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8995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9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docx

《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docx

EJT83194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概要

EJ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

EJ/T831-94

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

1994-07-18发布1994-12-01实施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发布

EJ/T831-94

目次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

2引用标准……………………………………………………………………1

3总则…………………………………………………………………………1

4技术设计……………………………………………………………………4

5仪器设备……………………………………………………………………5

6野外工作……………………………………………………………………6

7资料整理……………………………………………………………………9

8成果检查验收………………………………………………………………10

附录A仪器性能检定(补充件)……………………………………………12

附录B仪器校准方法(补充件)……………………………………………14

附录C地面伽玛总量测量技术设计报告编写提纲、设计附图和附表(参考件)……………………………………………………………………………18

附录D地面伽玛总量测量总结报告编写提纲、附图、附表和原始资料(参考件)…………………………………………………………………………19

附录E仪器使用档案簿(参考件)…………………………………………21

附录F伽玛总量测量有关成果表格(参考件)……………………………23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局提出。

本标准由核工业中南地质勘探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周明海、胡泮芹、彭学顺、张任长、熊先知、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

地面伽玛总量测量规范EJ/T831-94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伽玛总量测量的目的、任务、技术设计、仪器设备、野外工作、资料整理和成果验收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地面伽玛总量测量的基本准则,适用于铀矿资源的勘查,石油地质、金属与非金属找矿、辐射环境评价等有关的其它领域亦可参照使用。

2引用标准

JJG(核工)018天然放射性测量仪器检定规程通则(试行)

JJG(核工)020地面γ闪烁辐射仪(试行)

3总则

3.1地面伽玛总量测量的任务

地面伽玛总量测量的主要任务是:

在分析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测定各地质体岩石伽玛照射量率(简称伽玛值,下同),寻找异常点、带,研究伽玛场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从而评价区域铀矿资源和寻找具有经济价值的铀矿床。

3.1.1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地质任务

3.1.1.l区调阶段:

a.概略区调是铀矿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略区调是以初步了解区域不同地质体伽玛背景值以及区域铀成矿可能性为目标,一般应按国际标准图幅,在未进行过地面伽玛总量测量或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进行。

通过1:

200000~1:

500000比例尺的路线观测,选出值得进一步工作的找矿远景区,为编制区域找矿地质工作规划提供依据。

b.详细区调是铀矿区调的主要工作阶段。

详细调查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地质条件,是以初步掌握区域不同地质体的伽玛背景值,研究区域伽玛场特征,寻找富铀地质体,预测铀成矿远景区,确定普查区为目标。

详细区调应按国际标准图幅进行,一般布置在有利的铀成矿地质单元,或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

通过1:

50000~1:

100000比例尺的野外路线测量,初步查明大范围内不同地质体的伽玛背景值及伽玛场特征,确定找矿标志,圈定铀成矿远景区。

3.1.1.2普查阶段:

a.普查找矿

以寻找伽玛异常点、带,圈定有意义的伽玛场,预测铀成矿远景片,筛选普查评价范围为目标。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4-07-18批准1994-12-01实施

普查一般在已知的铀成矿有利地区或区调圈出的铀成矿远景区进行。

其任务是通过1:

10000~1:

25000比例尺的面积测量,寻找伽玛异常点、带,通过资料综合整理,圈定有意义的伽玛场,研究点、带、场的分布规律,基本查明其控制因素,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异常点、带进行地表普查评价和揭露,为提交远景片提供依据。

b.普查评价

以进一步寻找和追索伽玛异常点、带,通过普查评价和揭露,圈定铀成矿远景段和提交矿产地为目标。

普查评价一般在普查找矿所圈定的远景片范围内或在矿点、矿床及其外围进行。

其任务是通过大比例尺地面伽玛总量面积测量,查明异常点、带的性质、规模、矿化富集程度、成矿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详细查明有意义的伽玛场规模、形态,研究其分布规律和矿化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其成因和成矿远景,针对性地布置某些物探、化探方法和一定数量的地表揭露工作进行验证。

