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808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docx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docx

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春天2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歌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

四、能编创动作表现乐曲。

准确地唱歌。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春天”万事万物的描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

在“春天”主题的理解上聆听乐曲和歌曲。

三、教师可调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用春天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有表现地唱好歌。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

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

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三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

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注意:

歌曲《布谷》借用布谷鸟歌唱的方式出示歌词。

课本上仍以□为四分音符的时值,表示旋律的高低、长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教师可按照小黑板提供的乐谱进行教学。

四编创与活动

教师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

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还可以分小组设计更多的像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不要生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动、有趣。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春晓》,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春晓》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歌曲《春晓》。

提示:

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

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

2.听歌曲《春晓》分小组编创动作。

3.随着复听歌曲的录音,分组表演。

三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提示:

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

提示:

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可指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

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两个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牧童到哪里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三角铁,探索三角铁的敲击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势。

三、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牧童》,并试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铁伴奏,感受为歌曲伴奏的愉快。

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按两课时完成。

二、学唱歌曲应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应符合学习音乐的规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多听多感受,学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获得对歌曲的完整的体验,对于理解、表现歌曲益处匪浅。

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唱歌曲的过程,也就是完整体验感受的过程。

三、聆听音乐前,教师可结合主题“放牧”,让学生开展短小的谈话,以获得对牧童生活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本课作品。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

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

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看插图,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

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

怎样敲击出长音?

怎样敲击出短音?

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

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

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

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

演奏时,将三角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

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

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

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

火车开了、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

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

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三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

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如:

前两处两间奏可用:

最后一处用:

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创的积极性。

四复习歌曲《牧童》: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让我们手拉手》、《鸭子拌嘴》,唱《一对好朋友》、《数鸭子》,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能反复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本课歌曲。

三、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

四、能准确地读出两声部带词的节奏。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使歌声更有表现力。

三、教师可预先准备一些图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放牧的生活,使学生有理解地演唱歌曲。

第一课时

一律动: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全曲。

提示:

歌曲唱出了哪些内容?

听了歌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随着歌曲的自编动作表演。

三表演《一对好朋友》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第二遍教师可提示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

你听到了什么?

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

实现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编创与活动

1.结合歌曲《一对好朋友》安排好一个参与歌曲表现的练习,教师可提示学生在歌声哪几处加上牛或鸭的叫声比较合适。

2.分组演唱,请每一名同学加上叫声,试一试,看哪一种加入更好。

3.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方法完整地演唱歌曲。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律动:

      

聆听《让我们手拉手》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鸭子拌嘴》教学基本要求

1.聆听《鸭子拌嘴》,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鸭子的生动形象,感受乐曲强弱所带来的变化。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述教材分析中提供的小故事。

2.初听乐曲,提示哪里表现出小鸭叫,哪里表现出老鸭叫。

3.想像音乐描绘的情景,分小组讨论每一情景是怎样用打击乐配合的。

编创与活动

1.这是结合本课安排的一个创造性练习。

提示学生看图并自选打击乐器,模仿鸭子的走路或叫声,制造出小鸭的故事。

2.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加上人声。

3.分小组编制、表演。

再一组组表演给大家看。

三表演《数鸭子》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的录音,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2.分小组边唱边表演,自编动作。

编创与活动

1.这是一个二声部读拍节奏的练习。

一个鸭子在“吹口哨”,发出“du”的声音,其它几只鸭子叫“ga”。

请同学们按着节奏读一读,拍一拍,再把两种声音合起来。

提示:

鸭子的叫声可分小组处理成有一定力度变化,可表现各种情绪的。

2.分小组设计,并表演给大家看。

四编创与活动

1.认识四分休止符。

不告诉名称只告诉休止一拍,应提示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2.连续拍击×O×O×O×O:

3.看看歌曲《数鸭子》中有几个“O”。

4.学会歌曲后,跟着老师唱谱。

提示:

唱到“O”时怎么办?

五课堂评价活动:

六教师小结,下课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唱、说、演,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二、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观歌曲。

三、能够准确地拍击二、三声部的节奏。

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一、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

二、教师可围绕本课主题“长鼻子”,突出人与自然的主题,从认识大象开始,向学生渗透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师可在课前搜集有关大象生活的图片、录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通过学音乐了解自然,了解人的生存的环境。

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要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用歌声、身体的节奏、伴奏、表演等办法来学习音乐,就是体验的形式。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参与体验中多多积累对音乐的感受,获得对音乐的记忆。

【动作说明】

男女学生各站成一排,相距1.5米面对面站好。

第一段:

第1—4小节双手相握、躬腰,一小节向前走一步,同时双臂先向左,再向右一小节摆动一次(见本册教参40页图一)。

第5小节,左手托右大臂,右臂柔软地向上甩起(见本册教参40页图二)。

第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