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852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9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word学案1

单元复习

单元知识体系

单元复习攻略

⑴本单元是围绕两个中心环节展开的,一是“探索”,二是“中国特色”。

要认识清楚和准确把握好这两个中心环节。

⑵应注意与世界史知识紧密结合,应看到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是建立在吸取外国经验教训之上的。

如,中共八大的召开就是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后,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后所做出的独立探索。

⑶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对待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更要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意义,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单元专题归纳

1.195

6-197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⑴探索的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城市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并将其组建、发展为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②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1953~1957年,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④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⑵有益的探索:

①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

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中共“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②针对“左”倾错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凋,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

中共中央又相继在农村、城市进行了调整,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⑶探索中的

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样,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

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

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⑷探索的成就:

(1956~1966年):

10年间,我国初步建成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

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千米,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

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较大发展。

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

⑸探索的经验教训: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方针、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探索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会议确定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⑵经济体制改革:

①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述,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场革命。

 

单元能力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宣传漫画

,最早出现于()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运动

答案:

C

解析:

考查学生提炼图片信息的能力。

从图片中可见就是一种浮夸风,出现于“大跃进”时期。

2.右图是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的《双猫图》。

这是著名画家陈莲涛专为邓小平所画,曾长期挂在邓小平的办公室内。

图中题词写的是“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这一题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出发点是()

A.个人的经验

B.失败的教训

C.实事求是

D.主观臆断

答案:

C

解析:

邓小平的这句话所体现的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

故C为正确答案发。

3.某同学搜集了以上三张图片,并想为它们拟一个研究性学习的题目。

以下能够体现这三张图片主题的题目是()

公私合营企业私股凭证公私合营温州百好乳品厂公私合营信大祥绸布商店成立

A.新中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途径研究B.新中国过渡时期对民营企业的改造研究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民营企业的政策研究D.民营企业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原因研究

答案:

B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1953-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A项发生在1949-1952年;C项发生在1956年以后,不符合题意;D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均与题意明显不符。

4.1960年6月10日,刘少奇在上海召集中央和地方一些主要负责人座谈经济问题,指出当前要注意纠正计划偏大、浮夸的倾向,做到“实事求是,冷热结合”。

这表明()

A.中央开始全面纠正“左倾”错误B.中共开始全面认清我国的国情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针在全党确立D.中共开始认识到“大跃进”等错误

答案:

D

5.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

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

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取消布票只是说明政府改变调配资源的方法,转而由市场来自由调配,这说明中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①和④说法错误。

6.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同经济发展的模式仅有两种典型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其中一五建设模式的实质是()

A.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

C.注重市场机制D.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答案:

A

解析:

B、C、D三项同均不符合一五计划的史实故选A项。

7.曾有一首童谣:

“三大万岁是‘乱睡’,人民公社只一岁。

”(“三大万岁”是:

“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童谣所反映的事件发生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人民群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存在不满情绪

D.“三大万岁”是“左”倾错误的根源

答案:

D

解析:

“左”倾错误是“三大万岁”的根源,D表述因果颠倒,与史实不符。

8.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解放战争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国民大革命时期

答案:

B

解析:

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

9.“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

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答案:

C

解析:

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开始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0.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

“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

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中心意思就是要建立一个大公社,反映了当时党和政府要实行“人民公社化”,其特点就是“大”和“公”,希望由此过渡到共产主义。

显然,这种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1.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生吃”和“烧烤”》漫画(右图)。

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A.它描绘的历史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B.讽刺了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的现象

C.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D.关注了经济建设中的民生问题

答案:

C

解析:

从图片信息看,人们把各国铁质工具用来炼铁,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情景,不是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问题,故C项的说法错误,A、B、D三项均正确。

12.1993年,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粮票在中国长期实行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物资供应相对匮乏下的产物

B.取消粮票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提高,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的

C.粮票的长期实行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供需矛盾

D.取消粮食能反映出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大变革

答案:

解析:

粮票的实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物资匮乏情况下为了合理调配资源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因此它并不能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供需矛盾,故C项说法错误。

13.右图是1958年一份地方报刊的漫画,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答案:

D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说

明了当时急于求成,“左”倾浮夸的事实。

14.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

“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

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①②与60年代三年经济困难有关,③④与70年代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关。

15.据右图所示,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其长远意义

在于()

A.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

B.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C.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发展   

D.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化发展

答案:

D

解析: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并不能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A项说法错误。

B项是发展乡镇企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意义在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

