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688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2.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古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文物古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文物古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文物古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文物古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物古迹.docx

《文物古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古迹.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物古迹.docx

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

   沿河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存的历史古迹20多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苏联空军金角洛夫烈士墓、清乌江洪峰摩崖石刻标记。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县城红军渡纪念碑、沙子甘溪桥龚渭清烈士纪念碑、甘溪田坝清代文昌塔、洪渡汉墓和汉砖瓦窑群(被彭水电站淹没)、县城乌江西岸岵瞻亭。

县内文物古迹还有淇滩当门街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淇滩新街垴红军战士王子龙烈士墓、谯家官路坝红军中队长陈启明烈士墓、甘溪茶园头苏维埃主席王国义烈士和乡苏维埃主席兰府亭烈士墓、黄土人民解放军烈士纪念碑、沙子米溪席正铭先生纪念碑、黑水麻竹溪城子上唐思州故城遗址、洪渡唐洪杜县故城遗址、中寨石马和思渠荷叶坪唐古城遗址、后坪和塘坝古墓群、新景蛮王洞及其摩崖石刻、后坪清咸丰年间号军皇城遗址、后坪县衙署等。

以前县内塔、寺、庙等较多。

据《贵州古代史》记载,南宋年间建于沿河大漆的鸾塘书院是贵州最早的书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拆除的土司衙署也是周边地区保存最久的土司衙署。

 

乌江在沿河境内绵延132千米,从南至北形成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5个峡段,每个峡段风景各异,互相映衬,统称为“乌江山峡”。

峡内奇峰对峙,岩壑幽深,纤道绝壁,怪石嵯峨,飞瀑银泉,古树多姿,惊涛拍岸,滩险浪急,山重水复,犹如画屏展开,得名“乌江百里画廊”。

被国务院命名为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水利部命名为水利风景名胜区。

乌江山峡颇受文人墨客亲睐,题诗题词者络绎不绝。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作家蒋子龙游览乌江山峡后,欣然挥毫泼墨赞叹“沿河山水藏天下,乌江雨露润客游”。

夹石峡(杜晓军摄)

黎芝峡风光(牛帆摄)

银童峡景色迷人(田茂昌摄)

土坨峡峡谷青青山水秀(田茂昌摄)

王坨峡曲径通幽(周友明摄)

霸王谷(田茂昌摄)

乘风破浪穿奇峡(李贵云摄)

国家级麻阳河保护区精灵黑叶猴(侯雄摄)

画廊晚霞(李贵云摄)

孔雀屏景区(李贵云摄)

淇滩古镇(吴魁摄)

黔北古邑、乌江要津沿河晨曦(李贵云摄)

黔东革命根据地旧址全貌(牛帆摄)

天高云淡(李贵云摄)

乌江山峡古纤道(侯雄摄)

沿河清代土家民居--鲤鱼池吊脚楼(牛帆摄)

远眺黎芝峡(牛帆摄)

白龙过江(田茂昌摄)

 

 5月20日,举行完连续剧《雄关漫道》开机仪式暨第二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后,下午,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陪同下,《雄关漫道》摄制组部分人员、央视、湖南卫视、贵州日报、铜仁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共20多人一起游览了乌江山峡。

    当船行至沿河二桥下游,千年乌杨呈现在游客们的视线里时,游客被吸引住了。

导游小姐适时介绍了这棵见证着百年历史的乌杨。

看到乌杨树裸露的根部和依然繁枝密叶的树身,游客们发出惊叹声,无不为这壮观称奇。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也拿过话筒当起了导游,用深动、诙谐的语言向游客们介绍着乌江山峡,船仓里笑声不断。

    顺着乌江水势,船行至黎芝峡、三仙洞、古纤道,看到这神、奇、险、秀的山峡风光,游客们顶着烈日纷纷走出了船仓。

导游用生动的的语言向游客介绍着风景名字的由来和动人的传奇故事时,一位一直呆在船仓里来至铜仁的女游客也走上了甲板。

听她的同伴讲,她最怕晒黑了,但这美丽的风景和动人的故事打动了她,她要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我走到她的身边,和她攀谈起来,问她太阳这么大,怕不怕晒黑。

