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7574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docx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docx

高中作文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

高中作文话题作文专题训练十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话题作文

1.作文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

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的狼狈样,笑笑说:

“这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

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世上,你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

”从此,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最终功成名就。

一个人固然不能没有自己做人的准则,但一味“方正”,不会“圆通”,该“低头”的时候不能低头,就不能进退自如。

请以“低头也是一种智慧”为话题,根据你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答案】

低头也是一种智慧

风雨兼程中,莫要只顾昂首前行,适时地低头也是一种智慧,或许在颔首低眉的一瞬,隐匿在路旁的美丽宝藏就会焕发出迷人的光芒。

——题记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希腊充满哲思的土地上,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发问:

“天与地的距离有多高?

”苏格拉底答道:

“三尺。

”年轻人不解:

“可我们许多人身高都在五尺以上啊。

”话音刚落,这位西方的孔子就笑笑说:

“所以人要学会低头啊。

”就这样,伴随着一句看似普通的话语,伟大的先哲便将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注入了人类的血液,数千年来依然散发着智慧之光。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君子自当傲立于天地之间,决不可低下倔强的头颅,殊不知,低头却也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

低头不是妥协,不是退缩,也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暂时的退让,是巧妙的迂回,等待的是新的崛起。

曾经,越王勾践低下了头,失去了一个领袖的尊严,在受尽屈辱,卧薪尝胆之后,终得天下;曾经,大将韩信低下了头,在市井百姓刺耳的讥讽声中忍受胯下之辱,但终在旌旗飘扬的战场上一洒豪情,奠定了盛极一时的大汉王朝;曾经,少年玄烨低下了头,任凭奸臣呼风唤雨,但在数年的历练与成长后毅然智擒鳌拜,开创了钟鸣鼎食的康乾盛世。

他们虽一时忍辱低头,却都在低头的那一刻坚信自己有高昂头颅的一天,最终换来了万古流芳。

于是低头便成了一个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缓冲。

而如果不计后果地一味坚持,做无谓的牺牲,结果只会消磨意志,迷失自我,甚至失去再次抬头的机会和勇气。

低头不是自卑,是一种谦逊踏实的风范。

正如民间一句脍炙人口的俗语所说:

低头的稻穗,昂头的稗子。

纵观历史,刘皇叔曾屈尊而三顾茅庐,在孔明的一番高谈阔论中放低了姿态,虚心请教,一时的低头换来了贤人相助,造就了巴蜀之地的繁荣鼎盛;而伟大的革命战士鲁迅先生也发出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誓言,一生勤勤恳恳,以笔为枪,救贫苦的大众于水火之中。

他们没有高挺头颅,却依然彪炳史册,传递了一种谦虚谨慎,默默无闻的实干精神。

而面对错误,面对诱惑,我们更须低头。

低头就像一剂镇静剂,让我们静心反思,审视自我,不再茫然地横冲直撞,不再焦急地大步前行,从低姿态中求得清晰的头脑,求得平和的心态,一身轻装重新上路。

当我们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上被现实鞭打地遍体鳞伤之时,我们不妨也低下头,不要担忧前方的漫漫长路,而是稍作休整,感受身旁宜人的美景,收获亲情与友情带来的丝丝暖意,重新抬头赶路时,你会发现,就在低头的一瞬,自己已经收获了一份宝贵的乐观与坚韧。

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把“记得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在他看来,做人不可无傲骨,但更不能总仰着高贵的头。

如果做人只追求一味的方正,不会变通,不会一时的委曲求全,那么必然会在残酷的现实中陷入被动。

只有硬度而没有弹性和韧性的钢材称不上精品,而如果将负重的车轮改作矩形,也会寸步难行,生活中无数的细节都向我们昭示着:

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申;能柔者,方能刚;能推者,方能进,而这也是人生永恒的真谛,是自然亘古不变的辩证法。

于是,我们看到了:

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唯有那些懂得弯曲枝干的雪松才能抖落掉沉甸甸的积雪,傲立于冰雪之中;在遍布石砾的戈壁滩上,唯有那些学会低头,沿着巨石一侧发芽生长的小草,才能享受到和煦的阳光,呼吸到清新的空气。

这一切的一切与智者苏格拉底的那句劝勉遥相呼应,我们便知道了低头的智慧:

低头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低头不是怯懦,而是谦虚谨慎的一种表现;低头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强的站立。

