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06688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微生物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微生物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微生物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微生物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整理.docx

《微生物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整理.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整理.docx

微生物整理

第一章:

1.微生物的概念;

指所有形体微小、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包括病毒(不具细胞结构)、原核生物(如细菌和蓝藻等)、真菌(如酵母菌和霉菌等)、单细胞藻类(衣藻、硅藻等)以及原生动物(如草履虫、肉足虫和太阳虫等)和后生动物(轮虫、线虫甚至蛔虫等)等。

2.微生物的特点;

(1)结构简单,个体微小

(2)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繁殖速度快,代谢强度高。

微生物具有在适宜条件下高速度繁殖的特性。

尤其是细

菌,繁殖速度更是惊人。

(4)适应能力强,易于培养

(5)易变异

微生物具有很高的代谢强度,是由于微生物体积小,与高等生物相比表面积十分巨大,从而使它们能快速地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缘故

3.概述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作用。

微生物的分类(六界说)

4生物的命名(填空)

生物的命名均采用国际统一的命名法则,即“双名法”。

一个物种的名称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属名和种名,属名在前,种名在后;用拉丁文字,斜体,属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用形容词表示,字首字母小写,为微生物的色素、形状、来源、病名或科学家的姓名等。

属名+种名: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ylococcus,aures

巴斯德酵母:

Saccharomyces,pastori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tetani

产乙醇杆菌B49Ethanoligenens,hitB49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1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1)原核微生物:

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仅有一个核物质高度集中的核区(叫拟核结构),不具核膜,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不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微生物称为原核微生物。

(2)真核微生物:

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具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微生物称真核微生物。

2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形态:

细菌个体均为单细胞生物,其基本形态有三种:

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菌)。

此外,一些细菌具有较为特殊的形态,如分叉、具柄、具附器等。

大小:

细菌一般都很小,以微米(μm)作为度量单位(长度、宽度或直径)。

球菌:

细胞其大小以细胞直径来表示,一般为0.5~1.0μm。

杆菌:

细胞其大小以宽度和长度表示。

杆菌的宽度一般为0.5~2.0μm,长度为宽度的一倍或几倍。

螺旋菌:

宽度常在0.5~5.0μm,长度差异很大,约在5~15μm

3什么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4细菌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

(1)细胞壁

组成:

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

根据细胞壁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简称G+)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简称G-)细菌。

功能:

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性或渗透压的破坏,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使之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细胞壁为鞭毛提供支点,支撑鞭毛的运动;

细胞壁具有多孔性,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允许水及一些化学物质通过,但对大分子物质有阻拦作用。

(2)细胞膜(又称原生质膜):

组成:

脂类(20%~30%)和蛋白质(60%~70%),还有少量糖蛋白、糖脂(约2%)和微量核酸。

功能:

起渗透屏障作用并进行物质运输;参与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参与能量的产生;参与细胞繁殖中的DNA分离过程;与细胞的运动有关,细菌鞭毛和纤毛着生在细胞膜上。

(3)细胞质,含水量约80%,其它主要成分有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的糖类和无机盐类。

(4)核糖体由65%的核糖核酸(RNA)和35%的蛋白质组成,分散存在于细菌

细胞质中。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5)间体(mesosome)

是一种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

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与酶的分泌、DNA的复制与分配以及细胞分裂有关。

5革兰氏染色的主要过程和机理。

过程:

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用酒精脱色,最后以沙黄或蕃红复染。

由于不同种类细菌的细胞壁组成和结构不同,而被染成紫色或红色。

凡是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者,仍呈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G+)细菌;凡能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G-)细菌

机理:

(1)与细菌等电点的关系:

G+细菌等电点(pH2-3)比G-细菌(4-5)低,与草酸铵结晶紫结合更牢固,形成的草酸铵结晶紫、碘-碘化钾复合物不容易被乙醇提取,菌体呈紫色。

(2)与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的关系:

在染色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

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特别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脂类含量又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

6什么是菌胶团?

其功能有哪些?

多个菌体外面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菌体包埋其中,即成为菌胶团。

菌胶团+吸附物(物质、其他微生物)=活性污泥

功能:

菌胶团是活性污泥(废水生物处理曝气池中所形成的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具有荚膜的功能

(2)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这是利用菌胶团细菌净化废水的重要因素;

(4)防止被吞噬,自我保护

7为什么细菌表面带负电荷?

