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归纳】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6-7k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2900k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板块及其划分: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板块。
3.板块边界与地貌: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海岭(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西太平洋)、海岸山脉(如落基山、安第斯山)、地裂缝(雅鲁藏布江谷地)。
4.地震波与地理圈层知识简述:
地震波
纵波
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
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不连续面
莫霍面
界面以下,纵波、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古登堡面
界面以下,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
地球的
内部圈层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33km(大陆部分)
地幔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该层波速最快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地球的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由水体组成、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5.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6.地壳物质循环:
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7.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构建地表的崎岖不平。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使地表趋于平坦。
8.地质构造的类型:
褶皱(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断层(上升盘-地垒、下降盘-地堑)。
9.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外力侵蚀(在侵蚀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10.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和汾河谷地。
11.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背斜处开凿隧道)应避开断层。
12.火山:
多分布于地壳薄弱地带,沿地表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若沿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形成。
13.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4.河流地貌的发育:
知识点
梳理
河流侵蚀地貌
概念
河流侵蚀地面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成因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侵蚀,增加河谷长度
下蚀
侵蚀垂直于地面,加深河床,河谷向纵深发展
侧蚀
向两岸侵蚀,谷底变宽,河谷向横向发展
河谷
沟谷
季节性、间断性流水侵蚀地面形成谷地
初期河谷
集水面积小,横剖面呈“V”字型
中期河谷
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河谷
较宽、呈槽型
河流堆积地貌
概念
河流搬运能力减弱使物质沉积而成
冲积平原
洪积-冲积平原
由发育于山前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组成
河漫滩平原
形成于中下游
三角洲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滨海地区
影响
河漫滩平原
高原地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聚落呈带状分布
洪积-冲积平原
山区聚落多分布于此,聚落呈带状
三角洲
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形成沿河或海岸聚落带
15.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6.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举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纬到低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热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
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
水分亦有影响
非洲大陆
自然带的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热带与经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
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
北美大陆从滨海到内陆地区的自然带演替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引起的
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珠穆朗玛峰的自然带
17.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纬度,基带气候类型;
山地海拔,相对高度;③阳坡、阴坡;
迎风坡、背风坡。
18.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①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高、阴坡-低);
降水量的大小;③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19.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人为作用等。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
20.主要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
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
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民防患意识。
21.能源的分类:
按形成与
来源分类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太阳能)
直接的太阳辐射(狭义太阳能)
现代光合作用转化的太阳能-生物能
古代植物固定的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
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波浪能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温泉
核燃料
来自月球、太阳的引力能
潮汐能
按性质分类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地热、潮汐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
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
常规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沼气除外)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沼气、地热、核能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对地表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3)对地表的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3.外力作用的判断:
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风蚀蘑菇——风力侵蚀;海蚀崖、海蚀柱——海水侵蚀;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侵蚀;(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三角洲——流水堆积。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浆→→三大类岩石→→新岩浆
侵入岩:
如花岗岩
①三大类岩石岩浆岩:
喷出岩:
如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如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
变质岩:
如:
页岩→(高压)→板岩
石灰岩→(高温)→大理岩
②三大类岩石的判断:
一个箭头指向为岩浆岩;
两个箭头指向为变质岩或者沉积岩;
三个箭头指向为岩浆;
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1.地质构造的类型: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2.背斜与向斜的判断: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年龄中心老两翼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年龄中心新两翼老;
外力侵蚀之前: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外力侵蚀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大规模的褶皱山: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为落基山脉,南美洲为安第斯山脉)
5.断层:
(1)判断条件:
①岩体发生破裂;②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的断层形成的地貌:
①地垒(上升岩块):
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
②地堑(下沉岩块):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6.火山:
(1)组成:
火山口和火山锥;
(2)火山锥的特点:
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3)有利条件:
①火山灰养分肥沃;②发展温泉等旅游胜地。
7.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资源勘探方面:
向斜—储水构造;背斜—储油、气构造。
(2)工程建设:
向斜—修建水库;背斜—挖隧道(背斜顶部可建采石场)。
(3)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8.板块构造学说
①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
②板块边界: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形成裂谷和海洋。
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处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处形成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9.山地的交通运输:
(1)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
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2)山区交通线路的选址: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山区交通线路的特点:
迂回前进(“之”字形弯曲)。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的侵蚀地貌:
河谷
2.河流的侵蚀类型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床的侵蚀
使河谷展宽
3.河谷的发育
①初期:
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城“V”型。
②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河湾。
③成熟期:
以侧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城“U”型。
4.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凹凸岸的判断:
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
(2)凹凸岸的应用:
凹岸——修建港口;凸岸——农业生产。
5.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①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
②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③三角洲平原(河口地区)
6.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1)有利:
①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
(2)不利:
考虑洪水的威胁。
平原低地——加高和加固河堤;
山区河谷——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①______,主要是②________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1)地壳运动
a.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③________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④________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⑤________和巨大的⑥________。
b.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⑦______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⑧______和⑨______;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⑩________。
(2)岩浆活动:
侵入活动、喷出活动。
(3)变质作用。
3.影响: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⑪________。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⑫__________。
2.主要形式:
⑬______、侵蚀、⑭______和⑮______。
3.结果: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⑯______。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岩浆岩: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⑰________而成。
沉积岩:
各种岩石经⑱______、⑲________、⑳______、堆积、________而成。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______、______下______而成。
2.过程
3.意义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________________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探究点一 内力作用
探究材料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14座山峰,全部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
古生物学家在与珠穆朗玛峰峰顶同属一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腕足类和海百合等古代海生生物化石。
1.你能解释青藏高原的成因吗?