她笑笑说:

“怕当然怕,但黑了不要紧,可以好的,可错过了这迷人的风景就会很可惜。

”说着还把太阳镜抬了抬。

面对这美丽的山峡风光,游客们拿出了自己随身带的相机不停地按动着快门。

    游船行至人字瀑时,为了让游客近距离欣赏这美景,船靠近了岸边。

刚一靠近,游客们便迫不及待的跳上岸,去品偿这天然的矿泉水。

有的游客喝了之后还用早以准备好的瓶子装了满满一瓶,说是带回去慢慢喝,有的更是激动,直接将头凑上去,享受着这天然的沐浴,船上的游客更是快速的按动快门,拍摄这美妙的瞬间,游客们的说笑声充满了整个山谷。

一位来至凯里的游客讲到:

"这里的生态保护很好,水很清澈。

不光这样,山美水美人美样样都美,下次来沿河,我会还来乌江山峡玩儿,倒时也请你们与我们同行。

"

    在返回的途中,游客们更是激动,一位游客看到黑叶猴叫了起来,于是整个船仓里、甲板上都叫了起来,“快拍、快照下来……”一会儿,有的游客又叹息地说笑到:

下次再来沿河游山峡,一定要拍下这个小灵精,我不相信我的动作没它快!

顿时船仓里笑声一片。

一些没拍下黑叶猴的还争着拿拍到黑叶猴的游客的相机看,游客们为了这个,还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笑个没完。

    随着游客们互换相机与山峡合影时,二个多小时的返程一会儿就到了。

当船靠近码头时,甲板上的游客仍在不停的按着快门,争取多拍几张乌江的留影。

(何晓芳)

从沿河县城向北大约二十公里,在一个四面环山,翠竹环绕的村子北面,一幢红墙黑瓦的古老四合院抢入人眼--这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高原上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1934年5月31日由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攻占沿河西城。

6月1日,红三军强渡乌江攻克东城。

    1934年7月21日至22日,在沿河县铅厂坝张家祠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出席大会除红三军的领导外,有沿河、德江、印江三县选出的代表和红军代表135人(酉阳、秀山的代表未能赶到)。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苏维埃革命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亦称“联县政府”,群众还称“省政府”),决定以位于沿河、德江、印江三县交界的谯家镇铅厂土地湾为中心,创立黔东革命椐据地。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高原上,领导广大劳苦大众建立的第—个红色政权。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由80名委员组成、常务委员32名。

推选孙秀亮为主席,秦育清、陈正国为副主席。

经过全体代表讨论通过,大会作出了《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关于工农武装问题决议》、《关于肃反问题决议》、《关于苗族问题决议》等6个决议。

大会号召黔东各族人民群众和广大红军指战员:

“为巩固和发展黔东苏区而斗争,集中一切力量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实现黔东特区红色政权的武装割据。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建立后,便立即着手组建区、乡的苏维埃政权。

据统计,共建立了区的革命委员会17个、乡革命委员会(据不完全统计)有72个之多,在沿河县境有近30余个乡、印江县境有20多个乡、德江县有10多个乡、酉阳县境有4个乡。

这些区、乡苏维埃政权,是黔东各族人民自己的民主政府,是获得解放的标志,是当家作主的象征,是一个阶级推翻了另一个阶级的结果。

    1934年9月,红三军党组织在沿河土地湾秘密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出席会议的党代表30余人,代表黔东的100多名党员。

会议学习了共产国际十二次会议决议、“建立起共产党的秘密支部”。

会后印发了《共产党组织在秘密环境下的活动方式》的材料。

在黔东特区的正确领导下,到当年的9月底10月初,全军共有共产党员267人,团员196人。

发展新党员78人,其中军队50人,地方28人。

    红三军自1934年5月31日攻克沿河城,至1934年11月28日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撤离,转战秀山抵达川河盖进入湘西,历时半年之久。