细菌的带电性与其主要组成蛋白质有关。

由氨基酸聚合而成的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在大于等电点(pI)的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在小于pI的酸性环境中带正电荷。

细菌的pI在1~

5,在一般环境中pH﹥pI,所以一般带负电。

8什么是菌落?

细菌、放线菌的菌落有什么区别?

菌落:

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由于单个细胞在局部位置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群体。

根据培养细菌是否产荚膜和所形成菌落的表面特征,可将菌落分为光滑型(产荚膜菌)和粗糙型(无荚膜菌)两种。

放线菌的菌落介于细菌和霉菌菌落之间,以菌落形状就容易区别开。

形成的菌落较小而不致扩散,质地较密,表面呈紧密、絮状、粉末状或颗粒状的典型菌落;菌落正、反面往往具有不同颜色;菌落有特殊气味。

放线菌有真正的分支菌丝体,而细菌没有。

9放线菌由哪几种菌丝构成?

各种菌丝的功能

放线菌为单细胞、多核质,大多为分枝丝状体,G+(极少数为G-),不能运动。

放线菌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菌丝无膈膜。

可分为营养(基内)菌丝、气生(基外)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孢子丝:

形状和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随菌种不同而异,是种的特征,分类依据之一。

营养菌丝:

摄取营养

气生菌丝:

比营养菌丝粗,直径1-1.4μm,呈弯曲状、直线状或螺旋状

10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放线菌主要是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菌丝长到一定程度,一部分基外菌丝形成孢子丝,孢子丝成熟后便分化形成许多孢子,称为分生孢子(conidia)。

或者以一段营养菌丝繁殖。

孢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吸收水分,膨胀,萌发,长出一至几个芽管,芽管进一步生长,分支形成许多菌丝。

放线菌孢子的形成有三种方法:

1凝聚分裂②横隔分裂③孢囊孢子

放线菌对环境的影响及利用

(1)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腐生型放线菌具有很强的分解多种有机物的能力。

在环境科学界受到了很大重视。

(2)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动植物疾病:

如马铃薯疮痂病、动物的皮肤病、肺炎、脑膜炎等。

(3)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是放线菌最突出的特性之一:

临床所用抗生素占西药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近万种抗生素中的大约70%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11、蓝细菌的形态及营养方式。

(略)

蓝细菌是一类含有叶绿素、具有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自养菌。

无核膜、核仁,属原核生物。

加之不进行有丝分裂,由肽聚糖组成,革兰氏染色阴性,归于原核微生物中。

蓝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呈杆状和球状,个体比细菌大蓝细菌很少以单一个体生活,通常是在分裂后仍集合在一起,形成丝状或单细胞的群。

蓝细菌的营养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氨作为氮源,能固氮作用的种很多,蓝细菌进行放氧性的光合作用,为专性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这些特点与一般藻类相似。

12、水华(赤潮)是怎样形成的?

(略)

蓝细菌会引起赤潮和水华:

当水体中排入大量含氮和磷的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则使蓝细菌过度繁殖,将水面覆盖并使水体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现象,在淡水域称为“水华”,在海水域称为赤潮。

13、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古菌的意义

环境工程所涉及的领域广,有极端的自然环境,有极端性质的废水,如高盐分废水、酸性废水、碱性废水、极度重金属废水、低温废水、超高温废水、极高浓度有机废水等,在处理这些废水时都要事先将极端废水调整至合适的范围后再进行微生物处理。

而古菌是极端微生物,加强对它们的研究很有必要,最终目的是希望获得这些菌种,将它们应用于上述废水的处理中去。

第三章:

1.真菌的分类:

真菌(fungus)是指具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靠寄生或腐生方式生活的一类真核微生物,大多数菌体为多细胞丝状体,少数种类为单细胞(包括无隔多核细胞)结构。

分类学上真菌分为三纲一类:

藻状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类

2酵母菌的结构图:

(可能看图填空)

酵母菌是对一类以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单细胞真菌的总称,酵母菌的形态因种而异,基本形态有球形、卵形和圆柱形;存在无性繁殖(芽殖和裂殖)及有性繁殖(子囊孢子)。

