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真题精选.docx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真题精选.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真题精选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真题精选
土地的颜色
(14分)
①有一句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民间亦有“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说法。
人的生命融入土地后,最后的结局是剩下“一杯黄土”。
由此可见,土地的主色调是黄色,在一般人的眼里,这种色彩带有单调和悲凉的味道。
②其实,土地的颜色并不单调。
土地是神奇多彩的,她是所有陆地生命的家园。
古人说的“大块文章”,不是今天所指的作家或学者写出的长篇巨著,而是指大地上的斑斓景观。
这可以从李白的“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中得到权威性的证明。
“大块”就是大地,“文章”是指错综复杂的色彩花纹。
我们有“五色土”的叫法,还有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的分类,说明土地五彩缤纷,迷幻多姿,娇娆动人。
③面对地图,就是面对五色焕然的土地。
而实实在在的土地,其颜色要比地图上的色彩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在喜马拉雅山上,土地是银色的,呈现白皑皑的景观;在西部广阔的沙漠里,土地是苍黄的,留下无穷的关于生命的思索;在东北广袤的原野中,土地是黑色的,把丰收和喜悦送给人间;在南方的丛山丘陵中,土地是绿色的,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在坦荡无垠的平原里,土地是金色的,现代神话正在天天演绎;在革命老区,土地是红色的,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种。
④春天的土地是的,金黄的菜花、殷红的杜鹃花及各色的野花铺天盖地。
夏天的土地是的,浓绿的草木、深蓝的河水、火热的阳光写满山川。
秋天的土地是的,金色的稻浪、橙黄的水果、红红的高粱透着喜气。
冬天的土地是的,晶莹的霜花、洁白的山川,银色的世界玲珑剔透。
⑤土地不仅表面上璀璨耀眼,而且其内心也藏着一个缤纷的世界。
黄灿灿的金子、清亮亮的石油、灰色的铅和铁、乌黑的煤、翠绿的翡翠、血红的玛瑙、亮晶晶的宝石等等都是土地本身的颜色。
⑥如今,银色的冰川在消融,大地上的绿色在减少,黑土地正在流失,黄土地上流走的泥沙危及千里沃野,白花花的盐碱地挤走了良田肥地,苍黄的沙尘暴席卷城市村庄,地下宝藏乱采滥挖,……这样的举止,如果任其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就会真的变得色彩单调,不再神奇。
人类将会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
⑦我们只要对土地带有一份感情,就会觉得它是一个斑斓的世界。
陆地生命的多姿多彩,源于神奇的土地。
保护土地的颜色,就是保卫地球的蔚蓝色!
⑧丰富多彩的土地,孕育一个美丽的主题……!
23.给加点字注音。
(2分)
白皑皑()广袤()演绎()剔透()
24.选择恰当的一项词语填在第④段的横线上。
(2分)()
a洁净b.激情c灿烂d.厚重
A.abcdB.dabcC.cbdaD.bacd
25.作者认为土地的颜色是什么?
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土地的颜色?
(3分)
26.请从文中任选一个角度简析选文的艺术特色。
(3分)
27.面对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你认为该怎样做才能使土地依然神奇多彩?
发挥想象,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那个“美丽的主题”。
(后一问作答不超过60字)(4分)
答案:
23áimàoyìtī
24C
25五彩缤纷(或五彩斑谰、五色焕然等)(1分);从土地的形态(或从山脉、沙漠、原野等方面(1分);从春夏秋冬四季(0.5分);从土地的内心(0.5分)。
26示例1:
欲扬先抑的写法。
先写土地色彩的单调悲凉,然后写土的神奇色彩,并以李白的诗加以佐证,突出土地的五彩缤纷。
示例2:
排比的运用。
土地不同形态的不同颜色,不同季节的不同颜色,土遭受的破坏,都用排比来铺陈,使句子整齐,内容丰富,感染力强。
(此外,还可以从用词的准确,其它修辞手法的运用,构思匠心独运等方面进行分析,切合文章特点,表述清楚,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27.
(1)全民行动,从我做起,严禁不合理开发;植树造林,控制污染源,变废为宝合理开发优质资源。
(2分)
(2)畅想土地美好的未来,眼前将出现一幅幅“阳和次第发,桃李更芳菲“、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生动画面;蓝天白云,牛羊成群;山色如黛,碧波似锦;小桥流水,花香鸟语;高楼林立,龙腾虎跃;风调雨顺,明珠璀璨。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着美丽和殷实,人们生活在孕育生命,包容一切,万世永续,神奇多彩的土地上。
(2分)
为你自己高兴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
“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奋写作,也成个作家?