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布置深部揭露工作提供依据。

3.2各阶段工作精度要求

各阶段的工作精度要求按表1执行。

表1工作精度要求(m)

工作阶段

比例尺

线距

点距

区调

概略区调

1:

500000

1:

200000

5000

2000

250~500

100~200

详细区调

1:

100000

1:

50000

1000

500

50~200

50~100

普查

普查找矿

1:

25000

1:

10000

250

100

25~50

20~50

普查评价

1:

5000

1:

2000

1:

1000

1:

500

50

20

10

5

10~20

5~10

2~5

2

注:

1)区调阶段点距一般可灵活掌握。

但在一条剖面上,要求对每一地质体(或岩性段)不应少于5个测点。

3.3伽玛总量异常点、带、场的标准和确定原则

3.3.1伽玛总量异常点标准

3.3.1.1伽玛值为围岩背景值的三倍以上。

3.3.1.2受一定的岩性、层位及构造控制。

3.3.1.3性质为铀或铀、钍混合以铀为主。

凡符合上述三个条件者可称为异常点。

3.3.2伽玛总量异常带标准

异常分布受同一层位(岩性)或构造控制,其长度连续在20m以上者,或受一定层位(岩性)、构造控制的断续异常,当其总长度>40m,累计异常长度>20m时,可称为异常带。

3.3.3伽玛场的分级标准

伽玛场包括低场、偏低场、正常场、偏高场、高场、异常场。

其场值范围参见表2。

表2伽玛场的分级标准

场级

场值范围

场级

场值范围

低场

<(μ1)-2σ2))

偏高场

(μ+σ)~(μ+2σ)

偏低场

(μ-σ)~(μ-2σ)

高场

(μ+2σ)~(μ+3σ)

正常场

(μ-σ)~(μ+2σ)

异常场

≥(μ+3σ)

注:

1)μ——伽玛背景值;2)σ——伽玛背景值标准偏差。

凡伽玛场受有利层位(岩性)和构造(或蚀变带)等因素控制,场规模较大,其中高场和异常场的分布面积亦较大,梯度变化明显,场内异常平均值高,且分布有较多异常点、带,称为有意义的伽玛场。

3.4成矿远景区(片、段)划分依据、预测目标和分级原则

3.4.1划分依据

3.4.1.1具有含活性铀高的铀源层(体)和有一定范围的富铀层(体)组成。

3.4.1.2伽玛场具有明显的地表特征:

高场面积大,连续性好,轴向明显,反映了控矿质体的走向,异常场面积较大,场内异常平均值高,分布有铀矿床(点)、矿化点和较多的异常点、带,有意义的伽玛场发育,且梯度变化大,有明显的浓集中心等。

3.4.1.3通过浅部或深部揭露,有工业意义的矿体或后备矿化存在。

3.4.1.4与其有关的其他方法发现的异常复合好。

3.4.1.5地质条件有利成矿。

3.4.2预测目标

3.4.2.1成矿远景区:

a.由一个或数个有意义的伽玛场组成,总面积一般应在100km2以上;

b.已发现较好的找矿线索;

c.具有有利铀元素迁移、富集成矿的地质环境。

凡符合上述三个条件者,可作为预测矿田级远景区。

成矿远景区的预测在区调阶段完成。

3.4.2.2成矿远景片:

a.由一个或数个有意义的伽玛场组成,总面积一般应达几至几十平方公里;

b.片内,特别是伽玛高场和伽玛异常场内的有较好的异常点、带;

c.控矿构造带、蚀变带规模大,铀源充足。

凡符合上述三个条件者,可作为预测矿床、矿田级的远景片。

成矿远景片的预测,一般在普查找矿阶段完成。

但在区调阶段发现的伽玛异常点、带及有意义的异常场,经追索或加密路线测量后,具有成矿远景者,也可作为成矿远景片。

3.4.2.3成矿远景段:

a.由一个或数个有意义的伽玛场组成,总面积一般为零点几至几平方公里;

b.矿化明显,存在较好的异常点、带,有意义的异常场规模大;

c.矿化受成矿有利层位、构造或二者联合控制。

凡符合上述三个条件者,可作为预测矿床(或矿带、矿体)的远景段。

成矿远景段的预测,一般在普查评价阶段完成。

普查找矿阶段发现的较好异常点、带和有意义的异常场,经过普查评价,矿化较好者,也可作为成矿远景段。

3.4.3成矿远景区(片、段)分级原则

根据控矿因素和成矿信息分为三级;Ⅰ级为最有利的成矿远景区(片、段);Ⅱ级为有利的成矿远景区(片、段);Ⅲ级为可能有利的成矿远景区(片、段)。

Ⅰ级成矿远景区(片、段),成矿伽玛场地表特征明显,各类异常复合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矿化显示明显,需要进行揭露验证,有希望取得好的地质成果。

上述条件中等的列为Ⅱ级成矿远景区(片、段),一般或中等偏下的列为Ⅲ级成矿远景区(片、段)。

4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应根据已批复项目的任务、目的和要求进行编制。

4.1项目技术设计各阶段的任务及工作精度

各阶段的任务、工作精度按3.1和3.2执行。

4.2技术设计程序

4.2.1收集资料

全面收集与设计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水文、矿产、自然地理、经济条件、地形图、各种分析数据等资料。

4.2.2资料的综合整理与分析

对收集的全部资料应认真阅读,进行综合整理和分析研究,了解区内及其外围的工作程度、地质、矿化特征、物探、化探成果、工作质量及存在问题,为制定野外踏勘方案和编写设计提供依据。

4.2.3野外踏勘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地质、物探剖面进行实地踏勘,以期达到确定工作精度、布置工作的目的。

重点了解和掌握如下内容:

4.2.3.1区内主要地层、岩体的分布概况,主要构造的规模及其基本特征。

4.2.3.2区内主要岩性的伽玛值,初步确定各类岩石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

4.2.3.3区内及其外围有代表性的矿床(点)、矿化点和异常点、带、场的基本特征,确立找矿标志。

4.2.3.4工作区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和岩石出露及水系等分布情况。

4.2.3.5当地居民点的分布、经济地理、交通条件、生活等情况。

4.2.4设计编写与审批

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和实地踏勘的基础上,根据项目任务和工作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编写。

4.2.4.1设计应由施工或承包单位编写,如项目跨越年度,除编制项目总体设计外,还应编制年度计划。

如地面伽玛总量测量是某地质项目中的一项工作内容,则应作为项目设计中部分章节编入设计。

4.2.4.2项目设计按项目分级管理权限上报、审批。

设计未经正式批准前,不准投入生产。

在工作过程中,如发现重大问题,需要修改设计时,必须呈报补充设计,经原审批单位批准后方可变动。

4.2.4.3技术设计主要内容参见附录C(参考件)。

5仪器设备

5.1基本要求

5.1.1伽玛总量测量仪器应有良好准确性、稳定性和一致性,见附录A(补充件)。

5.1.2为确保伽玛总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在同一地区工作应使用同一类型仪器。

5.1.3仪器设备的数量要满足工作需要,生产用仪器设备和易损零部件应有一定的备用量,仪器设备要建档完整。

5.1.4配置生产用仪器设备的同时,要相应地配置固体226Ra伽玛标准源或小模型(含工作源)。

5.1.5领取仪器设备时,必须由熟悉其性能的技术人员负责验收。

5.2性能检定与校准

5.2.1性能检定

5.2.1.1仪器设备在每年开始工作之前应进行调试或检修,各项主要技术指标要达到说明书的规定要求。

5.2.1.2地面伽玛总量测量仪器检定按JJG(核工)018和JJG(核工)020执行。

5.2.2校准

生产仪器必须定期校准。

用固体226Ra伽玛标准源校准仪器时一个月校准一次,仪器在修理后,调整或更换了影响计量性能的关键元器件,仪器受强烈震动、严寒、酷热、潮湿等影响之后,校准后长期未使用,或经检查仪器的稳定性变化超出允许范围时,均应重新校准或提前送检。

