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习理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9124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学习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四章学习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四章学习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四章学习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四章学习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学习理论.docx

《第四章学习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学习理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学习理论.docx

第四章学习理论

第四章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学习”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雷锋同志学习”、“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

学习是和中复杂的心理现象。

这是因为:

(1)学习都的年龄有大有小,(内容、方法不一样)

(2)学习有时是主动的、积极的,有时是被动、消极的

(3)学习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4)学习可以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外部行为,也可以产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行为

(5)学习可以导致顺应性行为,也可以导致非顺应性行为,如作弊

(6)学习不仅人也,而且动物也有。

下列现象哪些是学习?

(1)小鹰跟着老鹰练习飞翔

(2)小王五岁能提5KG物体,十岁能提10KG物体

(3)运动员注入兴奋剂后奔跑的速度加快

(4)她由于长时间工作,渐渐支持不住,工作中不时出现差错。

(5)他的手受伤了,写出来的字歪歪斜斜

(6)婴儿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

(7)小孩长大后会叫“爸爸”、“妈妈”

(8)小李跟着爸爸学外语

“学习”最早见于《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古人将“学”与“习”拆开使用,“学”:

获得知识、技能;“习”:

巩固知识、技能。

最早将这两个字连起来作用的是《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一)广义的学习(即人和动物的学习)

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公招书:

是指人和动物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持久的变化,如小鸟学飞,小孩学走路)

1.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

2.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婴儿吃奶----吃饭)

3.学习会导致行为变化

外显的:

游泳、打字、骑车的学习

潜在的:

现代艺术的鉴赏、对道德观念的领会。

这类学习不一定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它们改变了人的行潜能。

辨析:

个体的一切行为变化可以归于学习

学习的结果必然导致行为变化,行为变化是学习的标志,但并不是一切变化都是学习引起的,如药物、成熟、疲劳、创伤等也可以导致行为变化。

(1)学习的行为变化是使行为水平提高,而疲劳、创伤、痛苦等引起的行为变化是使行为水平降低。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持久的行为变化,如果是偶尔的,短暂的行为变化,则不是学习,如药物、激情等所引起的行为变化比较短暂

(3)学习的行为变化必须由“经验”所引起,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没有经验,便没有学习”,成熟所产生的行为变化是由生理功能的发育引起的,速度慢,学习所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速度较快

传递方式

表现方式

调节行为

经验

种族经验

遗传方式

无条件反射

本能行为

个体经验

个体生活中获得

条件反射

习得行为

(二)狭义的学习(人类学习)

指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相比,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学习动力不同。

动物的学习以满足个体的生物需要如生存、种族繁衍等为动力;人类以满足人类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动力。

2.学习内容不同,人的学习内容及其丰富多彩,除了要掌握个体经验外,还要掌握社会历史经验。

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把它们物化在劳动对象上,具体表现在文化科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宗教艺术、体育卫生等人类创造的历史文明中,它们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学习这些历史经验,可给人们提供借鉴,使人们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更自觉、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3.学习形式不同。

人的学习不仅能以直接的形式获得个体经验,而且还能以语言为中介(媒介)间接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

动物没有语言,动物只有声音和对声音的反应。

4.学习过程不同。

动物的学习是消极地、被动的;而人的学习是自觉、主动的。

(三)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

学生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掌握一定系统的知识、技能,形成品德,发展智能和体质的社会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特点如下: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虽然有时也要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以取得直接经验,但学生的实践是服从于一定的学习目的的.与科学家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实践活动是不同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指导和传授,使学生的学习避免了许多弯路,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问内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成果。

3.学生的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

什么时候开设什么课程,学什么内容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

4.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性的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学习一样,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但他们的学习又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不愿为学习付出努力。

因此教师要注意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习的意义

(一)学习个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条件,是人和动物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动物的生命形式越低级、生活方式越简单,其行为的先天成分就大,成熟在发展中的作用就越重要,学习的作用就越小。

动物的生命形式越高级、生活方式越简复杂,其行为的后天成分就大,成熟在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小,学习的作用就越大。

人类是最高级的生命形式,学习对人类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二)学习是人积极地作用和改造世界的手段。

人类的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环境,更重要的是积极地作用和改造环境,使之更好地为人类及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改造自然环境,如改造沙漠、盐碱地、、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

改造社会环境,如改造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整顿社会秩序等。

(三)学习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学习能促进人的生理成熟。

成熟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支配。

实验,一出生的婴鼠分成两组,第一组以丰富多彩而又多变的环境刺激和适当的学习训练,第二组放在贫乏、单调与缺乏学习机会的环境中。

结果到4——10周后,第一组其大脑皮层增重加厚,神经突触增大或增多,神经胶质细胞的数目增多,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的比率改变。