学会低头,就是拥有了面对厄运的一种灿烂的态度;学会低头,就是懂得了在更高的境界审视人间的沧桑。

低头,无疑成为了一门精彩绝伦的艺术。

在充满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当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前方的道路时,我们不妨低下头,以一种更加智慧的方式整理心情去面对挑战,或许猛然间你会发现:

原来一直苦苦追寻的宝藏就在脚下熠熠闪光!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个富含哲理的题目。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家长往往教育孩子要“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但实际上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些什么事情,而是当你在遇到事情时如何去处理。

所以这个题目给了整日身处象牙塔的考生们一些人生的思考,具有现实意义。

低头也是一种智慧,不同于我们俗语中说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它不是被动的委曲求全,而是有意识地趋利避害。

不是毫无原则的忍辱负重,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大智慧、大心胸。

所以考生可以回顾历史,从先哲们的生平中挖掘素材:

司马迁对汉武帝低头,包羞忍辱,励精图志,用19年的时间完成旷世奇作《史记》,以残缺之身名垂青史;韩信对市井无赖低头,屈膝跪地,胯下钻行,用有用之躯建丰功伟绩,不将一腔热血做一时冲动的意气之举。

刘备对疑人甚重的曹操低头,低头拾箸,假装惊雷,用弱者的姿态躲过曹操的有意试探,从而保全自己,实现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考生还可以关注现实,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素材,比如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座山,山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且密。

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

不过,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桠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

这样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却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

弯曲,并不是低头或失败,而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艺术!

需要注意的是低头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心胸。

如果低头的目的是为了日后的报复,仅仅为了一种狭隘的个人目的,那么低头的境界就变得狭窄而没有现实意义。

考点: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撇开与按捺”为话题作文,不得少于800字。

有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

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

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

撇捺人生。

其中,“若”字的一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答案】

不撇捺无以致远

“如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

”一撇一捺,成就了大写的“人”。

凡世间之事,撇开虚名、幻想、得失,捺住方寸,才能有一颗坚守的心。

只要我们用坚守的心来对待万事,我们的人生终会走向成功。

不撇捺无以致远。

能撇能捺,如一阵风,静静地荡过湖面,却不愿掀起一丝波澜;如一缕烟,悠然地在屋顶上袅袅升起,不带走任何尘埃。

用坚守的心来感知万物,我们终会有所获得。

其实,人生就像是去参加一次宴会,没有必要一路喧嚣,惊得花草树木不安。

带着一颗宁静的心,我们采一束金菊,携一缕清风,以一种超然于物外的精神去赴这次宴会,又何尝不是乐事呢?

走进历史的河流,我静静地感受着那些亘古的一撇一捺。

他,采摘一束菊花,在那条小路上静静地走着。

没有世俗的杂念,我看到了他眼中干净的风,看到了他脸上闲适的惬意。

撇开功名利禄,在动荡之中仍然安分如此,陶潜,他把心化成了一潭水,超脱世俗之外,流进了宁静之中,他的人生成功了。

撇开才能致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永远的碑塔,后人永远记住了他——隐逸者。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带着一身正气而来,却只能在惶恐滩头独自惶恐,在零丁洋里苦叹零丁。

当曾经的繁华不再,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坚守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们记住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更多的是折服于他在荣华富贵面前的平常心态。

不坚守无以致远,一身正气的他并没有随风而逝,反而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飘荡。

他,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无论是旭日和风还是狂风暴雨,我们应该始终坚守着人生的“撇”“捺”。

如陶潜,在坚守中飘出一抹淡菊的幽香;如文天祥,在坚守中释放出一身傲然正气。

我们何不用坚守来书写出人生辉煌的篇章呢?

坚守是一轮不落的太阳。

不撇不捺无以坚守,更无以致远。

倘若没有它,我们就不会越过重重困难,在迷途中觅得心灵的港湾、找到停靠的彼岸。

把人生当做一艘船吧,用一颗坚守的心慢慢地积蓄力量,不管世事如何变化,终有一天,我们会以饱满的精力渡向成功的彼岸。

人生中,不撇捺无以致远。

【解析】

试题分析: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给出的是一副带横批的对联,上下联及横批含意丰富。

写作时要把握“撇”“捺”二者的关系。

“撇”与“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分寸;只“捺”不“撇”,视野就显得很狭窄。

“撇”“捺”互相弥补,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对联中奉劝人们“撇”开的是人生的欲望、诱惑、贪念等等,建议人们“捺”住的是淡泊、寂寞、坚守等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新材料作文,首先应辨明材料的性质,比如叙事类、名言类、寓言类、时事类等;然后从不同对象、因果关系、关键词句等角度立意。

比如本题就必须细化认识“撇”和“捺”的意义和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撇”和“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没有分寸;只“捺”不“撇”,视野则会狭窄。

“撇”和“捺”互相弥补,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其次,我们还得对“撇”和“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为什么“撇开了”,就能“捺得住”?

