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7531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 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 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古诗鉴赏含答案

二轮复习专题测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门寺阁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1)诗题中的“宿”字贯串全诗,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

(2)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3)“云门寺”的特点是什么?

试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购置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与他结邻而居,于是作这首七律相赠。

(1)找出诗中用典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用来指代的内容。

古诗中以邻人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由此诗可以联想到杜甫《客至》中召唤邻翁过门共饮的哪两个句子?

(2)白居易想和元八结邻而居,有哪些理由呢?

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对其意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桂州严大夫

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1)找出诗中突出桂州物产之“丰”的词语。

由桂州的“黄柑”可以联想到苏轼《惠州一绝》中直抒宦游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写出了桂州山水的哪些特征?

是怎样来写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②。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潮:

又名七里滩,富春江的一段,在今浙江省桐庐县。

②严陵:

东汉人,曾力助刘秀起兵。

刘秀称帝后,他拒官隐墙,终日垂钓富春江。

世人多讽严陵钓鱼是假,沽名是真。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了怎样的景色?

答:

(2)清简要分析“算当年,虚老严陵”一句词中的作用。

答:

(3)这首词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清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

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①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②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

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

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

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一直未仕。

②上元:

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

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

③梅发:

白发。

(1)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人认为“与君犹对当时月”中的“犹”字用得很妙,请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词看,刘辰翁的“悲”从何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①遗老。

浙河西面②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

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

[注]:

①大梁:

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

②浙河西面:

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的前线地方。

③宣和:

北宋徽宗年号。

(1)这首词上片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词人是通过什么意象表明的?

(2)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一下上片的艺术特色。

(3)请简要分析“归鸿”意象在全词传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⑴请结合全诗赏析“依依”一词的妙处。

⑵“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颈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栏杆。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首联,诗人尚在投宿途中,远看云门寺;颔联,诗人初到宿处,点燃油灯,卷起帷幔,观赏窗外的夜色;颈联,诗人睡下,一时还未入眠,游目于室内和窗外;尾联,诗人入睡,进入梦乡。

(2)想象。

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诗人借此写出了“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和云门山寺的势派。

(答出对偶或夸张,只得1分)

(3)“云门寺”的特点是“古”与“高”。

颈联上句写因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剥落,只剩下大雁,足见“云门寺”之“古”;颈联下句写闪烁的群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足见“云门寺”之“高”。

【译文】

云门寺阁坐落在云门山下,繁花盛开如烟如雾,但却有一种超脱尘俗的幽静。

到了晚上,悬挂的灯火照映着群山,卷起窗幔,映入眼帘的是如太湖秋水般的夜色。

画壁上还留存着鸿雁的痕迹,天上的繁星彷佛停留在纱窗上。

这样的景致让人更加怀疑通往天庭的路就在附近,果不然,当天夜里就做了一个跟白云一起遨游天际的梦。

【赏析】

云门寺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云门山(又名东山)上,晋安帝时建,梁代处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里栖隐过。

从杜甫诗“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

青鞋布袜从此始”(《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来看,此寺是当时一个有名的隐居之地。

  一、二句以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

首句点出云门寺的所在,次句写出寺的环境氛围。

“香阁”二字,切合佛寺常年供香的特点。

寺阁坐落在东山下,那儿地势高,云雾缭绕。

时近傍晚,山花笼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似在烟霭之中。

“象外”,是物象之外的意思。

用“象外”去形容“幽”,是说其幽无比,超尘拔俗。

一座幽静的佛寺便在邈远天际淡淡化出。

两句于写景之中兼寓叙事:

云门寺尚在远方,诗人此时还在投宿途中。

  三、四句所写,是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

这两句对偶工稳,内蕴深厚,堪称是篇中的警策。

“悬灯”、“卷幔”正是入夜时初到宿处的情状:

点燃宿处油灯,卷起久垂的帷帘,观赏起窗外的夜色。

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淼的五湖(太湖的别名)。

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

其实,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

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而能逸兴遄飞,放笔天地,写出如此壮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

而且,这两句诗并非泛泛的写景抒情之笔。

诗人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并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势派。

  五六两句,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

看来,这时诗人已经睡下,但一时还未成眠,便游目室内与窗外:

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大雁;天空,闪烁的群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临近。

画壁黯淡,足见佛寺之古老,正与诗人此时睡意昏昏的状态相接近;群星在窗口闪烁,象是引诱着诗人进入梦乡。

两句分别写出云门寺“高”与“古”的特色。

  最后两句写入梦后的情景。

终于,诗人坠入了沉沉的梦乡:

“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

“疑”字用疑似的口气将似有若无的境界说出,朦胧恍惚,真有梦境之感。

  全诗八句,紧扣诗题,丝丝入扣,密合无间。

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宿”字。

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衔,首尾圆合,写尽云门寺的“高”与“古”。

艺术结构高超,处处都见匠心。

2.

