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印咸的摄影艺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08805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docx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印咸的摄影艺术.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docx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

吴印咸的摄影艺术

吴印咸是于1932年在上海进入电影界的。

在此之前,他曾就读于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接受了正规的绘画训练。

与此同时,他又十分喜爱照相,通过自学,掌握了摄影、冲洗和印放的技艺。

这样,便使他在造型艺术方面具有较深的功底。

因此,他于1935年便晋升为摄影师。

他的第一部电影摄影作品,是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风云儿女》。

之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又连续拍摄了《都市风光》、《生死同心》和《马路天使》三部影片。

由此,奠定了他成为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电影摄影师的历史地位。

吴印咸说:

“我第一次接触电影后,就被它独具的艺术表现形式所震惊。

欣赏那奇特的光线,巧妙的镜头和漂亮的场景,我决心进入这门近代的新型的艺术领域。

”?

穴见吴印咸《影艺六十年》,载《人物》1986年第5期及《新华文摘》1986年第12期?

雪这就是吴印咸为之奋斗终生的艺术宣言。

1935年5月,这部由田汉、夏衍编剧,许幸之导演,吴印咸摄影,聂耳、贺绿汀作曲,袁牧之、王人美领衔主演的《风云儿女》,在上海公演时,由于影片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战的强烈愿望,从而成为轰动一时的影片。

吴印咸的创作和影片的主题思想紧密相扣,无处不在费尽心思地突出主题。

令我惊讶的是,吴印咸的起步之初竟有如此丰富的镜头变化。

以烟雾效果来渲染战争场面在今天已是电影造型的常用方法,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实属不易,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

可以说,他创作了那个时代银幕上最成功的战争场面。

他最早的照相摄影作品《晨市》表现苏北小镇的乡土气息,破旧的城门,磨得发亮、光滑的石板道,为生计而奔走的小贩等,这一切均在晨雾弥漫之中。

这晨雾增添了人们无限的怀乡之情。

在当年尚未出现光学雾镜的情况下,不论照相还是电影拍摄这样的画面,难度都很大。

看来,吴印咸以雾为造型手段由来已久。

从构图、意境来看,《风云儿女》的摄影也很有特色。

例如女主角阿凤?

穴王人美饰?

雪乘驴车回乡的那一组镜头,至今还会使人震撼。

由袁牧之任编导,赵丹、周璇领衔主演的《马路天使》,更是吴印咸摄影艺术走出向熟的标志。

他在《马路天使》一片中,不拘程式、活泼多样的摄影手段,那些刻画人物心理的主观镜头,以及追求真实的空间造型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马路天使》着眼于大城市底层人民生活,借插曲唱出了东北沦陷,人民流落他乡的痛苦。

围绕这一点,摄影在描写影片特定环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等方面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影片渐次出现的茶馆、澡堂、理发店,以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小歌手、吹鼓手、报贩、剃头匠、失业者等,均在严格真实的基础上予以表现,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摄影艺术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影片开始镜头从上海外滩的摩天大楼慢慢摇下,推入地下层,既富有上海地方特点,又使贫富产生强烈对比。

吴印咸在渲染有钱人办喜事的奢侈场面很下功夫。

他把布景从摄影棚一直搭到街边,成功地掌握好明暗协调控制,使灯光和阳光自然衔接起来,这一大胆尝试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建国后,当《马路天使》随着中国电影回顾展在意大利放映时,意大利著名影评家达西拉奇惊奇地发现,《马路天使》所体现的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竟比意大利早得多。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失败,上海沦陷。

吴印咸在太原、香港之间奔波。

这时,他接到好友袁牧之的电报,邀他来武汉有要事相商。

相见后,袁牧之对他说:

“八路军周恩来先生邀请我到延安拍一部大型纪录片。

我对编导还算内行,对摄影可不大通。

所以请你来,是希望你能和我同去,我们再配合一次,拍一部更有价值的片子。

吴印咸感到突然,觉得路途遥远、环境陌生,有些犹豫。

经袁牧之再三动员,他终于下了决心,说:

“我和你同去,去看一看,闯一闯。

”袁牧之说:

“我知道你会这样决定的,我没看错。

别看老兄平时言语不多,大事上真是心中有数啊?