A.H.Risen1965年,把两个刚生下来的黑猩猩放在完全黑暗中剥夺光刺激对它们的视觉器官的作用,结果十六个月后发现,这两个动物的视觉严重落后,除非当物体接触到它拉的身体进,它们才对物体发生反应,当物体向它们面前移动时也不眨眼。

2.学习会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如狼孩,八岁前,不会说话、不会走路。

经过教育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6个单词,六年学会了直立行走,七年学习了45个词。

三、学习的种类

(一)我国的学习分类

1.潘菽对学习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和熟练动作的学习

(3)以思维为主的心智技能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2.冯忠良对学习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

即知识的掌握,通过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完成。

知识的学习要解决认识问题,即知与不知和知之深浅。

(2)技能的学习:

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3)行为规范的学习,是把外在的对个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的过程。

既包括规范的认识问题,也包括执行及情感体验问题

(二)加涅的学习分类

1.按学习水平的分类

  1970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由简到繁,把学习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

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

如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动物(狗)学习见到灯光(信号)就分泌唾。

小孩子看见穿白大褂的护士就联想起打针,从而表现出恐惧。

其过程是:

刺激—强化—反应。

  

(2)刺激—反应学习(S-R的学习):

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不同,其过程是:

情景—反应—强化,即先有情景,作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

学习时具有一定的情境;有机体作出某种行为后得到强化,因而该行为将再次出现并得到巩固。

例如,儿童在课堂上由于正确回答问题而得到表扬,多次以后变得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例如看见一个拼音单词就能拼读;小孩学会开冰箱取得食品)。

纯粹的刺激—反应学习,大部分是在年幼儿童中表现出来。

例如,幼儿看见笔就在纸上画,学会使用简单的学习工具;学会叫出别人的名字和小动物的名称等。

  (3)连锁学习:

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各种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系列学习。

例如,学蛙泳就必须学会如何用手臂划水并夹水、蹬腿并夹水、抬头呼吸,以及如何将上述三个主要动作组成一个和谐的系列。

又如开门这个简单的刺激—反应行为,就包含着4个单一的刺激—反应的肌肉和关节动作环节.即会握住门的把手、会扭转把手、会将把手转动到适当的位置和把门拉(推)开。

所以,儿童学会这样开门的反应动作序列,就形成了一项连锁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化。

它是以学习去联结词的组合作为刺激,而用其他的词作为反应。

例如,阅读时一眼就认出整个的词或词组;(如祖—,马克———,社会——)把中文词或词组译成英文等。

(教师—Teacher,苹果—apple)

简单的词语联想学习,就是把一个物体与其名称联系起来,即把观察到的物体外形与其特征联系起来,并能说出它的名称。

若学习造句、诗句及外语等,则属于复杂的词语连锁学习。

  (5)辨别学习:

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让儿童区分see和sea,区分已、己、巳。

辨别学习有两种,即单一辨别与多重辨别。

例如,让儿童学习数字2,可让他看一张写着50个2的字形挂图,并让他照着写出来。

这时儿童并没有理解2的概念而只是简单地识别2的具体外形,这时是单一识别。

如果此时儿童还学会认识并能辨别0,3,4至9等数字,这就是多重识别。

  (6)概念学习: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概念按其抽象水平又可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

前者是指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得,如笔、灯、鸟儿和房屋等。

后者指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必须通过下定义来揭示。

如圆周率,这类概念不能直接通过观察习得,必须通过下定义即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而且不论圆的大小,这个比值是固定不变的。

  (7)规则的学习:

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

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半径的平方乘圆周率。

  (8)解决问题的学习:

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规则一:

两直线相交,其对顶角相等

规则二:

两个三角形两边夹一角对应相等,则它们全等,而且其余的边和角也对应相等

规则三:

三角形两边相等,它们所对应的角相等。

  加涅的这一分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前三类学习都是简单反应,许多动物也能完成。

而且事实上,这几类学习大多是从动物实验中概括出来的。

  1971年,加涅对这种分类做了修正,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概念学习扩展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学习两类,这样这种分类成为:

  

(1)连锁学习

  

(2)辨别学习

  (3)具体概念学习

  (4)定义概念学习

  (5)规则的学习

2.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分类

1971年,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为五种。

(1)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是指能用言语表达的知识。

言语信息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比如记住人名、地名等。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等。

(2)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

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其中又分为五个小类:

