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9486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第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木兰诗》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第二单元第8课。

教学设想:

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本文叙述评略得当,可以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因此,本人有如下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或自己精心制作视频(《好女子不让儿男》、《木兰诗朗读和评价》),在上课时播放,让学生视听得到美的享受,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诗中心来解决,从中分析木兰这个主人公的形象。

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背诵全诗。

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

总结本文特色;掌握“对偶”“排比”“夸张”“互文”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感知木兰的形象。

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因此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全诗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优秀品质,弘扬传统美德。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学习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赏析花木兰这位传奇女子的人物形象,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

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学习难点:

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

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课前预习:

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识记字词,反复阅读,理解本诗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

”。

2、根据本诗内容,构思全诗意境。

课堂学习:

一、导语激趣,引入新课

以杜牧的《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引出对木兰的赞美。

华夏男儿多豪杰,但也有不少巾帼英雄在历史的烽烟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代父从军的花木兰,还有哪些巾帼英雄?

(问学生列出两三个)学生回答后,幻灯片显示彩图

老师准备的答案:

平定叛乱、被隋文帝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樊梨花,到五十三岁又重掌帅印的杨门女将——穆桂英,指挥宋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的梁红玉,明朝末期巴渝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女军事家——秦良玉,抵抗英法侵略者的冯婉贞,中国古代女英雄的故事代代流传,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铮铮铁骨,寸寸柔肠,在她们身上合而为一。

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木兰诗》中的木兰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千百年来,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关于《乐府诗集》:

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由官府名称转变而来。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朝民歌、北朝民歌两大部分。

北朝民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

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

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诗绝句,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教师指出乐府诗的特点:

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

有四言、五言、杂言。

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二、品读古诗,揣摩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可以选择采用读法:

①听录音读或播放视频《木兰诗朗读和评价》

示范背诵 ②)学生自由读③指名朗读④分组读或齐读⑤互读互评

   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适当处理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1)字词注音或解释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èhán

鞍鞯:

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

pèi(缰绳)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óng(军事)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傍地:

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朗读指导

第一、二段:

忧愁、复杂、矛盾(坚定);第三段:

紧张、急促(柔情);第四段:

豪迈的气概;第五段:

轻松、归心似箭;第六段欢快、喜悦;第七段:

赞美惊叹。

具体读法如下:

①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

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于读”愿为”句要转为坚定。

②第3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出发后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③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秒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④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⑤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

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本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⑥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2 、二读古诗 会译诗句

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对也翻译好的同学给予肯定或表扬。

3 、三读古诗,疏通大意

让学生概述本诗的内容,写了木兰几件事或讲述故事情节,老师准备答案:

《木兰诗》写的几件事:

(1)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2)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

(3)写木兰凯旋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喜不自禁。

或:

故事情节:

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这里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三 品读感悟,理解全诗

1、师生互动、合作释疑

请按原文回答(此题意在帮助学生理解全诗)

(1)表现木兰勤劳的诗句是什么?

(2)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表现木兰孝顺的诗句是什么?

(3)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诗句是什么?

(4)诗中形容北方苦寒,表现军旅生活艰辛的诗句是什么?

(5)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什么?

(6)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战士终于凯旋而归的诗句是什么?

(7)诗中表现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诗句是什么?

(8)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诗句是什么?

(9)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诗句是什么?

(10)描写伙伴惊奇的诗句是什么?

(11)诗中出现成语有那个?

(12)表现木兰机智的诗句是什么?

老师准备答案: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表现边塞艰苦的诗句,也是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现木兰勇敢、武艺高强的诗句,也是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相似的两句诗)(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8)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9)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0)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1)扑朔迷离(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从上述问答中可以看出本兰的高贵品质有:

勤劳、孝顺、机智、勇敢、不贪图富贵利禄

2、讨论问题,共同解答

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

①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能使文章简洁。

②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

(用自己的话归纳)

明确: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③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

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战事紧迫。

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④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

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战斗艰苦,思念家人。

保家卫国,壮志未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残酷,英雄凯旋。

⑤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⑥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对木兰的赞美。

⑦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按:

故事本身的写法,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

⑧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选C理由应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苦

A.“万里赴戎机”:

“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

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

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

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3、品读鉴赏,把握特色

赏析人物(续上述原文回答再看木兰形象)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1)让学生分组讨论:

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诗歌中哪些语句得以展现?

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

如: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果敢坚强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英勇善战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利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2)小结:

木兰的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此诗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因此,这一形象能如此深入人心,乃至博得其他民族的亲睐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便是华夏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的骄傲。

探究写法

诗歌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如何突出木兰形象的?

这样安排有何妙用?