根据地建立期间收编“神兵”1000多人,黔东各族参加红军3000多人,游击队10000余人,地方自卫队30000多人,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红三军结束了较长时间无根据地的游击状态,有一个稳定的地区进行休息、整顿和壮大红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开辟发展了武装力量,积累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经验。

贺龙元帅曾在回忆中说:

建立黔东根据地的意义,如果没有这块根据地,六军团没有目标可找,也找不到部队,结果是不可想象的。

    旧址占地600多平方米,前后两个院落建有军事部、经济部、政治部、保卫局等机构。

贺龙、夏曦、关向应等将帅当年居住的寝室,老红军们征战沙场、捉拿土豪强盗时曾用过的武器、衣物等至今保持完好。

室内还陈列着百名将帅的遗像。

徘徊于旧址庭院内一间间陈旧的小屋,瞻仰着百名将帅的音容笑貌,轻轻抚摸着古老的雕花窗,重新感受历史深处的锋火硝洇,更能深深体会今天平静生活的来之不易。

    旧址历经风雨剥蚀,经过县委、政府的几次修茸,如今成为难得的一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干部、学生前来感受战争烟火,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洗礼。

十月的沿河歌声嘹亮,十月的乌江奔腾欢笑,十月的淇滩,涛声依旧。

十月八日,因工作关系,陪省新闻单位记者到淇滩采风,我们从沿河县城出发,趋车20分钟便到了古镇淇滩。

    淇滩,距沿河县城10公里,是乌江上的一个急险滩。

听街上的老人讲,传说过去有一仙人曾骑马跃过此滩,因而得名。

淇滩古镇

    由于沙沱电站的开工建设,古镇将原始搬迁,场上的人有钱也不敢建高大的砖厦,古镇基本保留了原貌。

我们从北面进场,远远看去,古镇很有土家族的建筑特色,青瓦建筑古老沉重,其间的几重天井桶子,吊脚楼,飞檐翘角,又有几分传统的清新。

站在北场口往南审视,淇滩古镇,就像一支封尘多年的黑牛角。

路坎上的“兴儒庙”碑底上记载着淇滩古镇四围光风:

“淇水兮泱泱,云山兮苍苍;仙人来兮驾云车并,狮子舞兮燕子鸣;铜鼓响兮愚顽醒,钟鸣岭兮聋聩振;览土地兮盘曲九,龙回护兮山之麓;龙在塘兮羊在坡,奠江山兮鼓用歌;龙门开兮鱼飞腾,化侯王兮际圣明……”

    只见淇滩镇的主街宽不过四五米,两边的木层铺面一个挨着一个,门前码架长长的板摊三脚马、四脚马,供赶场摆摊售货。

木屋居多,有吊挂柱的,有雕花窗的,古色古香。

风格独具的,还是那桶子屋,飞檐翘角,艳图彩绘,特色明显。

    只见当门街最有特色。

两三百米长街面全部由青石铺就,时间长了,踩的人多了,每一块都光洁如镜。

两边林立的是上了档次的房子,不是八字大门的深宅大院,也是花窗亮檐的吊脚楼宇。

刘家院子是一字缕花木门,门额上,红军留下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第四区委会的门牌清晰醒目。

门厅宽敞,四合天井亮堂。

石雕、木雕,工艺十分讲究,雕有“麒麟送书”“吴牛喘月”图案的花磉礅,工艺精湛,构图新颖,连地脚石也过了细钻,或回纹或人之,装修设计相当细腻。

王家院子,八字大门,门厅空旷,正殿、配房在设计上更胜一筹。

正殿两边穿牌全部装齐,密不透风。

高大神圣的正面殿壁上,有50年代留下来的礼堂布置;斜插对称的五星红旗间,毛主席40年代的戴帽像,和蔼可亲,庄严肃穆。

尤其是天井中的两个石花墩,很有特色;高60余厘米,下四方,中八角,相接处为帘状雕饰,上为四方外翻圆形瓦面,创意新奇,工艺独到,实为少见。

肖家院子,门朝南开,前为纵巷,牌楼式大门十分讲究。

    尤其值得多看的是张家院子。

门前一个小石院坝,牌楼式八字大门。

镇政府同志介绍说,据说张宅原先是淇滩首户,门前有四个石狮:

