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教学设计.docx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特点。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教学重点、难点】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评述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课时建议】3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1:
一个8岁男孩的“控诉”——
幻灯片:
“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呢。
”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而威”的效果。
今天我们一起研读《诲人不倦》,去感受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方案2:
孔子的学说永存——
幻灯片:
千年杏坛名书院
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
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带着对这片灵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恋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
问津书院、问津碑、晒书山尤在!
颜子巷、长沮冲、桀溺畈尤在!
讲经台、墨池、砚石尤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诲人不倦》,去领略孔子那永在的精神魅力和不朽的学术价值。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
【活动】课前——上网收集有关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课堂——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补充。
【问题】你已经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教学名言?
【明确】
幻灯片:
孔子教育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解读:
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
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
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
引申为:
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解读:
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
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解读:
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申为:
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4.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
解读: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引申为:
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
三、整体感知文本
.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加以归纳。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说说你对孔子教育思想的了解。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及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啊。
2.诵读感知
(1)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
知zhì
骞qiān
隅yú
谄chǎn
磋cuō
倩qiàn
反(同“返”)fǎn
(3)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3.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选章朗读,检查诵读情况。
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四、文本探究
【活动】学生互动,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
(要摈弃“越俎代庖”式的讲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自学文言文课文的方法和能力。
)
.“包干”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5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a教育作用(第1章)、b教育对象(第2章)、教育内容(第4、7章)、c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教师素养d(第6、10、13、14、15章)四部分,教师选定四个小组长,由他们按每组10个左右的同学组合,按小组组定的顺序自由选择自读内容,由各小组长组织自读。
2.答“记者”问(接受检阅)
推荐一人为本组代表,就本组所负责的内容回答别组“记者们”的提问或任意抽一人回答“记者们”的提问。
提问的问题可围绕文言重点词语、句子、内容理解等。
3.“点将”(检阅别人)
每组按事先组织自读时设计好的或重新归纳好的若干问题,由组长或代表任意指定其他三组的两名成员必答。
4.“抢答”(统一检阅)
教师根据本文文言词法、句法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好问题,让各组抢答或下发课前所准备的训练题,当堂检测、巩固。
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在组织上述几个环节的过程中,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并注意提问形式的多样和问题设置的层次等。
例如,“习”、“闻”、“与”等多义词意义的理解。
幻灯片
习:
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习染)
②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反复练习)
③莫如修仁义而习文。
(《韩非子•五蠹》)(学习)
④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论衡•本性》)(习惯于)
⑤通书,习戎事。
(《新唐书•张仲武传》)(熟悉)
⑥鹰乃学习。
(《礼记•月令》)(飞翔)
幻灯片
闻:
①听到、听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②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
)
③名声、声望(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④见闻、知识(博闻强志)
幻灯片:
与:
①给与、授予(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
②结交、参与(失其所与,不知。
)
③帮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
④和、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者……)
⑤同“欤”,句末语气词(无乃尔是过与?
)
又如,文言中宾语前置句“变式句”的特点。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②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
③何必公山氏之也?
【问题】用助词“之”、“是”、“焉”等来提前宾语,如“唯郑焉依。
”这是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变式。
《论语》中的“之”在很多地方就是用来提前宾语,试作一整理和具体分析。
【明确】上述例子加点的“之”字的作用都是用来提前宾语,构成“宾语+之+动词”的结构。
例①的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例②的正常语序是“有何远?
”例③的正常语序是“何必之公山氏也?
”
【活动】师生互动,组织课文重点问题——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的探讨。
(孔子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为此设计以下教学环节,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试作重点探讨。
)
【过渡】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共有15章,主要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
【问题】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明确】1.启发式教学法
幻灯片:
子曰:
“不愤[苦思冥想又仍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启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同“返”],则不复[再]也。
”
【明确】2.讨论式教学法
幻灯片: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省略了介词“于”]素。
”曰:
“礼后乎[省略了“义”]?
”子曰:
“起予[我,孔子自称]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与[省略了代词“汝”]言[讨论、讨论]诗已矣。
”
【明确】3.激励式教学法
幻灯片:
子谓子贡曰:
“女[同“汝”,你]与回也孰[谁]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同“方”,比较]回?
回也闻一以[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可不译]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与[同意,赞同]女弗如[省略了代词“之”,代“颜回”]也。
”
【明确】4.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幻灯片: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宰我、子贡。
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冉有、季路。
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子游、子夏。
子路问:
“闻斯[就]行诸[“之乎”的合音]?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疑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退缩],故[所以]进[使动用法“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之;由也兼人[好勇过人],故退[使动用法“使……退”,指给他一些约束]之。
”
【问题】对上述所概括出的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
请说说自己的体会。
【活动】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明确】
(一)启发诱导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
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
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三)诲人不倦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
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
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
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
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
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活动】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问题】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明确】观点一:
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
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观点二:
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
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三、总结
【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评述孔子在教育教学上的影响。
【问题】说说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明确】孔子一生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
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
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
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2.“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其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就其中的一条进行评说。
【教学反思】
2.关于教学流程的组织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方案一以“加强自学-注重诵读-慎用串讲-巧妙评点-重视积累”的思路,来设计整个教学流程。
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的组织,旨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锻炼。
疏通文意时,要辨析“文学”“异闻”在文中的意义;3.8章比较复杂,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补充注释“愤”: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要引导学生辨析、理解“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的句式特点。
“其斯之谓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宾的标志。
“绘事后素”是“绘事后于素”的省略。
本课涉及孔子关于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学生对此有体验,有感触,也一定会有想法。
可以让学生研读文本,思考并概括章句中蕴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最好是让学生联系当前教育现状和自己的学习实际,参与问题探讨,从而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如:
“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但由于《论语》是语录体,上下文没有联系,历来对它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课前应引导学生查阅《论语》相关内容,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课后“文言练习”四、五,涉及古代文化中的称谓问题,情况复杂,难度过大,故不作统一要求。
对于古代文化知识,我们主张随文理解,不要求系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