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732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docx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docx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

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

——基于深圳、广州、东莞的实证调查

李晓凤李羿琼

2012-08-2215:

15:

31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2期

  

  【内容提要】文章基于深圳、广州、东莞的实证调查资料,运用质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珠三角地区的新生代劳务工的基本情况、特征、主体性需要及其社会支持进行了调查研究。

同时,立足于本次实证研究,探讨了企业社会工作的综合服务模式、介入路径、实务方法及“一站式”的服务。

  【关键词】新生代劳务工生存现状企业社会工作

  为了解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内在需求及企业社会工作的现实运作环境,探索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2011年6月至9月,课题组先后对深圳百旺信科技工业园、深圳富士康工厂社区、广州永和经济技术开发工业区、东莞长安区工业园等珠三角地区的新生代劳务工、企业管理者、社区工作者三个群体,进行了基本信息、生活状况、社会服务需求等议题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在分阶段抽样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

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90份,有效回收率为99.09%。

其中,企业员工占8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88%;企业管理者占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8%;社区工作者占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

此外,本次调查运用主位研究法,分别对22个新生代劳务工、12个企业管理者及8个社区工作者进行了深入访谈与个案分析。

现将本次调查的主要研究结果分类总结如下。

  一、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劳务工群体内部发生了深刻分化,“80后、90后”出生的劳务工逐渐取代了老一辈农民工,并成为劳务工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所谓的新生代劳务工。

  

(一)新生代劳务工的基本情况

  第一,男性多,女性少,未婚劳务工近80%。

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劳务工的性别分布较不均衡,男性劳务工占61.3%,女性占38.7%,相差22.6%;同时,76.7%的劳务工未婚,近60%的处于“单身”状态。

这说明,新生代劳务工在未来将面临恋爱、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等一系列人生问题。

  第二,平均年龄不超过24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如表1所示,新生代劳务工20岁的被调查者占总体的14.3%,30岁以下占89.6%。

如此,新生代劳务工成为了当今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注:

样本总量N=799。

  第三,高中以上学历者超过七成,但文化程度和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如26.2%的劳务工学历在初中及以下,高中以上学历的占73.8%。

其中,中专或大专学历的新生代劳务工占36.8%,但大学及以上的占7.3%,远远低于该文化程度上企业管理者24.5%的比例。

同时,81.9%的新生代劳务工认为,目前的文化水平很难实现职位提升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第四,外省劳务工所占比重较大,离职率高。

在被调查的劳务工中,10.69%来自广东省,近90%为外来务工者。

其中,来自湖南省的被调查者最多,占20.98%,其次是湖北、广西等。

此外,70.6%的被调查者认为,新生代劳务工因流动性较强致使其离职率高并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第五,成长经历与城市同龄人相似。

从成长经历看,50.2%的新生代劳务工从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91.5%的新生代劳务工基本不会农活。

同时,87.3%的新生代劳务工认同“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自己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84.9%的认为,“忍耐力和吃苦精神不及父辈”,这与城市同龄职工十分相似。

  

(二)新生代劳务工的特征

  作为劳务工群体中新兴的主要力量,新生代劳务工仍然面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断裂的社会形态,并继续沿袭父辈厚重而奋斗的生命积淀而生存。

不过,因处于观念不断开放、经济迅速繁荣、社会加速转型的特殊环境与成长背景中,新生代劳务工又形成了新特征。

  第一,时代性。

新生代劳务工出生于改革开放时期,现代文明和城市文明已给他们打上了较深的时代烙印。

如83.2%的新生代劳务工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促使其需要层次由生存型转向了发展型;74.9%的认为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观念使得他们更关注个人能力建设、追求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79.5%的认为大众传媒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其获得了多元的价值观念、活跃的思维方式。

  第二,发展性。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新生代劳务工平均年龄不超过24岁,其主要的人生任务是发展。

如表2所示,新生代劳务工选择人生任务主要是学习和锻炼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并且他们特别重视恋爱、结婚、生儿育女等重要的人生事件。

  第三,双重性。

质性调查发现,新生代劳务工承袭了农民工群体的特征,一方面,其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呈现出认同市场经济规律、关注劳动报酬和工作环境、追求职业发展等“工人”的特性。

但同时,他们很难改变以户籍为基础的社会认同与福利制度待遇等,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农民身份与部分农民的特质。

由此,新生代劳务工在身份认同上形成了矛盾和冲突。

  第四,边缘性。

质性资料显示,新生代劳务工从“校门”到“工厂”的转变中,他们在农村没有基本的农业技能和知识,在乡土社会沦为了边缘群体。

同时,在城市,他们因经济压力大、学历较低、职业技能水平低、社会认同感低及资源匮乏等,又很难融入主流社会。

这样,他们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

  此外,本次调查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性是积极的,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其一,注重人力资本的提升。

从新生代劳务工的文化程度看,高中以上学历的占73.8%,其主要属于中专或大专;同时,新生代劳务工注重职业技能的提高,如58.7%的新生代劳务工选择需要专业技能的培训,68.6%的选择业余时间读书看报。

而质性调查发现,新生代劳务工普遍注重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认为这必将为其带来更加广阔的职业空间。

其二,关注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

如83.4%的新生代劳务工对工作的挑选不仅看重工资,更关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与发展机会,60.1%的劳务工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发展目标进行过理性设计与职业生涯的规划。