①辨别—区分事物的差异的能力,如,区分两张不同的面孔,区分两个不同的字母如b与d的音和形。

②具体概念—识别同类事物的能力,如大量餐具中识别“碗”和“杯子”,从大量动物中识别“马”类。

具体概念一般不能下定义,其本质特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现并归纳出来的。

③定义性概念—指运用概念定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如圆周率,这类概念不能直接通过观察习得,必须通过下定义即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而且不论圆的大小,这个比值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如果按该定义办事,则他习得了定义性概念。

④规则—当原理或定律指导人的行为,按原理或定律办事时,原理或定律变成了规则。

如圆的面积(S)等于圆的半径(R)的平方乘圆周率(π),即

当学生运用这个定律(公式)做事时,该定律变成了指导人行为的规则。

⑤高级规则—由若干简单规则组合而成新规则。

如(a+b)(a-b)=a2-b2由如下简单规则组合而成:

符号相同的两个变量相乘,积为正,如a×b=ab

符号不同的两个变量相乘,积为负,如a×(-b)=-ab

单项式乘多项式即用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单项式,如(3a)×(3a+5b+6c)=9a2+15ab+18ac同类项应合并。

(3)认知策略,指人们运用有关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例如采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水平和质量等。

阅读心理学家提出阅读中可采用SQ3R方法。

这里S是指浏览全文,略知文章大意;Q指提出疑难问题;3R中第一个R指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二个R指对重要文段进行诵读,最后一个R指回顾或复述课文。

如果学生以这套方法(或规则)进行阅读,改进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并提高了阅读效果,则可以认为,学生掌握了这种阅读策略并提高了阅读学习能力。

(4)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例如学会跳高、游泳等技能。

(5)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例如,若父母给幼儿讲大灰狼假装兔妈妈,闯进小白兔家里,想吃小白兔的故事。

故事中的大灰狼狡猾、凶残。

故事多次重复以后,幼儿一听到大灰狼这一名称就感到憎恶,说要打死大灰狼。

一提到小白兔,幼儿就表现出愉快,想接近它的神态,这两种反应倾向表明,幼儿习得了对不同动物的两种不同态度

加涅提出有三类态度:

一是儿童所获得的、促进他与社会交往的态度;二是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如音乐、阅读、体育锻炼等等;三是有关一般公民

(三)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分类。

1.根据学习的方式可分为:

(1)接受学习,即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学习方式。

(2)发现学习,不把学习内容现成地交给学生,而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和改组,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学习。

发现学习的例子,通过多边形面积的拼凑来发现一元二次三项的因式分解的方法:

x2+5x+4=(x+1)*(x+4)

在我国,学生的学习是以接受学习为主,是接受人类已有的、现成的知识经验,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2.根据学习的内容可分为:

(1)机械学习: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的联系。

学生并未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知识,仅仅记住了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

如儿童能熟练地背出乘法九九表口诀,但能背出”六八四十八“,未必就能回答“八六是多少”,这是由于儿童没有清晰的数概念和没有理解乘法法则,即不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好依靠字面上的联系进行机械联想来学习。

“人为联系”如学习英语单词“thankyou”并不知道其构成及意义,仅为汉语类似发音”三克油”表记,通过读汉字而联想英文单词,就是人为联系,而真正理解“thankyou”的结构及含义,就是非人为联系。

(2)意义学习: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质

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学习英语单词“thankyou”,如果理解“thankyou”的结构及含义,就是意义学习。

又如:

私は先生です(我是一名老师)。

发音“挖它行挖,省色得时”(不知道单词的意思,和语法构成),用类似发音“挖它行挖,省色得时”来记是机械学习,如果懂得单词的意义和语法构成是意义学习。

判断:

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可以是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在理解的基础的接受是有意义的,反之是机械的。

同样发现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动物通过盲目发尝试获得某种经验即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即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3.根据知识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把学习分为

(1)符号学习(即表征学习):

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如“上海”表示一个城市,“车祸”表示一类事件,“小白兔”表示一类动物。

符号表征学习包括学习符号和符号所指称的人、事物或性质。

符号最初表示个别事物,如“狗”只表示儿童最初所见到的某条狗。

当符号如“狗”表示一类事物如犬类,而不论其大小、毛色、习性时,“狗”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是狗的概念。

(2)概念学习。

概念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

如“三角形”这个概念是所有三角形(不论大小、形状)的本质特征:

在同一平面上,有三条边且两两相连接。

概念学习意味着掌握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

例如,掌握三角形这个概念,就意味着能理解三角形是“平面上由三条边两两相连构成的封闭图形”,也意味着学习者能从大量图形(包括三角形和非三角形)中识别三角形。

 (3)命题学习。

命题这个术语来自逻辑学,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句子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而成。