3比较霉菌和放线菌的异同。

霉菌是由许多分支和不分支的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分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两部分。

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更接近于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

(1)霉菌菌丝体比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2)霉菌是真核生物;放线菌是原核生物

(3)霉菌有多核系统,有隔霉菌菌丝体;放线菌有复杂的分枝丝状体,菌丝无隔膜;

(4)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组成;放线菌的细胞壁均由粘多糖构成粘性复合体,含有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

(5)霉菌是孢子繁殖及菌丝片断繁殖,放线菌主要是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4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温度,地理环境,日照

5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有哪些?

水处理中有哪些常见的种类?

(1)全动性营养

吞噬其他生物如:

细菌、放线菌等,也可吞噬有机颗粒为食物(异养)。

大多数原生动物为全动性营养。

(2)植物性营养

具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如绿眼虫、衣滴虫在阳光条件下,可进行光合作用,获取营养物质供自身所需。

(自养)

(3)腐生性营养

吸收环境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为生。

水处理中常见的原生动物有三类:

肉足类(变形虫)鞭毛类(绿眼虫),纤毛类(草履虫)

6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污染处理中的作用。

酵母菌:

用于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

霉菌:

污水处理,如含氰废水(CN-)、含硝基(-NO2-)。

尽管霉菌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是引起污泥膨胀的潜在因素,所以一般应控制霉菌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发展;在活性污泥系统中,霉菌在营养竞争上受细菌的限制,一般不会大量增殖。

藻类:

净化水质及水体富营化的指示性生物。

氧化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好氧活性污泥系统中起积极作用;利用具有光合特性的藻类进行污水生物处理,如红螺菌属的微生物可在有氧黑暗和无氧光照条件下都能很好的生长,对废水中的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后生动物:

在废水生物处理构筑物中还常常出现一些低等的无脊椎后生动物,包括轮虫、线虫、甲壳类动物、昆虫以及幼虫等。

轮虫是河流寡污带及处理效果好的指示性生物;兼性厌氧线虫大量繁殖则污水净化程度差;剑水蚤和水蚤是水体污染和水体自净的指示生物。

原生动物:

个体比细菌个体大且种属外表特征明显,易于观察,可以用作废水生物处理系统运行状态的指示生物。

梨波豆虫、滴虫等动物性鞭毛虫的大量出现,是系统处理效果欠佳的表征;钟虫等原生动物的出现,是系统处理效果良好的表现。

第四章:

1什么是病毒?

病毒有什么特点?

病毒是一类超显微、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它们在体外具有生物大分子的特征,只有在宿主体内才表现出生命特征。

特征:

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专性寄生,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只能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增殖;

无细胞结构,大多数病毒只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大分子,且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繁殖方式是依靠宿主的代谢体系进行“复制”;

对一般的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2病毒分类,大小、亚病毒分类及其各类病毒区别

病毒:

根据病毒不同的专性宿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

DNA病毒和RNA病毒。

亚病毒:

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

亚病毒主要有: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1)类病毒是当今所知道的最小、只含RNA一种成分、无蛋白外壳,可自我复制,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2)拟病毒:

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体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又被称为“类类病毒”

主要特征:

依赖于辅助病毒复制;干扰辅助病毒的复制;与辅助病毒序列无同源性。

(3)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病毒大小的度量采用nm,多数病毒粒子的直径在100nm以下,必须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的具体形态和大小

3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大多数病毒的化学组成为核酸和蛋白质:

含有RNA的病毒称为RNA病毒;

含有DNA的病毒称为DNA病毒。

少数较大的病毒还含有脂类和多糖类等:

脂类中磷脂占50%~60%,其余为胆固醇;

多糖常以糖脂、糖蛋白形式存在。

结构特点:

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粒子,分为裸露的病毒粒子、有被膜的病毒粒子两类。

4病毒的增殖过程。

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吸附、侵入(及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等连续步骤。

吸附:

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菌(E.coli细胞)表面的受体上(特定部位)

侵入:

噬菌体通过水解破坏细胞壁,DNA进入。

复制:

细菌自身的DNA被破坏,病毒借助于细菌的合成机构,为自己工作,即复制噬菌体的DNA和其他结构。

装配(聚集):