(1)用典词语:

“墙东”“三径”“绿杨”;指代内容:

都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句子: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2)理由有:

①彼此知心,志趣相投,结邻而居,可共赏明月,共沐春风;②暂时外出,有良侣偕行;③若想“安居”,必当“择邻”;④一旦结邻,终身常见;⑤子孙后代可永远和睦相处。

或从“志趣、暂出、定居、终身、后代”五个方面讲述理由亦可。

(3)①此联想象结邻相处后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到两家,充满诗情画意;(答出“想象”或“虚写”)②此联移情及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赏析】

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

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

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同他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

“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典故。

“墙东”用“避世墙东王君公”典(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都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绿杨”一句,则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示欲与元氏卜邻之意。

这四句说:

“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同,都渴望隐居生活而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结为邻居吧,到那时,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到两家。

”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

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

  

后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

诗人用诗句对朋友说:

“暂时外出,尚思良侣偕行;长期定居,怎可不择佳邻?

必欲择邻,我舍君而求谁,君弃我其谁属?

一旦结邻,不但终身可时常相见,子孙后代也能永远和睦相处,岂不是更加令人神往?

”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

“岂得”,怎么能;“可独”,哪里止。

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

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优哉游哉。

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能描绘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读者展开如此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那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

3..

(1)“户”、“家”(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家家户户)。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①一是形的特征:

“水”蜿蜒曲折,清澈澄明;“山”拔地而起,峻峭玲珑。

二是色的特征:

“水”碧绿,“山”翠绿。

②用女性的“青罗带”、“碧玉簪”作比喻,来写桂州山水的柔美和秀美,不仅“相宜”,而且独特。

⑶①诗人将荒蛮之地写得美如仙境,意在劝慰友人。

②友人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诗人有羡慕之意。

【赏析】

这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韩愈为送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所作的。

诗一起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

“苍苍森八桂。

”八桂而成林,真是既贴切又新颖。

把那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胜地的魅力点染出来。

“兹地在湘南”,表面上只是客观叙述地理方位,说桂林在湘水之南。

言外之意却是:

那个偏远的地方,却多么令人神往,启人遐思!

以下分写山川物产之美异。

  

桂林之奇,首先奇在地貌。

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

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

但近人已有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

“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

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

”日人吉川幸次郎《泛舟漓江》云:

“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等。

其实,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用范成大的话来说:

“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

”(《桂海虞衡志》)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

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

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

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簪”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不能说不奇,也不能说“不宜”。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

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

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

加之能日啖“黄柑”,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

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呢。

  

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

最后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

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

这首诗属于后一类。

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

无论哪种风格,均为韩诗本色。

4.

(1)上片写小舟飞快地掠过水面,天水澄澈,水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游鱼腾跃,点点白鹭栖于沙汀。

这是一幅既宁静又充满活力的景象。

(2)承接上文的写景,评论严陵并非真正寄情山水,因而白白终老于如此美好的景色之中:

同时自然引出下文的感慨。

(3)以景作结,突出对自然永恒的赞叹,井借此表达对空名如过眼云烟的慨叹,显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赏析】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新城,放棹桐庐,过七里濑而作。

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

一叶小舟,荡着双桨,象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

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

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

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

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

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

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算当年,虚老严陵。

”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

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

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

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

这是苏轼的一贯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感叹的: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

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

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

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

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

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

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5.