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逻辑学中就是一个命题。

在心理学中,命题是语词组合表示的最小意义单位,由两个成分构成:

一个成分是两个以上的论题,第二个成分是它们的关系。

如“我爱冬天的梅花”这个句子包括两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我爱梅花”,第二个命题是“梅花是冬天的”。

“我”和“梅花”是论题,“爱”和“是”是关系。

命题学习是学习句子中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命题有两类:

一类是概括性命题,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指一切圆的所有直径都是它的半径的两倍;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如“月亮绕地球转”。

前一类命题往往是揭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表示某种规律、定理、规划或原理等;后一类命题表示一个事实。

所以命题学习包括事实学习和规律、定理或原理学习。

后者是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成分。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的联结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一)桑代克的实验

将饿猫关入迷箱中,箱子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迷箱去吃箱外的鱼。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的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到门闩shuān,饿猫打开了箱门,逃出箱子,吃到了食物。

如此多次重复,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箱,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

(二)理论内容

1.学习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公式是刺激(S)-反应(R),桑代克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学习的过程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在猫学习打开迷箱的情境中,猫通过多尝试与错误,终于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辨别出一个开门的设施(S),并作出正确的开门动作(R),这就是说在相应的刺激(如金属绳)与反应(如拉动)之间形成了巩固的联系时,学习便产生了。

2.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3.三大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予传导就会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之传导,就会引起烦恼”。

也就是说,当一个刺激与某一个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当S与R不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会引起烦恼。

公招书:

一年级的美术老师临时有事,让数学老师代课,上课铃响了,数学老师走进教室看着已经准备好美术本和水彩笔的孩子说:

“这节课上数学课。

”,同学们一定很失望,数学课的效果肯定不够理想。

在桑代克的实验中,迷箱里的饿猫愈饥饿,则其逃求食的动机愈强烈,若已饱,则无出箱觅食的动机。

(2)练习律:

包括应用律与失用律

应用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失用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总的来说,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使用而增强,因不使用而减弱。

在桑代克的实验中,饿猫第一次从迷箱里出来,花了160秒,第2次30秒,第5次15秒,第10次11秒,第20次10秒,第24次(最后一次)7秒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巩固练习,无论是口头练习还是书面练习。

(3)效果律:

“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当建立时,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会削弱。

猫在迷箱内作出许多不同的反应,如咬、叫,从箱子的狭缝里钻,但这些反应带来的后果都是烦恼,因而被淘汰。

唯有正确的开门动作的后果是导致满意的,因而被加强。

于是,猫学会了这一反应。

桑代克的弟子盖兹的实验,五只猫,先训练这只猫一听到主人叫喊kitly,kitly就跑到主人面前来,第二步,分别给这五只猫以不同的刺激,

当第一只猫听到主人的喊声,而来到主人面前时,给牛奶一杯,吃时并抚摸它;第二只猫来时,不予牛奶,仅以抚摸;

第三只猫来了,不予理睬;

第四只猫来了,酒些水在猫身上,使它感到烦恼;

第五只猫来时,当头泼一盆水,使它感到烦恼。

以后,主人喊kitly,第一只猫很快跑来;

第二只猫也会跑来,不过不大起劲;

第三只猫最初几次还慢慢跑来,以后就不来了

第四只猫听到主人喊声迟迟不来

第五只猫则不理会主人

准备律是副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主律

1930年以后,他对练习律和效果律进行了修改。

(1)练习并不能无条件地增强S和R之间的联结力量,单纯的练习并不一定能引起进步。

但是,单纯的练习都未必引起进步,如果不让学习者知道练习的结果,练习将毫无价值,(让大学生蒙眼让一条4英CHEN长的线,允许进行上千次尝试,结果从第一次画线到最后一次画线并无进步。

如被试T在12次画线实验中,最短的为4.5,最长的为6.2。

在全部实验中,反应从3.7到6.2不等

(2)由于赏比罚更有力,所以只强调满意情况所带来的效果,不强调烦恼所导致的效果。

(三)评价

1.联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2.认为学习不需要意识参与,抹杀了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将人类复杂的学习简单化,适合解释简单的学习和机械学习。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一)实验

巴甫洛夫在动物实验中,把食物为引起动物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无条件反射,食物便称为无条件刺激(UCS)。

而当食物等无条件刺激和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反复结合后,铃声就成为食物的信号,转化为条件刺激(CS)。

此时,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就被巴甫洛夫称为条件反射(CR)。

也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前

A,无条件刺激(食物)产生无条件反射(唾液分泌)

UC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