一对雄姿威武的大狮坐守着大门,还有一对抱拳大小的下山狮立于门两边石方的半腰。

天井中那两对石花礅,瓜状花雕,工艺精良。

正殿右房内的两块长3米、宽1.1米的金字巨匾,一匾行书“富有日新”,运笔自然,力透纸背,当属上乘书法;一匾楷书“金流晖”,笔酣浑厚,端稳威严,落款为:

“己丑年,恩科举同知衔四川候补知县严寅亮拜书;赏戴花翎分带巡防军即补守府、姻愚晚杨春普拜赠;光绪三十三年清和月朔日吉旦。

”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当时,严寅亮早已因书“颐和园”受慈禧太后“宸赏”而名噪海内外,其手迹不易轻得。

且严氏为四川候补知县,主要活动在成都、重庆、贵阳等地。

在当时交通不便、山水阻隔的情况下,求得此圣手真迹,更显十分不易。

张家能得此匾,皆由守府杨春普求得。

其书法气势和引力绝不亚于他当年为梵净山护国寺题写的“黔山第一”巨匾,当属十分珍贵的严氏斗书精品。

原先两匾一块置于正殿前檐,一块挂在正殿中堂,金光灿烂,宅院辉煌。

来到张家院子,大门左侧有一堵“草字碑”墙。

从题款看,是张炳庆为纪念其母而刻,张炳庆之子张泰钟等立。

最后落款有“赵秉位”3字。

该碑价值一是记事由草书实为少见;二是书法精美,笔酣腕醉,狂放不羁,提按自如,圆转遒丽,赵体风格一气呵成。

刻工也属笔临劲到,丰富和完善了书法美的再创作,实为草书碑文的精品。

    古镇内还有一块“化行俗美”碑,内容为公议六禁:

“禁当场赌博,以务正业;禁当场打牌,以免酿祸;禁当场套扼,以安善良;禁当场抢劫,以正地方;禁窝留匪类,以清盗源;禁酗酒发疯,以复古道。

”并声明:

“以上禁约六条,祈各凛遵。

倘若古违,捆送公庭,请治重罪,休怪首等无情矣!

”此碑刻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可见时人很注重古镇场天社会治安的自治。

    淇滩古镇由于历史悠久、集市繁华,多有米粮、畜牧和桐桕集散。

同时还聚集了许多能工巧匠,铁器具制作、铜银饰加工和竹木器编造远近有名。

如今古镇建筑保留完好,民族特色浓郁,宅院装修设计精美,工艺精湛,文化底蕴丰厚,加上离沿河县城近,水、陆路交通方便,淇滩是乌江边不可多得的观光景区。

众所周知,乌江是贵州高原的母亲河,自西南向东北奔腾于大娄山系和武陵山脉之间,流经黔渝46个县市至涪陵入长江,全长1050公里,其中流经沿河132公里。

从南至北由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五个峡段组成,统称“乌江山峡”,享有“乌江山峡·百里画廊”之美誉,有“乌江山峡风景数沿河,沿河美景风光在黎芝”之说。

黎芝峡为黑獭至思渠峡段,全长13.3千米,是乌江山峡最为美丽的一段。

    

中国美院师生在黎芝峡采风写生

从沿河县城乘船而下,经一脚跨黔渝两省(市)的黑獭乡便进入了整个乌江流域风光最为神奇的黎芝峡。

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

“滩右有黎芝光焉,故名。

”“黎芝光”指睛天右岸飞瀑高挂,从峡顶透过树枝漏下来的束束阳光在水雾中折射出的五彩光环。

黎芝峡滩多水急,白浪滔滔,峡岸奇锋突起,巨石壁立,怪石嶙峋,一步一景,一滩一景。

船行江中,凝视悬崖间蜿蜓的古纤道,仿佛又听到了粗犷高昂的船工号子。

江边的乌杨树、三星洞、剑劈岩、古纤道、牛肝、马肺、天鱼池、人字瀑、佛指山、上天石、仙女望夫、阴阳泉、天门石、香炉石、灵牌石、草帽石、一匣书、飞龙过江等数不清的自然人文景观惟妙惟肖。

