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922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精品文档.doc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精品文档.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_精品文档.doc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彭丽

一、教学目的

《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

教材: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周柱铨 主编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汪毓和编著

三、教学时间:

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

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

多参与,主动思考。

概述

一、历史分期: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

(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

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

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章“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

第一节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

这里主要涉及:

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

1、旧剧改革

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

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

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

(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

(2)张厚载的观点

(3)中间态度

2、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3、评剧的历史

二、说唱音乐

一般分五类:

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

北口:

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

南口:

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

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3、苏州弹词的流派简介

三、民歌与民间歌舞

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此时民歌不能代表整体民歌特点,也说明不了这时民歌在内容和体裁上有多大发展。

新民时期出现了新民歌。

四、传统器乐

1、民间社团

(1)天韵社

(2)大同乐会

重点听赏:

《春江花月夜》

2、广东音乐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重点听赏:

《雨打芭蕉》《步步高》《赛龙夺锦》

3、民间艺人华彦钧(1893?

~1950)

重点听赏:

《二泉映月》

第二节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背景(通史210页、399页)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

它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开端。

二、基本内容

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五四”前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亡图存”等民主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

如:

《何日醒》、《中国男儿》、《黄河》。

另外,如《勉女权》、《缠足苦》等,是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还有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宣传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代替封建旧习俗的思想等。

由于面向学生,也有反映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如:

《体操》、《竹马》、《春游》、《送别》等。

三、艺术形式

以填词艺术为主。

学堂乐歌的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运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极少,创作者更少。

重点听赏:

《中国男儿》

四、代表性音乐家

1、沈心工(1870~1947)

心工是笔名。

生于上海。

1902自费留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1月在东京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回国,一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小,1911年起任该校校长。

创设了我国较早的乐歌课,任教期间曾创作百余首乐歌,1927年退休;前后30年,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点听赏:

《体操—兵操》、《竹马》、《黄河》。

《体操—兵操》,也称《男儿第一志气高》,是他留学日本时的处女作,在国内广为流传。

2、李叔同(1880~1942)

1880生于天津,1898迁居沪租界,入南洋公学,接触了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

1906去日本,在东京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以“惜(息)霜”为名成为当时闻名的女角演员。

一个人独立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05,李曾编印《国学唱歌集》;1958,丰子恺编选《李叔同歌曲集》。

至1990,企释、培安编定《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

重点听赏:

《送别》、《春游》。

3、曾志忞(1879~1929)

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巨商家庭。

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自学绘画、音乐。

1901赴日留学,主攻法律。

1902曾参加“音乐讲习会”,1904年改为“亚雅音乐会”。

1907回国,创办“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

五、历史意义

课后习题:

(1)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2)沈心工、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概况。

(3)简述阿炳的二胡曲创作。

(4)简介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五四”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社团的建立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通史415页)

1919年1月成立,目的在于“研究高尚乐理,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缺点,使之以时进步”。

蔡元培(1868~1940)任会长,聘萧、杨仲子、王露等人为导师,内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丝竹乐、师资特别班等组,会员达200多人。

1920出版期刊《音乐杂志》,后改为北大音乐传习所。

2.中华美育会(通史416页)

1919年在上海成立,由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以“提倡美育”为主旨,1920年4月刊行会刊《美育》,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

3.国乐改进社:

刘天华等发起,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音乐杂志》。

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通史419~429

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通史423页)

成立于1922年10月,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

教学体制分设本科、师范、选科。

2、国立音乐院(通史426页)

在蔡元培支持下,1927成立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

初建时由蔡兼任院长,萧任教务主任,次年9月,蔡辞,由萧代理院长。

1929,因学潮降格,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学校采用学分制,主科分初、中、高三级。

学校每年公开演出,校刊特辟歌词专栏,邀请投稿。

各种杂志相继出版,扩大了社会影响。

第二节20年代的音乐思潮与音乐学家王光祈

一、本时期的音乐思潮

在新文化运动中,怎样认识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怎样发展新音乐文化,主要有三种认识:

1、主张“以西为师”。

2、坚决维护“国乐”。

3、主张“全盘西化”。

二、王光祈及其音乐学研究

1、生平简介:

1892~1936,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

曾于1919年参与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力图救国,被选为大会主席、执行部主任,领导该会工作。

同年底,又创办了“工读互助团”,半工半读探求社会改革之途,幻想逐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理想。

1920年6月,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学习德语及政治经济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

1932年,受聘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的古典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1936年1月,病逝。

2、音乐学研究

第三节20年代的歌曲创作

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

本节主要通过介绍二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

萧友梅、赵元任;了解二十年代的群众歌曲、学校歌曲、艺术歌曲及合唱曲的创作情况。

一.群众歌曲:

通史247页。

工农兵歌曲,213、247、248。

二十年代,出现新式工农革命歌曲,多是填词性质。

进行曲节奏较多,也有用小调、民歌填词的。

重点听赏:

工农兵联合歌、国民革命歌

二、专业创作:

1、萧友梅(1884~1940)通史319页。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活动家。

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

1884生于广东香山,字思鹤,又字雪朋,5岁随父移居澳门,进私塾灌根草堂读书,1898年考入广州第一所洋学堂时敏学堂。

1901赴日本学习。

1906加入同盟会。

1910返国,任北京学部(教育部)视学。

1912中华民国成立,任总统府秘书。

几个月后公费留德,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及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大学研究教育学。

1916春,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0返国。

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大哲学系讲师兼音乐研究会导师,1922秋,改名“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萧任教务主任,主讲和声学、音乐史等课程。

1927国立音乐院成立。

1940病逝上海。

创作:

声乐作品创作、器乐创作

重点听赏:

《问》、《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

2、赵元任(1892~1982)通史320页

生平简介:

字宣重,祖籍江苏常州,生于天津。

1910在美康乃尔大学求学,主修数学、物理,1914毕业,后到哈佛大学,于1918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0回国任清华心理学与物理讲师,1921秋去哈佛大学专攻语言学,1925携全家回到清华,1928始对中国语言进行研究,并从事方言的实地调查。

1938~39在夏威夷大学任教,1939~41在耶鲁,1941~46在哈佛,1947~62退休,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教中国语言和语言学。

1982因心脏病在美麻省剑桥去世,终年90岁。

创作:

《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有132首作品,多为歌曲。

歌曲大部分收入《新诗歌集》(1928)、《儿童歌曲集》(1934)、《民众教育歌曲》(1939)。

1938后创作很少,1942《老天爷》几乎是最后作品。

“开一代乐风的作曲家”主要指二十年代的创作。

重点听赏:

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

1994年12月,中国文联曾出版《赵元任音乐论文集》。

3、其他创作通史284。

二十年代从事歌曲创作的还有邱望湘、陈啸空、钱君掏(封面设计家)等人。

作品多收入《摘花》(1928)、《金梦》(1930)两本抒情歌曲集。

重点听赏:

《湘累》

第四节儿童歌舞音乐的发展

黎锦晖及其音乐参考:

通史366,《黎锦晖评传》。

一、生平:

(1891~1967),湖南湘潭人。

兄弟姐妹11人,行2。

自幼喜爱民间音乐。

年轻时,受长兄锦熙影响,投身到中国最早兴起的国语运动中,受到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与熏陶。

1919成为北大音乐研究会成员,获得学习民间音乐的机会。

1921到上海,应中华书局之聘编写小学国语教本,后任“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1922兼任当时最有影响的儿童读物《小朋友》周刊的主编。

1922,长期筹划的“明月音乐会”成立,兼任会长。

1927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兼任校长。

1940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

解放后,一直在上影工作,兼任中央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

1967病逝于上海。

二、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二十年代,黎氏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及一部歌舞剧、多首歌曲、器乐曲等。

前两种是当时儿童音乐的新体裁,代表作《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

重点听赏:

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

三、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