16.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春节时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1988年底,山东临沂市九曲乡农民褚延泽承包的72亩田喜获丰收,被授予“全国售粮大户”的光荣称号,他高高兴兴地贴出一副春联:

“吃陈粮烧陈柴承包政策好,迎新春迈大步科技威力大”,横批是“展翅高飞”。

这副对联本质上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带来了新生活

B.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C.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农民带来实惠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时间“1988年”和“本质上反映”等限定,B项符合题意。

17.右图是361°的标志和广告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再度起飞的关键

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①中发明都是在宋代以前,①表述错误;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错误。

18.1992年初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其背景是()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90年代苏联刚刚解析,国内外形势复杂,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这是邓小平讲这些话的背景。

19.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

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胡锦涛说:

“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考察凤阳县小岗村本身是对该地1978年自发改革尝试的肯定

B.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士地承包经营权要以土地公有为前提

D.现有土地承包关系永远不会

答案:

D

解析:

胡锦涛主席提到的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并不等于永久不变。

故D理解不正确。

20.下列这组图片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哪项内容相关?

()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

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答案:

D

解析:

上述企业的出现,体现了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

 

二.材料分析题

21.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经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当前,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已视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村料二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安徽农村深受其害。

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

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对这一新事物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毛泽东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

材料三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

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干到户。

安徽实行包干到户后,一部分干部和群众抱怀疑或反对的态度。

有人在江苏和安徽交界的边境地区竖起大标语牌,坚决反对所谓的“分田单干风”。

材料四如下图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后两次调整(特别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哪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

⑵从材料二、三看,“大跃进”时期和1978年安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很多人都是反对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请你说明为什么“包产到户”是正确的?

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在全国推广并坚持下来?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78年后,我国农村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

这些改革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

⑷结合时代背景,观察材料四的图片,请回答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民众的生活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⑴化:

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了高度集中、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

挫伤农民:

盲目过快地追求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以及搞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不良后果:

严重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使我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农业发展滞后也极大地延缓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⑵出现原因:

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

说明: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得以推广并坚持下来的原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及时对此给予的充分肯定、支持等。

⑶改革措施: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实行税费制度改革,逐步废除农业税。

变化:

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稳步增加,逐步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⑷从温饱到小康。

70年代,“文革”动乱,经济破坏,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日常生活用品大都需排队凭票供应);8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起飞,物资开始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还在追求温饱阶段(如初买黑白电视机还是令人羡慕);90年代,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温饱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生活奔向小康,开始注重生活质量。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图一:

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作政治报告图二:

夸张的宣传画

图三: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图四:

今天的深圳

请回答

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中国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⑵图二反映了哪一段历史时期的现象?

⑶图三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改革的方式是什么?

⑷图四反映了最早的经济特区面貌,除了深圳之外我国还有哪些经济特区?

答案:

⑴我国社会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

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先进落后的物质文化之间的矛盾。

⑵图片二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

⑶图片三反映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⑷我国的经济特区除了深圳之外还有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

2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

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银两收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

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的经营情况:

(金额单位:

万两)

年度

资本

借款

船只吨位

运费收入

付出借款利息

1873.8-74.7

47.60

12.30

4,088

49.17

1.77

1877.8-78.7

75.10

381.97

26,916

232.23

36.53

1881.8-82.7

100.00

353.75

29,474

188.47

10.75

1883.8-84.7

200.00

227.09

33,378

192.37

22.42

注:

借款主要是官府贷款

材料二  1979年,经中央批准,招商局在当时的广东省宝安县蛇口公社创办“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在蛇口工业区的开发过程中,招商局率先在工程招投标、干部管理、劳动用工、劳动分配、职工住房、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验,并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口号,对整个中国影响至深。

招商局还创办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招商地产等一批等著名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年来,蛇口工业区在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约引进各类投资600多亿元,累计上交国家各项税收近900亿元。

截止2007年末,集团利润总额近20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2000亿元。

目前,招商局在新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立志创造招商局历史上的第三次辉煌

——据《百年招商局在改革开放中腾飞》整理来源于中国海运信息网

请回答:

⑴归纳轮船招商局在材料一所涉及时期内的经营状况。

⑵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⑶依据材料二,分析招商局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有何重大意义?

⑷当前招商局立志再创第三次辉煌。

其有利的国际条件有哪些?

答案:

⑴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增;私人

资本不断增加;官府贷款多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较重等。

(任答三点)

⑵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⑶打响改革开放第一炮,为中国对外开放和深圳特区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提出务实、竞争等口号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各项改革与制度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创办各项企业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示范作用;上交税支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任答四点)

⑷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强;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世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教学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