”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
“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
”临告别时更笑着说:
“我活得挺自在。
我为自己高兴。
”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
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
我为什么不完美?
——别钻那牛角尖。
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
为什么?
因为有人问:
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
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
为什么不是最高奖?
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
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
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
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
……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
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士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争取不凡()可敬可佩,()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13、删掉第②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
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14、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的方法。
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的观点;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的观点。
(4分)
15、下面这句话摘自第6段。
请在句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分)
争取不凡()可敬可佩,()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
16、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
(3分)
答:
答案:
13、作为事实论据(1分),论证小凌所说的“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使文章更有说服力(2分)。
14、对比论证(2分)、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2分)
15、虽然、固然、诚然,然而、但是。
16、①、“为你自己高兴”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为自己平凡充实的存在而高兴,而不要总是为那些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徒生烦恼。
②、人还是要有一个远大目标,并要为此作出最大努力,完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应该是我们中学生具有的人生观。
(言之成理即可)
为生活设定目标
①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
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
那一年,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②十七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
它重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
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
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峰的冰雪,热海的波澜……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
驴子惊叹道:
“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
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
“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
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
③这是一个简洁的寓言故事,但我们从中却能看到一些生活的本质。
研究表明,芸芸众生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
然而,这些人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
④这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何他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
卡耐基的一份调查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⑤卡耐基曾对世界上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
虽然调查样本总量的5%找不到了,但95%的人还在。
调查结果令他吃惊:
属于原来的97%的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还是那么普通与平庸;而原来与众不同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地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⑥卡耐基的结论同样令我们震惊。
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的目标!
就像那匹老马与驴子,当老马始终如一地向西天前进的时候,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
尽管驴子一生所跨出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目标,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天地。
生活的道理同样如此。
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平庸的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
⑦也许我们曾不满于自己的平庸;也许我们曾抱怨过生活的无聊;然而当我们在心中为自己设下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时,我们的生活也就掀开了新的一页。
13.文章开头引用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
14.用文章中的原句填空。
卡耐基的调查表明,3%的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相当的成功,是因为;97%的人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是因为。
1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生活的道理同样如此”中“此”指代什么?
16.从结构上分析,第④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7.文中引用卡耐基的调查就是为了证明目标理想在事业中的重要性,但作者为什么要说“卡耐基的一份调查或许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
18.本文充分论述了确立远大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的重要性。
请结合学习实际,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不超过80字)
参考答案
l3.用形象的寓言故事说理,既生动地说明了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又明白易懂,且有吸引读者的效果。
l4.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正确,要么小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
15.人们应该为自己设下奋斗目标并持之以恒地朝着目标努力,这样才能取得突出成就。
16.“承上启下”或“过渡”。
17.①他考虑到可能有人并不赞同他的看法,使用了表推测的“或许”一词,使语言严谨、准确。
②语气委婉,让人容易接受。
18.(3分,能够紧扣文章,结合确立目标的重要性,联系学习实际谈出自已的切身体会即可,否则酌情扣分。
)
文具盒
厉劲的北风篦子似地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
英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
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
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
去领。
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子。
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
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
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
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料就往英身上套。
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
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
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
英的眼泪又下来了。
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得到这个文具盒,莫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
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
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
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
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同桌的叫丽,家就在市里。
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
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
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丽说,你真爱惜……
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
你小时好哭不?
丽不答,脸却红了。
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
当时妈
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英和丽成了好朋友。
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
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
17.小说开头一段描写说明了什么?
(3分)
答:
18.面对三件捐物,娘为什么选择红毛衣?
英为什么选择文具盒?
(4分)
答:
19.“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
”请解释“扎”在文中的意思,并说说“扎”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分)
答:
20.英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为什么?
(3分)
答:
21.英原先执意选择文具盒,最后她又“想要一件红毛衣”,你对此有何看法?