选”

袁牧之和吴印咸携带国际友人伊文思赠送的一台35毫米摄影机、一台自购的16毫米摄影机和八千多米两种类型胶片奔赴延安。

旋即成立延安电影团,着手拍摄《延安与八路军》。

吴印咸把到延安看作是他人生的转折。

他一到延安便给留在上海的美专同窗挚友许幸之写信,表达了来到延安后的心情。

这封信被刊登在1938年10月15日上海《申报》上,题目为《艺人在陕北》。

吴印咸等东渡黄河,到晋西北、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战地拍摄为期一年,备受艰辛。

其中最令吴印咸难忘的是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相处的日子。

他拍摄的白求恩在战地抢救伤员的电影镜头是《延安与八路军》最珍贵的一组镜头。

同时,他又不忘照相,拍摄了享誉全球的名作《白求恩》。

这个战地手术室是村口的一座庙宇。

画面中景是白求恩正在为伤员做手术,后景是协助白求恩的几位八路军医生。

一般摄影者或许只注意中景和远景,而对近在咫尺的前景可能会忽略。

而吴印咸却十分重视这幅画面的前景,它是这座庙宇屋顶伸出的边沿,即檐椽和斗拱。

这个前景很重要,既可说明是座战地手术室,又使画面有深度感,而不平淡乏味。

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第二部纪录片《生产和战斗结合起来》,由于影片反映120师359旅开往南泥湾开荒生产,延安军民一直亲切地称它为《南泥湾》。

该片编辑钱筱璋,摄影吴印咸、徐肖冰。

该片摄影功力很深,不愧出于大师之手。

做到了既不失纪录片的真实性,又能从真中求美。

当战士们在荆棘丛生的土地上挥舞原始农具时,是吴印咸的摄影艺术把这些简单的动作变成了一种粗犷的艺术,凡逆光、轮廓、线条、立体、对比以及视角等各种摄影造型方法,均可从这部影片中找到范例。

吴印咸为此片拍摄了毛泽东挥毫书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镜头。

由于当时延安既无电又无照明设备,窑洞内很暗,为求较好的光线效果,吴印咸请求毛泽东支持,将这一镜头挪至室外拍摄,毛泽东欣然应允。

吴印咸用当时简陋的设备,尽最大可能拍成从发条启动到停止,中间不断开,可谓当时的长镜头。

虽然当时根本无条件造成多景别,但这已是完整、真实地纪录了毛泽东那炉火纯青、一气呵成的书法艺术。

在《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两片拍摄之后,延安电影团的库存底片几已消耗殆尽。

当时陕甘宁边区被国民党军严密封锁,电影器材无法补充。

此时的电影团在吴印咸领导之下,转为以照相为主,以照片来反映延安的经济建设和文化生活。

延安电影团举办过多次图片展览;应宋庆龄开展国际宣传的要求,系统拍摄了延安妇女、儿童的幸福生活;延安舞台大约上演了一百多个中外名剧,几乎每出戏都留下了剧照,大多为延安电影团主要是吴印咸所拍;为延安举办的体育盛会留下了珍贵资料;延安电影团曾附设一个照相服务部,是延安唯一的商业性照相馆。

我曾在这里任营业员约一年时间,亲眼见到吴印咸为许多战友们留下那无比珍贵的瞬间,其中不乏人像杰作。

八年岁月积累的图片资料究竟有多少幅,实难精确统计。

《延安文艺丛书》第13卷即电影摄影卷收集的图片约七百余幅,电影团所拍全部图片一定多于此数。

这是延安电影团不可忽视的一大业绩,也是吴印咸一生极其重要的横断面。

吴印咸善于用成组照片来反映重大事件的全貌。

最好的例子就是拍摄党的“七大”。

他是大会指定为大会拍电影和照片的唯一摄影师。

不论电影或照片都完成得极好,完整地反映了会议的实况。

从内容看,各个主要和讲话,一个也不少,有主席台,有代表席;从景别看,有全景、中景、近景。

其中,毛泽东作政治报告那一幅,可作为这组照片的代表作。

首先,他用近似特写的人物近景来表现这一重大题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鲜明地刻画出这位伟人作政治报告的严肃风采,并揭示出伟人深深自信的内心世界。