其三,具有较强的维权意识。

新生代劳务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较高,并敢于积极维护自身的权益。

如超过60%的劳务工意识到需要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69.5%的在遇到侵权行为发生时,倾向于向有关部门与企业领导反映。

其四,渴望融入城市生活。

如表3所示,78.1%的新生代劳务工选择在未来渴望融入城市社区;同时,33.2%的劳务工希望企业和政府能提供促进“社区融合”的服务;71.4%的认为,在陌生城市落地生根及建立社会归属感,才是其追求的幸福生活。

  二、新生代劳务工的需要认识

  在我国社会整体加速转型、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生代劳务工的特征决定了其需求的多元化。

根据阿尔德弗尔(C.P.Alderfer)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而本课题在借助阿尔德弗尔的需要层次理论时,试图从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角度深入理解新生代劳务工面临的各种主体性需求。

  

(一)生存需要

  第一,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直接的、强烈的经济需求。

如84.5%的新生代劳务工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其中2001~3000元之间人数最多,占58.8%。

与珠三角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与物价水平相比,以及受到自身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低与个人期望较高等因素的影响,(“不满意”与“非常不满意”共占46.1%,见表4。

)近一半的新生代劳务工对收入状况不满意。

如此,多数新生代劳务工感受较明显的是收入相对较低、经济匮乏,此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其生活的基本保障。

  第二,工作时间普遍较长。

如63.9%的新生代劳务工认为日工作时间普遍超过8小时,61.3%的选择周工作时间是6天。

同时,被访问的劳务工普遍反映每天工作超过了8小时,经常性加班及一周工作超过5天。

  第三,工作环境评价较低。

如64.2%的劳务工对工作环境的喜爱程度是“一般”,选择不喜欢的为18.3%。

据质性资料发现,这与劳务工对企业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较低有关。

事实上,新生代劳务工对工作环境是非常关注的,如在“工作环境最期待的改善”调查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劳务工回答是“希望增进职工福利待遇”,再次是改善人际交往、提供心理支持。

  第四,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低。

其一,新生代劳务工对社区生活环境整体评价偏低,57.9%的被调查者对社区公共设施“不满意”,9.2%的表示“满意”。

其二,“名列全国前茅、居高不下”的房价,不仅造成了劳务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成为其融入主流社会的最大障碍。

如70.6%的劳务工认为,居住条件较差使得他们私人空间减少,并直接影响其休闲娱乐、发展、婚恋等多种需求的满足及融入当地社会。

同时,超过5成的劳务工对居住条件表示不满意,仅有5.7%的表示满意。

其三,在劳务工对生活环境的改善中,“居住环境安全、洁净”期待最高,“娱乐设施丰富”与“交通出行便利”次之。

其四,与对工作环境的态度(37.3%)相比,新生代劳务工对生活环境态度的改善更明确(41.6%),并且,他们对居住条件的期待略高于职工福利的诉求。

可见,新生代劳务工对生活环境的改善需求更迫切,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甚至超过了经济利益。

如此,需要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多样的、注重生活质量改善的服务方案。

  

(二)关系需要

  质性调查发现,新生代劳务工对和谐关系的需要普遍高于生存需要,其主要聚焦于社会交往及其衍生的归属需要之上。

进一步的访谈资料显示,社会交往和互动不仅带给劳务工行为规范和角色期待,并且,其结成的人际关系状况也是影响其生存环境和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因素。

同时,问卷调查表明,60.8%的劳务工对现在的人际关系“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35.9%的希望参加社交技能的培训,55.7%的认为社交技能的提升将有力地回应和解决和谐关系的需要。

  (三)成长需要

  成长需要涉及劳务工群体的较高层次需求,主要包括恋爱、结婚、娱乐休闲、职业发展、压力应对等。

  第一,需要完成恋爱、结婚、生育及抚养子女的艰巨任务。

因企业内部劳动力分布不均衡、收入低带来的经济匮乏、人际交往技能差等因素,17.3%的劳务工表示恋爱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22.8%的人表示家庭也是压力源之一,11.5%的劳务工希望政府和企业能提供婚恋辅导。

  第二,休闲娱乐较少,业余时间安排不尽合理。

因劳务工的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等,客观上减少了其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

62.6%的劳务工希望政府和企业为其提供娱乐休闲活动,50%的希望提供活动场所。

另外,在业余时间安排中,52.6%的劳务工喜欢上网,明显高于其他活动,56.3%以上的认为自己合理安排业余时间的能力不足。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职业技能培训较少。

新生代劳务工主要是围绕职业技能提高、职业发展空间拓展而衍生了多元化需求,如学习英语、电脑、礼仪、专业技能及社交技巧等。

如超过58.7%的劳务工选择了专业技能培训,44.7%的选择电脑技巧培训,35.9%的选择社交技巧培训,60.8%的希望企业和政府提供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服务。

  第四,应对压力的需要较大。

质性调查发现,陌生的生活环境、高强度的工作、紧张的职业竞争以及来自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困扰,不可避免地对劳务工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压迫感,并使其逐渐失去个人的“主体性”、工作成就感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和追求。

同时,问卷调查发现,在新生代劳务工面临的多重压力中,64%的选择工作压力,22.8%的选择家庭压力,17.3%的选择恋爱压力,而健康、与朋友相处及宿舍关系也给其带来了某些压力。

从整体上看,劳务工的压力过大甚至已经超载,若得不到适当的疏导和释放,将对其工作与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不过,新生代劳务工在解压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策略。

如5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