珍珠洞,穿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三星洞由大、小穿洞和珍珠洞组成,皆面临乌江,背倚绝壁,每个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奇异绝妙,各具特色,堪称洞之明星,故名三星洞;剑劈岩,两岸相对象刀削一样光滑的绝壁,相传远古时,乌江流到此受阻,神仙派人用宝剑把山岩劈开,而形成犹如两幅自然水墨画;天门石,一石破裂欲崩,传说被“蜘蛛精”用丝粘住,状似天门欲开;草帽石,顶灰沿黄,形如草帽,传说为张三丰当年在乌江钓鱼时遗忘留下;蛮王祭江,传说蛮王为感恩上苍赐予的乌江对土家人民的哺育和祭奠在乌江上死去的船工亡魂进行的祭祀;峡中层峦叠嶂,高耸入云,一根石柱拨地而起,昂然挺立,另两根石柱直插云霄,一高一低,神似念经和尚伸出的五根佛指,“佛指山”因此而得名;仙女望夫,犹如一土家妇女站在山崖凝视江面期盼远航的丈夫回归;上天石,险峻的山峰中托起一石墩,好象人工修饰过的四方巨石,直插云霄,传说仙家治理乌江,就是从这上下于天上人间的;人字瀑,从半山岩壁夹缝中喷射出一股清澈如玉的泉水受卯石阻隔,分成若干涓涓细流入乌江,形成一巨大“人”字形瀑布,旱年不干。

在峡口,有一泉水从洞中飘逸而下,终年不断,如束束银丝迎风飞舞,丽日之下,银光闪烁,耀入眼目;暴雨过后,泉水直射乌江彼岸,远看如“白龙”过江,船从此过,水珠轻洒脸面,淋漓畅快。

    有诗云:

    碧流飞驰穿崇山,峭碧奇峰峙两岸。

    古树丛中猿声啼,高天云低鹰旋盘。

    船劈巨浪越礁石,人乘疾风过险滩。

    除却扬子三峡灵,更有乌峡多奇观。

麻阳河,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贵州高原的东北部,她座落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和务川自治县东部,毗邻乌江、重庆彭水电站库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主要分布于乌江一级干流洪渡河、麻阳河河谷两岸及延伸地带,山峦起伏,河谷两岸气势磅礴,丛林叠嶂。

总面积31113公顷。

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已将麻阳河保护区作为我国黑叶猴优先保护和研究的实验基地。

    听起来是奇闻,栖息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原始森林里的黑叶猴,在500米内,只要见到驯猴人的影子,听到驯猴人那有韵律的哨声,就会从原始林区来到驯猴人身边,这群黑叶猴不仅不俱怕陌生游客,而且还会很配合地在游人的镁光灯下做着各种“鬼脸”。

    朋友,你如果觉得以上叙述不可思议的话,你不妨亲自游一游。

到那里,你既可以饱览大自然馈赠给麻阳河的自然风光,又可以观赏人与黑叶猴和谐共处的动人场景。

    走进麻阳河犹如走进一幅自然山水画长廊。

    从麻阳河与乌江的汇合处——思渠镇暗溪码头到麻阳河腹地,是一条崎岖而蜿蜒的三级油路。

从思渠出发,车行山壁,树木葱茏,翠竹丛生,大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石牌”。

这是一幅绝好的天然国画屏,屏面被现代文明(公路建设)作了一个美容术,形成了“U”形石门,石门右侧有三座参差有致的巨崖,绿树与斑白的石壁在旗面上组成奇异的图案,似三面红旗。