吴印咸拍摄“七大”时,我刚由青年艺术剧院调入电影团。

吴印咸那种敬业精神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使我终生敬仰。

他从事先的各项准备到现场拍摄,再到后期的冲洗、放大,事必躬亲,绝不请人代劳。

此时电影团库存底片所剩无几,无法补充。

必须拍摄时,对每个电影镜头、每幅照片都要有充分把握,至于后期各个环节也要万无一失。

不论前期后期,其成功率都要百分之百才行。

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业务技能使吴印咸顺利完成任务,没有出一点纰漏。

“七大”是我们党成立以来最盛大、最圆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一大”以来第一次拥有电影和照片形象文献资料的代表大会。

这不能不说是延安电影团和吴印咸的莫大功劳。

仅以毛泽东的几幅著名肖像为例,除上文提到毛泽东“七大”政治报告那幅外,还有毛泽东给战士们作报告,标题为《艰苦创业》。

毛泽东身穿带补丁的棉裤,他的手势、眼神,背景窑洞、小方凳上的喝水杯、人物投影等,人物神态在这样的氛围中被表现得十分自然。

这幅照片深得毛泽东本人喜爱,称它为“最有时代感”的照片。

还有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讲话,这次讲话即收入毛选的著名文章《组织起来》。

吴印咸为毛泽东这次讲话拍摄了一组?

穴有八幅之多?

雪极为生动的照片。

在世界摄影史上,捕捉伟人历史瞬间颇有成功之作,而像吴印咸这样连续拍摄实属罕见。

这八幅照片充分表现了毛泽东本人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吴印咸曾以简明的语言,他是如何捕捉伟人历史瞬间的。

他说:

“主席讲话,擅用手势助语气,我发现他每做一手势,往往有片刻停顿。

这为我提供了用慢速度拍摄快动作的可能性”?

穴见《影艺六十年》?

雪。

人像是摄影艺术最为广阔的题材,不可避免地在吴印咸的摄影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可以说,他在延安为人像摄影开辟了个性鲜明的新天地。

他正是在这里,度过他一生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

还有一幅照片应该提及,就是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由于底片缺乏,这次盛会没有拍电影,吴印咸生前每谈及此事都深为惋惜。

不过,不幸中的万幸,在大会临结束时,吴印咸巧妙地拍到了现广为人知的大会合影。

即毛泽东、朱总司令等与被邀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的合影,约百余人。

近年来经文艺界各方人士的努力,已辨认出94人。

《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为纪念《讲话》60周年发表了这幅“合影”,并将业经确认无误的出席人员的姓名一一恭录在上。

从而使中国现代文艺运动史如此珍贵的历史资料公之于众,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当时延安没有条件用可转头的大型相机拍群像,吴印咸只能用普通的135相机。

然而拍出这样好的效果,也算是一个奇迹。

这幅照片还充分体现了吴印咸摄影的那种历史使命感和艺术责任感。

为表彰吴印咸在延安的摄影贡献,1943年他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吴印咸分别在1958年、1964年和1982年参加两部半电影的摄影艺术创作。

其一,是在凌子风导演的《红旗谱》中任摄影;其二,是在张骏祥任总导演的《白求恩大夫》中任总摄影;其三,是应导演凌子风盛邀出任《骆驼祥子》的摄影顾问,其时,他已82岁高龄,刚刚着手人物造型设计,终于力不从心而病倒,故只能算半部。

我们仅从《红旗谱》一场戏即可看出,他对人物造型及场面构图的总体设计和对这部影片基调的把握。

朱老忠被地主冯兰池逼迫离乡出走25年后回到保定,为破除冯家规矩,赶着大车扬鞭催马从冯家大院门前昂首而过。

这个场面实际位置是冯家大院位居高处,如果自然表现很难避免冯兰池居高临下的感觉。

吴印咸对拍摄角度作了精心处理:

他用全景和中景,使站在高处的冯兰池只在画面的一角,显示出他孤独渺小的处境;而对朱老忠镜头则从中景猛推至特写,又在脸部赋予强烈明亮光影,处理好眼神光,使朱老忠目光炯炯有神,与本质虚弱的冯兰池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红旗谱》极为精彩的一场戏。

每当谈到《红旗谱》这场戏,我便忆起吴印咸常说的一句话:

“视角是个奥妙无穷的东西,一俯一仰,一高一低,一大一小,大相径庭。

《红旗谱》是吴印咸继《马路天使》22年后的作品,依然是那样精雕细刻,大胆创新。

这部富有民族风格的影片深得广大观众喜爱,在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获得最佳摄影奖。

人们不由得说:

“宝刀不老啊。

吴印咸自己则这样说:

“其实,每一次成功不仅仅是凭着过去的积蓄和功力,重要的是不断推陈出新,以及为此而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穴见《影艺六十年》?

雪。

紧接着,他以对白求恩大夫的敬仰和怀念的感情,投入《白求恩大夫》的拍摄。

这部影片在摄影艺术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田园风光。

外景点在太行山麓,自然风景优美,影片中精选了许多诗情画意的镜头,显示了吴印咸也是风光摄影的能手。

他风光摄影的特色一是精炼,二是用光,并服务于影片内容。

人们到风光优美的地方,往往贪多,左看右看都好,都想拍入镜头。

吴印咸却巧妙地掌握了“多”和“少”的辩证关系。

他说,精炼后的景物虽然少了,它们所含意蕴反而更丰厚、更深远了。

精选的这些镜头大多运用侧光和逆光拍摄,消除了景物中过多的细节。

我每看这些镜头,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深感还有可学的东西。

当然,这些镜头也有这样的寓意,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内心世界的崇高、纯洁,就像大自然那样美好、可爱。

二是运动摄影。

我们只要再看看吴印咸这部影片,就会发现他很善于在运动中结构画面。

在延安拍摄的《南泥湾》就有很多摇摄镜头。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仅靠一双手,这些摇摄镜头居然也拍得那样好。

《白求恩大夫》的运动摄影可就更上一层楼了。

这部影片有这样相连接的三个镜头:

1.特写,针头插进一条胳膊,血液流入针管,镜头从胳膊缓缓摇至白求恩面部,他沉着地注视着中国医生的操作。

2.近景,盛着满管鲜血的针头,扎进另一条粗壮的胳膊,镜头又沿着胳膊徐徐摇到伤员的脸部,他在沉沉的昏迷中。

3.近景,白求恩微闭双眼,神情疲惫,镜头又从他的面部摇至正在抽着血的胳膊。

观众清楚地、千真万确地看到血从白求恩胳膊抽出,又渐渐注入伤员的体内,从而挽救了伤员的生命。

如果用分切镜头,也能把这一情节交代清楚,但用这摇摄形成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极大地增强了这场戏的可信性和艺术感染力。

它与上文提到的长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骆驼祥子》的摄影顾问,他没有做完,直到临终还深感遗憾。

建国后,他只拍了这两部影片。

因为此时,他的主要精力已转入电影教育。

通过吴印咸的人生历程,清晰地看到他一生都在苦苦追求摄影艺术,包括电影和照相两个方面。

突破再突破,超越再超越。

他是历史造就的一位杰出人物:

中国电影界、摄影界公认他为一代宗师。

他的名字已走向世界,在法国举办过“吴印咸之夜”,美国国际摄影中心授予他功勋证书。

他是世纪同龄人,仅差六年就走完上个世纪全程。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照亮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延安到北京的胜利之路。

此外还应看到,吴印咸的人品和他的艺德完全一致。

他爱党爱国,忠厚仁慈,诲人不倦。

即使有人不能公正对他,他也予以宽容。

中国摄影的一面光辉旗帜,非他莫属。

他的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我们应珍惜并充分利用这份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