(6分)
答:
参考答案
17.(3分)
说明英缺少御寒的衣服,生活十分贫困。
(大意对即可)
18.(4分)
娘选择红毛衣,因为它可以御寒,实用。
英选择文具盒,是因为英要读书,向往现代文明。
(每点2分。
第一问能答“御寒”即可;第二问能答“要读书”即可。
)
19.(4分)
“扎”在文中的意思是“紧紧地盯住”(或“专注地看”)。
“扎”字生动地表现了英对文具盒的喜爱,对读书的渴望。
(解释2分,只解释为“盯”“看”等给1分;作用2分。
意思相近或大意对即可。
)
20.(3分)
因为文具盒为英打开了一个她所向往的现代文明的学习天地,给了她无尽的慰藉。
(大意对即可)
21.(6分)
略。
(开放性试题。
回答此问题,首先要理解英“想要一件红毛衣”表现了姑娘爱美的天性,然后就此提出看法。
对美的看法,不论是理解、赞赏,还是批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我的名字,我的心痛
我一直觉得,“遭遇”离婚,最痛苦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
父母离婚那年,我12岁。
也许是觉得我还小,他们一直没有告诉我,要不是母亲突然带我搬回了姥姥家,要不是那天无意中在母亲衣柜里发现了那本离婚征,我还真不知道他们会瞒我到什么时候。
当时,真的很伤心,因为他们完全忽略了我。
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几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我刚要睡着,迷迷糊糊中听到母亲说要跟我聊聊。
我拉亮了台灯,看到母亲蓬乱的头发,红肿着双眼,顿时吓了一跳,以为发生了什么事。
谁知母亲却开始滔滔不绝的抱怨父亲,说他没出息,不会关心人,懒惰,吝啬……好像父亲成了天下恶人的典型。
母亲憔悴的脸庞由于愤怒而变得扭曲,我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刻薄的女人竟是我昔日美丽善良的母亲,也不敢相信那个被母亲说得坏透顶的男人竟是我慈爱有加的父亲。
我哽咽着打断母亲求她不要再讲下去。
她顿了顿,说只是想让我知道离婚是出于无奈,而且他要我改掉名字随她姓,理由是我被判给了她,那一夜,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回想起从前全家其乐()(róngróng)的情景,泪水打湿了枕头。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离婚是如此可怕。
第二天,母亲真的拿给我一本字典让我选字改名,我怯怯地说用不着字典,其实要改,光改姓就行了。
母亲发起了火,怒气冲冲地说要我和父亲彻底划清界限,连名代姓一个字不留。
看着母亲不容()(zhì)疑的表情,我别无他法。
那天,我在书桌前坐了一整天,被泪水浸湿的稿纸写满了我最熟悉的两个字——吴娟,揉成了团的废纸丢了一地,摊开的字典也被我画得一塌糊涂。
不是我找不到合适的字,而是我觉得,多年来这两个字已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小时候,父亲总是咬着这两个字叫贪玩的我回家,母亲总是哼着这两个字哄我入睡。
这一切让我如何割舍得下?
母命难违,最终还是在这两个字上画上了一个巨大的“╳”,“血淋淋”的像是刻在我的胸口。
交到母亲手中的纸,名字已经改成了“田婧”母亲宽慰地笑了,也许她永远发现不了新名字里的秘密。
“婧”字里,“女”旁“月”底仍取自于“娟”因为我永远无法忘记为我取名的父亲,而那个“青”头,上面一横是我,下面两横是父亲和母亲,中间那一竖就是一个家,能把我们拴在一起,虽然我知道,那已经永远成了过去。
阅读记叙文回答问题:
29.注音并解释(2分)
刻薄吝啬
30、为文中()填汉字(2分)
31、文中加点的“如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2、第三段中的省略号与文中哪个词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3、第三段对母亲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发挥你的想象,为第二段“也许是觉得我还小”后面在加两个句子。
(2分)
(1)也许;
(2)也许。
35、如何理解“最痛苦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
”?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你认为母亲做得对吗?
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用第二段加点的“要不是……,要不是……,还真不知道……。
”造句。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9.bó尖酸、小气;lìnsè小气、不大方
30.融融;置
31.父母的离婚对于家庭造成重大的伤害。
32.滔滔不绝
33.表明母亲受离婚的打击之大。
34.
(1)他们觉得我不懂事。
(2)他们怕伤害我。
35.父母的痛苦只是暂时的,离婚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是无穷的。
36.说明“我”的家庭也曾经是一个无比幸福的家庭。
37.略
38.略
我的母亲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
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
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
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
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
看看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
母亲生前没有摄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
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
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
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间是我家。
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
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
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是柔软的厚壁,凌空原无妨碍。
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
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
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
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
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
退堂里就是灶间。
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
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
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
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
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
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
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
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
母亲为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
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人兼理。
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吃。
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
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
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
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
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
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
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
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
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
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
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
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
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