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

哪些地言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内容安排:

决定从军(详写)  踏上征程(详写) 沙场征战(略写) 还朝辞官(详写) 荣归故里(详写)

——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

(对能突出中心的内容详写;次之则略写)

B、表达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品格,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实更鲜明。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的节奏更紧凑。

指出全诗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的详写、略写

①    (1—2段)停机叹息,代父从军(详写)②(第3段)准备出征,奔赴战场(详写)

③(第4段)征战沙场,凯旋回朝(略写)④(第5段)建功受封,还朝辞官(详写)

 ⑤(第6段)解甲还乡,亲人团聚(详写)⑥(第7段)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鉴赏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举例,老师再小结)例举: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对偶、夸张、互文,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可见:

A、语言凝练

②全诗多处描写木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例举: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互文:

渲染临行紧张气氛。

(注:

“互文”是指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的修辞手法。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对偶、反复:

奔驰遥远征途,烘托思亲情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夸张:

突出木兰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夸张:

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对偶、比喻、反问:

突出木兰的机智、谨慎。

可见全诗B、语言生动:

善于运用多种句式和修辞

四、拓展延伸,对面交流

①学生当堂背诵全诗,看谁背得快。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生活中,又是怎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明确:

学生可以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孝敬父母,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本题主要让学生有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③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

明确:

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但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④可以用”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来称赞我国巾帼英雄,花木兰与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明确:

花木兰为国尽忠、为父尽孝、珍爱姐弟、热爱家园,是集中华民族美德于一身的传奇式女英雄。

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圣女贞德,领导法国的抵抗运动,抗击英国的入侵,以帮助查理王子获得王位,恢复法兰西的自由。

突出巾帼不让须眉。

即男人能做的,女人也可以做到。

此题希望女同学不要妄自菲薄。

提倡男女平等,不应存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愿同学们学习木兰忠孝等品质,孝敬父母,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可以板书中心思想)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六、古诗知识,当堂积累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著—着,zhuó,穿贴,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huǒ,伙伴。

③著我旧时裳:

“著”通“着”,zhuó,穿。

古今异义:

①.爷:

古义指父亲,例句:

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

古义为跑,例句:

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

古义为只,副词,例句: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

古义为外城,例句:

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

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

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

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

a.集市,例句:

东市买骏马;b.买,例句:

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

a.买(东西),例句:

东市买骏马;b.雇,租,例句:

欲买舟而下。

愿:

a愿意,例句:

愿为市鞍马;b希望,例句:

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

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

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课后作业:

1、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2、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3、练笔:

我眼中的____________(自选拓展探究的内容)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①(1—2段)停机叹息,代父从军(详写)

②(第3段)准备出征,奔赴战场(详写)

③(第4段)征战沙场,凯旋回朝(略写)

④(第5段)建功受封,还朝辞官(详写)

 ⑤(第6段)解甲还乡,亲人团聚(详写)

⑥(第7段)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孝顺、勇敢坚毅,忠孝两全、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的美德,以及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附录一: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

由于时空距离甚为遥远,因而学生较难亲近古诗文,学起来不免有些乏味。

如果教师指导得法,就把无趣变有趣,让课堂“活”起来。

《木兰诗》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本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喜欢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本人精心制作了《好女子不让男儿》、《木兰诗朗读与评价》等课件,利用多种方式巩固背诵,让学生视听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感情的把握就有水到渠成的自然之势,追求一种“不教而育”的课堂效果。

结果多数同学如我所愿,当堂有感情地背出来,对木兰这个巾帼英雄也有深刻的认识。

《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11月第1版)第二单元第8课,是本学期学生学习的第一首古诗,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

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

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诗绝句,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可以指导学生理解乐府诗的特点和诗歌的分类,也跟文言文一样,有通假字、古今多义、词性活用和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知识,我设计图表,便于学生当堂积累和识记。

全诗有很多地方值得师生品读鉴赏,一赏析人物,让学生分组讨论:

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诗歌中哪些语句得以展现?

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二探究写法,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品格,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实更鲜明。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的节奏更紧凑。

三鉴赏语言,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突出全诗语言特点:

①语言凝练②语言生动(善于运用多种句式和修辞)。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学得知识,争当课堂的主人。

通过师生赏析,学生对全诗的内容加深了了解。

学以致用,全诗要与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展开翅膀飞翔的问题:

一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生活中,又是怎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明确:

学生可以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如:

孝敬父母,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本题主要让学生有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二是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

(明确:

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但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三是可以用“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来称赞我国巾帼英雄,花木兰与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明确:

木兰、贞德分别是中法的女英雄,突出巾帼不让须眉。

即男人能做的,女人也可以做到。

此题希望女同学不要妄自菲薄。

提倡男女平等,不应存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应激发了学生发言的热情,他们纷纷举手谈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得到了碰撞,情感得到了交流,呈现一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是我期盼看到的效果。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锻炼到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课末余味无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愿学、乐学、巧学古诗的目的。

教学课堂气氛也很重要,活跃、积极地课堂气氛是对学生学习能起到激发的作用,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他们多说话、多发言。

学生平时上课比较内向,不习惯举手。

例如,我给第一个朗读古诗的同学掌声,是对全班一种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在自信的被赏识的宽松氛围中学习;我对全诗设计很多问题,学生大胆参与,思维活跃,回答非常积极,达到很到的教学效果。

但是我设计问题多而由学生向老师提问题的机会还是少点,我还发现自己在对学生评价语言方面不够多元化,不能给不同学生、不同的时候给予最好的评价,通过这件事我也反思到,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不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更要备评价语言。

好的评价语言就是兴奋剂,能让学生信心满满,主动参与课堂,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附录二:

《木兰诗》课文解读

《木兰诗》课文解读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巾帼英雄闪耀星空,然而大多数都以悲剧结局,如古代的穆桂英、近代的秋瑾等,像花木兰那样实现保家卫国而又充满喜剧色彩的女英雄几乎是唯一的。

在当今时代,由于传媒业的高度发达,花木兰的形象被搬上了如电影、电视、动画、戏曲等各种艺术舞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和精神动力。

人们之所以喜欢或百看不厌有关花木兰的艺术作品,正是契合了民族的欣赏品味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