仪器校准的读数示值单位是nC/(kg·h),或以×10-6表示的视铀含量。

5.2.2.1技术要求:

a.凡需校准的仪器必须先进行检定;

b.场地选择:

校准场地必须空旷平坦,并应避免与校准工作无关的任何伽玛辐射和可能引起散射的物体存在,场地背景值要求尽可能低;

c.校准时的温度应接近工作时的温度;

d.标准源的要求:

用标准源校准仪器时,应使用检定合格的固体226Ra伽玛标准源,用模型校准仪器时,应在各放射性勘查计量模型上进行;

e.探测器与标准源的距离,应用校准过的钢尺度量,距离要量准到毫米。

5.2.2.2标准方法参见附录B(补充件)。

5.2.3仪器性能检定指标

5.2.3.1准确性

测区内使用的各台仪器准确性相对误差小于或等于±5%。

5.2.3.2稳定性

测区内使用的各台仪器其短期和长期稳定性相对误差小于或等于±10%。

5.2.3.3一致性

测区内使用的各台仪器一致性相对误差:

线性率表仪器小于或等于±10%:

数字仪器小于或等于±5%。

5.2.4仪器设备的各项检定与校准都应有专门记录,并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5.3使用与维护

5.3.1仪器设备必须按说明书进行操作、使用和维护,有专人负责,操作人员应了解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使用须知,经考核合格后才允许独立使用和维护。

5.3.2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5.3.2.1随时检查仪器背带钩和背带,确保仪器安全。

拿取、安装仪器时,要轻拿轻放,严禁碰撞。

5.3.2.2对仪器要有防潮措施,避免工作中因暴雨等使仪器进水或受潮。

5.3.2.3工作中仪器发生故障时,应带回驻地,由专职或兼职检修人员检修,严禁在野外强光下或潮湿空气中打开铝合金套管。

5.3.2.4每天工作后应将仪器擦试干净。

5.3.3仪器设备应分别建立技术档案,由使用人员详细作好记录,内容见附录E(参考件)。

5.3.4仪器设备所属零配件、备件、工具和仪器使用说明书要随仪器设备妥善保存和建卡登记,不得随意弃置或作他用。

6野外工作

6.1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6.1.1技术准备

6.1.1.1施工队应配备好相应的物探、地质技术人员、找矿员和仪器检修员等。

6.1.12工作人员应了解测区地质、构造、岩石、蚀变、矿化等情况,熟悉区内找矿标志。

并应把已知的地层、岩体界线、构造带位置和各类异常事先标在工作用图(地形图)上。

6.1.2仪器、物质准备

6.1.2.1仪器、设备按第5章具体要求进行。

6.1.2.2各种生产用具、表格、野外记录本及工作用图和一般野外分队的其他装备等。

6.2野外工作方法

6.2.1伽玛总量测量分类(见表3)

表3伽玛总量测量分类

伽玛总量测量

不规则测网(含顺便)伽玛总量测量

规则测网伽玛总量测量

剖面伽玛总量测量

浅坑伽玛总量测量

伽玛加贝它总量测量

6.2.2测量线路要求

6.2.2.1不规则测网

一般应用于区调、普查阶段,测量路线应尽量垂直区内主要构造线和地层走向,并有系统编号。

测量路线及测点位置必须在野外现场准确标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每条测线的起点、终点、岩性界线点、构造点,发现的异常点、带必须准确定在图上,上述任意相邻两定点之间不得超过六个测量数据,否则应定控制点。

