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8909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0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docx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docx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全册分章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1、体液:

生物体内含有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体液中除了水以外,还包括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2、细胞内液(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1/3)组织液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

淋巴

3、血浆:

区别于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液发生双向物质交换,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组织间隙的液体,少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

淋巴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液可以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是淋巴细胞等直接生活细的环境。

4、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含量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与淋巴与血浆的含量相近,但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越大,吸水能力越强。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部分来自于Na+和CI—。

组织水肿的原因:

②pH值:

存在酸碱缓冲对,可以调节人体的内环境pH值保持稳定。

③温度:

人体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6、内环境: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交换。

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直接与外界相连,属于外环境。

7、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排除细胞内特有的物质:

如血红蛋白、胞内酶(呼吸酶、聚合酶、解旋酶);

②排除细胞膜上的成分:

如载体、受体等;

③排除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

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8、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并非不能改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9、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贝尔纳:

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坎农:

神经和体液调节:

目前普遍认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神经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注意区分脑和大脑;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系统。

(2)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有关;小脑维持平衡;脑干连接脑和脊髓,有生命中枢。

(3)脑神经12对,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31对,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的神经。

(4)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3、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

细胞体

神经元树突(接受传导信息)

突起

轴突(传递信息)+髓鞘=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包膜=神经

4.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大,对神经细胞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1)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叫做反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

(3)传入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小进大出;神经节(传入);突触结构。

(4)关于反射弧完整性检测

(5)关于有无感觉和有无反射的情况分析:

思路:

感觉需要传到大脑,反射需要传到效应器,只要路径完整就可以有反射或感觉。

(6)兴奋: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相对活跃状态的过程。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方式

先天性

后天学习所得

神经中枢

低级中枢参与

大脑皮层

存在形式

终生存在

可以消退

(2)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3)条件反射的消退:

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终完全不出现。

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简单地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中枢把原来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4)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无限。

三、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也称为神经冲动。

传导过程:

(细胞内K+浓度比较高,细胞外Na+浓度比较高)

①静息电位的形成:

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K+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正,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②动作电位的形成:

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膜电位为内正外负,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③局部电流的形成: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产生同样的动作电位,兴奋向两侧传导。

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膜外则相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相对不疲劳性、双向性

 

(3)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Ⅰ:

电表两极置于膜两侧的情况:

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

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

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③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

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后,K+通道关闭。

④ef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主动运输)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特殊处理情况如下:

甲:

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乙:

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

丙:

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丁:

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

Ⅱ:

电表两极均置于膜外的情况下: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神经元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每个小枝的末端膨大程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2)突触: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突起相接触,形成突触。

突触类型:

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

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

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轴突的神经冲动—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回收或扩散离开间隙。

信号转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注意: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可以是兴奋性的(打开Na+通道),也可以是抑制性的(打开Cl-通道)。

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多巴胺、一氧化氮等。

(4)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

单向性: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

在突触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速度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5)电流表在突触处的偏转情况分析: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3、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兴奋剂和毒品大多也是通过作用于突触来起作用的。

如:

有些物质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速率;

有些会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有些会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等。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1)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下肢运动;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头部器官运动;

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都有其代表区,而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位置关系是倒置的。

(2)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调整。

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1)该调节通过反射进行。

(2)有自主神经系统参与。

例如:

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3)大脑通过脊髓调节内脏活动;脑干中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教高级中枢等。

因此,自主神经系统不完全自主。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1.言语区:

W(write)失写症,发生障碍时不能写字;

V(view)失读症,发生障碍时不能看懂文字;

S(sport)运动性失语症,发生障碍只是不能讲话;

H(hear)听觉性失语症,发生障碍时不能听懂他人讲话。

2.学习和记忆:

(1)记忆的阶段

感觉性记忆:

记忆转瞬即逝;

第一级记忆:

数秒到数分钟,如验证码;

第二级记忆:

数分钟到数年,可以遗忘;

第三级记忆:

永久记忆,如姓名,身份证等。

(2)短时记忆主要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3.情绪

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抗抑郁药物一般通过作用于突触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选择性的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是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保持一定的浓度,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章体液调节

一、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1.激素的发现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

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或者是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2.研究激素的方法:

结扎法、阉割法。

3.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和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组成。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作用

下丘脑

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

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

多肽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甲状腺的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降低血糖浓度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蛋白质

升高血糖浓度

肾上腺

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升高血糖浓度,促进产热

皮质

肾上腺皮质激素

甾体类

调节糖代谢、水盐平衡等

性腺

性激素

固醇

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二、激素调节的过程

1.血糖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注意:

血糖可以合成肌糖原,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补充血糖。

 

(2)血糖含量的稳定

激素

分泌部位

生理功能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注意: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不能作用于食物中糖类的吸收这一过程;