“撇不开”,结果又如何?

“捺不住”又如何?

这样一一反问,结果不言自明。

审读对联可知,撇开的是人生的诱惑,捺住的是寂寞、清苦、磨难等。

写作范围可以谈古论今,既可以选择名人故事,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

文体选择上比较自由,素材掌握多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议论性散文,叙述功底好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

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应该从“撇”和“捺”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记叙。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佳作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厚重沧桑是历史的味道……只要你细细咀嚼,用心感悟,人间真味尽在其中。

请以“味道”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2)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

味道

咖啡的本味是苦,而掩饰不住的却是因为苦而越发浓郁的香与甜,痛苦不能磨灭幸福,却会将幸福衬托得更加完美,苦与甜交融的味道令人青睐,痛苦与幸福并存的人生,同样令人回味无穷。

——题记

不知不觉依赖上咖啡,起初并不是因为先苦涩,后香醇的味道,而是源于那说不清的疲惫。

于是,袋装的雀巢咖啡和精致的咖啡杯就出现在我的书桌上。

偶尔,看着那因搅动而旋转起来的棕色液体,细细的颗粒在杯中尽情翻滚,然后慢慢溶化成液体的一部分,就如不甘寂寞的青春在初中生活里尽情沸腾。

我们将咖啡放在杯中冲泡,就如我们将青春放在初中酝酿,收获的是什么?

一杯冲好的咖啡,初抿一口,嘴里泛起丝丝苦涩,轻皱眉头,在沸腾的初中我们时常会有这种感觉。

面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期望眼神,体味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看着那如价值规律表般波动起伏的成绩,掂量着被打击得残破不全的自信心,遥望星空发出微微的叹息,颓然站在呐喊声震天的赛场上,木讷地看着对方的记分牌在飞快翻转;我们的嘴角常常牵起不到10度的弧线,这是标准的苦笑、自嘲与自责,真想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自慰,可更多的是静静待在角落里品尝涩涩的苦。

咖啡的苦慢慢消失,我们尝到了满口香醇。

青春渐渐发酵,散发出淡淡的甜。

在这缤纷稚嫩的岁月里,我们的生活犹如一首短小精悍的哲理诗,短短的,得到的却是长长的。

在教室的一角,我们可以安静地品尝文字的芳香;透过眼前细碎的刘海儿,面对窗外与教学楼比肩的水杉树发呆,我们可以享受那抹浅浅的恬淡;岁月如泼墨山水画,浓处我们重重勾勒,淡处我们仔细斟酌;还有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桀骜,一起躺在教学楼前的草坪上放肆地笑,随着快门儿的“咔嚓”声,青春永远留存在这一刻;随着那段叫青春的音乐在初中这台留声机中缓缓奏响,也许像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般悠扬缠绵;也许像Beyond的《海阔天空》般热血沸腾,载着我们的不舍,青春就这样在我们的天空翱翔、盘旋、徘徊……

单薄的是时间,深沉的是岁月,厚实的是青春。

青春就是一杯泡在初中里的浓浓的咖啡,品尝过浓重的苦涩,便收获那沁人心脾的香醇。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深挖味道的内涵,比喻义是“某种感受”即可以理解为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一些人和事所给你的真切、深刻、难忘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启发了你在某方面的认识和收获。

有三点要注意:

1.缘事生感:

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

2.多法生感:

对于“感受”的生发,既可先“事”后“感”,卒章生发,升华情感;也可将“感受”融化在“事件”的叙写过程之中,“生发”于无痕。

3.用足描写:

细节才可以动人,因此必须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中那些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场景、画面、镜头,让读者的心弦在你柔柔地拨弄下产生出共鸣,这样才能收到“平凡的人给我以最多感动”的构思之效。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就审题而言,写味道,实是描述味道。

浅则可理解为气味、滋味;深则是人们的某种体验和感受;另外还有事物包含的特点或哲理。

审题环节可以“说文解字”谈“味道”:

从两个字‘当中可以拆分出“口”、“首”、“走”、“目”等部件,味道不仅要用口尝、用鼻闻,更要会用耳听,用眼赏、用心看,而且还要留心在生活实践中体悟。

至于选材,不仅要选能品味的东西,而且还要选值得品味的东西。

人生世间,不外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认知三方面的关系。

先通过具体可尝的滋味,运用联想和比喻来体悟生活。

比如,通过体育课后的一杯白开水联想到同学之间的关爱,或者通过白开水最解渴而体悟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品悟自然方面,以朱自清的《春》、巴金的《日》《月》为例,在四季寒暑、自然现象、山川美景当中品悟道理。

学生可品味温暖又热烈的阳光,品味海纳百川的包容和波涛汹涌的无情。

在社会生活方面,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一次经历品悟人生哲理。

有的在今昔对比中品味出成长和友谊,有的则在自己的失败或亲人的别离时,品到忏悔的味道。

在尝遍人生百态之后,再展开想象,品一品江南水乡的清秀味,塞外风情的豪壮感,然后以“鸟倦飞而知还”的名句自然引入品尝故乡南京的味道。

通过风景、饮食、民俗、方言的展示,引导同学们在衣食住行中品金陵风味。

古韵今辉、王气衰颓、人心宽厚、多元共存等特征会在学生的表达中自然形成。

从口味品到风土人情,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一定能因人而异选好材。

然而,要写完整的《味道》还需注意两点。

一是在表达方面。

要善于通过描写再现滋味,通过比喻和联想注重多重感官结合。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自己品悟的过程讲透。

千万不能只谈品味到的结论,而忽略自己品味的方式和过程。

二是在立意方面,如果能从抒情和议论当中生发哲理,则一定会为文章画龙点睛。

有的同学在对比故乡今夕的时候,认为金陵的味道变了,自己在为现代文明自豪的同时,也为过去味道的消逝而感到丝丝遗憾,发人深省。

总之,要写好《味道》就是要会“道味”,想详细“道味”,就必须领悟“味之道”。

味道的各层含义就是味之道,运用描写、比喻、通感、联想、对比等手法就能“道味”,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完成这篇佳作了。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欣赏窗外变幻不定的景色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可是有时因为打一个盹而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也的确有些令人懊恼,但这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没错过,抓住了,应好好珍惜;错过,溜走了,细细咀嚼,也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酝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更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更添光彩。

请以“错过”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花儿一路盛开(符蓉)

人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就像电影,一旦搬上银幕,胶卷轻轻转动,一个美丽的故事就被定格在剧院的历史上,不再删改。

纵使导演错过几个必能成为经典的细节,也只能叹息无法回首。

人总是容易错过繁华灿烂的梦想与期待。

小时候曾迷过画画,简单的线条、大胆的着色涂抹出一个小女孩纯真的心怀。

也曾背起沉甸甸的画夹拜师学艺,可枯燥单调的素描练习使我望而却步,后来学业繁重,画笔也就渐渐生疏。

现在的我依然喜欢看画,可这已经退化为单纯的欣赏与热爱,偶尔也会信手涂鸦自娱自乐,这依旧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童年那个“画家梦”我是永远错过了,可那份执著于美好的信仰一直镌刻在心间,随我长大,陪我变老。

有人害怕错过,尤其是在等待之后。

等待花开,却偏偏错过花儿怒放的那个夜晚;等待日出,却偏偏错过紫霞吐晕的那个瞬间;等待梦圆,却偏偏错过了与成功的那次邂逅。

可是,错过并不是致命的错误,错过实质上给了你下一个希望。

记得几年前有过一次辉煌壮观的流星雨,听说肉眼就能看到美景,我便信誓旦旦地要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一夜,我却睡得格外香甜,闹钟轰响我却不顾。

于是,我自然是错过了奇迹的发生,自那以后便耿耿于怀。

可是,奇迹最终发生在平凡的日子。

去年暑假,夏夜我在田野边纳凉,流萤飞转在身旁,我怔怔地望着幕布般光滑的夜空。

蓦然间,一颗夺目的流星划过天际,璀璨的光芒烙在我的心房。

这一次,我没有太多期待,却收获了最动人的美丽。

美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于是,我渐渐学会坦然地面对错过。

错过了,捡拾当时一份寂寞的心情细细咀嚼,尘封于年少的梦想与期待中,不失为一种别样的幸福。

你说你最爱繁花似锦的春天,到处都荡漾着青春的气息,可是,你还是会错过美丽的花。

请别放弃期待,因为花儿会一路盛开。

评点:

在岁月的长河中,谁能每次都能把握机遇、抓住好运?