病毒的DNA和蛋白质等在细菌体内装配成一个完整的噬菌体。

宿主细胞裂解和成熟噬菌体粒子的释放:

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导致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噬菌体10~1000个(平均为300个)。

释放出的新的病毒粒子又可去感染新的宿主细胞。

5什么是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1)烈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细胞破裂。

(2)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其一起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溶源性反应:

当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不发生裂解而能继续生长繁殖。

与之相应的噬菌体为温和噬菌体。

6、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的研究不仅能了解噬菌体的潜伏期时间和裂解量,而且可了解理化因素的变化对噬菌体感染细菌能力的影响。

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潜伏期、突破期和平稳期

7影响病毒存活的因素有哪些?

物理因素:

温度、光线、干燥、渗透压

化学因素:

酸碱度、化学药剂

生物因素:

少数细菌如枯草杆菌、绿脓杆菌等能够灭活病毒,一般认为是由于这些细菌具有能分解病毒蛋白外壳的酶而引起的。

部分藻类产生的代谢产物亦可使病毒失活。

第五章:

1什么是酶?

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性?

酶是活细胞的成分,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在细胞内或细胞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类酶和核酸类酶,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催化作用的特异性实质上就是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的特异性。

2酶分为哪几类?

什么是全酶、辅酶?

按化学组成,酶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两种:

单纯酶(单成分酶)这类酶完全由蛋白质组成,酶蛋白本身就具有催化活性。

这类酶大多可以分泌到细胞外,作为胞外酶,催化水解作用。

结合酶(双成分酶、全酶)这类酶由酶蛋白和非蛋白两部分构成。

非蛋白部分又称为酶的辅因子。

酶蛋白必须与酶的辅因子结合才具有催化活性。

全酶(结合酶)=酶蛋白+辅因子(辅酶或辅基)

辅因子通常是对热稳定的金属离子或有机小分子(如维生素)。

辅酶:

与酶蛋白结合较疏松的称为辅酶,结合较紧密的称为辅

基。

酶各组分的功能:

酶蛋白起加速反应作用;

其他辅酶、辅基传递电子、原子和化学基团;

金属离子除传递电子,还起激活剂作用。

3转移氢的辅酶有哪几类?

①NAD(辅酶Ⅰ)和NADP(辅酶Ⅱ)

NAD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存在于几乎一切细胞中,是许多脱氢酶的辅酶。

可直接与底物脱氢过程相耦联,参与各种底物脱氢作用。

2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和FMN(黄素单核苷酸)

FAD与NAD类似,能直接参与底物脱氢,但仅作为琥珀酸脱氢酶等少数酶的辅酶,参与琥珀酸等脱氢过程。

FAD和FMN均是电子传递体系(包括呼吸链)的组成部分。

③辅酶Q(CoQ)又称泛醌,在电子传递系统中作为氢的中间传递体。

4酶的分类:

(1)根据酶所催化反应的类型,将酶分为六大类:

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和合成酶类。

(2)分为:

胞内酶和胞外酶大多数酶存在于细胞内,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这类酶称为胞内酶。

存在于细胞外的酶称为胞外酶。

胞外酶能透过细胞膜,作用于细胞外面的物质,主要催化复杂的有机大分子水解为简单的小分子,从而易于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这类酶为水解酶类。

(3)可分为:

固有酶和诱导酶

大多数微生物的酶的产生与底物存在与否无关。

这类在微生物体内始终都存在着的相当数量的酶,称为固有酶。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受到了某种持续的物理、化学因素影响或某种生物存在,微生物会在体内产生出适应新环境的酶,这种酶称为诱导酶。

诱导酶的合成机制信息贮存于细胞DNA中,但其合成将受操纵子调控。

诱导酶的产生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5、酶的催化特性

催化效率高:

酶催化的反应速度是无酶催化或普通人造催化剂催化反应速度的103次方至1010次方倍。

如:

在相同条件下,催化H2O2分解,用H2O2酶1秒可催化105mol,用FeCl31秒只催化10-5mol。

高度的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

反应条件温和:

反应条件:

常温、常压、中性。

敏感性:

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酶容易失活。

6、中间学说:

中间产物学说认为,酶在催化某一反应时,首先是酶(E)与底物(S)结合成一个不稳定的中间产物(ES),也称中间络合物,然后ES再分解成产物(P),并释放出原来的酶(E)。

由于中间产物(ES)的形成,可使反应的活化能阈大为降低,所以,只需较低的活化能,反应就能迅速进行。

7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导致酶促反应速度v逐渐减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酶的浓度[E]、底物的浓度[S]、pH值、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

(1)酶浓度:

在一定条件下,当底物浓度足够大并为一定值,而酶浓度相对较低时,酶浓度与反应速度成正比

(2)底物浓度:

[S]较低时,反应速度随[S]的增加而增加,二者成正比关系,呈现一级反应;当[S]较高时,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随着[S]的增加仍呈增加趋势,但增加程度趋于缓和;当[S]达到一定值后,若再增加,反应速度也不再增加,而是趋于一个恒定值。

(3)温度:

酶对温度具有高度敏感性是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各种酶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它的最适温度

(4)pH:

因此酶只有在一定的pH值范围中才是稳定的,高于或低于这个pH值范围,酶就不稳定,易变性失活。

一般认为最适宜pH值时,酶分子上活性基团的解离状态最适合与底物结合,改变pH值时,就使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降低。

废水生物处理中应保持pH值在6-9之间,最适pH值为6-8。

(5)激活剂:

酶反应体系中可因加入某些无机离子使酶的活性增加,这类物质称为激活剂。

激活剂可能是酶活性部位中的组成成分。

如:

NaCl、Ca2+、Zn2+、Cu2+。

(6)抑制剂:

凡能降低酶的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

它之所以能抑制酶的活性,是由于它破坏或改变了酶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中心,阻碍了酶-底物中间产物的生成或分解,因此影响了酶的活性。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抑制作用可分为不可逆性抑制作用和可逆性抑制作用。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与酶的某些基团以共价键方式结合,结合后不能自发分解,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恢复酶活性。

可逆性抑制剂可分为竞争性抑制作用和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8、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曲线对废水的生化处理有什么指导意义?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当底物浓度足够大并为一定值,而酶浓度相对较低时,酶浓度与反应速度成正比,这种关系是测定酶活力的基础。

9米氏方程的意义

米-门氏方程,用以描述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

Km是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因为,

当v=1/2Vm时,Km=S。

米氏常数的单位为浓度单位。

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性物理常数,它只与酶的性质和它所催化的底物种类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

一种酶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底物只有一个特定的Km值。

因而,Km值可作为鉴别酶的一种手段。

由米门方程变形可得方程:

10、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对其应用有何指导意义?

培养微生物时:

培养基须按所培养微生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进行配制;

在废水生物处理中:

需满足废水中C、N、P等营养元素的平衡:

对于好氧生物处理,C(BOD5):

N:

P=100:

5:

1,对于厌氧生物处理,C(CODCr):

N:

P=200~300:

5:

1较为适宜。

1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组成

(1)水分:

除了少数微生物(如蓝细菌)能利用水中的氢作为还原CO2的还原剂外,其他微生物都不能利用水作为营养物质。

尽管如此,水仍然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一种重要物质。

水在有机体内的生理作用

•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反应离不开水;

•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产物的分泌都通过水来完成;

•水的比热高,有效地控制细胞内温度的变化。

(2)碳源:

能被微生物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

碳元素在细胞干物质中约占50%左右,可见微生物对碳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3)氮源:

能被微生物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通常称为氮源

氮是细胞的一种主要组成元素,微生物的氮源物质主要用于合成细胞内各种氨基酸和碱基,进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细胞成分。

除了硝化细菌(nitrobacteria)等少数细菌能利用铵盐、硝酸盐作为机体生长的氮源与能源之外,氮源一般不作为能源。

(4)矿质营养

矿质元素:

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物质,其主要作用是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参与酶的组成、维持酶的活性、调节和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控制细胞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等。

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有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以及含有钠、钾、镁、铁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5)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Growthfactor):

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必须的,而自身不能从普通的碳源、氮源物质合成的,需要从生存环境中摄取才能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物质。

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与嘌呤和嘧啶碱基三种类型。

12根据碳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