(1)主要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的景象,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

通过临安上元节昔盛今衰的对比,反映物是人非以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2)“犹”应理解为“还,仍然”。

宋室江山已经灭亡,我们还对着南宋未亡时就有的月亮,这是一件值得自我安慰的事情。

这样写看似自我安慰,实际上更加点出了词人和朋友的兴亡之痛。

“犹”字含义深远,用得很妙。

(3)“悲”来自于昔盛今衰的感慨;来自于宋室灭亡,异族入侵的惨痛;也来自于年华老去,怀念故国的伤怀。

【赏析】

小序中的“中斋”,是邓剡的号。

邓坚持抗元斗争,1279年崖山兵败,投海未死,被俘,与文天祥一同北遣,至南京放还,终不屈节。

邓剡《忆秦娥》惜不传。

这首词从上元节临安道上行人稀少,引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词情凄苦,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

上片首先写上元节: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

”“烧灯节”,即上元节,俗称元宵节。

南宋都城临安,上元节多繁华热闹,《梦梁录》曾有这样的记载:

“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

公子王孙,王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

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尤未已。

”这样的通宵欢乐,作者自然是记忆犹新的。

这就引起了与当今的对比。

如今去京城的路上,是风雪交加,是一片凄寒的景象。

“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风雪虽然相同,江山也依然如旧,所不同的是在异民族的统治下,因而带来的变化是“朝京人绝”,这四个字刘辰翁的故国情深,跃然纸上。

上片是写景,诗人以上元节惜日的繁华,对比当今的风雪交加,行人稀少,反映了政权的变化。

下片是抒情。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

”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我和你都尝到了兴亡的惨痛。

我和你面对的仍是宋室亡国前的月亮,这似乎是可以自我安慰了。

“与君”句,看似安慰,实际上更加触动了他的情感: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梅发”,梅花白色,故即白发。

这是说,同样是这个月亮,现照着的是伤心的眼泪,照着的是我们的萧萧白发。

这首词同刘辰翁的其他词一样,感时伤事,辞情凄苦,格调悲郁,是《须溪词》中的名篇。

6.

(1)早春季节。

词人通过“梅谢”“冻解”“鸿归早”表明是早春季节。

(2)“梅谢”“鸿归”为实写,“塞垣冻解”“问讯”“大梁遗老”为虚写。

词人身在江南,看到梅花凋谢,万物复苏,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塞垣”也该冰融冻解,抬眼看到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北归,想到托鸿雁带讯问候生活在北方的故都父老。

这样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对北方人民的思念之情。

(3)“归鸿”在传情达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片,托鸿传讯,词人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给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下片,词人化身为鸿,以归鸿所见写所见:

抗金前线,边声悄然;淮河以北,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都城汴京,已是冷烟点点,衰草遍地。

抒尽词人黍离之悲,家国之情。

赏析:

开头以“梅谢了”三字说明季节正当柳垂金丝的早春。

春梅谢去,引起作者一系列的联想。

他想起这时中原大地宋、金边界地区,该也在冻解冰融、逐渐转暖了吧?

宋、金自“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边境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所谓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鸿归早”也暗示着国境线的南移。

另外鸿归本来早于燕归,晁冲之在《汉宫春》一词中写道:

“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准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鸿雁带着多少人的故国之思,越过那冰雪初溶的“塞垣”,飞往沦陷已久的中原。

接下去“鸿归早”三句,要借鸿雁带讯问候故都父老。

大梁,是战国时魏国首都名,即北宋汴京。

范成大曾于孝宗乾道六年为“祈请国信使”去金国索取河南“陵寝”,一路有诗,其中《州桥》诗写他在汴京州桥看到父老们切盼恢复中原的心情,“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而杨万里则用不同的写法道出中原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只能忍泪吞声,“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初入淮河四绝句》)好不容易看到宋朝派来的使臣,遗民父老才能倾吐亡国之痛。

鸿雁虽然每年都要回到江南,但又无法为他们倾诉苦情。

本词作者将希望寄托于鸿雁,想象它能作为来自南方的问候使者,使遗民父老见雁犹如见到江南故人,从而得到慰安。

下片进一层表达了对故土、故都的深切怀念。

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镇江一带已经接近前线,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失南侵的冲要之地。

“边声悄”,指这一带平静无战事:

宁宗曾于开禧二年(1206)发动北伐,战败求和。

而金国也因受到蒙古南侵,国势日益衰微,无力攻宋。

这里流露出作者痛感朝廷懦弱腐败,只图屈服苟安,一再失去恢复中原的时机。

“淮河”句,是说淮河一带,本来是人烟稠密、运输繁忙之地,自从靖康之乱、金兵南侵,一路烧杀掳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永遇乐》),如今淮河已成为宋、金两国的国界,淮河以北就是敌国土地,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