左侧山高屏陡,似展开的国画长卷,黑白相间的岩石呈阶梯状,缝隙间长出绿树红花,如浓墨重彩,装点其间。

顶部有一个半圆形灰白色石屏,似一轮明媚的月亮,游人称为月亮山。

    穿过“U”形石门,回首观赏,三面红旗的背影却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孔雀,它的斜对面,一块巨大的石壁酷似一只休息的孔雀,它背对石牌,羽尾拖进幽深的麻阳河,顶部直立的石柱,恰似熟睡的孔雀被游人喧哗打扰醒来时张望的情境。

这就是孔雀屏。

    再过十来分钟就到了麻阳河休闲山庄,一座单拱桥横跨麻阳河,桥的两头居住着几户农家,河水从麻阳河腹地漂然而至,然后从桥下缓缓流过,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麻阳河,典型的隔槽式褶皱,原始的常绿阔叶林,千姿百态的峰峦岩石,变化多端的溪流泉涌,碧绿的山涧溪水,清脆的鸟鸣,翠绿的山峦,盘根错节的成荫绿树,神秘幽深的地下溶洞群,奇特、险峻、幽奥的喀斯特地貌,集成险、奇、幽、秀、壮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走进麻阳河犹如走进一幅自然山水画的长廊。

    麻阳河畔人猴情

    麻阳河之黑叶猴——我们列队欢迎你的到来。

    游玩麻阳河,最有趣的莫过于人与黑叶猴和谐共处的动人场景。

    每当晨风撩开黎明的黑纱,驯猴人肖志坚就要端着一盆红薯到麻阳河的河边清洗,然后到他经常喂猴的地方给黑叶猴投食,若要等待什么游人或领导,他就可以改变投食时间,等游人到达后才去投食。

    从麻阳河休闲山庄出发,沿着一米宽的卵石铺成的小径,走过近一千米的绿色长廊,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泓清可透底的河水,这是大河坝电站的堤坝。

