述紧缩货币政策外,有必要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及与之相适应的汇率政策配套实施。

  因伊拉克战争的刺激,再加上私人消费上升、私人投资好转,所有这些都成为支撑美国经济走强的重要推动力。

在此条件下,美国经济从2003年6月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同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曾高达8,2%,从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过热趋向。

同时,因进口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扬,以至于美国的通货膨胀预期呈现上升势头。

正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下,美联储两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试图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阻止通货膨胀的死灰复燃。

与此同时,为促进经济增长,联邦政府又采取了增大财政支出和疲软美元相匹配的混合经济政策。

企图利用宽松的财政政策进一步促进美国经济复苏,而实施疲软的美元政策,则借助于促进出口,促使美国经济沿着继续增长的方向发展。

  由于实行紧缩货币与扩展财政并辅之必要的美元贬值政策,一方面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使美国经济继续走强。

目前,基本达到了既钳制通货膨胀又推动经济继续增长的目标,然而,促使美国经济实力增强的目标尚未实现。

其实,布什政府是想通过实行坚挺美元政策使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无奈因通货膨胀出现上升苗头和经济走势不稳,才不得已采取了上述混合政策。

  诚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不应照搬美国乃至西方国家的紧缩货币和财政与汇率政策,而应结合本国的经济实践,灵活地予以借鉴。

而且,至少还可以从美国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和2003年10月以来的三次政策实践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其一,通常说来,当通货膨胀出现上升苗头时,应该在不断健全的货币市场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美国的上述三次实践都证明,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达到钳制通货膨胀的预期效果;

  其二,当通货膨胀攀升和财政赤字巨大时,切不可使用紧缩货币政策与扩展的财政政策的搭配组合方式。

因为美国的实践已经证实,紧缩货币政策,诚然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实行紧货币和松财政的混合经济政策,通货膨胀虽然可以下降,但放松财政的必然结果则是财政赤字愈来愈高,当前联邦政府巨大的财政赤字便是布什政府上任以来推行扩展财政政策所种下的苦果。

  其三,为抑制通货膨胀和阻止赤字攀升,应该适时采取灵活的松紧搭配的货币政策,尽量不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而这必须以发达的货币市场为前提。

因为西方国家的实践已证明,实行松紧配合的货币政策,既可以控制通货膨胀,又可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其四,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适时采取紧缩货币和紧缩财政以及强势汇率的政策搭配,这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济政策实践中已得到验证。

实施紧缩货币政策,一方面可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达到阻止财政赤字飙升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双重目的,但是,实行紧货币和紧财政的政策一定要慎之又慎,如若不然可能导致经济陷入衰退。

此时,可同强势汇率政策相配合,因为实施强势汇率政策,既可吸引外国资本,加快本国经济增长步伐,同时,实行强势汇率政策还可以达到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预期目标。

  中性货币政策

  在通货膨胀下跌后,为使货币政策不影响经济增长,可采用中性的货币政策。

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政府对货币流通量不加以干预,让货币流通按照市场调节的方向发展。

在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政府的任务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货币流通的干预和调节,促使货币流通按照市场本来的预期方向发展。

  其实,美国经济之所以持续增长长达10年,除了外部因素外,就是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不干预,任市场对其发挥积极影响。

美联储认真总结了对货币流通量干预的经验和教训,认为不管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都是政府强烈干预的必然反映,是对市场的扭曲。

因而,当通货膨胀达到预期目的后,政府和货币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让货币流通淡出政府干预的视野,促使其按照市场调节的方向发展。

这样,便不大会发生因货币流通过多或过少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实行中性货币政策,政府的影响力减弱了,而市场的调节力度则加大,这就在较大程度上促使市场经济得到显著增强。

  诚然,在实行中性货币政策的同时,还应促使财政政策保持中性,也就是不使扩展的财政政策,即赤字政策占据主导地位。

显而易见,赤字财政政策,其本身虽然是一种政府行为,但政府在实施积极或扩展的财政政策时,尽管经济发展了,但是,后果却是财政赤字愈积愈大,其本身便对经济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赤字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再实施所谓的积极或扩展的财政政策,业已到了悬崖勒马的关键时刻,只有不失时机地采取中性财政政策,促使预算保持基本平衡,才是西方乃至各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也证实,要使中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绝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办到的。

一方面,要靠发达的资本市场,市场经济得到完全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把干预降低到最低限度,上述两方面缺一不可,最关键的还是市场经济发育要充分。

那种所谓完全的市场应通过国家强力扶植的做法必须得到彻底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