顺便伽玛总量测量(含放射性检查)作为辅助方法与其他找矿方法配合进行时,一般采用同一测量路线,其精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降低一个等级要求。

6.2.2.2规则测网

一般应用于普查评价阶段,测网应采用基、测线控制。

基线应平行于主要探测对象的走向布置,并尽量通过重点探测地段。

基线上应设有两个以上半永久性标志,当单边测线长度超过500m时,应采用双基线控制。

基线用经纬仪测定。

测线应垂直基线布置,并系统编号。

测线和测点可用森林经纬仪或罗盘、皮尺测定。

6.2.2.3剖面测量

一般测量路线选择在基岩出露好,地层(岩体)出露齐全,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段,采用罗盘及皮尺确定测点位置。

6.2.2.4浅坑伽玛总量测量

浅坑伽玛总量测量一般配合射气、铀量、钋法、径迹、活性炭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使用。

测点位置应与所配合的方法一致。

所收集的资料应与所配合的找矿方法的资料合并整理。

所发现的异常应进行检查、建立卡片。

6.2.2.5伽玛加贝它总量测量

伽玛加贝它总量测量,一般在放射性测量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进行踏勘、或放射性检查时使用,以查明工作区是否存在铀镭平衡位移偏铀的现象,若存在偏铀导致伽玛总量测量难以发现异常时,则应采用伽玛加贝它总量测量。

6.2.3路线测量要求

6.2.3.1伽玛总量测量路线,一般在区调、普查找矿、普查评价比例尺相同或稍大的地形图上布设。

在路线测量过程中,必须连续听测,探测器要靠近地面左右摆动,大体上按照布设路线“蛇曲”前进,测线左右摆动的幅度应在线距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

野外工作时,应充分运用成矿模式和找矿判据,寻找对成矿有利的构造和岩性。

6.2.3.2在路线测量过程中应注意背景值的变化,若发现偏高,应立即追索,圈定范围,分析原因。

浮土覆盖地段出现偏高点,应采用刨坑测量。

6.2.3.3在路线测量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岩性、构造、各种找矿标志、地貌、浮土覆盖和植被等情况,发现成矿有利的地质条件时,应仔细寻找异常。

6.2.3.4在工作时,应随时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注意自然环境(温度、湿度等)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遇雨要停止工作。

6.2.4读数记录要求

按3.2点距要求进行测量和记录,并把实际路线、测点位置和伽玛值及时标在地形图上,不准回忆记录。

观测点应尽量选在基岩(或风化基岩)露头上,基岩表面尽可能平整。

每一测点要揿下启动开关读数,在野外记录本上记下测量距离、点号、测点性质、数据、岩性、地形和地貌特征等。

当日工作结束后,要进行小结。

6.2.5野外异常处理要求

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发现异常点、带后必须做如下工作:

6.2.5.1检查仪器工作是否正常。

如仪器工作正常,应立即进行重复测量。

6.2.5.2对异常带应详细追索,圈定分布范围,了解伽玛场分布规律、形态,作好记录。

测网视异常规模适当确定。

6.2.5.3了解异常赋存地质条件、控制因素、围岩蚀变、矿化特征等,并详细记录。

6.2.5.4采集有代表性的标本和样品,并作地质特征素描图。

6.2.5.5将异常位置、最高伽玛值及产状准确标在工作用图上,并作好现场标记。

6.2.5.6回驻地后及时向技术负责报告上述工作。

6.2.5.7当确认达到异常点、带标准时,要填写异常卡片。

异常卡格式见附录F(参考件)。

6.3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6.3.1野外仪器检查按5.2要求执行。

6.3.2测网质量检查

6.3.2.1不规则测网:

测线应与有利含矿层、地质构造走向基本垂直,且有统一编号,点线距应符合相应比例尺要求。

6.3.2.2规则测网:

基线长度误差小于±1%,方位误差小于0.5°,测线长度误差小于±3%,方位偏距应小于线距20%,基线应作100%检查,测线检查占总工作量的10%。

6.3.3测量路线检查

检查线主要布置在成矿有利或工作质量有怀疑的地段,线面结合,以抽检为主互检为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检查工作量不少于基本工作量10%。

6.3.3.1不规则测网(含顺便伽玛总量测量):

两次测量路线基本一致,起点、终点、岩性界线点、构造点、异常点带、控制点等定点位置在图上误差小于2mm,测量数据曲线形态相似;面积相对误差区调阶段不超过±20%,普查阶段不超过±15%,在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线距范围内不漏异常带、偏高场及有明显找矿标志的异常点。

6.3.3.2规则测网:

两次测量数据曲线形态相似,面积相对误差不超过±10%,不漏异常点、带和偏高点。

6.3.3.3剖面测量;两次测量数据曲线形态相似,面积相对误差<±10%,不漏异常点、带。

6.4成果检查

6.4.1异常点、带检查必须由技术人员进行,对异常带和具有矿化及有地质意义的异常点作100%检查,并做出评价。

6.4.2检查时,应检查异常位置、性质、规模,进一步了解异常赋存地质条件、控制因素、围岩蚀变、矿化特征,并提出评价和下一步工作意见。

6.4.3异常点、带的揭露评价

6.4.3.1对工作区内发现的异常点、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工程揭露,揭露手段可视情况而定,一般可采用地表爆破、剥土、槽探、井探、硐探、浅钻等方式。

6.4.3.2通过揭露应查明矿化的分布范围、控制因素,初步了解含矿层(带)和矿体的空间形态,铀及伴生元素含量、厚度和变化特征,铀镭平衡情况,从而确定所揭露的异常有无工业价值或可能的远景。

6.4.3.3揭露工程均要进行地质、物探编录,采取样品、标本,并要绘制大比例尺地质、工程平面图。

7资料整理

7.1原始资料整理要求

伽玛总量测量资料整理和图件绘制,应随着工作的进展及时进行。

7.1.1资料整理内容

7.1.1.1检查整理仪器校准资料、稳定性检查曲线及仪器性能资料。

7.1.1.2检查整理野外记录本、物探路线图和其他原始资料。

7.1.1.3检查核对测量原始数据,并准确清绘实际材料图。

7.1.1.4对发现的异常点、带、高场进行编号登记,填制异常登记表、异常点(带)、伽玛高场(或异常场)、远景区(片、段)登记卡片见附录F(参考件)。

7.1.1.5对各种原始记录、表册进行整理、装订成册、编目和编号、编制原始资料索引。

7.1.1.6统计各地质体的伽玛背景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对三阶矩、四阶矩、偏度、峰度等参数可根据需要确定是否统计。

7.1.2对资料整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7.1.2.1正确无误。

所有数据均须100%核对,并认真校核和改正所发现的差错,其差错率不大于1%。

7.1.2.2计算选取的有效数字和每一计算步骤的算准值,要与仪器性能指标及工作精度相适应。

7.1.2.3力求及时,以满足指导野外工作和开展综合研究的需要。

7.1.3原始资料的检查验收

7.1.3.1原始资料的检查验收要以设计书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为依据。

7.1.3.2检查验收时如发现有不符合设计和本标准要求的一切数据应予作废。

7.2主要图件的编绘要求

图件编绘要求正确完善,清晰醒目,整齐美观,使用方便。

7.2.1伽玛总量实际材料图

7.2.1.1实际材料图一般在与伽玛总量测量同等精度的地形图上编制。

7.2.1.2图件内容包括:

测量路线和编号,用不同符号标明测线起点、终点、控制点、基岩点、浮土点、地质界线点的位置及伽玛值,检查线的位置、编号,测点位置及伽玛值,异常点、带的位置、编号、伽玛值,异常带要标明规模。

7.2.1.3普查评价区的基线,每逢5或逢10的测线两端点及其与基线相交处标注线、点号,半永久性标记用特殊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