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002中国古建筑形式.docx
《精品002中国古建筑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002中国古建筑形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002中国古建筑形式
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
我们常见到的有:
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
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一、清代建筑的通则
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各部们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则。
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
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清式建筑的通则主要涉及以下各方面:
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
1、面宽与进深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
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
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
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
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
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面宽(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考虑实际需要(即所谓适用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
在古代,明间面宽的确定还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用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
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2、柱高与柱径
古建筑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
小式建筑,如长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
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
1
。
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
“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定径寸。
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
7。
根椐这些规定,就可以进行推算,已知面宽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径。
相反,已知柱高、柱径也可以推算出面阔。
3、收分、侧脚
中国古建筑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粗,顶部(柱头)略细。
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要柱做出收分,既稳定又轻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各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为27厘米,那么,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营造算例》规定为7/1000。
4、上出、下出(出水、回水)
中国古建筑出檐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
清式则例规定:
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如无飞檐至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檐出”,简称“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
无斗拱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则上檐出尺寸分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头占2份,飞椽出头占一份。
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
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
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5、步架、举架
步架:
清式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
如果是双脊檩卷棚建筑,最上面居中一步则称为“顶步”
。
在同一幢建筑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顶步在尺度上有所变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
小式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各步一般为4D,顶步架尺寸一般都小于金步架尺寸,以四檩卷棚为例,确定顶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
将四架梁两端檩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顶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二份,顶步架尺寸最小不应小于2D,最大不应大于3D,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调整。
举架:
所谓举架,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中的垂直距离(举高)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清代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等。
表示举高与步架之比为0.5,0.65,0.75,0.9等等。
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为五举,称为“五举拿头”。
小式房屋或园林亭榭,檐步也有采用四五举或五五举的,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过八五举。
大式建筑脊步一般不超过十举,古建筑屋面举架的变化决定着屋面曲线的优劣,所以在运用举架时应十分讲究,要注意屋面曲线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缓。
千百年来,古建筑匠师们在举架运用上已积累了一套成功经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程式。
如小式五檩房,一般为檐步五举、脊步七举。
七檩房,各步分别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
大式建筑各步可依次为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
二、常见古建筑的构造方式
1、硬山建筑
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
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硬山建筑以小式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七檩小式、六檩小式、五檩小式几种小式硬山建筑的例子,这几种也是硬山建筑常见的形式。
七檩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体量最大,地位最显赫的建筑,常用它来作主房,有时也用做过厅。
六檩前出廊式用作带廊子的厢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后无廊式的正房或后罩房。
五檩无廊式建筑多用于无廊厢房、后罩房、倒座房等。
硬山建筑,也有不少大式的实例,如宫殿、寺庙中的附属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
大式硬山建筑有带斗拱和无斗栱两种做法,带斗栱硬山实例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
交麻叶不出踩斗栱。
无斗栱大式硬山实例较多,它与小式硬山的区别主要在建筑尺度(如面宽、柱高、进深均大于一般的小式建筑)、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饰吻兽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装饰(如梁枋多施油彩画,不似小式建筑装饰简单素雅)等诸方面。
2、悬山式建筑
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
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悬山建筑可分为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
大屋脊悬山前后屋面相交处有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为两坡。
常见者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以及五檩中柱式、七檩中柱式悬山(后两种多用作门庑)。
卷棚悬山脊部置双檩,屋面无正脊,前后两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
常见者有四檩卷棚、六檩卷棚、八檩卷棚等。
还有一种将两种悬山结合起来,勾连搭接,称为一殿一卷,这种形式常用于垂花门。
3、庑殿建筑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
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4、歇山建筑
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
无论帝王宫阙、王公府邸、城垣敌楼、坛壝寺庙、古典园林及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就连古今最有名的复合式建筑,诸如黄鹤楼、滕王阁、故宫角楼等,也都是以歇山为主要形式组合而成的,足见歇山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
因之,它兼有悬山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