胰高血糖素只能够促进来源,不能抑制去路;

肾上腺素也能够升高血糖,但主要是在应急状态下。

(3)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的提高血糖浓度。

(4)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

(5)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拮抗作用:

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3、激素调节实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分级调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2)反馈调节:

甲状腺或性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

(1)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直接通过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

(2)微量高效。

(3)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但会作用于特定的细胞或器官(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4)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发挥完作用后就被灭活。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化学调节因子,如CO2、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2、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较长

(2)联系

①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②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3、体温调节

①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人体热量的来源:

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以骨骼肌和肝脏为主)。

人体主要的散热途径: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

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

人体体温恒定:

产热量=散热量。

②体温调节过程

4、水盐调节

(1)水的来源:

饮水、食物中的水分、代谢产水。

排水的途径:

尿液排出、汗液排出、呼吸排出、粪便排出。

(2)水平衡的调节

注意: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

(3)盐平衡调节

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增加,维持血钠平衡;相反,血钠含量增加时,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

脾、淋巴结、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1)扁桃体:

内含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胸腺:

随年龄增长,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以后逐渐退化。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3)淋巴结:

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4)脾:

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5)骨髓:

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1)淋巴细胞:

(2)树突状细胞:

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3)巨噬细胞:

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3、抗原:

能够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

抗原呈递细胞:

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细胞,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4、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反应的物质。

(1)抗体:

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其本质为蛋白质。

(2)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以及黏膜分泌的物质。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

前两道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的。

第三道防线: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

针对外来抗原起作用。

(2)免疫自稳:

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

(3)免疫监视:

识别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二、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

结果:

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体液免疫之后,病原体被消灭,但保留了部分抗体和记忆细胞。

(二)细胞免疫

1、一些侵入细胞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此时需要启动细胞免疫将病原体杀死。

增殖分化记忆T细胞

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接触、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

2、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就会逐渐死亡。

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就会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进行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1、辅助性T细胞:

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

2、抗体只能消灭细胞外液的抗原,而细胞内的抗原需要细胞免疫先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物质。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存在互相调节。

三、免疫失调

1、过敏反应

(1)概念:

已发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3)原理:

过敏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

相同的过敏原再次侵入,与上述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最终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出现过敏症状。

(4)特点:

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一般不会破坏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自身免疫病

(1)概念:

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2)实例:

风湿性心脏病是链球菌的抗体不仅会攻击链球菌,也会对心脏瓣膜发起攻击,原因是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表面的一种物质结构相似。

(3)特点:

自身免疫病发病率高,治疗方法一般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3、免疫缺陷病

(1)概念: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

(3)艾滋病:

HIV(RNA病毒)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使免疫功能下降,最终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

其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四、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

(1)概念:

疫苗一般为灭活的或低毒的病原体。

接种疫苗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2)实例:

HPV是一种DNA病毒,能够引起子宫颈癌。

HPV疫苗是第一个能够预防癌症的疫苗。

2、器官移植

(1)组织相容性抗原:

指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

(2)原理:

自身的白细胞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但异体的细胞携带不同的HLA,白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引起器官移植失败。

(3)研究表明,只要供体受体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移植。

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3、免疫诊断:

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

4、免疫治疗:

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等。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向光性: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2、生长素的发现探究实验

项目

实验处理

实验结论

达尔文的实验

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鲍森·詹森的实验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的实验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的实验

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该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

后续的研究:

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1946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将生长素分离出来,并证明就是吲AA。

(注意:

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

进一步研究发现,苯乙酸(PPA)、吲哚丁酸(IBA)等都属于生长素。

3、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

合成部位: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合成原料:

色氨酸。

分布部位:

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生长素的运输:

极性运输:

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

在某些成熟组织中通过输导组织进行运输,该种运输与有机物的运输没有区别。

横向运输:

受单侧光、重力或向心力等的影响而产生的运输方式,最终会导致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4、

向光性的解释

(1)胚芽鞘实验中的4个结论

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胚芽鞘尖端,产生不需要光;

②生长素的作用部位:

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③感光部位:

胚芽鞘尖端;

④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性的原理见右图。

5、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包括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乙烯等物质。

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6、植物向性运动情况分析

类别

图解

相关结果

遮盖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生长

暗箱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小孔)生长

插入法

①向右侧弯曲生长

②直立生长

③向光弯曲生长

④向光弯曲生长

移植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左侧生长

③④中IAA的含量a=b+c,b>c

旋转法

①直立生长

②向光生长

③向小孔生长

④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

横置法

①a=b,c=d,都促进水平生长

②a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发挥作用的原理

首先与细胞内生长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的基因表达,从而产生效应。

2、生长素的两重性

(1)生理作用

(3)特点:

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注意:

促进与抑制要与没有生长素的生长状况做参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