当无数的错过接踵而至而又瞬间消失时,我们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态面对,本文提供了一种平和豁达的心态解读方式,生活还是以它原先的方式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一味沉溺和伤感于过去的风景,坦然面对,往后的路上还有无数动人的风景。

诗意化的解读和抒情性的论说,让文章以一种亲近动人的方式进入了读者的心灵。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则带有浓厚哲理色彩的话题作文。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完美,总会有许多错过。

错过一个动人的眼神,也许会错过一场缠绵的爱情。

一次误会,也许就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

一个小小的疏忽,也许就错过不会再来的机遇。

这一次次的错过,造成了人生一次次的缺憾,但也磨练了人生,成就了人生一种别样的美丽,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当然,不同的人对待“错过”的态度截然不同。

有的人,错过了,便独自咀嚼一份人生的苦涩,变得消极、沉沦;有的人,把这“错过”看成是人生的磨炼,成就了一番伟业;还有的人,把这“错过”看成是人生的“必修课”,淡然处之;更有甚者,从这“错过”中领悟到人生哲理,使生命变得更有深度。

其实,每一次错过,都可以演绎成一段精彩的故事,话题可由此生发开去,编出精彩故事。

因此,我们在写作这一话题时,应将思路放得开阔一些,立意的角度尽可能多一些。

当然,写作时应紧扣话题,将这一次次的错过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描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大气,才有深度。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1.搞清错过内涵,“错过”的字典释义为“失去了时机和对象”,这种“时机和对象”一般指主观上可以抓住而未能抓住的。

“错过”是人生的教训,在心理上常常出现后悔的情绪反应。

因此,文中如果出现学会、选择、把握、放弃错过,那就改变了话题内涵,实际上属于跑题,这是对话题(错过)概念理解不清,导致游离话题甚至出现明显偏差。

2.立意与角度,由于话题作文常可有多种立意和切入角度,认真审读导语可提炼出这样一些立意和角度:

(1)、以豁达的态度对待“错过”,一般的“错过”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只要关键时不错过,;

(2)、人生的关键处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小心在意,如有同学说“人生短短如白驹过隙,我们不能总是错过,得学会珍惜,其实不是每次错过都是无法避免的无奈,不要轻易沉醉在自欺欺人的超然物外的洒脱,因为有些错过,我们一生都无法承受”;

(3)、错过以后要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从错过中获取人生的教训,心灵或许能走向成熟。

当然文章不必都从这几个角度切入,比如也可写为什么错过,错过了些什么,错过后有哪些思考,错过后又该怎样等等,只要能体现“错过”,言之成理,即可。

一、关于审题

错过,即交错而过,失之交臂;耽误、失去(时机);过错。

概括起来,有主观上可以抓住而未抓住之意。

写作前应认真思考:

1.错过了什么?

行文的过程中,错过的对象一定要明确化,这也是点题的需要。

2.为什么错过了?

错过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写清楚了,错过的对象和过程才具体,精彩的描写才能展现。

错过之后有什么感悟?

这是记叙和描写后的升华,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二、关于内容

一道风景、一次机遇、一段情感等。

不宜作为“错过”对象的:

亲人去世、父母的关怀。

三、关于表达

文体特征要鲜明,记叙文就是写人叙事写景为主,议论抒情点睛即可;开头、结尾要有点题意识,要扣住“错过”升华中心;“题好一半文”,最好自拟文题,体现写作个性,话题只是写作范围。

5.按下面的要求进行作文

离别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时刻,离别的方式、离别的心情也千差万别。

关于离别,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描绘,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

它既意味着一段故事的结束,又预示了新的征程的开始。

请以“离别”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答案】

离别

二零零八年九月十四日无

数次的想象离别时的情景,无数次的安慰自己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忘记,无数次的对自己说:

千万不能在她面前掉泪,可真到了这一天,到了离别的时候,还是情不自禁的投在她的怀抱里,让泪水纷飞在这个季节。

———题记

早早地为这一天准备,希望给她一点安慰。

出奇的静静地坐着,等待她的到来。

她总是缓缓地走上讲台,站在她无比熟悉的地方,微微躬身道一句:

“同学们好!

”等待我们齐道一声:

“老师好!

”便用独有的声调开始讲课。

她的课很普通,却又很生动,不会让我们热血澎湃,却又很耐听。

而今天,不同以往上课的日子,是我们为她开的告别会。

几个月前,她被调到了林业局。

原本该马上去上班,可舍不得我们,怕中途离开影响我们的成绩,于是请了几个月的假,毫无声息地继续为我们上课,直到学年快结束。

她无声无息地走了,连一句再见也没对我们说。

几天前,我拨通了她的手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