2.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作用速度。
3.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
【考例探究1】 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B.垂直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探究点二 外力作用
探究材料 教材P71图4.3海水侵蚀地貌、图4.4冰川侵蚀地貌、图4.5海水堆积地貌、图4.6风力堆积地貌。
研究表明,如果只考虑青藏高原地区的持续抬升因素,珠峰的高度应在20000米以上,而最新测量结果实际为8844.43米。
1.外力作用有哪四种方式?
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何?
2.你能解释珠峰高度为什么没有达到两万米高度的原因吗?
【考例探究2】 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
B.夏威夷群岛逐渐形成
C.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探究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怎样?
【考例探究3】 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巧学速记]
1.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堆积地貌
(1)常见的侵蚀地貌
(2)常见的堆积地貌
2.准确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一般思路
(1)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
(2)岩浆是三类岩石的归宿。
(3)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沉积岩(变质岩)本身也可以形成沉积岩(变质岩)。
(4)岩石的转化过程伴随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内力作用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三种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使地表趋向平缓,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表现形式
岩石圈的
物质循环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岩石,四种作用过程
参考答案
①内部 ②放射性 ③平行 ④水平位移 ⑤断裂带 ⑥褶皱山脉 ⑦垂直 ⑧隆起 ⑨凹陷 ⑩海陆变迁 ⑪高低不平 ⑫太阳辐射能 ⑬风化 ⑭搬运 ⑮堆积 ⑯平缓 ⑰冷却凝固 ⑱风化 ⑲侵蚀 ⑳搬运 固结成岩 高温 高压 变质 岩石圈物质循环
探究点一
1.青藏高原主要是内力作用而形成的。
具体地说,是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而出现的隆起上升。
2.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②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内力作用的作用速度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如火山喷发或地震等。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3.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其对比如下
运动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平行于
地表
垂直于地表
岩层
变化
水平位移、
弯曲变形
隆起或凹陷
地表
形态
绵长的断裂带、巨大的褶皱山
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近代海岸的变动
相互关系
①相伴发生,②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
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考例探究1 D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垂直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这两种运动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
探究点二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方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解如下:
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原地,为其它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
作用
风力
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流水
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形谷、峡谷、瀑布;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溶蚀
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
搬运作用
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冰川
堆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均,杂乱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地貌
风力
堆积
形成新月形沙丘、黄土堆积
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
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流水
堆积
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海岸
堆积
形成沙滩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
珠峰的高度没有达到两万米是因为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平缓的结果。
考例探究2 C [从选项来看,“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
夏威夷群岛主要属于火山岛,它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石灰岩溶洞的形成主要是流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因而属于外力作用。
东非裂谷带是板块张裂形成的著名大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
]
探究点三
1.主要过程
①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
②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最后固结形成沉积岩。
③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④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考例探究3 A [岩浆岩只能通过岩浆的上升冷凝过程形成,其他类岩石都能相互转化。
]
一、单项选择题
《科技日报》报道:
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
阅读上述材料,据此回答1—3题。
1.造成这种“峰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2.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C.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
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
3.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A.沙丘B.火山锥C.冲积扇D.风蚀洼地
4.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①风化作用②风蚀作用③水蚀作用④滥伐森林⑤过度放牧
A.①②B.③④C.②⑤D.①④
5.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6.我国北京的沙尘暴可以治理,可以预防,下列措施有助于沙尘暴治理的是()
①大面积露天采矿的弃土上种树种草②限制超量开采地下水③雨季实行人工回灌,增加地下水储量④增加海洋水汽到达陆地的数量⑤采取人工措施,大面积加快高山冰川融化⑥禁止山区毁林开荒,草原毁草开荒
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
7.能形成角峰、刃脊、U形谷的现代冰川()
A.集中分布在南极洲B.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
C.在低纬度地区没有D.在巴西高原没有分布
8.下列地形区中,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
A.东北平原B.东欧高原C.科迪勒拉山系D.刚果盆地
9.下列有关地壳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表的方向移动
B.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
C.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D.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
右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
读图回答10~12题。
10.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断层D.谷地
11.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12.若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A.火山喷发B.断层下陷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
13.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14.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A.岩层的弯曲形态B.地形的起伏状况C.岩层的坚硬程度D.岩层的新老关系
15.下图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16.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下图中所示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地基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7.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A.客货运量大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18.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据右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因B.河流因素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
19.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20.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
21.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A.溯源侵蚀B.下蚀C.侧蚀D.垂直地面的侵蚀
22.长江口崇明岛的成因是()
A.断层上升B.褶皱隆起C.火山喷发D.泥沙沉积
23.有关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B.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人海口地区
C.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人海的口外海滨地区D.各部分均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24.河流的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