肖志坚说,要把猴子唤到堤坝上来。

    肖志坚环顾四周,吹响口哨,大约吹了四五次,我们发现堤坝上游五百米远处,一棵树枝在晃动,肖志坚说那是猴子在向我们走来。

不一会儿,森林风暴骤起,树叶飘飘,枝条晃动,黑影如飞,呼啸而来。

    有一只黑叶猴总是先跳到一个地方,蹲在那里四处观望,它跳到另一个地方后,其他猴子才陆续来到它先前所处的位置。

肖志坚说那是猴王,它是看看前面没有危险,确认没有危险后,才示意其他猴子往前走。

黑叶猴每隔一段时间向前推移一次。

    肖志坚没有急于投食,他等游客都到后,才开始给猴子喂食。

他将盛着红薯的盆放在游人中间。

他手拿红薯递给猴子。

胆大的猴子就到肖志坚手中拿红薯,肖志坚有意与猴子拖拉,猴子拉不动,就用嘴咬住红薯,再用手协着抓。

肖志坚松手后,它叼着红薯返身飞速跳到离人2米左右的岩石上悠闲地吃起来,两只眼睛骨碌碌转,冲着游人做鬼脸。

猴子很贪心,它环顾一下四周后,从石礅上跳下来迅速来到盆子边,口衔一个,手抓一个,返身又跳到石礅上啃起来,吃完了又来拿。

    此时,游人的摄像机、照相机不停地捕捉每一个镜头,摄下人猴共处的动人情景。

    肖志坚说,初生的小猴全身金黄,大约要半年才全身变黑。

    喂完食物,肖志坚又是一两声口哨,然后对着猴子们依依道别——“拜拜”。

猴子们却不急于返回树林,静静地坐在那里,目送我们离开。

此情此景,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感慨。

夹石峡位于沿河县城上游,为新滩到淇滩峡段,两岸山高齐云,多为绝壁,蓝天一线。

峡首东岸石壁,有一棵五百年之古树,树根沿壁下延,至半壁处穿破巨石缝隙,内外几条树根将四吨重巨石裹夹,上下皆空,左右虚悬,视之若坠,堪为奇观,“夹石”因此而得名。

船行夹石峡

    夹石峡全长43千米,从上游的新滩进入夹石峡,两岸绝壁耸立,山高齐云,蓝天一线,绝壁上稀疏的树木,构成夹石峡的磅礴气势和雄伟。

有山必有瀑,在这造物主赐予的壮丽的山谷中,深洞众多,清泉从洞中涌出,清凉诱人;在雨天,山壁上流泉飞瀑坠入江里,一幅幅天然的山水画令人流连忘返。

    大山的夹裹,使得夹石峡内水急滩多,由七里、扶搭、老窍子、鸭滩子、野猪子、七夹子、三堆子、三颗桩、鸭滩子、丛滩、雷洞子险滩等构成的10余个险滩,江水激荡、风呼涛吼、喧啸山谷清末一诗人赞道:

“嶙嶙怪石满江盘,怒浪如花滚雪团。

百尺游拖匹练,一群飞鸟过危滩……”。

峡中还有“木鱼洞”、“燕子岩”、“马尾瀑”、“游龙瀑”等景点奇观。

夹石峡,风景如画,一步一景,壮观诱人,乘江破浪有惊无险,令人陶醉,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峡尾便是淇滩古镇,小镇依山傍水,具有土家建筑独特风貌的木质瓦房纵横交错,形成若干条青石板巷道和四合天井,每栋房屋都有不知建于哪个朝代的封火墙,墙顶阶梯式的建筑极为壮观。

这里依山傍水,历为军事地和商业重镇,曾是通往德江、思南、秀山等县的咽喉要道,多为兵家争占之地。

1934年贺龙率红三军至此,击溃白军杨畅时部,在此设立黔东特区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和称号保留完好。

    

    乌江古纤道,一条土家先民血汗凝结的长龙,它穿越岁月的时空,记载着乌江黄金水道的兴衰和船工的悲欢。

    乌江古纤道,一部乌江航运史,刻在乌江岸边百丈悬崖上的丰碑,一条被称作土家人的丝绸之路。

    乌江纤道,始修于明朝。

田氏家谱载,明嘉靖乙亥(1539)年10月,郡人田秋任四川按察使时,上疏朝廷获准凿雍疏流,在险滩岸边修凿简易纤道行船。

聪明能干的船木匠们,根据江水流逝,研究制造出独具一格的歪屁股木船。

自此,川盐大量入黔。

    随着川、湘、鄂商贾的往来,黔之粮食、桐木油、五倍子及土特产品装船运出乌江,沿河县城于是成为连接邻省边塞要镇,乌江沿岸广大地区的经济、文化也相应发达起来。

清道光十三年(1832年)思南知府杨以增倡修纤道,由石工一锤一钻向前掘进,工程艰险,耗资巨大,几无成就。

清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转盐务局修纤道,民自愿捐资,因势利导,加以修整,历时三年,自涪陵向上800余里,开凿50余座险滩,水运稍畅。

民国28年至34年(1939-945年),为了运输抗日物品的需要,民国政府筹款集资征派石工从思南以下至涪陵河段以“轰滩为主,开辟纤道为辅”,历时6年,开辟纤道400处,总长10340米。

1952年至1955年,贵州省第六、第三航道工程队,除改善原来的一些低劣纤道外,又新开凿1483米。

随后,贵州省航运分局迁来沿河,组织工程队彻底治理乌江险滩,同时,机动船试航成功,从此,乌江天堑变通途。

    观赏乌江纤道,首选沿河自治县境内的纤道。

乌江,流经沿河自治县境132公里,形成5个峡谷,即夹石峡、梨芝峡、银童峡、土坨峡、王坨峡。

其峡谷属武陵山脉,河谷深切,两岸奇峰入云,绝壁悬崖似刀劈斧削。

随着水道的曲折迂回,峭壁也转弯抹角延伸。

那峭壁上的纤道,就象飘逸在绿色秀美地毯上的一条精致的绫带。

偶尔有几个白山羊行走在纤道上,恰似点缀在绫带上的图案。

    悠长沉重的古纤道,是一条穿越时空的长龙,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