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
无论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尽管歇山式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外形的内部构架却有许多特殊的处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种构造形式。
这些不同的构造与建筑物自身的柱网分布有直接关系,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及檩架分配有一定关系。
5、攒尖建筑
建筑物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这种建筑叫攒尖建筑。
攒尖建筑在古建筑中大量存在。
古典园林中各种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亭等都属攒尖建筑。
在宫殿、坛庙中也有大量的攒尖建筑,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国子监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观音殿,都是四角攒尖宫殿式建筑。
而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则是典型的圆形攒尖坛庙建筑。
在全国其它地方的坛庙园林中,也有大量攒尖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主流均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为主。
根据建筑的屋顶结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可分为:
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等。
庑殿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
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歇山
歇山式建筑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
无论帝王宫阙、王公府邸、城垣敌楼、坛壝寺庙、古典园林及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就连古今最有名的复合式建筑,诸如黄鹤楼、滕王阁、故宫角楼等,也都是以歇山为主要形式组合而成的,足见歇山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顶上。
因之,它兼有悬山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
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具有悬山式建筑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
无论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尽管歇山式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外形的内部构架却有许多特殊的处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种构造形式。
这些不同的构造与建筑物自身的柱网分布有直接关系,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及檩架分配有一定关系。
攒尖
中国古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构形式。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宋代称为“撮尖”,清代称“攒尖”。
依其平面有圆形攒尖、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八角攒尖。
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
多见于亭阁式建筑。
悬山
悬山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
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
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悬山建筑可分为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
大屋脊悬山前后屋面相交处有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为两坡。
常见者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以及五檩中柱式、七檩中柱式悬山(后两种多用作门庑)。
卷棚悬山脊部置双檩,屋面无正脊,前后两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
常见者有四檩卷棚、六檩卷棚、八檩卷棚等。
还有一种将两种悬山结合起来,勾连搭接,称为一殿一卷,这种形式常用于垂花门。
硬山
硬山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
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
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硬山建筑以小式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七檩小式、六檩小式、五檩小式几种小式硬山建筑的例子,这几种也是硬山建筑常见的形式。
七檩前后廊式建筑是小式民居中体量最大,地位最显赫的建筑,常用它来作主房,有时也用做过厅。
六檩前出廊式用作带廊子的厢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后无廊式的正房或后罩房。
五檩无廊式建筑多用于无廊厢房、后罩房、倒座房等。
硬山建筑,也有不少大式的实例,如宫殿、寺庙中的附属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
大式硬山建筑有带斗拱和无斗栱两种做法,带斗栱硬山实例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叶不出踩斗栱。
无斗栱大式硬山实例较多,它与小式硬山的区别主要在建筑尺度(如面宽、柱高、进深均大于一般的小式建筑)、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饰吻兽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装饰(如梁枋多施油彩画,不似小式建筑装饰简单素雅)等诸方面。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殿式顶、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和录顶等形式。
按屋檐的层数分,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
歇山式、悬山式和硬山式又分出一种没有正脊的卷棚式屋顶。
此外,歇山式还分出一种极少见的十字歇山顶。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
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此处及后文中有关孔庙大成殿屋顶的叙述有误,孔庙大成殿应为重檐歇山顶——笔者注)。
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
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庑殿顶)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除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
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
歇山顶主要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此处错误,乾清宫应为重檐歇山顶——笔者注)等均为此种形式。
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歇山式顶(单檐)。
戗脊:
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角脊:
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博脊:
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
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绕屋身的屋脊(也叫做围脊)重檐歇山顶
单檐歇山(蓬莱院后院三清殿)
悬山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屋顶左右屋檐出山墙),又称挑山。
悬山式顶
悬山(趵突泉公园西北围墙边)
硬山顶五脊二坡,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屋顶左右屋檐不出山墙)。
硬山顶出现最晚,是随着明清时期房屋墙壁广泛使用砖砌以后才大量采用的。
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屋顶。
硬山防风火,悬山防雨,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多硬山。
硬山式顶
硬山(广智院的一座建筑)
攒尖顶用于正多边形或圆形建筑,顶部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
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
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四角攒尖顶)、保和殿(重檐歇山顶)
录顶屋顶(四边或正多边形)上部做成平顶,下部做成四面坡四向(或多面坡多向)排水。
垂脊上端有横脊,横脊的数目与角数相同。
各条横脊首尾相连,故亦称圈脊。
现代建筑,可能作为图例不太合适,不过录顶的古建筑不好找,大家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上面是平顶,往下有斜坡和屋檐
卷棚顶屋面双坡,屋顶最上方没有突出的正脊。
从梁架结构看,梁架最上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上加弧形罗锅椽,使两坡相接处呈圆弧形。
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都可以做成卷棚顶。
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前面为卷棚式硬山(共青团路关帝庙)
卷棚式歇山(趵突泉公园西北角围墙边)
卷棚式悬山,大明湖西南门有的是,没拍,大家自己去看看就行了。
珍珠泉大院这个巡抚大堂前面的卷棚好像是个悬山式卷棚顶
歇山式的变种——十字歇山式(临汾东岳庙元代戏台)
硬山式变种——三川脊式硬山
正脊中间高起来,并在高起来的两侧增加垂脊
三川脊式硬山没发现,却发现了三川脊式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